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西师大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 2 ~ 6 4页例1 、 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操作、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究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的过程。明白得并把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在主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明白得并把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难点:通过观看、操作、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究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的过程,并熟练把握。

教学预备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能重复使用的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小棒、给学生的小礼品等。学生每人预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建议:能够预设几个情形来进行导入。如

复习旧知导入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引入法等。 复习旧知法导入:

1、口算大比拼: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卡片出示) 2、填一填。(课件出示) (1)1个十和5个一是()。

(2)1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17 = 10 + ( ) 13 = ( ) + 10 12 = 10 + ( )

订正第(3)小题时让学生说说是如何样想的。

【设计意图】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如何样想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会,初步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引入

(一图四式尽管学过,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知识,因此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在那个地点仍采纳老师引导。)

师:(出示卡片13)这是多少?

师: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是13根。 师:看着你自己摆的小棒图,说一说能够列出什么算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10+3。

师:等于多少?什么缘故?你是如何想的? 指导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板书:13-3= 13-10= 师:如何样算? 探求新知

1.教师:看来小孩们对前面的知识学得不错。下面这道题有点难度,你们敢不敢来挑战?

教师板书:13+2。

那个算式如何算呢?请同学们先拿出13根小棒摆在桌子上,再拿出2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现),那合起来是多少根呢?

你是如何想的?

学生先摸索,然后和同桌互相说一下自己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教学中让学生同桌间互相说一下的做法比较容易开展,而且时刻效益高。

抽学生上讲台交流算法,学生可能有以下算法:

学生曱:13+2=15,因为13再往后数两个数,确实是15。

教师:对,我们在运算加法时,能够用这种接着往下数的方法来运算。

学生乙:我是用摆小棒来得到答案的,左边先摆13根,右边再摆2根,合起来确实是15根小棒。

教师:下面的同学有没有问题想问?

若学生不能提问,则教师问:你如何明白合起来确实是15根小棒的? 引导学生说出:我把两部分小棒合起来确实是1捆零5根小棒,也确实是15根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问问题”,是引导学生善于发觉问题,这也是新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的要求。

教师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并在算式下面板书:加数、加数、和,板书后教读2遍。。

教学“试一试”。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练习。 学生操作后,写出答案。教师巡视辅导明了学情。

订正:师问,得数是多少?哪些是接着数,数出答案的请举手?哪些是零头和零头相加算出答案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举手是一个动作语言,无声中让老师明了学生摸索的方法。

师问:“我们能够不摆小棒算出得数吗?如何样算呢?” 学生总结。

师总结:个位相加,十位上写1. 2、探究不退位的减法的算法。

师用课件出示小棒图。“谁来说一说图的意思?并列出算式?” 学生说出图的意思,并列出算式。师适时板书:15-2=

师:这种算式的运算方法我们还不明白。但我们能够摆小棒看看,就明白如何罢了。大伙儿动手摆一摆吧。

师巡视辅导明了学情。

指名说一说得数是多少?你是如何摆的?如何算的得数?(学生的运算方法能够多样。)

教师着重让学生明白得:“把15分成10和5,用5减去2,再加上10就能够了。”

教学“试一试”。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生做完后师生评议,并总结运算方法。

师:“像如此的式子,如何样运算最快?” 引导学生说出“个位相减,得数的十位写1。”

师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名称,板书后教读2遍。 15 - 2 = 13 被减数 减号 减数 差 3、教学例题3.

教师出示例题3主题图,并提问:谁能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学生依照图意写出算式,然后说说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同桌交流算法后,师指导全班学生交流。 4、教学例题4.

教师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后,问:谁来 说一说图的意思并列出算式? 学生说出图的意思后并列出算式:13-2+3

师:同桌说一说这道题里的数字是什么意思?这道题应该如何样算? 学生同桌讨论后,师总结算法。

师:这是一道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题目,我们把这种题目叫“加减混合运算”,如此的题目也是从左往右算。

教学例题4下面的“试一试”。学生独立运算后,说说先算那边的。 达标反馈

完成课本第63页“课堂活动”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哪些同学表现专门棒?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指着课题: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成?

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同学的学习过程在脑海里重放,既能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关心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关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适应。

布置作业

课本第63页,练习十一第1-3题。

答案:第一题 (1)19 14 16 10 (2)15 4 13 第二题:7 19 18 16 17 19 11 10 第三题:10+2=12 15-3=12 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3 + 2 = 15 加数 加数 和 15 - 2 = 13 被减数 减数 差 个位数相加减,十位写一。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是从复习旧知开始,能够关心学生复习巩固旧知,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已知体验,为更快地学好本课内容做好铺垫。然而复习旧知的内容中没有强调十位和个位的意义,有可能让学生明白得后面的算法感到困难。

教学资料包(机动栏目,每个单元至少一个即可) 教学杰出片段 2.学习例4

教师:现在咱们要研究的内容与一群鸟儿有关了。课件先展现例4第1幅图。

教师:你看到什么了?

学生回答后,课件再展现例4第2幅图。

教师:现在你又看到什么了?谁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 一说。

可能学生会有两种说法:

学生曱:草地上原先有13只小鸟,飞走了2只后又飞来了3只,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学生乙:草地上原先有13只小鸟,飞来了3只后又飞走了2只,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教师:依照你看到的意思,你能列式解决“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那个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列出两个算式:13-2+3,13+3-2。教师:像这种一个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我们往常遇到过吗?

师:如此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运算。

教师:现在我们先来着重讨论“13-2+3”那个算式该如何运算。你觉得我们该如何样运算“13-2+3”,跟同桌的小朋友说说。

学生小组交流。

组织汇报。(鼓舞学生相互提问、质疑)引导学生说出:应该先算13—2=11,再算11+3=14。教师依照学生回答作适当板书,并提问:13-2=11是算出了什么?11+3=14呢?

引导学生说出:13—2=11是算出了原先的13只小鸟飞走2只后剩下多少只小鸟;1+3=14算出了剩下11只小鸟后又飞来了3只小鸟,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教师:小孩们越来越了不得,不但能正确运算13-2+3的结果,还能正确说出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教师:那你能运算13+3-2吗?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13+3=16,再算16—2=14。依照学生回答作适当板书。

教师:你看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同一幅图,得到不同的算式,但最后都得到同样的结果。数学学习确实是如此,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摸索会有不同的解答方案。

【设计意图】鼓舞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图,猎取数学信息,从而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也培养了学生乐于摸索、勇于摸索的良好学习适应。另外,鼓舞学生结合算式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对加、减法混合算式的运算方法明白得得更加深刻。

教学资源

1、填数。(巩固学生对数的分成的认识,关心学生迅速的将十几的数拆成10个和几个两部分,便于运算。排版时可改变上下位置)

10 10 10 10 18 16 15 19

2、把下面的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用线连起来。(巩固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13 + 2 = 15 加数 和 加数 15 - 2 = 13 减数 差 被减数

3、运算题。(练习运算,并观看得数的变化) 12-2= 14-4= 15-4= 12+2= 14+4= 15+4=

4、看图写算式。(明白得列式算理)

(第二小题左边改为4个圆球) 资料链接 奇异的数字图

魔术师拿出一张写有1~16的数字图。他说:“这是一张奇异的数字图。” 众人问:“有什么奇异呀?”

“你只要在内心默记表上的任何一个数字,”说着魔术师拿出一根特制的小棒,“我只要用这根魔棒在各个数字上点点敲敲,就明白你默记的是哪个数字了。”

“要是如此,就确实奇异了!”众人兴致倍增。

芳芳说:“我差不多记住了一个数,让你的魔棒点点敲敲吧!”

“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然而,我还有一个要求。”魔术师说,“当我的魔棒点到一个数时,你就在自己默记的数上加上1,我再点一个,你就再加上1……当你数到20时,就说声‘停’。这时我的魔棒指着的数,必定确实是你默记的那个数。”

众人听了魔术师的一番话,觉得专门好奇。 “开始吧!”大伙儿齐声说。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事实上“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专门是汉代以后,关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芳芳默记的数是12。

按照要求,魔术师的魔棒点一下,她就在12上加上1。令人惊奇的是,当她数到20时,魔术师的魔棒果然落在12上!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而对那些专门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

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要紧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要,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不管是“博士”“讲师”,依旧“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差不多概念都具有了。换了别的数字,再做一遍,每当叫停时,魔棒不偏不倚恰恰落在自己默记的那个数上。

这张数字图,真是奇异! 小朋友,你能揭示其中的隐秘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