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世界著名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一览表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世界著名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一览表

名 称 发生时间,地点 1930年12月1日~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发 生 原 因 工业区处于狭窄盆地中,12月1~5日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有人认为并有氟化物污染.一般认为是几种有害气体和粉尘对人体的综合作用 该镇处于河谷中,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26~30日持续有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物的产物与大气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 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该市临海依山,处于50公里长的盆地中,一年约有300天出现逆温层,5~10月阳光强烈,汽车排出的废气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伦敦几乎全境为烟雾覆盖,温度逆增,逆温层在40~150米低空,致使燃煤产生的烟雾不断聚集.烟雾中的三氧化二铁促使二氧化硫氧化产生硫酸泡沫,凝结在烟尘或凝源上形成烟雾 1955年以来,该市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全市工厂粉尘,二氧化硫年排放量达13万吨.500m厚的烟雾中悬浮着多种有毒气体和有毒金属粉尘、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 1953年以来,该县工厂大量排放含甲基汞废水,造成水俣湾水体被污染,水生生物鱼,虾等体内汞含量严重增加 主 要 后 果 三天后有人发病,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同时有许多家畜死亡 马斯河谷事件 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 发病者5911人,占全镇总人口43%.其中轻度患者占15%,症状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中度患者占17%,症状是痰咳,胸闷,呕吐,腹泻;重患者占11%,症状是综合性的,死亡17人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0年代初美国洛杉矶 患者症状是眼睛红肿,流泪,喉痛,喘息,咳嗽,呼吸困难,头痛,胸痛,疲劳感,皮肤潮红,心脏障碍和肺功能衰竭等.还可使大面积的植物受到损害,65岁以上老人死亡400多人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 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3倍;1岁以下死亡的,约为平时的2倍.事件发生的一周内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和心脏衰弱者死亡分别为事件前一周同类死亡人数的9.3倍,2.4倍,5.5倍和2.8倍.肺炎,肺癌,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病患者死亡率均有成倍增加 1961年哮喘病发作,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占25%,支气管哮喘占30%.哮喘支气管炎占10%,肺气肿和其他呼吸道病占5%.1964年,连续三天烟雾不散,气喘病患者开始死亡.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1972年全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10多人,到1979年10月底,确认患有大气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数为775491人 最初出现的症状是四肢末端或口周围有麻木感,随之出现动作障碍,小脑性语言障碍,视觉和听觉障碍,最终导致全身瘫痪,痉挛以至死亡,中毒者1400人,死亡60多人 四日市哮喘病 1961年以来日本四日市 熊本县水俣事件 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 爱知县米1968年3月日糠油事件 本爱知县 1968年3月,日本爱知县一带,由于生产米糠油工业管理不善,造成多氯联苯混入米糠油中 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日本富士山地区铅锌矿工厂的含镉选矿废水和尾矿渣外排污染了上游河流,使其下游用河水灌溉的稻田土壤受到污染,产生了”镉米”,人们因长期食用”镉米”和饮用含镉的水而得病 患者症状是皮疹,色素沉着,浮肿,无力及呕吐等,严重者可导致肝脏损坏,出现黄疸,肝昏迷,甚至死亡.多氯联苯还可通过胎盘,母乳进入婴儿体内,引起中毒,造成13000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严重污染事件 患者多为女性,初期是腰背痛,然后肩,膝,髋关节痛,并逐渐扩至全身.由于髋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困难,活动时疼痛加剧,咳嗽或轻微的外伤即可引起病理性骨折,四肢弯曲变型最终可因长期卧床,营养不良,消瘦,合并症并发而死亡.到1972年3月,造成患者有280多人,死亡81人 富士山\"1955~1972年痛痛病”日本富士山地事件 区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1北美死湖事件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其中约有380万吨由美国飘到加拿大,100多万吨由加拿大飘到美国。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酸雨比番茄汁还要酸,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 2卡迪兹号油轮事件

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亚莫克?卡迪兹号”,满载伊朗原油向荷兰鹿特丹驶去,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吨。海事本身损失1亿多美元,污染的损失及治理费用却达5亿多美元,而给被污染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3墨西哥湾井喷事件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南坎佩切湾尤卡坦半岛附近海域的伊斯托克1号平台钻机打入水下3625米深的海底油层时,突然发生严重井喷原油泄漏,使这一带的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4库巴唐“死亡谷”事件

巴西圣保罗以南60公里的库巴唐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死亡之谷”知名于世。该市位于山谷之中,六十年代引进炼油、石化、炼铁等外资企业300多家,人口剧增至15万,成为圣保罗的工业卫星城。企业主只顾赚钱,随意排放废气废水,谷地浓烟弥漫、臭水横流,有20%的人得了呼吸道过敏症,医院挤满了接受吸氧治疗的儿童和老人,使2万多贫民窟居民严重受害。

5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

原西德共有森林740万公顷,到1983年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积量占同年森林生长量的21%多,先后有80多万公顷森林被毁。这种枯死病来自酸雨之害。在巴伐利亚国家公园,由于酸雨的影响,几乎每棵树都得了病,景色全非。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的枞树相继枯死,全州57%的松树病入膏肓。巴登??符腾堡州的“黑森林”,是因枞、松绿的发黑而得名,是欧洲著名的度假圣地,也有一半树染上枯死病,树叶黄褐脱落,其中46万亩完全死亡。汉堡也有3/4的树木面临死亡。当时鲁尔工业区的森林里,到处可见秃树、死鸟、死蜂,该区儿童每年有数万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6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

1984年12月3日凌晨,震惊世界的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发生。午夜,坐落在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杀虫剂厂”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毒气泄漏事故。1小时后有毒烟雾袭向这个城市,形成了一个方圆25英里的毒雾笼罩区。首先是近邻的两个小镇上,有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火车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毒雾扩散时,居民们有的以为是“瘟疫降临”,有的以为是“原子弹爆炸”,有的以为是“地震发生”,有的以为是“世界末日的来临”。一周后,有2500人死于这场污染事故,另有1000多人危在旦夕,3000多人病入膏肓。在这一污染事故中,有15万人因受污染危害而进入医院就诊,事故发生4天后,受害的病人还以每分钟一人的速度增加。这次事故还使20多万人双目失明。 博帕尔的这次公害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因事故性污染而造成的惨案。 7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 1986年4月27日早晨,前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组反应堆突然发生核漏事故,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带有放射性物质的云团随风飘到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剂量超过正常情况时的100倍。核事故使乌克兰地区10%的小麦受到影响,此外由于水源污染,使前苏联和欧洲国家的畜牧业大受其害。当时预测,这场核灾难,还可能导致日后十年中10万居民患肺癌和骨癌而死亡。 8莱茵河污染事件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835公里沿岸城市。剧毒物质构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以每小时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经地区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送水,接近海口的荷兰,全国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翌日,化工厂有毒物质继续流入莱茵河,后来用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含有汞的物质流入莱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9雅典“紧急状态事件”

1989年11月2日上午9时,希腊首都雅典市中心大气质量监测站显示,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318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200毫克/立方米)59%,发出了红色危险讯号。11时浓度升至604毫克/立方米,超过500毫克/立方米紧急危险线。中央政府当即宣布雅典进入“紧急状态”,禁止所有私人汽车在市中心行驶,限制出租汽车和摩托车行驶,并令熄灭所有燃料锅炉,主要工厂削减燃料消耗量50%,学校一律停课。中午,二氧化碳浓度增至631毫克/立方米,超过历史最高记录。一氧化碳浓度也突破危险线。许多市民出现头疼、乏力、呕吐、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市区到处响起救护车的呼啸声。下午16时30分,戴着防毒面具的自行车队在大街上示威游行,高喊“要污染,还是要我们!”“请为排气管安上过滤嘴!”。

10海湾战争油污染事件

据估计,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海湾战争期间,先后泄入海湾的石油达150万吨。1991年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空袭后,科威特油田到处起火。1月22日科威特南部的瓦夫腊油田被炸,浓烟蔽日,原油顺海岸流入波斯湾。随后,伊拉克占领的科威特米纳艾哈麦迪开闸放油入海。科南部的输油管也到处破裂,原油滔滔入海。1月25日,科接近沙特的海面上形成长16公里,宽3公里的油带,每天以24公里的速度向南扩展,部分油膜起火燃烧黑烟遮没阳光,伊朗南部降了“粘糊糊的黑雨”。至2月2日,油膜展宽16公里,长90公里,逼近巴林,危及沙特。迫使两国架设浮拦,保护海水淡化厂水源

20世纪世界十大环境公害

1. 1930年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2. 1943年 洛杉矶光化学烟事件 3. 1948年 多诺拉烟雾事件 4. 1952年 伦敦烟雾事件 5. 1953-1956年 水俣病事件 6. 1955-1972年 骨痛病事件 7. 1968年 日本米糠油事件 8. 1984年 印度博帕尔事件

9. 1986年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0. 1986年 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30年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自然原因

1.天气因素:大雾和逆温是导致本次事件的最直接原因。 1930年12月1-15日,整个比利时大雾笼罩,气候反常。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雾层尤其浓厚。

2.地形因素:河谷地形加重了逆温程度,是这一事件的帮凶。 人为因素:大量重化工企业集聚,排放大量的废气。在马斯洛河谷有许多重型工厂分布,包括炼焦、炼钢、电力、玻璃、炼锌、硫酸、化肥等工厂,还有石灰窑炉。在逆温层和大雾的作用下,马斯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有害气体在大气层中越积越厚,其积存量接近危害健康的极限。

致病物质分析

事件发生以后,虽然有关部门立即进行了调查,但一时不能确证致害物质。有人认为是氟化物,有人认为是硫的氧化物,其说不一。以后,又对当地排入大气的各种气体和烟雾进行了研究分析,排除了氟化物致毒的可能性,认为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硫气体和三氧化硫烟雾的混合物是主要致害的物质。据推测,事件发生时工厂排出有害气体在近地表层积累。据费克特博士在1931年对这一事件所写的报告,推测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约为25~100毫克/立方米(9~37微克)。空气中存在的氧化氮和金属氧化物微粒等污染物会加速二氧化硫向三氧化硫转化,加剧对人体的刺激作用。而且一般认为是具有生理惰性的烟雾,通过把刺激性气体带进肺部深处,也起了一定的致病作用。

1943年 洛杉矶光化学烟事件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该市250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学化学烟雾。199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时间:20世纪初开始,1970年达到顶峰

事件危害: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

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仅1950-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

事件原因分析

洛杉矾在40年代就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消耗1100吨汽油,排出1000多吨碳氢(CH)化合物,3O0多吨氮氧(NOx)化合物,700多吨一氧化碳(CO)。另外,还有炼油厂、供油站等其他石油燃烧排放,这些化合物被排放到阳光明媚的洛杉矶上空,不啻制造了一个毒烟雾工厂。

1948年 多诺拉烟雾事件 10月下旬,美国的宾夕法尼亚洲多诺拉城。该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育、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事件原因

这次的烟雾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镇上的工厂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及金属微粒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聚集在山谷中积存不散,这些毒害物质附在悬浮颗粒物上,严重污染了大气。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这些有害的气体,引起各种症状,以致暴病成灾。

多诺拉烟雾事件和1930年12月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及多次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1959年墨西哥的波萨里卡事件一样,都是由于工业排放烟雾造成的大气污染公害事件。

1952年 伦敦烟雾事件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就有4000人死亡。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近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猛增,5天内有4000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

事件简介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经过:1952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期间由于毒雾的影响,不仅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

危害

当时伦敦正举办一场牛展览会,参展的牛只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

不久伦敦市民也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

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

根据事后统计,在发生烟雾事件的一周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

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分别为前一周的9.5、2.4、2.8和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性增加。

原因

发生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间接原因是开始于12月4日的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

燃煤产生的粉尘表面会大量吸附水,成为形成烟雾的凝聚核,这样便形成了浓雾。另外燃煤粉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种来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进而与吸附在粉尘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这些硫酸雾滴吸入呼吸系统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体弱者发病甚至死亡。

影响

1952年的烟雾事件并非伦敦历史上第一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据史料记载伦敦最早的有毒烟雾事件可以追溯到1837年2月,那次事件造成至少200名伦敦市民死亡。而在1952年之后,伦敦也多次发生烟雾事件。

1952年的事件引起了民众和政府当局的注意,使人们意识到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意义,并且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洁净空气法案的通过。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被环保主义者看做20世纪重大环境灾害事件之一,并且作为煤烟型空气污染的典型案例出现在多部环境科学教科书中。

1953-1956年 水俣病事件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贡,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贡。这些贡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用权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1925年,日本氮肥公司在这里建厂,后又开设了合成醋酸厂。1949年后,这个公司开始生产氯乙烯,年产量不断提高,1956年超过6000吨。与此同时,工厂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中。

1956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

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这个镇有4万居民,几年中先后有1万人不同程度的患有此种病状,其后附近其他地方也发现此类症状。

经数年调查研究,于1956年8月由日本熊本国立大学医学院研究报告证实,这是由于居民长期食用了八代海水俣湾中含有汞的海产品所致。 水俣病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这些,在1956年确认日本氮肥公司的排污为病源之后,日本政府毫无作为,以至于该公司肆无忌惮地继续排污12年,直到1968年为止。后来,46名受害者联合向日本最高法院起诉日本政府在水俣病事件中的无作为,并在2004年获得胜诉。法院判决认为日本政府在1956年知道水俣病病因后应当立即责令污染企业停止侵害,但直到12年后政府才做出决定,为此,日本政府应当对未能及时做出决定而导致水俣病伤害范围扩大而承担行政责任。

日本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飞速发展,但由于没有环境保护措施,工业污染和各种公害病泛滥成灾。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环境破坏和贻害无穷的公害病使日本政府和企业付出

了极其昂贵的代价。水俣病引发的诉讼旷日持久,时至今日依然没完没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或许我们可以在回顾那些历史中学到点什么。

1955-1972年 骨痛病事件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易脆易折。

成因

在日本明治初期,三井金属矿业公司在神通川上游发现了一个铅锌矿,于是在那里建了一个铅锌矿厂。在铅锌矿石中还含有一种叫做镉的金属,化学符号是Cd。

镉入人体后,主要蓄积于肾脏,对肾脏造成损害,抑制维生素D的活性。维生素D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缺乏维生素D会妨碍钙、磷在人体骨质中的正常沉着和储存,最后导致骨软化。

这个工厂在洗矿石时,将含有镉的大量废水直接排入神通川,使河水遭到严重的污染。河两岸的稻田用这种被污染的河水灌溉,有毒的镉经过生物的富集作用,使产出的稻米含水量镉量很高。人们长年吃这种被镉污染的大米,喝被镉污染的神通川水,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慢性镉中毒,痛痛病实际就是典型的慢性镉中毒。

痛痛病不仅在日本发生过,在其他国家也有发现,中国广西某些地区,曾有人患有痛痛病。 结果

1961年,富山县成立了“富山县地方特殊病对策委员会”,开始了国家级的调查研究。1967年研究小组发表联合报告,表明“痛痛病”主要是由重金属尤其是镉中毒引起的。1968年开始,患者及其家属对金属矿业公司提出民事诉讼,1971年法院判决原告胜诉。被告不服上诉,1972年再次败诉。

1968年 日本米糠油事件

先是几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毒和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1968年3月,在日本的九州、四国等地有几十万只鸡突然死亡(所以该污染事件也称作“火鸡事件”)主要症状是张嘴喘,头和腹部肿胀,而后死亡。经检验,发现鸡饲料中有毒,但没弄清楚毒的来源,也没有追究

1968年6月至10月,日本福岛县先后有4家13人原因不明的皮肤病到九州大学附属医院求诊,患者表现为痤疮样皮疹伴有指甲发黑、皮肤色素沉着,眼结膜充血、眼脂过多等,疑是氯痤疮。由家庭多发性和食用油使用情况,怀疑与米糠油有关。

经跟踪调查,发现九州大牟田市一家粮食加工公司食用油工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在脱臭过程中使用多氯联苯液体作载热体。因生产管理不善,使多氯联苯混进米糠油中。于是,随着这种有毒的米糠油销售各地,造成人的中毒生病或死亡。生产米糠油的副产品——黑油作家禽饲料售出,也使大量家禽死亡。

1984年 印度博帕尔事件

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剧毒的甲基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

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死亡近2万人,受害20多万,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

1986年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

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1986年 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用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1987年9月,巴西戈亚尼市癌症研究所丢弃的放射性同位素铅罐,被当作废品卖给一收购站。 这些罐内的射性物质外泄,3人死亡,20多人患上严重的放射病,还有200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四日市哮喘事件

日本东部海岸伊势湾的一角有个四日市,是日本本州中南部伊势湾岸工业城市。属三重县。人口26.3万人(1986),原为农渔村。1470年筑城,为市场村。每月逢四集市,故名。1897年设市。1899年开港。原以纺织和陶瓷工业为主。现为全国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之一,有石油、石油化学两大联合企业。化学工业产值占市工业总产值48%(1983),还有食品、机械、纺织、陶瓷等。郊区有茶、桑、蔬菜和温室园艺。商业与海陆运输业发达。中京工业地带的一环。

四日市哮喘事件(Yokkaichi asthama episode)是1961年发生在日本伊势西岸四日市的大气污染事件。该市1955年以来,相继兴建了三座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在其周围又挤满了三菱石化等十余个大厂和一百余个中小企业。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了城市空气,全市工厂年排出二氧化硫和粉尘总量达13万吨,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出容许标准的5-6倍。在四日市上空500米厚的烟雾中还漂浮着许多种毒气和有毒金属粉尘。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由于大气污染,形成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病统称为“四日市哮喘”。

危害

1961年四日市哮喘大发作,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占25%,支气管哮喘占30%,哮喘支气管炎占40%,肺气肿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占5%。1964年连续三天烟雾不散,气喘病患者开始死亡。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1972年,四日市哮喘患者达817人,死亡超过10人。由于日本各大城市普遍使用高硫重油,致使四日市哮喘已蔓延全国。

环境问题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存在,在发达国家也存在,它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人类需要工业,但是也需要健康的环境。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是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环境污染的形成固然跟当地的气候和地形等地理环境有关,但不加节制地的排放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是导致污染发生的直接原因。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遵循人与环境和谐这一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制约人类发展的规律有五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要遵循五律协同的原则,决不可忽视环境规律。

应该通过技术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等来实现环境调控,保护人类的美好家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