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写意花鸟画基础教学中的笔墨思考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17-08,19(4):92—94 中国写意花鸟画基础教学中的笔墨思考 郭晓东 (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鞍山114007)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中国写意花鸟画基础教学中用笔用墨的法度问题的思考,探讨了如何将中 写意花鸟;基础教学;笔墨;法度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篇号 1008—2441(2017)04—0092—03 国画传统笔墨、写意思想放在当下的绘画语境里,使之更好地融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G424.1 中国写意花鸟画以其独有的笔墨形式呈现了艺术的纯净和隽永,令人神畅意舒、流连忘返.写意花 鸟画题材内容广泛,习惯上除花卉和翎毛类以外,还包括蔬果、器物、鳞介(鱼、鳖、虾、蟹等水族)、草虫 和走兽…1.在众多种类中,蔬果类造型相对简单,在国画写意花鸟课的基础实践教学中往往作为人门第 课.中国传统花鸟画有别于西画中的静物画的特点之一是不画死物和标本.同样反应在蔬果上,着重 对鲜活的表现.这种鲜活,是建立在对所画物体形象的全面观察、谙熟于心的基础之上,并将形象提升为 一意象.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有形象适应笔墨的考虑(无论是出于对工具材料的发挥,还是为了满足构成 形式的需要),但不是作品表达的全部.笔墨和形象谁更重要,是笔墨服务于形象,还是借助于形象表达 笔墨意趣,这是理论家和画家们争论的问题.面对基础教学中的学生,美术教师不表露自己的倾向,才能 较妥善服务全体学生.基础教学中的学生是没有笔墨概念的,当然更谈不上笔墨方法.最初阶段的写意 花鸟教学会更侧重笔墨的基本问题,正确的理念、合理的方法必然形成一定的法度,这对于提高教学效 率、辅助学生尽早入门,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以写意蔬果教学为例说明之. 1 写意花鸟基础教学中要强调笔墨之“活" “活”也可以说是笔墨生动,有生命力.这种笔墨之“活”,很多学生是看不出来的,在实践中需要教 师的指引.例如:在《画甘蓝》一课中,圆白菜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日常蔬菜.但在未画之前,多数学生对它 的形象并无细致的观察,需要教师叮嘱课前充分观察,以使其内心的甘蓝形象典型、丰满、准确.化眼中 之竹为胸中之竹是笔墨“活”的基础,或者说是前提条件.课前教师安排的速写作业是对这一前提条件的 保证.这种速写是有目的性的,在讲评中,对比速写和国画写意作品,学生会发现,速写线条越简练,越容 易转化为写意形象.“蔬菜的鲜活,可以用笔墨的鲜活来表现.”是笔者在这一课例画上的题跋.例画的出 示也意味着问题的抛出,对这句话如何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师引导之前,学生大多理解为形象和 颜色的逼真.此时教师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方面是蔬菜的鲜活.学生能够说出:没有脱水,饱满而又 有弹性.进一步来理解,它的呼吸处在工作状态,气脉是贯通的,贯通的目的是为了吐故纳新.另一方面 是笔墨的鲜活.在这一方面,学生是理解不到的,需要教师明确解释:用笔,无论中、侧、顺、逆,必然要经 过落、行、收的过程,如果笔笔分明、笔笔生发,也可说“见笔”,那么这一过程就有气脉贯通之感.用墨,浸 湿的毛笔蘸墨后,从落到宣纸上的第一笔开始,由浓到淡、由湿到干,到画不出痕迹,到再蘸墨,也是一个 吐故纳新的过程.如果我们在画面上看到了这一自然的节奏过程,就说“见墨”,那么也会有呼吸顺畅之 收稿日期2017-03-11 作者简介郭晓东(1970一),男,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 第4期 郭晓东:中国写意花鸟画基础教学中的笔墨思考 93 感.这笔墨“气脉贯通,呼吸顺畅”又怎能不鲜活呢.用此“鲜活”表现彼鲜活,便形成一种视觉形象上的转 换,这也是艺术的根本所在,恰似高山流水转化为琴音,为写意之精神.学生理解后,动笔之前会更在意 内心的体验.在进行写生、创作时,为了不失去笔墨的生动韵味,教师还要提醒学生:要对视觉形象进行 转换,将自然物象的特征进行概括、提炼,使其适应笔墨的形式美需要,往往一笔能表现的物态,不要轻 易改为两笔,更不要多笔去描绘,在下笔之前,胸中先要形成一个简洁的笔路.其结果是“笔愈简而气愈 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2 写意花鸟基础教学中要重视骨法用笔 中国画的特点是谢赫的六法,在写意花鸟教学中,师生对骨法用笔的理解是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 以中国画线面造型的特点,对比西方的面体光影造型,这种大的横向对比,会帮助我们理解骨法用笔的 含义.在现今提倡大绘画的背景下,在国画写意花鸟基础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将骨法用笔之“骨”讲解 为“骨气”则更能方便学生的理解,并使画品和人品合一.何为有骨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历经艰 险、诱惑,都不改初心叫有骨气,或者说此气不断.做人如此,用笔也如此.跌宕起伏而气脉相连,纵然笔 断而气不断,就可以理解为骨法用笔.当然,这只是初步的理解.实践中学生表示:理解之后并不能很好 做到,其整体作画效果也并无多大变化.究其原因,其一是“胸中无竹”;其二是“笔力”不够.表现为“薄” “浮”“滞”,需要教师认清各自原因,进行差异性教学. “薄”是因为每一笔承载的信息量不够,整篇笔法完全不对.这类学生的手和眼都不高,为初级.“浮” 是因为意念不能紧随于行笔,笔在意先.较前者为高.“滞”是因为心手偶有相合,但心意尚不能照顾完 整.此三者又有着相同的原因,都不能意在笔先,或者其意不坚.意“薄”“浮”“滞”,自然笔下无力.解决之 法:画前适度的书法练习,既可以帮助学生平心静气,又解决心手不能相和.至此,行笔间能时刻感受到 提按对笔锋弯折所给的反作用力,是骨法用笔的物质基础,即“使笔”而“不信笔”.如此,粗细、急徐、枯 润等这些因“笔软”而生出的“奇怪”皆在意念控制之下了l 21.侧锋等其它笔法亦然.教师要知道这对于 初学写意花鸟画的学生是非常难做到的.个别有书法基础的学生则能较好控笔.鼓励学生始终是教师做 得最多的事情,并告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传移模写,即临摹.这包含了两方面内容:(1)对楷、吏、行、草等 书法经典碑帖进行临摹,初学者宜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楷书大家的碑帖人手.临《玄秘塔》之后, 画写意花鸟画便自然带有文气,临《张迁碑》之后,下笔自然有朴拙之气.多临碑帖,下笔自然会有金石 气.(2)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赵之谦、齐白石、林风眠、李苦禅等花鸟大家的高品质印刷品对临(临摹真品 更好). 揣摩经典的画论和书论,有助于师生对骨法用笔的理解.古人能从“舞剑”“鹅游”“公主与担夫争 路”中受到启示,使笔墨精进l_3,我们没有理由轻视古人的画论和书论.3j教师适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前 人理论成果,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学生古文功力和书画修养不够,需要教师加以解释):如后梁 武帝萧衍论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看似浮华,其实在说逸少之字动静有序,气脉贯通,骨法 用笔是也.另如:卫铄《笔阵图》:“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是说写好横的关键是用笔求变,这也 是写意花鸟画中用笔之大要;“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是说写好点的关键是写出沉重感;“陆 断犀象”“万岁枯藤”“劲弩筋节”“崩浪雷奔”这些也都是写意花鸟画用笔所追求的特质_4 J.变、沉、 圆、厚、道、势是骨法用笔的审美表象,和书法用笔有着极高的吻合度,为学生更好地贯彻骨法用笔理清 了方向.书画同源,在中国画众多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中,写意花鸟画更重视与书法的关系,在其基础教 学中,书法内容的加入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笔墨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写意花鸟基础教学中要强调用墨的法度 教学中,时有学生问某处颜色如何调出,每每说明之后,要再解释中国画的用色特点是“随类赋彩”. 追求光色变化也非西画之全部.观西方美术史,追求光色变化的时期主要集中在印象派时期,而其后的 蒙德里安、米罗等现代派大师的成熟期作品也已经不再追求光色变化,并且用色不多.可以想见“随类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第19卷 赋彩”也并非是追求骨法用笔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求阴、求内敛、不张扬的民族气质已在各种艺术形式 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故在中国画中,墨是最好的颜色.墨因具有最丰富的色阶,朴素、典雅、温和的感觉, 成为中国画家最喜欢用、表现力也最强的颜色,但并不妨碍学生用其它颜色.色法即墨法,朱砂画竹只是 其一.墨因水而得活,也可说墨法即水法.在国画写意花鸟基础教学中,问题出现最多的也是用水.往往一 些学生因不敢用水、不善用水,而使画面缺少韵致.偶有低龄儿童学画写意花鸟画,用水无有顾忌反而出 现意蕴皆佳的作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胆大心细.需知善用水者,将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应干处,必 有飞白;应湿处,水再多一分则漫泽无形.浓处不因其纯而板,淡处不因其浅而平.浓处,藏精聚气;淡处, 恬淡冲和. 用笔重在落墨之后笔的行走过程;用墨则重在落墨之前,笔中蘸取墨色和水分的情况.只有笔上的 墨好,才会有纸上的墨好.学生往往专注于落墨之后,需要教师及时动员学生,充分做好落墨前的准备工 作,要做到胸有成竹方能笔精墨妙.艺道皆同,且以《琵琶行》中的两句为例说明之:“转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前半句是说琵琶女在乐器上先做好了演奏准备;后半句是说其在心理上做好了演奏 的准备.转头和拨弦必须左右手协调配合,而不拖沓的三两声,除了技术上的娴熟,也说明深得法度.不 得法度者吱嘎半晌,音亦不准.同比学生们用墨不好,主要是不知法度.其一是不得法(是墨法也是笔 法),在实践中,教师先讲明将笔尖至笔腹三等分,分别为一分笔、二分笔和三分笔.方便教师对学生笔上 墨色的多少加以明确指导.以蘸淡墨为例,笔中含清水适中,笔尖入墨一分,膏笔三两下,则淡墨成焉.正 确的蘸墨方法就如同琵琶女的调弦动作,不仅省时潇洒,而且效果绝佳.不得法的学生调墨拖沓,笔洗中 的水过早浑浊,影响作画进度,进而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进程.其二是做不到“意在墨先”:对于学生学画写 意花鸟,用墨其实更难,难在思想的预设,即笔上蘸取的墨色水分含量能根据具体情况恰到好处.以画葡 萄为例:用墨不知法度的学生或蘸墨色过多,纵然骨法用笔,葡萄的果粒之间也难有浓淡变化;或蘸墨过 少,导致频繁蘸墨而琐碎、整串葡萄没有贯穿一气.在基础教学中,熟练地用墨需要学生练较长时间. 4结语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的永恒话题,笔墨有传承,就是有传统又有创新.在中国画写意花鸟基础教学中, 笔墨也将永远是重点.学生动笔离不开笔墨,教师针对笔墨的教学过程也是笔墨的传承过程,笔墨是有 法可依的,但有法不一定是必依的.如何传承笔墨便成为画家和国画教师终身研读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郭熙,鲁博林.林泉高致[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3]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4]叶子.黄宾虹山水画论稿[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5]王概.芥子园画传[M].第一集:山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Reflection on basic teaching of Chinese painting techniques of freehand brushwork of flowers and birds GUO Xiaodo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shan Normal University,Anshan Liaoning 1 14007,China)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n thesense of propriety of ink in teaching traditional Chinese freehand brushwork of lfowers and birds,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put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ink and freehand brushwork into the context in the painting to make it better integrate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freehand brushwork of flowers and birds;basic teaching;use of brush and ink;sense of propriety (责任编辑:陈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