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分析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少教多学”参评教研成果

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的关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少教多学教学案例分析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课题批准号:FHB110067)

作者:黄美琼

职称:一级教师

单位: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第一中学

手机:

邮箱: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杯湖路4号

邮编:653103

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的关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少教多学教学案例分析

1 / 61

【主题描述】

诵读是古诗文学习最重要的方式,只有在古诗文教学中注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亲近文本,才能真正做到少教多学。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能忽视诵读这种教学方式。因为没有丰富的、熟练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就难以产生新的思维;没有丰富的、熟练的词汇就难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学的感受力、继承发扬优良的文化传,体悟民族文化的优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①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7—9年级)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出了简要而明确的要求:“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优秀诗文80篇。”②这些都说明了诵读对于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

叶圣陶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是靠学生读书读出来的。

【案例描述】

本节课使用的是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第四单元第十八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上课时间为2014年12月12日上午第四节课,地点在玉溪红塔区大营街一中初三十班,执教者是云南师大实习教师彭吉,参与者为九年级十班全体学生。这是彭吉老师在顶岗实习的一节展示课。

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教师说:同学们,“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诗出自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等了一两分钟后许多学生都表示不知道,没听过这句诗。接着老师解释这是杜甫对自己诗作特点的自我评价,意思就是我的僻性是特别喜欢写诗琢句,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

2 / 62

至死也不肯罢休。今天我们将学习杜甫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诗歌,感受杜甫的“惊人之语”。接着教师又学生回忆杜甫的相关资料(朝代、字号、称誉等),并背诵《春望》,让学生说说杜甫所处时代的时局特征和社会状况。教师补充相关资料: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杜甫也曾应进士考试,但不第。一身从未放弃过通过出仕为官为天下苍生贡献力量的宏愿,但生不逢时,遇上了“安史之乱”(755--763)。无奈之下携妻小跑到四川。在辗转漂泊中就接触到了社会的底层,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在亲友帮助下,于西郊的浣花溪畔,用两年时间盖了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只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于是,诗人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才49岁。(投影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此过程用时10分钟)

二、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先齐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然后教师配音做示范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词注音和解释),最后学生深情自由朗读,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投影本诗歌的基本节奏,标出压韵部分)最后教师请几名学生试读并进行评价。(此过程用时7分钟)

三、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

教师先让男生齐读诗歌第一节,课件显示问题:题目说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诗人在第一节用了一个词来总得描写秋风的情状,请同学们找出来。学生齐答“怒号”,“怒号”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教师请学生试着自由读出怒号时风的情形,并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

教师提醒,我们欣赏诗歌要紧扣文本关键字词进行赏析,分析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节,找出其它描写秋风的字词,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最后自由发言,教师对其发言做适当评价。课件显示:同学们想想,如何给第一节诗拟写小标题?通过讨论明确:秋风

3 / 63

破屋(描写),最后全班同学齐读这节诗。(此过程用时7分钟)

课件显示:诗的第一节已经为我们描写了秋风破屋的景象,那么诗人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情怎样呢?请女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二节。通过讨论明确:诗人发怒、着急但又无可奈何。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到这种心情,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试着找一找表现作者心理活动的字词或句子,并揣摩用什么语气进行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最后自由发言,教师对其发言做适当评价。课件显示思考问题:

(1)着急和无奈之下,诗人叹声说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请注意前面提到说,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那用“老”来自况,是否准确呢?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些心情。颠沛流离催人老,诗人心力交瘁,倍感未老先衰。

(2)同学们猜想一下,群童“公然”“抱茅”是用来做什么?仅仅是调皮,在戏耍这个老头吗?通过讨论明确:诗人用茅草盖屋,群童或许也是用来做茅屋的,也有可能当柴火烧。总之,可见诗人周边生活的也是穷人。

(3)同学们想想诗人到底叹息什么?通过讨论明确:一叹自己命途多舛,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同病之人之苦,同是饥寒交迫。

同学们给第二节拟写四字标题?通过讨论明确:群童抢茅(记叙)最后请全班同学试读这节诗,读出作者的焦急和无奈,教师点评并指导。(此过程用时8分钟)

课件显示:同学们,这个夜晚,杜甫一家过得怎样?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诗歌第三节。通过讨论明确:长夜无眠。“何由彻”可以看出很难受。教师接着又问诗人哪些描写交代了“何由彻”的原因?同学们思考一下明确:“冷似铁”一个比喻就刻画出了布被的硬与冷。“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又冷又湿。接着又问“雨脚如麻”是由于“秋风破屋”,那么“布衾”“冷似铁”是为什么呢?讨论明确:原因是棉被使用多年既破又脏。足以见出杜甫生活的贫困,也见出“丧乱”给平民带来的苦难有多深。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试着朗读的基础上用一个词来概括这节诗。明确:冷湿难耐(描写)(此过程用时5分

4 / 64

钟)

课件展示:这么一个冷与湿交加的无眠之夜,诗人联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节诗。学生齐回答:联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什么意思呢?这样推己及人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人?明确:一个忧国忧民的伟丈夫,一个典型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读书人。最后教师要求学生齐读的基础上用一个词来概括这节诗。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此过程用时5分钟)

四、总结全诗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这首诗的主题,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再次朗读诗篇。学生自由吟读诗篇,同时背记内容。(此过程用时3分钟)

【分析与建议】

⒈诵读贯穿始末,真正做到少教多学

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初读感知,扫除阅读障碍;再读诗歌,疏通大意;三读感悟,体会感情,四读品析,揣摩语言。采用师范读,学生齐读,个读,赛读,互读互评,背诵等不同方式朗读品味,诵读又带动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符合少教多学的特点。

⒉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将学生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在教学中,无论是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还是朗读以及对课文关键字词和课文主旨的分析都是由学生自己来感悟、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学过程中,学生介绍资料,诵读,谈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做到了少教多学。

5 / 65

3.对文本不够熟悉,过多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语文教学要求回归文本,特别是古诗文教学更应该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赏词析句来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表达方式和作品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熟悉文本,而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本文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怒号、卷、老、叹息等词进行赏析时,突然多媒体出了故障,教师顿时慌了手脚,不知讲什么。同时教师在讲解“布衾多年冷似铁”时告诉学生是因为缺水导致的。这些情况都说明教师对文本不熟,没有在课下进行认真充分的备课。这就不能真正做到少教的有效性。

⒋导入精彩,但不实用,不利于少教多学

教师在本课的导入上是花了心思的,但他害怕在导入中不能很快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教学,因此设置了太多的教学环节。先由杜甫的两句诗导入,结果许多学生没听说过,学习热情不高。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又叫学生介绍杜甫并齐背他的诗,最后还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的导入用时十分钟却未能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不能算有效的导入。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③的确导语精彩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这就为学习讲授新课内容缔造了良好的开端;导语枯燥无味,学生听而生厌,学习兴趣骤减,陷入被动接受状态,影响整堂课的学习,设计好的导入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建议直接由学生在平时学过的杜甫的诗导入,或直接解题,由题目导入,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这样才有利于进行少教多学。

参考资料: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11年版第二页) 课程基本理念

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11年版)第四页 学段目标与内容

③《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41页

6 / 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