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漫步
No.7
试论王融骈文的创作成就
刘
涛
(韩山师范学院)
摘要:齐武帝永明年问.王融、谢胱、沈约等人提出声律论,此理论不仅对诗歌创作造成影响,这一影响还延续到骈赋、骈文的创作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骈文形式要素走向定型。从创作技巧上来看。永明以后的骈文对形式特征的追求更加严格。对偶更工整精致,用典更繁密贴切,词藻更华芙,声律更讲究。因此可以说,骈文发展到王融时,已经表现出成熟期骈文的特征。
关键词:南朝文学;骈文;王融
。齐永明中。王融、谢胱、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为丽靡。”【蛳柳与谢屈『E、沈约一样,王融也是永观体诗歌的创始人之一。以诗而论,王逊于谢、沈;然言及骈文,王则胜于谢而稍逊于沈。
与谢胱之文相比,王融(467--493)之文无疑更负盛名。史称元长“文辞辩捷,尤善仓卒属缀,有所造作,援笔可待”,其文涵
盏序、启、疏、策等体类,基本属于骈文。(---月三日曲水诗序>作于齐武帝永明九年(491),“文藻富丽,当世称之”田岬脚,与颜延
之的同题文相似,亦属歌颂功德之作。该文对偶精工,声韵谐协,用事繁密,风格典丽凝重。史载北魏使者房景高、宋弁阅后评价此文胜过颜作.并称赞它写出了齐武帝时期的盛况。张溥谓:“齐世祖楔饮芳林,使王元长为<曲水诗序>,有名当世,北使钦瞩,拟于相如<封禅’。梁昭明登之‘文选>,玄黄金石,斐然盈篇,即词涉比偶,而壮气不没。其煜耀一时,亦有由也。”[3](p193)序文开篇即以四六对句叙述古代帝王独自游宴。不与臣民共赏,属于“独适”。其中所涉《周易》、<史记》、‘庄子>、<穆天子传)等经、史、子部的典故纷至沓来。下文转向歌颂武帝、文惠太子、宗室大臣之盛德及描写芳林园景观。词日:
本枝之盛如此。稽古之政如彼。用能免群生于汤火。纳百姓于休和。苹莱乐业,守屏称事。引镜皆明日,临池无洗耳。……兴廉举孝.岁时于外府;暑行议年。日夕于中甸。
飞现神行.虚檐云构。赢房乍设。曾楼间起,负朝阳而抗殿.跨灵沼而浮荣。镜文虹于绮疏,浸兰采于玉砌。……
无论颂德还是写景。皆铺张扬厉,藻采肥浓。颇具气势,“以意运辞”I懈,极似汉代大赋。何焯评云:“序记杂文,遂与辞赋混
为一途,自此作俑。其藻愈肥。其味愈瘠,使人思颜之妙。”嘶卿蒋士铨亦称该序“奢丽侈靡至斯而极,细玩之犹存古意”同。与颜文缺乏活泼顿宕之感相比.此序似乎多出一些灵动气息。综观全篇,就藻采缛绘而言,它也比颜作有过之而无不及。何焯又日:。颜、王二序皆出班、张,颜犹有制,王则夸以丽,欲以掩颜而转见卑冗。宋、齐文格不止判若商、周也。”哺嘲就句式及对仗而言,颜、王二作全取排偶。四四对最多,六六对次之,四六对再次之,另外还有三三对、五五对、七七对。综合言之,王序对句的比例超过颜序,可见到齐粱时期,骈文的基本句式已经确立。在所有对句类型中,四六隔句对数量相对还较少,而到徐陵骈文中明显大增.此可见骈文句式的发展趋势。
元长博涉有文才,用世之心极强,以父宦不达,弱年便思重振家声。齐武帝永明年问,曾上书以求自试,书奏,寻获升迁。融自恃才地,性格极为狂放,颇汲汲于功名,曾望三十之内至于公辅。正因如此,屡得时人及后人的诟病。孔稚琏<奏劾王融》称融
。姿性刚险。立身浮竟,动迹惊群,抗言异类”哺嗍。清人王呜盛亦责融“轻躁急功名”阿。<求自试启>一文体现出其强烈的建功立
业之欲。词日:
臣自奉望公朗,沐浴恩私,拔迹庸虚,参名盛列,……然无憨而官,昔贤曾议;不任而禄,有识必讥。……诚以深思鲜报,圣主难逢。蒲柳先秋。光阴不待。贪及明时。展悉愚效,以酬陛下不世之仁。若微诚获信,短才见序,文武吏法,唯所施用。……以冒不媒之鄙.式罄奉公之诚。
在王融看来。自己身居朝职。食君禄自当担君忧,积极用世、图谋立功应是本分之所在。况且时遇明主,若不抓住有利时机
施展才华、抱效国家。恐怕就要平庸且终老一生了。文章注重遣词造语,“词美荚净”M),虽用骈体,而“抑扬爽朗,未为拘挛”旧
舭呻。由于陈述己志时发自内心.故有真实诚挚之感。王融之文极具文采,尽管此文藻采不如(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富丽,但也颇见其雕饰之功。谭献认为.此篇的遣辞体势“不独为徐庾前导,且已为王卢开山”141e,z1)。其意是说该文的遣辞体势不仅影响到徐陵、庾信的骈文.还影响到初唐王勃、卢照邻的骈文。江山渊则从正、反两面对此文加以评价:“寥寥短简,清辞辑赴,譬若飞蓬自振,风木孤鸣,掩抑纡回,足动人听。惜乎不媒而自篇,有识所必讥耳。”Inlr.,,ml:融也是永明声律论的倡导者之一,此文颇讲究声韵规律.上举引文中的对句偶数位字即很注意平仄相对所带来的声音之美。如“恩”、“报”为平、仄,“主”、。逢”则为仄、平;。柳”、“秋”为仄、平,“阴”、。待”又成了平、仄等。音调的平、仄相对使得文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读来极有音韵铿锵之美感。
与上文性质相近。<上北伐圈疏>亦属王融渴求成就功名之作。
史传所载,永明末年,齐武帝意欲北伐,遂命毛惠秀画<汉
117
武北伐图),使融掌其事。图成,融上疏自陈建功立业之志。文章叙融自请从军出征、克敌制胜、恢复中原一节极为精彩。有
日:
臣乞以执殳先迈。式道中原。澄瀚渚之恒流。扫狼山之积雾,系单于之颈。屈左贤之膝,习呼韩之旧仪。拜銮舆之邂幸。然后天移云动,勒封岱宗,成五登三,追踪七十。百神肃警。万国吴僚,玲弁星离。玉帛云聚。集三烛于兰席。聆万岁之祯声。岂不盛哉!岂不韪哉!
作者志气高迈。报国之心迫切。因此运思细密,属词有体。以想象之笔将自己从军征讨、大获全胜、异族归降、登山祭奠、刻石记功、群臣祝颂的过程描摹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此节用事繁密,却恰当得体。举凡<诗经》、<尚书>、<史记>、(汉书>、<左传>、‘管子>、《喻巴蜀檄>、《难蜀父老>、<西都赋>、<东都赋>等经、史、子、集类著述或文章中的语典或事典。都是作者化用或吸收的对象。疏文“词涉比偶”。但“壮气不没”晰嘲,寓激昂情绪于豪迈气势之中,语言流畅,意境宏阔磅礴。堪称一篇难得的言志抒情佳品。南朝偏安江左。地域狭小。而统治者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更无统一天下之念。元长作为一介文士。却有如此阔大胸襟,难怪时人及后人多有称誉之词。《南齐书王融传论’日:“晋世迁宅江表。人无北归之计.英霸作辅,芟定中原,弥见金德之不竞也。元嘉再略河南,师旅倾覆,自此以来,攻伐寝议。虽有战争,事存保境。王融生遇永明,军国宁息,以文敏才华,不足进取,经略心旨,殷憨表奏。若使宫车未晏,有事边关,融之报效,或不易限。夫经国体远。许久为难。而立功立事,信居物右,其贾谊、终军之
流亚乎!”∞㈣清人彭兆荪亦有所论:“举世偷安江左,宁朔此
表.尚有封狼居胥意。虽其言未必克践。固足振元嘉以来丧师颓废之风矣。史臣以终军、贾谊比之。非过奖也。”/。/azl)
除启、疏外。王融的策文也体现出强烈的用世之心。元长之策包含哀策与策问两类。<皇太子哀策文》属于哀策类,是为哀悼齐文惠太子萧长懋而作。长懋为武帝萧赜长子,且早巳立为太子。久参朝中政事。及至薨逝,“朝野惊惋”,武帝“临哭尽哀”断蚴.悲痛异常。序中所谓“痛粢盛之嘲奉,哀It,鬯之有亡。悯含嗟乎崇正,顾掩欷于承光”[7](p2863),正是当时朝野上下悲伤之状的体现。策闫类则以<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为代表。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是王融的另一组策问类文章。亦为藻采纷呈、用事繁密之作。举凡<尚书》、<周易》、<诗经>、<周礼》、<礼记>、《汉书’、<后汉书》、‘左传》、<公羊传》、<东观汉记>、《吕氏春秋》、《论语》、<孟子》、《淮南子注》、《夏侯湛诔》等经、史、子、集类中的典事络绎而至,信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绝无馑钉堆积之俗弊。该文与翦篇大旨相近。亦是围绕治国方略发问。希望有志之士能阐释其详。此五首分别涉及足民、建官、选吏、修文、遣使五个方面的问题,言浅意深,语势流畅。析理剀切,见解透辟,骈体至此,可谓已人佳境。足民一首主要讲述齐武帝恤贫薄赋、减役慎刑、劝民耕种、以致富强之事:选吏一首则言及选取贤良循吏治理郡县,不仅可使民众无饥寒之苦。而且能够使世风淳正、社会安定;修文一首主要强调文治的重要作用.作者以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以德行治理天下为例,说明农战不可废、文德亦不可少。忽视制礼
118
作乐与文学之事皆不可取:遣使一首针对晋、宋以来国土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朝廷欲遣使开边通好,希企达到分离者得以团聚、反叛者咸来归附的目的。此五首策问类文章词采斐然,意蕴深婉.但气骨稍逊。“通体排偶,然寓意徼婉,实有散语所不能尽者;不仅以隶事见巧,缛句为工也”嗍
㈣。如建官一首论及朝中官员冗芜、须精简以整顿吏治。文
日:
又问:惟王建国,惟典命官。上叶星象。下符川岳。必待天爵具倚。人纪成事。然后沿才受职,按务分司。是以五正置于朱宣。下民不忒;九工开于黄序,庶绩其凝。周官三百,汉位兼倍,历兹以降。游惰是繁。若闲冗毕弃。则横议无已;冕笏不澄。则坐谈弥绩。何则可倩?善详其对。
建官命职是任何一个朝代治理天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统治者依才授官。吏员各司其职,整个国家就会被治理得井井有条。然自周、汉以来,朝中官吏队伍过于庞大,“游惰”、“闲冗”人士增多,所以整顿吏治势在必行。方伯海日:“多一
官则多一费。沙汰冗员自是国家善政。”r-磺于具体如何执行,
既能解决问题,又不招惹非议。这是需要参与策试的士子必须详述的重要内容。由于作者具有渊博的识见和高深的洞察力.因此所提问题极具代表性。这些都是帝王治国过程中无法摆脱的首要问题.故后世学者多有赞美之词。如谭献即称此文“意胜。精深骏快,洞见症结”Iq。,ta}。蒋士铨则日:“浓语以澹致出之。丽语以清机行之。斯为逡品。王作未极其美,以此为先路之导。不患于迷途也。”闷
按照骈文的发展进程.齐梁时期是其各种形式要素趋于定型之时。不但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讲求愈趋严格,而且从句式上来看.也多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基本句型。相较于刘宋骈文.四六隔句对也逐渐增多。种种迹象表明,骈文即将走向成熟。创作队伍增大.作品数量增多,体现出这一时期骈文的盛势。除任叻、沈约、江淹等骈文巨擘外,活跃在文苑中且有骈体佳作传世者还有不少。王融即是这一创作队伍中的杰出一员.其作可以代表此时期骈文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参考文献:
【1】李延寿.南吏fM】.北京:中华书局,1975。【2】萧子显.南齐书【MI.北京:中华书局,1972。
【3】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4】李兆洛.骈体文钞【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5】何焯.义门读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f61蒋士铨.评选四六法海【z】.重刊寄螺斋藏版本,1875。同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fG】。北京:中华书
局。1958。
【8】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北京:中国书店,1987。【9】陈延杰.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0】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1】王文濡.南北朝文评注读本【Z】.上海:文明书局,
1920。
【12】彭兆荪.南北朝文钞f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3】于光华.重订文选集评【Z】.锡山启秀堂剩本,177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