我国乡镇体育发展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人民对体育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乡镇体育建设相对滞后,我国乡镇体育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不足,现有体育设施利用率低,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素质低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乡镇体育发展。本文提出完善我国乡镇体育组织机构、加快民间体育社团管理,建立1+1+1俱乐部模式,改革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力培养乡镇体育干部和乡镇体育指导员等措施。
【关键词】乡镇体育;发展;问题;对策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in China
PAN Zhong-yo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Over the past 30 years China’s economy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ople’s demand for sports is increasing, but the sports construction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 our country, rural sports in our country exists imperfect organization, the number of sports facilities, inadequate, the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existing sports facilities, inadequate number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low quality,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in china. Put forward a sound organization, China’s rural sports to speed up the management of folk sports associa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1+1+1 club model,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vigorously develop township sports cadres and township sports instructors and other measures.
【Key words】Rural sports; Develop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
本研究所称的乡镇体育是乡(镇)一级政府设立的专门体育机构即的乡镇文体站(文化站)。 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体育发展政府起决定性作用。最近党中央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加之乡镇人口增加、体育锻炼意识增强,为乡镇体育体育发展带来契机。我国现有的乡镇体育组织机构、场地设施和体育管理人员已不能够满足乡镇居民对体育的需求。乡镇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体育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对乡镇体育的研究为我国体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价值。文通过对乡镇体育组织、场地设施、体育指导员三方面调查与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1 我国乡镇体育现状
目前我国县级以下的体育基层组织可以分为三级管理层次,县级体育组织、乡镇体育组织、村级体育组织。丁海勇等认为,加强基层乡镇文体站建设,是发展农村体育的着力点,也是农村体育健康长远发展的可靠组织保证[1]。集镇是一定地域人口、政治、经济、文化和建设相对集中的地方,当人口的聚集、商品生产和交换等经济活动的聚集、文化教育与社会组织聚集达到一定的程度,社会生活基本设施或公共设施的建设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集镇方能与周围的乡村相区别,并从中分离出来。人们将其称为“城市之尾”、“乡村之首”乡镇体育组织在农村体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上联系县体育组织、下联系村级体育组织[2]。按照农村体育组织机构的种类划分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政府体育管理机构,各级群众组织中的农村体育管理机构,农村体育管理的社会团体,农村体育管理的
民间体育组织。我国目前政府主导的基层体育组织主要是三级模式。
2 我国乡镇体育存在的问题
2.1 乡镇体育组织层次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农村体育的体育行政组织最末端只达到了县一级,乡镇和村一级缺乏行政体育组织,其他各类非行政体育组织也基本未能深入到农村基层,致使广大农村地区的体育工作几乎无人问津农村体育由于没有“落脚点”而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罗宾斯所说:“ 制定良好的计划常常因为管理人员没有适当的组织机构予以支持而落空”[4]。在政府专门体育机构中,是实行的行政领导方式,下级直接对上级负责。按照管理学理论, 一般将管理者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三个层次。高层管理者位居组织顶端,他们负责指定总体计划、战略目标和大政方针,并且激发、指导、控制其下属人员。基层管理者听从中层管理者的指导,负责把组织的各项计划和措施准确地传送给员工,并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而中层管理者的角色介于二者之间[4]。如果按照这一理论,乡镇文化(体)站应该是在“金字塔”最底层是执行层是人员最多的。但是目前乡镇体育管理人员是最少的,这就导致体育管理机构出现了”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乡镇体育工作出现了只是制计划、传达上面精神、作报告等一些事务,而根本没有人力、物力、精力去指导具体的乡镇居民体育锻炼。根据郑文海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部分农村地区43%的乡镇没有具体分管体育事业的机构和人员[3]。2.2 乡镇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分布不均、利用率低
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锻炼的基础,近几年我国基础建设以高速增长,特别是公共体育场地的建设更是高速增长。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可知,我国现有的850 080个体育场地中,乡(镇)村66446个,占8.18%[5]。从总数上看,我国现有体育场地数较
多,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面积少,特别是乡镇体育设施人均面积就更少。作为经济相对较落后的乡镇体育场地设施无论总数还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都远远低于城市,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乡镇居民体育锻炼需求。我国目前公共体育场地建设的主要资金是靠国家拨款和地方筹集,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较发达地方经济富裕在体育场地数量、规模、质量及资金投入都大于中部和西部;大城市体育场地数量、规模、质量及资金投入都大于乡镇;同时在同一乡镇内部体育场地设施主要分布在学校及单位。虽然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教育局早就联合下令节假日学校体育设施免费向居民开放,但除了一些大城市学校部分体育场馆开放以外,大多数学校节假日学校场地设施空置并没有对外开放。就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其一近几年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学校安全压力大,及社会人员进校锻炼发生安全事故责任不明确;其二部分人员素质不高,故意破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给学校财产造成损失;其三学校日常费用增加、管理难度加大,如清洁工人、门卫工资的增加;其四现在政策法规不完善;其五部分学校领导思想观念陈旧。因此任何盘活现有学校体育场馆资源,提高学校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2.3 乡镇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
体育指导员、场地设施、体育组织是推动乡镇体育发展的三大动力,特别是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我国在1994年6月10日开始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从无到有发生了巨大变化。据调查,截止2004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为430491人,他们分布在社会体育的各个角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口比例为1:3034。在43万指导员中,有90%是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我国2005年城市总人口约为5.6亿每1 500个城市居民就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5]。从上面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体育指导员总数太少、人均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乡镇体育指导员数量总数不足,人均数更少,加强乡镇体育指导员培养势在必
行。
3 我国乡镇体育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我国乡镇体育组织机构
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时期,政府各机构的结构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体育也不例外。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群众体育落后于竞技体育,要改变目前状况就要重视乡镇体育发展,而乡镇体育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目标的实现,乡镇是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机构,是政府政策执行机构,是政府各项目标实现的保证。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乡镇一级政府没有设立专门体育组织机构,那么在乡镇设立专门体育组织机构是完成我国体育强国梦、加强农村体育的有效手段。在乡镇建立体育站,设立竞技科、群众科和社团科等。竞技科主要负责本乡镇群众体育的组织比赛,根据各个地方特点,开展适合本地居民的体育项目。使群众体育比赛经常化、生活化,以比赛带动全乡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
3.2 乡镇建立1+1+1的体育俱乐部模式
所谓的1+1+1的体育俱乐部模式就是:政府牵头是俱乐部的法定责任人、学校或单位节假日期间体育场地设施向乡镇居民开放。居民以会员的形式加入俱乐部,但居民才是俱乐部真正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会员缴纳一定的会费作为俱乐部的日常开支、及基本的场地设施维护。这种模式优点是乡镇进行开放的管理工作比学校或单位更具有优势,管理的效益更明显;乡镇承担了开放的主要管理工作,消除了学校在安全等方面的顾虑,提高了学校参与开放工作的积极性;密切了学校、单位、街道社区的关系,既有利于乡镇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学校、单位的改革与发展。乡镇居民有了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同时又有体育锻炼技术指导,丰富乡镇居民娱乐文化。
3.3 改革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力培养乡镇体育干部和乡镇体育指导员
根据我国群众体育的现实情况,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调整我国高等体育教育。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和体育专业能力,如群众科学健身方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基本功训练、体质健康测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真正培养一批高知识高技能适用型人才。针对社区体育工作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要切实加强乡镇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满足乡镇居民体育活动的需求。第一,发挥政府行政和乡镇体育团体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行政主导型”社会和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应进一步加强行政主导;对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应常态化,在数量上进一步增加;第二,进一步完善体育培训制度;第三,在培训方面,重点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素质和实际指导能力;第四,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信息管理科学化,建立其信息中心;挑选优秀高校体育毕业生到基层乡镇锻炼,经考察优秀者作为体育干部培养。
【参考文献】
[1]丁海勇,冉强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1):77-80.
[2]王程,孙庆祝.农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基于和谐社会需求的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6):10-12
[3]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2-123.
[4]郭朝阳.管理学:中国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5.
[5]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OL].http://sports.si-na.com.cn/s/2005-02-03/0912487307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