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导游词
武侯祠(汉昭烈庙)位于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的⼀座君⾂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下⾯我们⼀起来看看成都武侯祠的导游词:
各位亲爱的朋友:
我们就要到达武侯祠了,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来⼈们便尊称他为武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三国时代虽然⽐较短暂,但却⼀直被公认为是最精彩的⼀段。不知道各位朋友同不同意我的看法?⼀般认为三国就是公元220年——265年。三国的得名⼤家都知道,是因为当时中原⼤地上并存着魏、蜀、吴三个地⽅政权。
武侯祠始建于何时,现在已经没有资料可以考证了,但是从⼤诗⼈杜甫《蜀相》这⾸诗中的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我们可以推断,早在唐代以前,武侯祠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这么说,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从“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我们可以推断,杜甫写这⾸诗的时间要晚于武侯祠修建的时间,也就是说,杜甫写诗的时候武侯祠已经存在了,不然杜甫也不会⾟⾟苦苦的去寻找不存在的东西,除⾮他疯了;其⼆,根据植物的⽣长规律,像柏树这样的树种⽣长是⽐较缓慢的,要长成森森的翠柏,起码要⼀百多年的时间。杜甫写这⾸诗的时候是公元759年,我们⽤759减去150,得到609。⽽唐朝的开国时间是公元618年,所以从这两⽅⾯我们可以⼤致得出结论,武侯祠在唐代以前就已存在。在唐、宋时期,这⾥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朝初年的时候,祠庙合⼆为⼀,明朝末年⼜因为战争被毁,今天我们将要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侯祠,请随我⼀同去游览。⾸先,请⼤家抬头看看⼤门悬挂的匾额“汉昭烈庙”,汉是指当年刘备蜀汉政权的称号。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这⾥是祭祀蜀汉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们为什么⼜称它为武侯祠呢?有哪位朋友知道原因吗?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诗,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缘由:“门额⼤书昭烈庙,世⼈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他在⽼百姓⼼⽬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们就不顾君尊⾂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所以⼤家都称为武侯祠。
现在请⼤家⼀起跟随我进⼊景区,现在我们⾯前的这幅图是景区的导游图,等⼀下我们依次游览⼤门、三绝碑、⼆门、前后出师表、⽂⾂武将廊,刘备殿,诸葛亮殿,然后经过桂和楼到刘备墓。愿意听我讲解的朋友就跟我⾛,想要⾃⼰游览的朋友可以⾃由参观,我们11点30分在这个地⽅集合。
⼤家看左右两边,⽴有6通⾼⼤的⽯碑。其中的四块是清代刻建的,⼀块为明代刻建,⼀块为唐代刻建。清碑主要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我们右⼿边的这块唐碑是最有名最有价值的。唐碑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来到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因为历来治理四川⽐治理国家更难,⽽武元衡在任职期间对治理蜀地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办法,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肯定,他以诸葛亮⾃诩(就是把⾃⼰⽐作诸葛亮),想要树碑⽴功。他的27个幕僚中的书记官(相当于现在政府秘书长)裴度看出了他的⼼思,便撰写了⼀篇⽂章,⽂中极⼒的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图统⼀的精神给予了很⾼的评价,把他⽐作前代的名⾂管仲、萧何、张良。这篇⽂章表⾯上是称颂诸葛亮,实则吹捧武元衡是堪与诸葛亮媲美的谋略⼤师、经纬之才。⽂章⽴意新颖,⽐喻⼗分精妙,评价也很中肯。后来,裴度还受到唐僖宗的赏识,成为三朝宰相,辅佐了四个皇帝。另⼀个幕僚成都府少尹(成都市副市长)柳公绰为⽂章书写撰⽂,他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书法漂亮,当时许多有钱⼈家都想买柳公绰撰写的墓志铭。外国使⾂也争相购买。所以让柳公绰来撰写裴度的⽂章实在是相得益彰。所以,这块碑以其⽂章传世,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伟⼤功绩⽽被誉为“三绝碑”。⼗年内乱时期,为了保护这块碑不被破坏,我们将参与这项⼯程的⼯农代表,鲁建的镌刻⼯艺,也算进了三绝,所以我们有时候听到的三绝也指精妙绝伦的⽂章、书法和镌刻⼯艺。
对⾯的明碑,不知道⼤家有没有注意到⽯碑下⾯这个东西,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像乌龟?不过它并不是乌龟,⼆是龙⽣九⼦的第六⼦,赑屃。明间有句俗语啊,说:摸摸赑屃头,⼀⽣不⽤愁,摸摸赑屃背,旅途不疲惫。不管真假,⼤家不妨去摸上⼀摸。
现在我们来到了⼆门,⼤家抬头看看门上的匾额,不妨⼀起读⼀读这四个字。不错,这就是著名的“明良千古”匾额,匾额
的意思是说刘备慧眼识⼈,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了军师,正所谓“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刘备发现了诸葛亮这匹千⾥马中的千⾥马可以算⼀个好伯乐了。细⼼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明”字左边的“⽇”字中间怎么多了⼀横成了⼀个“⽬”字,会不会是写错了。其实,这个字并没有写错,⼤家看看匾额的落款写的是:⼤清康熙年间,如果⼤家对清朝时期的⽂字狱有了解的话,应该就明⽩,多⼀横是为了避讳明朝的“明”。
过了⼆门,⼤家可以看到前⾯⽓势恢宏的⼤殿,那就是刘备殿。两边是⽂成武将廊,这些我们待会⼉再说。先来欣赏⼀下这⾯墙上的⽂字,这就是著名的前出师表。是诸葛亮第⼀次北伐时给皇帝刘禅献上的奏章。这⾯墙上的⽂字并不是诸葛亮所题写的,相传是南宋抗⾦名将岳飞路过南阳武侯祠的时候题写的。这些拓⽚都是从南阳武侯祠搬运到成都来的,那⼤家看这前⾯四⾏的字都是⾏楷,到第五⾏“此诚危机存亡之秋”就开始写成了⾏书,后⾯⼜是草书。为什么会这样呢?据说当时岳飞喝了酒,略有⼏分酒意。开始写的时候还⽐较的拘谨,字体也很⼯整,后来酒精发作加上⽂章的才华横溢,只好⽤龙飞凤舞的草书表达满腔的豪情。⼤家可以从这些⽂字中体会出岳元帅当时的⼼情吗?⼀般⼈可能都认为武将不⼤会舞⽂弄墨的,但是岳飞的字就写的⾮常的棒,《出师表》全⽂共13个“帝”字,但是每⼀个帝字的写法都不相同。⼤家看,这⾥、这⾥、这⾥。(⽽事实上这并⾮是岳飞的真迹,这是明朝时候⼀位叫⽩麟的成都⽂⼈所题写的。据说当时⽩麟喝了⼀些酒,略有⼏分醉意以后,跑到武侯祠来想弄个名垂青史的惊世之举。想来想去,想到借题发挥,选择了题写《出师表》。这位仁兄刚开始写的时候还⽐较拘谨,写着写着就豪放了起来。⽂章的才华横溢再加酒精发作,只好⽤龙飞凤舞来表达满腔豪情。写完之后,想到⾃⼰⼈微⾔轻,便翻了⼏下眼珠⼦,题上“岳飞”的名字。从此鱼⽬混珠,让⼈真假难辨。因为诸葛亮和岳飞⼆⼈英名与功业都为千古传奇。后⼈敬爱他俩,真也好,假也好。假的早已经变成了真的。⽩麟的书法、孔明的⽂章、岳飞的落款,虽然是欺世盗名,表⾥不⼀。但是书法确实写的好,饱含了情感,所以⼀直被⼈们视为上上品。)接下来我们再去欣赏⼀下后出师表,在中学的课⽂当中,我们只要求背诵了《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只作为课外阅读的⽂章,所以⼤家对后出师表可能相对要陌⽣⼀些。与前出师表相⽐较,后出师表更像⼀篇分析战争策略的⽂章,⾄少告诉了我们出师北伐的原因,⽽前出师表就⼀直在教育皇帝该怎么⽤⼈,讲国家怎样才能强盛等等。后出师表当中也有9个帝字,每个字的写法也是不⼀样的。1958年,⽑主席参观武侯祠时,对岳飞的书法⼤加的赞扬,⽤了“龙腾虎跃,⽓象万千”⼋个字来评价。
现在我们来到了⽂⾂廊,廊内⼀共有14尊塑像,这14位蜀国官吏都很有才华、为官清正廉洁。其中董允直⾔敢谏,后主刘禅也怕他三分。邓芝不仅在“东联孙吴北巨曹魏”的战略上⽴下功劳,⽽且⼀辈⼦都没有贪过,在临死的时候家⾥没有半点钱财,⾮常的清正廉洁。蒋琬、费祎,是诸葛亮临终时向刘禅推荐的两位丞相继承⼈。蒋琬、费祎的才⼲虽然没有诸葛亮⾼,不过他们能够忠实的执⾏诸葛亮的政策,在执政期间,都能够保住蜀国的安定和繁荣。那居于⽂⾂之⾸的就是我们⾯前的这位庞统先⽣。⼤家看上去可能觉得庞统⼜丑⼜⿊,庞统也的确长得有点影响市容,对不起观众。但是庞统才思敏捷,博学多智,年轻的时候被称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最开始刘备并不看好庞统,就是因为他长得其貌不扬的。后来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多次推荐,刘备⼜亲⾃与他谈论了军国⼤事之后,才受到重⽤。但是庞统却英年早逝,不幸在攻打雒城(现⼴汉市)的战役中被乱箭射死,年仅36岁,⾮常的年轻。说到庞统的死,了解三国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好像死得有点冤枉。当年刘璋邀请刘备⼊蜀,帮忙抗击汉中的张鲁,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计策,准备趁机占领蜀地,为⾃⼰多争取⼀块地盘。于是打算攻打雒城,⽽雒城是⼀座易受难攻的城池,只有⼀条⼤道可以到达,其他三⾯都是是⼭路陡峭的地⽅,从军事的⾓度来说,这样的地形从正⾯进攻是很难取得胜利的,除⾮有其他的⼩路,出奇兵制胜。在得到张松敬献的蜀地地图之后,才发现有果真⼀条⼩道也可以到达雒城,于是刘备打算兵分两路,由⾃⼰率骑兵⾛⼩道,庞统率⼤军⾛⼤道。⼤军主要负责正⾯攻击,吸引敌⼈的注意⼒,制胜的关键在于刘备率领的骑兵。庞统⽴功⼼切,加上⼭路陡峭,担⼼刘备。再三请⽰了刘备之后,决定率骑兵⾛⼩道,进攻雒城。在出征的当天,军⼠们三更起床、四更做饭、五更天出发。出发时庞统骑上⾃⼰的战马,结果战马不知道受到了惊吓,突然不受控制,把庞统摔了下来,经过三番五次的努⼒,庞统始终不能驯服战马。⼤家都知道刘备爱才⼼切,害怕⾃⼰的军师受到伤害,于是将⾃⼰的战马的卢马让给了庞统,的卢马是⼀匹⽩⾊的骏马,曾经还救过刘备⼀命。庞统推迟了⼀番,最后挡不住刘备的热情,还是接受了。于是,庞统率军出征了,当军队⾏军到落凤坡的时候,庞统突然观察到两边悬崖陡峭,⼭林间树⽊茂盛,作为优秀的军事,他马上产⽣了条件发射,⼼想如果在此有埋伏,不就完了吗?在问了探路兵后得知此地叫叫落凤坡,当时庞统全⾝汗⽑竖起,不禁打了个寒战。⼼⾥嘀咕:我号称“凤雏”,⽽这⾥是落凤坡,难道我要死在这⾥。⼀番调整后,他吩咐⼠兵提⾼警惕,慢慢前⾏。所谓⽆巧不成书,落凤坡确实有张任的军队埋伏,张任曾经就听闻刘备骑的是⽩马。于是对⼠兵说:骑⽩马的定是刘备,给我朝骑⽩马的放箭!顷刻间万箭齐发,庞统当场被万千穿⼼⽽死。成了刘备的替死⿁,确实是死的冤枉。不过,从另外⼀个⽅⾯来说,他死的也不冤枉。话说就在攻打雒城的前⼀天,庞统收到了诸葛亮的信件,这信件还是从荆州⼋百⾥快递过来的。意思是说,我近⽇夜观星象,发现你的守护星昏暗⽆⾊,隐隐有坠落之兆,攻打雒城怕是不会很顺利,建议不要攻打雒城。当时庞统却想,我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功,诸葛亮肯定是想抢我的功劳,于是没有接受建议。就这样,庞统不幸中箭⽽死。
这个东偏殿中供奉的就是⼤名⿍⿍的关⽻以及他的⼉⼦关平、关兴,部将周仓和赵累的塑像。⼤家看关⽻像⾼2⽶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着⾦袍,⼿执象简,⼀付帝王打扮神灵⾯孔。那有没有朋友知道⼈们为什么会把关⽻的塑像弄成帝王打扮呢?关⽻的脸⼜为什么是红的呢?先说为什么是帝王打扮,关⽻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情同⼿⾜,因此才有了“桃花三结义”故事。当年18路诸侯讨伐董卓,关⽻“温酒斩华雄”,⼀战成名。关⽻曾经被曹操俘获,曹操三天两头给关⽻送美酒美⾁美⼈,还给他加官进爵,但是关⽻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在⾚壁之战后,得到了荆州,并委任关⽻镇守。在荆州,关⽻曾经⽔淹襄樊,活捉曹军⼤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为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设计偷袭,与关平、赵累等⼈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的《三国志》中评论他“傲⼤夫⽽亲⼠卒“,简单来说就是看不起当官的,对下属⼠兵却很好。傲慢和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来的统治者对关⽻都⼗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现在的明间企业家,尤其⼴东沿海⼀带也多半都会拜关公,甚⾄⾹港地区的社团、内地的⿊社这些组织也都拜关公,就是因为他的忠义。在宋朝时,他被追封为王,到了明清时期,加封为关圣⼤帝,全国各地都修庙祭祀。因此,这⾥的关⽻像就成了帝王打扮。那关⽻的脸为什么⼜是红⾊的呢?明间传说,以前关⽻的脸是很⽩的,之所以后来成了红脸,是因为⼀次战败后,关⽻逃到⼀个寡妇家,眼看着官兵就要追来。家⾥⼜是家徒四壁,还有⼀张床,剩下就是桌⼦板凳,根本没地⽅可藏。关⽻和寡妇都急了。最后,寡妇将⾃⼰的头发剪了⼀缕下来贴在关⽻的下巴和两腮上,⼜将⾃⼰家的公鸡宰杀,将鸡⾎均匀的涂抹到关⽻的脸上。霎时间,关⽻⼜⽩脸变成了红脸,还满脸的胡
须。然后两⼈⼀起睡到床上。当官兵赶到,搜查了⼀番之后,并没有发现眼前趟在床上的⼈就是关⽻,官兵离开之后。关⽻向寡妇到了谢之后,也离开了寡妇家。但是后来,不管他怎么洗,脸都是红的。有⼈说关⽻的脸是羞红的。因为古时候对⼥⼈尤其是寡妇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银珠宝或者嫁个好⼈家,最重要的是⼥⼈的贞洁。关⽻觉得⾃⼰会影响寡妇的名声,所以被羞红了脸。这个故事虽然是杜撰的,但是从另⼀个侧⾯可以反映出当时关⽻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是⾮常⾼的。不然寡妇也不会冒着牺牲⾃⼰的贞洁的危险来救关⽻的命。据说明清时期,在全国数孔夫⼦的庙宇是最多的,排第⼆的就是关帝庙。⼤家可以想象⼀下,他在⼈们⼼⽬中的地位是何等的⾼。
现在⼤家看到的匾额“业绍⾼光”是后⼈对刘备的评价。“业”是指刘备的所创⽴的基业,就是蜀汉政权,绍有继承发扬光⼤的意思,“⾼”指汉⾼祖刘邦,“光”指光武帝刘秀,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刘备的功业继承了汉⾼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的基业。殿门⼝还有⼀⼝圆⿍,圆象征天。等会⼉我们还会在诸葛亮殿外看到⼀⼝长⽅形的⿍。象征地,天圆地⽅嘛,在这⾥是君⾂之意。
殿的正中,供奉的就是刘备的贴⾦泥塑坐像,这个塑像⾼3⽶,是武侯祠当中最⾼的⼀尊塑像。刘备字,⽞德,河北涿州⼈。⼤家看刘备头戴天平冕冠,⾝穿黄袍,⼿捧朝天圭⽟,宽⾯⼤⽿的。《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时,说他两⽿垂肩,双⼿过膝。⼤家想想什么动物是两⽿垂肩啊?对,就是猪;那什么动物⼜是双⼿过膝呢?咦!⼜对了,就是猴⼦。猪猴,诸侯,所以说刘备天⽣就有诸侯相,会独霸⼀⽅。传说刘备出⾝的时候也是天有异象,⼀缕红光射⼊刘备家中。24岁的时候,刘备召集关⽻、张飞等⼈参加镇压黄⼱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的壮⼤了势⼒。由于缺乏谋⾂,他在军阀混战中屡次挫败,先后投靠了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后来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壁⼤战后,势⼒才得到发展。后来占据益州。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不久后,为了夺回荆州,替关⽻报仇,刘备率⽔陆70万⼤军攻打吴国。结果,在夷陵,刘备被吴国陆逊⽕烧连营。遭到惨败,从此刘备⼀病不起,不久死于⽩帝城(重庆奉节)。其实,刘备从⼩到⼤都胸怀⼤志,注重信义,待⼈宽厚。⼩时候的刘备并不像其他的⼩孩⼀样,他不爱学习,最⼤的爱好是交朋友,喜欢⼤侠似的⼈物,很会笼络⼈⼼。做⼈⼀向都⾮常的低调。唯⼀的⼀次冲动,就是关⽻⼤意失荆州,被东吴陆逊所杀后。刘备和关⽻张飞兄弟情深,兴师伐吴,结果遭到惨败,所以说啊,冲动是魔⿁,这也印证了歌⼿⼑郎的那⾸歌,冲动的惩罚啊。上天对刘备这⼀次冲动的惩罚实在有点重了。呵呵!希望我们的朋友们以后不要冲动啊!
在刘备像的东侧,是刘备的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个⼉⼦,被封为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的时候,他苦苦劝谏⽗亲刘禅,同邓艾等来犯的敌⼈决⼀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是刘禅不听,刘谌⾮常的伤⼼,去祖庙哭诉了以后,回到⾃⼰的住处,先杀了⾃⼰的⽼婆和⼉⼦,然后⾃杀。他这种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了后⼈的.颂扬。刘备像的西侧,原本是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亲的基业,投降了魏国,后来被安排到汉中。当上了安乐公,魏国皇帝问他觉得在这⾥过的怎么样?他居然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出⾃这⾥。在宋代的时候,他的塑像就被毁掉,从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墙壁上,悬挂着⽊刻的《先祖传》、《后祖传》,⽂章都是从陈寿《三国志》当中摘抄下来的。蜀国的兴亡,可以从刘备、刘禅的传中了解始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