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唐代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唐代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 1 ) 安史之乱后,“东至汴郑,达于徐方,北自覃怀(河内),至于相土(睢阳),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而这里正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后又是长期的藩镇割据战争,因此北方户口剧降,劳动力锐减,许多良田抛荒不耕。

北方农业生产的衰退还表现在农耕区的缩小。陇西的绝大部分被吐蕃占领,成为游牧地区;华北平原北部的少数民族不断入居近边,尤其是唐五代时的契丹屡次深入华北內地。

总之,中唐以后北方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逐步衰退,黄河流域基本经济区丧失了经济重心的地位。

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过程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奉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基本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黄河流域是很早就得到开发的古老的基本经济区,由关中泾渭流域和关东黄河中下游平原组成。它的农业生产以种植粟麦等旱作农作物为主。

15

关中地区是唐王朝的统治中心,唐政府竭力经营此地,重新兴修郑白渠水利,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在连年丰收的情况下,也能停止漕运,以本地粮食供给京师庞大的消费。

这足以证明关中农业还是有发展潜力的。但由于人口太多,官署、兵府所聚,而关中平原地域狭窄,所以绝大多数年份要靠漕运粮食补给。正如《新唐书·食货志)所言,“关中

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

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为减轻关中粮食供应的压力,皇帝不免要充当“逐粮天子”,带领百官到洛阳办公

16

关东地区在盛唐时保持着农业生产的领先地位。中唐以前修建的水利工程中,仅河北道就有5l项次,独占全国总数的l/3。粮食产量也居全国之冠。天宝初年,各道正仓储备超过100万石的只有河南、河北、河东、关内四道,其中河南道最多,达580余万石。义仓储备超过千石的仅河北、河南两道。

17

在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韦坚主漕时曾“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山东主要指河南、河北二道。河东道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发展,向关中运輸漕粮为数很多。

以上都反映出关东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河北、河南是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这里还是丝织业中心。

18

河北定州(今河北定县)居全国特种丝织业之首,所产细绫最为有名,产量也居全国第一位。唐前期绢按质量分八等,第一、二等都在河北、河南,国家的庸绸绢帛也多来自河北,“江淮绮縠,巴蜀锦绣,后宫玩好而已”。

19

黄河流域的富庶还可以从长安和洛阳的繁荣体现出来。长安是世界著名的大都会,洛阳的繁华仅决于长安。两京的城市布局设计中都有专门的市,中有绢行、衣行、药行等各行业的店肆,商业发达兴旺。总之,唐前期黄河流域基本经济区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也是经济重心所在。

20

21

长江流域基本经济区可划分为上游的蜀、中游的荆湖、江西和下游的太湖平原等分区。

蜀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农业发达、经济富裕的地区。隋末战争、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争对其影响较小。因此保持着经济的繁荣。

“巴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之饶,郊野之富,号为近蜀丹青文彩,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纸维十色,竹有九种。” 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橘柚、竹木、茶叶、甘庶等经济作物种植广泛。手工业中,纺织、盐铁、制粮、造纸都在全国占一席之地。蜀锦以奇丽的色彩、精致的纹理名冠全国。益州麻纸应用广泛,井盐畅销西南。成都是唐后期仅次于扬州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22

长江中游的荆湖和江西地区在唐前期的发展不如上游醒目。中唐以后这里的南迁人口逐渐增多。《旧唐书·地理志》称:“至德(756~758年)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

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人口的增加促进了荆湖和江西地区的农业发展。江南道在中唐以后的水利建设有50项之多。这些水利工程往往是以堤防、水门、渠道、陂塘相配套的系统工程,有效提高了水网地带开垦湖泽的能力。

23

同时丘陵山区也得到大力开垦。刘禹锡诗云;“垦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耕种面积的扩大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时人称:“江西、湖南,地称沃壤,所出常倍他州。”

荆湖和江西地区开始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陆贽曾提议“支取江西、湖南见运到襄州米十五万石”以救关中。

24

长江中游地区茶叶生产进步显著,原来不甚发达的蚕桑业也逐步扩大,湖南的郴州,江西的洪、虔、吉、信、抚等州都是在此时开始贡纳丝织品的。

其他手工业如造纸、制瓷都比较发达。湖南地区在元和前“丰年贸易不出境”,此时商业贸易也日趋活跃。变得“商贾通流”。

25

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自东晋南朝以来保持了持续的发展,农工商

业都相当发达。农业方面,唐前期,江南谷物开始源源不断运到北方。武则天时,“江南淮南诸州租船数千艘已至巩洛,计有百余万斛”。

中唐以后,由于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这里的土地开发达到很高的水平。

26

太湖流域河网密布,加上练湖、常熟塘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了以水稻生产为中心的集约化生产,江东犁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权德舆曾说:“江准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太湖地区的粮食生产已居全国首位,漕运粮食多来自于此,代宗、德宗年间,每年向北方运粮食达30万石左右。

这里经济作物种植普遍,常州、湖州的茶叶,苏州的柑橘闻名全国。

江東犁主要由十一個部件所組成。其中犁鏟(犁鏵),犁壁為鐵製,其他九個部件即犁底,壓鏟,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枰,犁鍵,犁盤等都是木製的。

手工业方面,中唐以后,吴越地区已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越州成为织造丝织品的首要地区,品种达数十种之多,人称“绫纱妙称江左”。越州还是青瓷制造的中心,质量在北方邢窑之上。

41

杭州和越州的藤纸经久耐用,流行极广。扬子(在扬州附近)有十个造船场,可造千石大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长江下游地区商业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

苏州、杭州、越州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位于长江、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是漕米、海盐、茶叶等货物的集散地,而且外商云集。

史称:“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可见唐后期扬州的经济地位已超过长安、洛阳,成为第一大都会。

42

除上述地区外,南方的岭南闽广一带在中唐后也进入迅速开发阶段。德宗贞元时,福建岭南就开始向两京运输谷物。

这从侧面反映了农业的进步。闽广一带的制茶、造纸,冶铸、造船等手工业都较为发达。商业以对外贸易为主。广州是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城市。

总之,南方长江流域经济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逐步赶上了北方黄河流域。两个基本经济区在全国经济中地位开始发生转换,导致了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开始转向长江流域。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