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形测量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地形测量

一.概述 1.测图比例尺选用

1:500—1:1000,城市详细规划,管理,地下管线和地下人防工程的竣工图,工程项目的施工图设计等。

1:2000,城市详细规划和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等。

1:5000,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厂址选置,区域位置方案比较)。 2.地形图分幅标准:

A矩形分幅(梯形分幅)主要用于中小比例尺地形图和大面积地形图

B正方形分幅: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图50×50,1:5000采用40×40。

3.地形图基本等高距的规定:

基本等高距 地形类别 比例尺 1:500 0.5 0.5 0.5 1.0 1.0 1:1000 0.5 0.5 10 1 1.0 2.0 1:2000 0.5 1.0 1 2 2 平地 丘陵地 山地 高山地 平地:地面倾角在2°以下

丘陵地:地面倾角在2°—6°之间

高山地:地面倾角在25°以上。 二.地形测量 1.图根控制测量 ①图根点的布设密度:

1

测图比例尺 1:500 1:1000 1:2000 图根点密度(点/Km2) 每幅图根点数 150 50 15 8-10个 12-14个 15个 ②图根点布设方法

可用三角锁(网)和图跟导线测量,具体技术要求规范有规定,现在我

院基本使用网络GPSRTK方法施测图根点。

③图根点的高程要求:

当基本等高距为0.5米时,用图根水准测量(等外水准) 当基本等高距大于0.5米,可用三角高程测量。

(mm)(L=路线长以km为单位)。

图根水准路线闭合差不超过±√L

三角高程路线角应对向观测,高程路线闭合差不超过±0.1H√m ,(H为

基本等高距,m为边数)。

2.地形测图

地形图定义:就是在控制测量基础上,测定地面上各种地物,地貌的

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点,按实地情况,配以相应的符号,绘成一定比例的图。

① 地形图测绘的几种方法: A大平板仪测图: 简述大平板仪测图过程

B经纬仪配合小平板仪测图。 简述一下测图过程

C水准仪配合水平板和皮尺测图。

2

主要用于1/5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②地形测图的技术要求:

在地形测图中,地形的描绘是依据一定数量碎部点进行的。碎部点的多少,

应视实地情况及其比例尺大小而定。为保证图上地形与实地地形相似性,特做如下要求:

①最大视距高度 最大视距高度 地物点 45 80 150

地形点 70 120 200 测距最大高度 地物点 80 160 300 地形点 150 250 400 高程注记点间隔/5m 15 30 50 ②图上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 地区类别 平面位置中误差/mm 0.6 0.8 城市建筑区,丘陵地,平坦地区 山地和建站困难街坊内部 ③对高程注记点要求:

地形图上高程点注记应均匀分布,依据地形类别其密度,图上每100cm2应有8-20个点,平坦区可适当加密,各种特征点均应注记高程,当基本等高距为0.5米时, 高程应注记到厘米,当基本等高距大于0.5米时,应注记到分米。 ④测绘地物的一般原则: A 居民地测绘

居民地内各类建筑物应准确测绘实地外圈轮廓,如实反映建筑物结构特

征,房屋的轮廓以墙基外角为准,并注记建材质料和楼房的层次。1:500 1:

3

1000房屋应逐个表示。 B 道路测绘

公路等双线道路应测实宽依比例尺表示,国道需注出国道路线编号,公路

街道应注记铺面材料,铺面材料改变处用点线分开,公路转弯处,交叉口立尺点应密一些,铁路与其他道路平面相交时,铁路符号不中断,铁路轨顶(曲线应取内轨顶)公路中心道路交叉处,桥面,隧道口,涵洞应注记高程。道路通过居民区的中断,高速公路应绘出两侧圆点的栅栏和出入口,路堤路堑应按实地宽度绘出边界,并在坡顶,坡脚处适当注记高程。 C 水系的测绘

江,河,湖泊,水库,沟渠,池塘,井等及其他水利设施,均应测绘有名称注记名称,并划出水流方向,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位线按测图时的水位测定,当水位线与陡坎在图上投影小于1mm时,以陡坎符号表示,河流宽度小于图上0.5米时,用单线表示,堤,坝应测顶部及坡脚高程,水渠测渠顶和渠底高程,池塘测塘顶和塘底高程。 D 管线,栅栏的测绘

测绘垣栅应类别清楚,取舍适当,可根据其永久性,规则性等综合取舍,永久性的电力线,电柱线均应测绘,电杆,铁塔应实测位置,各种线路在同一杆架上的只表示主要的,城市建筑区内的电力线电路线可不连线,在杆架上绘出线路方向。各种线路做到线类分明,走向连贯。(电力线只测到有变化的杆位即可) E 植被的测绘

地形图上应正确反映植被的类别特征和分布范围,对耕地,园地应实测范围,并配置相应符号表示,旱地包括种植小麦,杂粮棉花等的田地,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应加注各种名称,各类植物的范围用地类界符号表示,地类界与道路,

4

河流,栅栏等线状地物重合或接近,平行间距小于2mm时,可舍去地类界符号不绘,但与境界,电力线等地面无实物的线状符号重合时,地类界应移位0.2mm绘出。 5.地貌的测绘 ①地貌的基本测绘

地貌的形态各种各样,一般规范按地形变化情况划分如下 A地形类别

平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2°以下,比高不超过20米的地区。

丘陵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2°—6°之间,比高不超过100米的地区。 山地:绝大部分际面坡度6°—25°之间,比高不超过150米以上地区。 高山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25°以上的地区。 B地貌的几种基本形态:

山:地面上显著隆起的部分称为山,大的叫山岳,小的叫山丘。

山脊:由山顶向下延伸的凸起地叫山脊,山脊上最高点的连线叫分水线,山侧的倾斜面叫山坡(斜坡)山坡与平地相交处叫山脚(山麓)

山谷:两脊之间狭 长 凹部称山谷,两侧称谷坡,两谷坡相交部分叫谷底,谷底最低点连线叫合水线。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洼山脊处叫鞍部(形如马鞍),有道路通过的叫隘口。 盆地:四周高而中间低洼,形如盆状的地貌叫盆地(凹地) ②用等高线表示地貌:

在地形图上用等线表示地貌,不但能完整而形象地显示出地形现状的总貌,而且能较准确地提供各个地貌要素(山顶,山谷,盆地等)的相关几何位置和很小变化,而且又能提供某些数据,如高程,高差和坡度等,从而为图上解决实

5

际问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A 用等高线表示地貌的原理:

如图所示:假定有一处山地,被高差间隔为不同的几个水平面P1,P2,P3所截,平面必与地表面相交而形成一些弯曲的截线,将这些截线⊥投影到同一水平面M上,就形成一些相套合的封闭曲线,如果将这些封闭的曲线依比例缩绘于图纸上,就成为地形图上显示这片土地地貌形态的等高线。等高线是指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联成的闭合曲线,由于等高线多是一些弯曲的线,故又称曲线。

B 等高线的种类

为了能恰当而完整显示地貌细部的特征,又能保证地形图的清晰易读,便于识图和用图,地形图上等高线分为基本等高线,加粗等高线和半距等高线。 a基本等高线:

按基本等高线距测绘的等高线称之。他自称首曲线,是地形图中表示地貌形态的主要等高线。 b加粗等高线

为了查算等高线的高程,每隔4条基本等高线而加粗一条等高线称之为加粗等高线,又称计曲线。 c半距等高线:

按1/2基本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称之或叫间曲线,间曲线可用来显示首曲线不能显示的地貌特征。或平地首曲线间隔太大,难于显示的地貌特征,可不闭合。 E等高线的特性

a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相等。

b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如果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就会 到其它图幅闭合。

6

c两条等高线不能相交或重合,只有通过绝壁和悬崖的陡峭地弄时才有可能。 d相邻两条等高线在图上水平距离与地面坡大小成反比,即地面坡度越大,等高线的水平距离就越小。也就是就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地势陡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平缓。

e等高线与分水线及合水线正交,由于等高线始终是沿着同高的地面延伸,当它们通过分水线,或合水线时,总是急剧的改变方向,而是沿着分水线或合水线另一侧山坡延伸,故等高线在此处曲率最大,而分水线及合水线就里该处的曲率半 方向,所以等高线里与分水线及合水线正交的。通过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通过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

等高线必须配置相应的符号和注记,方能明确表示,地貌的实质例如:加统计曲线高程,方可明确等高线所在高程面的具体数值,加绘山头的定位以明确山头最高点的位置和高程,加给示坡线以指示坡度的方向。有了示坡线,就不改将坑洼错看成山头。

3地貌测绘的一般方法: ○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高低起伏的形态,这些形态极具复杂,多样的。但从几何观点看,可以认为它们都是由几个不同形状,不同方向,不同倾斜角度和不同大小的平面所组成。相邻两倾斜面相交处的棱线称为地性线,(如分水线,和水线),如果将地性线上的各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测定下来,首将其相关的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地貌的骨架,从而确定了地貌的基本形态。用来确定地性点的有:山顶点,鞍不最低点、盆地中心点、山脚点、坡度或方向变换点等,这些点统称之为地貌特征点。 等高线测绘方法有两种: 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7

直接法:利用水准仪直接测出等高线。

间接法:利用仪器先测定一些地貌特征点,连接成地性线的构成地貌骨架,然后按等高线的性质用内插法确定等高线在地性线上的通过点,然后参照现场实际地形描绘出等高线。 A. 测绘地貌特征点:

a. 测绘地貌特征点就是测量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和地形变换点及山脚点、山坡倾斜变换点,其测定方法将采用极坐标法或交会法,地貌特征点在图上的位置以小圆点表示,高程注记于点旁。 b. 连接地性线:

就是在图纸上根据测定的特征点位置和实地点于点的关系以轻淡的实线连接出分水线,虚线连成合水线,为避免错乱应边测边连地性线,并与实地对照是否相符。 c. 求等高线通过点:

地性线连好后,按按着地性线两端点的高程,在地性线上求得某些等高线通过点。

一般来说,地形图上相邻两点间的坡度是等倾斜的,根据投影原理,图上等高线间的平距也是相等的,可通过点的高程按比例计算方法也就是内插法求得。

为避免繁琐计算,在实际工作中,因由于同一坡度两立尺员在图上间隔比较近,所以先用目估法首先确定首末两端交线通过点,然后内插其他等高线通过点。 d. 勾绘等高线:

勾绘等高线时,应在两相邻地性线之间进行,应该一边求等高线通过点,一

8

边勾绘等高线。勾绘时,应参照实地地貌情况,将两相邻地性线上的同高点用圆滑曲线接连起来。务必使勾绘的等高线能准确的反映地貌地征,层次分明,主次分明,接口处不留痕迹,且曲线光滑自如。

4特殊地貌的测绘: ○

有些地貌不能永等高线表示的,可用测绘地物的方法,测绘出地貌的轮廓,用国标规定的地貌符号,注记配合等高线表示。

5地貌测绘的注记选项: ○

A正确选择主尺点:应选择地性线的倾斜或方向的变换点,做为主尺的位置。 B正确掌握地形点的密度,太稀影响描绘等高线的精度,太密不利于地形图的描绘,又加大工作量。

C要及时正确地连接地性线,以构成形象的地貌骨架。 D主尺时标尺或棱镜要竖直,提高观测质量。

6地貌测绘的精度: ○

地貌的测绘精度主要取决与等高线在图上位置的精度,是指图上等高线位置的大小程度,使等高线产生位置有两种因素,一是,由于碎部点高程误差的影响,使等高线拾绘级,不准确。二是,勾绘等高线位置的误差影响。

A. 碎部点高程误差来源: a由于地面糙度的影响误差:

地面使相当复杂的表面,测绘等高线时,只能将地面看成是 有规则而均匀变化的坡面,因此产生等高线的高程误差。 b测量仪器,工具本身误差 c视距误差及测定垂直角误差。

9

B等高线平面位置误差来源。

a. 测站点和地形点位置的测定误差。(选择主尺点不对) b. 确定地性线上等高线通过点的误差。 c. 勾绘等高线的误差。

叙述等高线位移误差影响与地面坡度有直接关系,坡度越大代表的误差影响也就越大,因此,地形变换点处必须主尺熟练掌握地形点的密度。 C地貌测绘精度要求:

a地貌测绘图上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表1的规定:

高程注记点高程中的误差 表1

地形类别 中误差/高实距 平地 1/3 丘陵 1/2 山地 2/3 高山地 1 b等高线控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等级大于表2的规定: 等高线 求点的高程中误差 表2 地形类别 中误差/等高距 平地 1/2 丘陵 2/3 山地 1 高山地 1 3.隐蔽地理高程中误差克按表1规定放宽1/2.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