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精卫填海》教案完整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3《精卫填海》人教(部编版)

13 精卫填海 导学案设计

课题 精卫填海 课型 新授课 1.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字。 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的故事。 4.学习精卫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知道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精卫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2.能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的故事。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前准备 2.搜集神话及《山海经》的资料。(师生) 3.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学生认真观察图片。 1.出示图片: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用时:3分钟) 2.提问: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猜测一下它为什么这么做? 3.揭题并相机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4.指导学生看题目质疑。 2.汇报交流自己看到的内容,其他学生补充。 3.齐读课题。 4.学生质疑。 预设: (1)精卫是谁?“填”是什么意思? (2)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3)精卫是怎样填海的?结果怎样? 1.出示学习要求,指导学生按照要求学习。 (1)学习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20分钟) 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2)带着刚才的疑问读文,并想想好后先和同桌说一说。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检查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再次读文,要求读准1.按照要求学习。 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字词,自学字词,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可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老师交流解决。 2.小组内自学生字,互相交流识字方法。如:采用换偏旁法记忆“返”;运用比较法记忆“曰”和教学提示 1.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图片。 2.指导学生读准“填”的字音。 3.学生看题目质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 1.“少”是多音字,要提醒学生注意。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范读课文,引导学生用“/”画出停顿。 一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字音,尽量把课文读流利。 “衔”等。 3.指生认读,纠正字音。 1.引导学生试读课文,争取读准三、朗读课文,读准读顺(用时:10分钟) 字音,读通句子。 2.指生尝试朗读。 3.组内朗读。 4.引导学生赛读。 5.指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1.出示“帝、曰、溺、返、衔”的生字卡片。 四、指导书写,培养习惯(用时:7分钟) 2.出示生字“溺”。指导学生观察:这个字有什么特点? 3.范写生字“溺”。 4.指导学生书写剩余的字并评价。 1.试着朗读课文。同桌互读。 2.朗读评议。 3.小组内轮流朗读,读好停顿。 4.竞赛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5.齐读、分组读、自由读。 1.开火车朗读生字并组词。 2.观察字的结构,说出这个字的结构特点——左窄右宽,了解这类字的写法。 3.认真观察老师的运笔方法,和老师一起书空。 4.认真书写,力争规范、正确书写,写好后集体评议。 第二课时 学习文言文时,教学中要把“读”放在第一位,给学生大量的朗读时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理解内容做好铺垫。 提示学生带有“氵”的字多数与水有关;“弓”字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1.学生朗读字词时要相机强调部分生字的读音。 2.在学生听写后,引导学生回顾这几个字的易错处,强化学生的记忆。 1.在学生汇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教师相机在黑板一侧板书方法。 2.学生在小组内学习时,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并要深入各组相机引导点拨。 3.学生汇报时,教师不要急于总结,要把时间留给其他学生补充。 1.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 1.齐读课题。 一、揭示课题,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习《精卫填海》。 2.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开火车朗读。 3.听写本课生字。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3.在听写本上规范书写生字。 4.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4.自由读、分组读、赛读、齐读。 1.引导学生交流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2.指导学生小组内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3.汇报交流,相机指导。 学习第一句话: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用时:30分钟) (1)指导学生汇报对第一句话的理解。 (2)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区分“少女”古今意思的不同。理解“之”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读了第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4.学习第二句话: (1)指导学生汇报对第二句话的理解。 1.汇报自己知道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3.汇报交流学习所得。 汇报对第一句话的理解。 (1)朗读第一句话。 (2)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3)思考后汇报,其他学生相机补充: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4.学习第二句话: (1)朗读第二句话,小组交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自己理解后,在小组内学习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于东海”的不同。 (2)引导学生思考:读了第二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①相机出示精卫填海的图片:看②思考:大海和精卫鸟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 ③讨论: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精卫鸟? 5.想一想: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 6.简介《山海经》并推荐阅读。 1.总结全文,尝试背诵。 三、总结全文,拓展阅读(用时:5分钟) 2.拓展作业。 (1)回家后把《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借阅《山海经》。 女娃在东海游玩时被淹死了,死后变成了精卫鸟,经常衔西山的木石填东海。 (2)组内交流后汇报: ①看图片尽情发挥想象。 表演。 ③小组内讨论交流。 5.讨论交流:人们通常在“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这种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 6.了解《山海经》。 4.大海和精卫鸟的对话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表演中。 5.介绍《山海经》时,教师要灵活些,挑选其中有名的神话故事进行介绍,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到这张图片,你能联想到什么? ②同桌模仿精卫鸟和大海进行对话1.畅谈自己的收获,比赛背诵。 2.(1)回家后把《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借阅《山海经》,和家人分享其中的故事。 建议学生阅读《山海经》中自己喜欢的故事,并把故事讲给喜欢的人听。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精卫填海(人教部编版)

13 精卫填海

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文言神话,讲述的是炎帝的女儿溺亡东海后变为精卫鸟,立志填平东海的故事。从精卫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对大海的恨以及不畏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文中塑造的这只精卫鸟的形象,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后人。相对上一篇课文来说,本文或许稍有难度,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生接触得比较少。因此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体会精卫的形象,还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给出的注释,用现代语言翻译句子,了解故事内容,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特点。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帝、少、曰”等6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帝、曰、溺”等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出停顿和节奏,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3.借助注释翻译句子,把握故事内容。

4.理解课文,感受精卫不畏困难、意志坚定的品质,体会精卫填海的精神;进一步感知神话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2. 了解精卫的事迹,感受精卫的品质。 教学难点:

1.翻译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2.结合实际,体会精卫填海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一些故事名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你们是不是都很爱听故事?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一个个神话故事都耳熟能详。这些精彩的故事带给我们欢乐,丰富了我们的童年时光。今天,我们走进课文,再来听听另一个神话故事——精卫填海。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题把握课文内容。(板书:精卫填海) 明确:“精卫填海”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精卫”是故事的主角,“填海”是其行为。

思考:(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2)精卫填海的行为带来了什么结果?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

《山海经》 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志怪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作者不详,大概由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山海经》中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1)学生认读生字,教师相机纠正。

会写的字:炎帝 曰 溺水 返回 衔接 会认的字:少女 堙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辶:返(往返)遇(遇见)避(逃避) 彳:衔(头衔)微(微笑)御(抵御)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了解字的结构、笔画、笔顺,教师重点示范。 ◆书写指导:

[帝]上下结构。上部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冖”稍宽,托上盖下;下部末笔竖在竖中线上。

[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氵”呈弧形;右部两个“”分列在竖中

dìyuēnìyīnfǎnxiánshào线两侧,右边的“”比左边的“”稍大。

[返]半包围结构。“辶”平捺长伸托上;“反”第二笔竖撇沿竖中线下行,末笔捺改长点。

[衔]左中右结构,三部分大致等宽。“彳”的第二笔撇和第三笔竖相交于横中线上;“钅”的竖提有力,竖在竖中线上;“”的两横上短下长,下横在横中线上。

◆易错提示:

[曰]字形较扁,在书写时注意与“日”的区别。 [返]被包围部分是“反”,不要写成“又”。

[衔]中间部分是“钅”,不要写成“圭”,注意与“街”的区别。 (2)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书写错误、坐姿等。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朗读节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注释翻译句子,教师指导。 重点词语补充:[曰]叫作。[返]返回。

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到东海去游玩,溺水身亡了,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就化为精卫鸟,常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来填塞东海。

明确:翻译时要重点注意“少女”“故”“堙”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分小组交流,推举代表汇报交流内容。 4.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点拨重要内容。

(1)感受精卫鸟的形象:结合精卫鸟的行为,分析它的形象。

预设: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分析精卫鸟誓填东海的前因后果,从而感受其品质,体会其精神。明确:起因——女娃东海游玩溺亡;经过——化作精卫鸟,衔木石填东海。从精卫鸟誓填东海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不畏困难、敢于和困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2)联系实际体会精神:生活中,我们常称哪类人有精卫填海的精神?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精卫填海的精神的实质,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人们

会用这种精神来赞扬什么样的人、团体,用流畅的语句表述出来。

明确:对那些不畏困难、不屈不挠地同困难做斗争的人,我们都可以赞扬他们具有精卫填海的精神。

(3)丰富文章情节,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添加修饰成分、补充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所讲故事要生动,吸引人。

示例: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有一天,女娃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称此鸟为“精卫”。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西山衔树枝、石块,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悲鸣着,把树枝、石块投下去,想把东海填平。

(4)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呢?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从体裁特点出发,学到的是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翻译句子的方法等。同时本文也是一篇神话故事,从神话故事的特点出发,学生学到的是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如何体会人物精神等。

5.教师进行总结,再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小结:同学们,精卫填海的故事我们大致学完了。这虽然是一篇短小的文言神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在掌握了译文和主要内容后,对课文的学习就变得相对容易了。女娃被大海夺去了生命化为精卫鸟,它不畏艰难,誓填东海,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果敢、迎难而上的坚决。让我们再次诵读课文,感受精卫的精神,激励自己向着目标奋勇前进。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学生齐声诵读,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结识了一个勇敢、坚毅的朋友——精卫鸟,它身上那种不畏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生活中,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想想那个同大海抗争的精卫鸟吧,我们一定能从它身上汲取向上的力量。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篇短小的文言文,了解了文言文的特点,同时也进一步感受了神话故事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起翻译了课文,分析了课文内容,体会了精卫鸟的形象。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 。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相互讲讲文中的故事,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平常见过的鸟儿都是什么样的?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生1:机灵的。 生2:活泼的。 生3:自由自在的。 生4:欢蹦乱跳的。 ……

师: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鸟儿都是机灵、活泼、自由自在、欢蹦乱跳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不一样的鸟儿。(出示图片)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只鸟儿和你平日里见到的鸟儿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认真观察)

生1:我觉得这只鸟儿的眼神有些愤怒。 生2:它的表情像是要复仇。

师:同学们,这只不一样的鸟名叫精卫,它是从神话故事中飞出来的。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它的故事,请同学们将教材翻到第13课。看到课题“精卫填海”,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思考)

生1:精卫鸟为什么要填海? 生2:精卫鸟在哪里填海? 生3:精卫鸟把海填平了吗?

师:同学们,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现在我们就去文中寻找答案吧!

赏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新的课文,学生只有对它产生兴趣,才能有继续探究的欲望。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就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从生活中常见的鸟儿的特点出发,同时出示精卫鸟的图片,让学生对比两种鸟的不同,这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他们必定很想知道精卫鸟为什么眼含愤怒。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课题,针对课题提问,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激发兴趣,学习热情才能高涨;问得有针对性,学习效果才能显著。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精卫填海-人教部编版

《精卫填海》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中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积累带有生字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3、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中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精卫与大海的对话情景,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 教学过程:

一、学生预习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1、精卫填海这篇文章与夸父逐日同出自我国最早的地理书 ( 山海经 )

2、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用原文回答) 其状如乌,纹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3、“精卫”以前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会变成鸟?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帝断其首 断 (2)乃以乳为目 为 (3)文首,白喙 文

(4)以堙于东海 堙 答案 断:斩断 为:作为 文:通“纹”,有花纹的 堙:填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女娃在东海游泳,淹死在里面,死后化为精卫。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的一项是(A )其他三项都是“的” A葬之常样之山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常衔西山之木石 D于厅事之东北角

7、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神话故事,表现了远古人们怎样的精神? 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二、教学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的、坚定的、顽强的、不畏艰险的精卫。象《精卫填海》这样启迪我们做人,丰富我们情感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例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让我们课后走进更广阔的神话世界,去阅读更多更好的神话故事。 三、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改写成600字的故事

13 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精卫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大意。 2.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把握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感受精卫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以及基础的文言字词含义。 2.理解课文大意,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适应文言语段的学习模式。 2.能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神话故事是在人类原始时期产生的,讲述的是关于神仙或像神仙一样有本领的古代英雄的故事。《精卫填海》就是其中一则,与平时学习课文不同,它是《精卫填海》故事的原文,是文言文,需要我们借助文章后的注释或字典来理解。

学习这则神话故事,我们一方面要结合注释弄清句子的意思,还要边读边理解文中描写的内容,感受精卫的坚韧不拔。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帝”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曰、返、衔”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帝、溺、返”等字时,也可以用归类识字的方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帝”的“冖”略宽,上部的点与下部的竖要居中对正。 “溺”的右边是个“弱”,书写时要写得整齐。 “返”的“辶”捺要平,“反”末笔是长点。 “衔”的左中右三部分都要写得瘦长。 易错提示:

“曰”要写得扁平,竖写短一点,不可写成“日”。 “衔”的中间是“钅”不是“圭”。 (3)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

帝:帝(帝王)—缔(缔结)—蒂(瓜蒂) 反:返(返回)—饭(吃饭)—贩(贩卖) 弱:溺(溺水)—弱(弱小)—粥(喝粥) (4)多音字。

o:多少 缺斤少两shá少  shào:少年 少不更事

(5)重点词语释义。

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少女:小女儿。 溺:溺水,淹没。 故:因此。 堙:填塞。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用通俗的语言讲讲故事的大致内容。

明确: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天,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炎帝的小女儿在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身亡,死后化为精卫鸟。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它没有胆怯,而是坚持不懈地与大海做斗争。那么精卫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和大海做斗争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具体学习。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炎帝 子曰 溺水 返回 衔接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看精卫是怎样坚持与大海做斗争的,看看作者通过精卫的故事传递了怎样的一种精神品质。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翻译“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这句话。

明确:“炎帝”, 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之”,的。“曰”,是。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2.翻译句子“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明确:“女娃游于东海”是个倒装句,正常语序是“女娃于东海游”。“溺”,滋水,淹没。“返”,回来,在文中也可以解释为死去、身亡。“故”,因此。“为”,化为、化作。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女娃在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身亡,再也没能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

3.翻译句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明确:“常”,经常、常常。“衔”,衔着、用嘴叼。“之”,的。“以”,用来。“堙”,填塞。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精卫常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4.女娃是谁?她为什么要填石东海呢?

明确: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她在东海游玩的时候被海水淹没而身亡。她死后化作精卫

鸟,为了和汹涌的大海抗争,她坚持不懈衔着石木填塞东海。

5.“精卫”以前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会变成鸟?

明确:“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在不幸身亡后,化作的一只鸟的名字。 6.“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体现了精卫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精卫填海的决心和坚强意志。

7.从“精卫填海”的故事,你能想到哪个神话故事?主人公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从《精卫填海》的故事,我想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精卫和愚公都有一种意志坚决,不畏艰难的精神。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请学生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明确:《精卫填海》这则神话故事,主要为我们讲述了精卫鸟的来历和精卫是如何填海的,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感悟呢?

明确:《精卫填海》中的精卫不管春夏秋冬,酷夏严寒,刮风下雨,每天都要衔了西山的树枝和石块丢到大海。一只小鸟想用这样的办法填平大海。这谈何容易?不过它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是难能可贵的,它坚韧不拔的意志是让人敬佩的。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溺而不返

坚韧不拔 精卫填海

堙于东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