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目的
1.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今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了解学生阅读的特点:包括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发展心理、学生阅读时间和学生课余时间的比例、各种媒体(电视机、网络等)和学生阅读的关系、家庭环境与学生阅读的关系;父母文化层次与学生阅读的关系、父母的阅读习惯与学生阅读的关系等。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提供有力利的条件。
二、调查内容
1、小学生每日阅读时间和阅读量。 2、小学生的阅读对象。
3、小学生的阅读态度和阅读习惯。 4、小学生课外读物的来源。 5、教师引导与学生阅读的关系。 6、家庭环境和学生阅读的关系。
分析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一)关于阅读兴趣 1:你喜欢看课外书吗? 喜欢 45 2:你觉得课外阅读有什么意义? 提高语文水平 21.8% 增长见识 28.3% 休闲娱乐、消磨父母督促或老时间 师布置的 46.2% 41.7% 不喜欢 2 3.你喜欢什么类型的课外书? 小说类 漫画类 报刊杂历史故科普类 惊险侦童话故 其他 志 事 探 事 45 2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孩子周末阅读课外书的人数很少,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虽然有47.2%的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并认为课外阅读对他们有着很大的用处与帮助,但也要看到还有3.4%的学生根本就不喜欢课外阅读。教育心理学认为,要使学生自觉地,有目的的,专心的进行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还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生,逐步使阅读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二) 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与量 4:你每天读多长时间的课外书? 一个小时以上 5 % 3本及以上 17 % 300页以上 22 % 半小时左右 30 % 2本 22 % 10分钟以上 5 % 1本 3 % 很少读书、坚持性不好 7 % 不到1本 5 % 100页以下 49 % 5:你一个月能读几本书? 6:你读过最厚的课外书大约有多少页? 200页以上 100页以上 27 % 50 %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三个班的孩子课外阅读时间不是很固定,有14.9%的学生只是偶尔读一读,还是没有良好的,稳定的阅读习惯,阅读的量也明显偏低。根据小学语文课标的要求: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要喜欢上阅读,能感受阅读的乐趣,而五六年级则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学生则只占总人数的10..9%
(二)关于课外阅读方式与习惯 7.你一般是什么什么时间看书? 有空就看 24 每天早上 8 每天晚上 4 节假日 13 % 每次读书都会做 % 跳过去不读 15 7.4% 经常翻看 5遍以上 45 % 大部分会做 % 查工具书 96 47.7% % 少部分会做 % 随便认读 11 5.4% % 从来不做 % 问爸爸妈妈或老师 68 33.8% 放着不管 % 1遍 8:你做读书笔记或读书卡吗? 9:你读课外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问题怎么办? 10:一本书阅读过后你通常会怎么做? 与同学交换读 3遍左右 2 11.你喜欢的书你最多会读几遍?
分析问卷,发现学生主要存在问题是不会阅读,随意性太大,缺少目标性,而且在课外阅读的方法上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摘抄,批注这方面,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切忌“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推崇深入阅读,拒绝肤浅的阅读,让学生能真正走进书籍之中,汲取营养,提升个人语文素养。
(四) 关于家庭环境和学生阅读的关系 12: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 否定 3 不介入 24 赞同 82 主动为孩子筛选或购买 52 1.4% 作文选 11.9% 名著 40.7% 百科全书 25.8% 其他(诸如卡通漫画 网上阅读,报刊杂志) 22 10.9% 6 2.9% 拥有课外书 13:父母最支持看的课外书 59 29.3% 家里订阅报刊杂志 85 42.2% 62 30.8% 14:关于家庭读书氛围 父母能平均每天读书或报刊杂志半小时以上 69 34.3% 有书房或书橱 17 8.4% 74 36.8% 93 46.2%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多数孩子具有较好的课外阅读的条件,家长也比较支持,这对我们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教师设计封面和主题内容,建立初级读书卡阶段读书卡反思读书卡总结读书卡。
(二)低年级同学以激发阅读兴趣为主例如:课外阅读交流会,课本剧表演,朗诵,我是故事大王,主题队会等,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爱上读书,喜欢上读书,可以大量的诵读诗词。高年级引导学生从历史经典,社会热点,时代焦点,做人要点等四方面建立记录袋的内容。
(三)教师开出适合各年级的书单,低年级主要以古诗童话选为主,高年段主要以历史类文学类科幻类为主。如果学生有自己喜欢的书籍,最好以积极向上健康的内容为主。
(四)各班级可以根据各班实际情况,规定每人每天必须阅读课外书籍半小时。(二年级学生可酌情增减)并且以删减书写作业为鼓励手段,刺激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时间。其次,鼓励学生相互借阅;支
持学生到校,市,省图书馆借阅书籍;支持学生自由组成读书小组,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互相学习。
(五)重视课外阅读的交流与反馈。每一个月抽出一节课交流自己这一月来课外阅读的新的体会,存在问题,收获或积累,并且将优秀的阅读卡在班级里加以展示,一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六)教给学生批注,眉批,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效率,改善阅读质量。
六、针对当前小学课外阅读现状的思考
1、首先,要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要树立一种大语文教学观,把视野放宽到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的广阔领域里。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说:“从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开”。并且“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积”即吸收、积累,“发”即倾吐、表达。因此,我们应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从应试教育观中挣脱出来,走向素质教育。
2.积极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方面,从情感上激发。在教师自身素质较高的情况下,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更能从深层的内心产生震撼,使学生又一种强烈的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内驱力。而课外阅读就是老师魅力产生的根源,这便会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要求读课外书。另一方面,知识本身的吸引力的存在。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精彩片段、讲述作者创作故事、通过设疑惑造悬念、简介主要内容、借用名人(媒体)评价来吸引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看到知识这一海洋的广袤无垠和缤纷色彩。当然这些内容最好是结合语文教学、紧扣时代脉搏。
3.课堂上教师应少讲多读,注意读书方法的指导。给学生留更多的读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努力使他们做到口到、耳到、手到、眼到、心到,以达到多读多积累的目的。应树立一种“以读为本”的思想。注意保证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
4.学生应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以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师布置作业要精,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要求,不搞一刀切。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观念。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让家长了解语言学习的社会性,认识到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
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并且人的内部存储量的大小决定了人的思维是否敏捷。
5.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在推荐课外读物时应加强与课内阅读的联系。现在的许多少年读物,要么一味迎合学生,要么板着面孔教训学生,真正对他们有指导性的书太少了。教师可通过设读书角,教师带头捐书、买书,学生踊跃献书,并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等形式来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6.做好检查工作。继续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调查发现,许多学生是因为老师要求做摘记才去读书的。还可以通过交流读书心得,读书卡片制作比赛等方法促进学生阅读。要让学生树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观念,要求他们随读随记。当然不同年龄年级学生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可视具体情况来采用具体方法。
总之,没有课外读物就没有素质教育,希望所有的老师、家长共同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遨游,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