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的新闻思想与《大公报》
作者:赵雪姿
来源:《文化产业》2015年第03期
摘 要:回顾20世纪中国新闻史,新记《大公报》是必须提及的一张报纸。它以“四不主义”立报,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是中国唯一一张获得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荣誉奖章的报纸,在中国的报业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大公报》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旧中国最负盛名的私营报纸。提及《大公报》,则不能不提及张季鸾。 关键词:张季鸾;大公报;文人论政;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1 一、张季鸾与《大公报》的渊源
张季鸾幼时师从刘古愚,所以在他的推荐下,张季鸾也认识了许多有名望的前辈。如果说幼时的经历和所受到的教育打下他爱国忧民的思想基础的话,那么真正促使他走上“文章报国”道路的是辛亥革命的大潮。少年张季鸾留学日本,接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经济理论,亲眼看到了日本的社会现实,打开了他的视野,开阔了他的眼界。此时,又适逢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利用报刊进行论战,张季鸾虽然没有直接参加论战,但从中受到了教育,接受了革命派的理论和主张。
《大公报》在天津创刊于1902年,张季鸾任新记《大公报》总编辑15年之久,续刊之前,新记《大公报》三巨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曾约定:社论由三人共同讨论,由张季鸾负责修正润笔;意见不同从多数,三人各不同则从张季鸾。而事实上,除了续刊之初的两三年吴胡二人发表过一些评论外,新记《大公报》早期大多数评论均是出自张季鸾之手。张季鸾身兼总编辑之职,一直主管大公报的新闻业务。对办报,他不仅兴趣浓厚,而且见解也高人一等。张季鸾曾说:“达诠于新闻事业,见解独卓,兴趣亦厚,以为须有独立资本,集中人才,全力为之,方可成功。”所以他曾有个心愿,“拿五万元开一个报馆,准备赔光,不拉政治关系,不收外。请一位总经理和一位总编辑,每人月薪三百元,预备好这两个人三年的薪水,叫他们不兼其他职务,不拿其他的钱。”在他看来,“不拉政治关系”和“不拿津贴”应该是报纸长久发展的基础。
二、张季鸾在大公报中体现的新闻思想
张季鸾的新闻思想在接办了新记《大公报》后,更多的体现为儒家士大夫与西方新闻自由主义的结合。1926年,他在新记《大公报》的发刊词中写道:“报业天职,应绝对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随时为国民贡献正确实用之知识,以裨益国家。业言论者,宜不媚强梁,亦不阿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众。”十年之后,他更明确地概括:“夫报纸者,表现舆论之工具,其本身不得为舆论。”言下之意,就是报纸并非为一党一人之私有,而是服务于公共利益,并独立地提供新闻和言论。要实现这一角色定位,处方就是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
作为一个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张季鸾对各时期政府压制言论自由的新闻制度都十分不满,并进行了坚决的抵制。他先后多次在《大公报》发表社评如《关于言论自由》、《改善取缔新闻之建议》,大声疾呼统治当局对各界言论和新闻舆论要采取宽大主义,充分尊重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张季莺曾撰有专文“论言论自由”,阐述其自由之思想。张季莺曾说:中国报人本来以英美式自由主义为理想,是自由职业的一门信仰,“言论自由,而职业独立”。对政治,贵敢言,对新闻,贵争快,从消极的说,是反统制,反干涉。他认为报纸的逐渐的商业化,此种商业性质,其本身限制了言论自由,但因其经济雄厚之故,对于报人职业的独立,却增加了保障。可见,在他看来,商业经营的不断发展损害了自由却有益于职业独立。对于民营报馆来说,尽管超脱了党派和团体,但是永远也无法超脱广告商的掣制。所以其商业愈发展,其受之制约也愈深。禁锢言论自由之危害在张季莺看来,是将全国言论完全置于党部指导之下。
三、文人论政的思想情怀
文人论政这个概念是中国士大夫即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传统,而且是中国旧知识分子的传统。张季莺的文人论政思想既有承继也有发挥,他毕竟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曾留学日本攻读政治经济学,也受过资产阶级思想的洗礼,所以他的文人论政思想里也包含浓厚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内,而其主要内涵是新闻言论的自由、民族概念和感情。
独立精神,自由理念,服务意识以及新闻本体的回归趋势,是张季鸾文人论政思想中独特的地方。但是从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新记大公报的服务意识立即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汉口馆在抗战时曾组织过一个大公剧团,该剧团举行公演有两个目的,一是募捐救护伤兵,二是为了扩大抗战的同情与拥护。为了加强国人对空防的锻炼和认识,大公报又特从德国订购一架航空滑翔机,贡献给了国家,并命名为大公报号。在其宣传的意识里,具有明显的折衷主义色彩,包含着某些顺从的思想。不过照他的观点,这只是特殊场合的一种权宜之计。本来,任何私人事业,与国家命运不可分,报纸亦然。自从抗战,证明了离开国,家就不能存在,更说不到言论自由。在平时,报纸要争新闻,这是为着事业,也为着趣味。但在这国家危辱关头,这些问题变成了为着一种任务而存在,而努力,这就是为抗战建国而宣传。因为在张季莺看来,报纸的非常重要的功效之一就是服务功能。不仅仅要服务一般人民群众,更要在必要时服务社会国家民族。
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评选为“1941年最佳外国报纸”。这一天,重庆新闻界为此举行了庆祝会,张季鸾在会上发表了谈话。他说:“办报的秘诀在于‘准备失败’。立言纪事,务须忠勇,忠者忠于主张之谓,此项主张自非偏见,事前务宜经过深思熟虑,多听他人意见,多考察各项实事,勇者系勇于发表,勇于发表必须‘准备失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普利策有一句名言:“只有最高的理想、兢兢业业的正当行为、对所涉及的问题具备正确知识以及真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使得报刊不屈从于商业利益,不寻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对公众的福利。”这话用来褒奖张季鸾,一点都不过分。 参考文献:
[1]方汉奇等.《百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3]徐铸成.《报人张季莺先生传》.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12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