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LANZHOURAILWAY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22No.2Apr.2003
文章编号:1001-4373(2003)02-0091-04
研究生校所联合培养模式探讨
雷亚萍
(西安工业学院研究生部,陕西西安 710032)
Ξ
摘 要: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制度与培养模式的一种新的尝试。本文从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意义入手,分别对其实施过程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研究生;校所联合;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均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但由于二者的客观条件和所从事的业务范围不同,导致它们的培养方式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前者较注重注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后者则把培养的重点放在实验操作和科研能力方面。为了将校(高等院校)所(研究院所)双方的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充分挖掘各自的潜在优势,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大力倡导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并在宏观上给予适度倾斜,有力地促进了这种新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但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培养模式方面毕竟是一种新的尝试,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给双方的组织和管理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本文拟从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意义入手,就其培养方式、手段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研究能力强的学术带头人,长期承担一系列的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同时还承担着不少直接为生产建设和市场经济服务的横向项目;更为突出的是,研究所拥有一流的先进仪器和实验设备,为科学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课程教学方面却有明显的不足,尽管研究所也选派资深研究员来承担课程的讲授任务,但由于他们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对教学方法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教学效果不尽如意,另外,研究所的图书资料和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各有自身的优势,前者主要表现在课程教学方面,后者则在科学研究方面,如果将这双重优势合而为一,就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2.有利于学、研一体,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课程学习阶段和课题研究阶段,二者相对,但又相互关联,前者为后者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而后者又可以综合反映前者的质量。这两个过程是培养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必不可少的环节。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院校对研究生的培养集中在校内进行,研究生课题研究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导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为背景,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课题研究内容,由于导师的科研与实际生产缺乏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研究生在课题研究阶段比较注重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而不大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价值。研究所虽然在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方面尚显欠缺,但在指导课题研究上却有
一、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意义
1.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
高等院校是从事高层次教育的培养单位,它拥有着独特的教育资源。首先,它有一批知名的学者和教授,他们不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其次,在教学管理方面,高等院校在多年运行的基础上,已建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另外,高校还有齐备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因此,高等院校在课程教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科学研究方面,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导师所主持的课题基本上都是一些偏理论方面的,应用型的课题比较少。研究所是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专业人才相对集中,拥有一批威望高、
Ξ收稿日期:2002-11-05
作者简介:雷亚萍(1961-),女,陕西延安人,硕士,副教授.
92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
独到之处。研究生到研究所做课题,可以直接参与到一些大型的重点项目中,承担与自身专业紧密相关的一部分内容,进行“真刀真”的训练,这对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打破封闭式的培养模式,将高校和研究所联合起来,把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放在高校完成,而课题阶段则送到研究所进行,使研究生直接参与到实际课题研究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他们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课题研究和工程设计中,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同时也可以促使研究生对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使之上升到理论,再反过来指导工程设计。由此也可以培养出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应用型人才。
3.有利于联合招生,弥补生源不足的问题
长期以来,研究所普遍存在着生源少,招生计划难以完成的状况,许多研究所报考的人数与招生计划的比例还达不到3:1。其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再择业受到,大部分研究所都是招收定向研究生,即毕业后必须在本单位或本系统服务;二是研究所知名度不高,有相当一部分过去属于军工保密单位,虽然在国防建设中地位很重要,但在社会上知名度比较低;三是考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一般考生对报考研究所有一种“畏惧感”,认为研究所招生人数少,竞争激烈,考取难度大。这些客观存在的原因使得研究所的生源问题成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高校拥有大批的应届毕业生,这些学生普遍年龄轻、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有一定的培养前途。高校一方可以协助研究所进行招生宣传,把研究所的专业、招生人数、研究方向、指导教师等列入到高校的招生简章中,专业课考试科目和试题与高校相一致,复试和录取由研究所组织进行。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免试推荐的方式,保送部分优秀的学生到研究所攻读学位。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研究所生源短缺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研究所的年轻人一般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把他们送往高校进行定向培养,不仅能为研究所培养高层次人才,而且有利于调剂高校的生源质量,有效地防止“近亲繁殖”的现象。
4.有利于“双向选择”,避免了择业的盲目性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到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研究生个人三方面的因素。目前,研究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其考虑的主要因素就是收入、待遇和地域,很少考虑专业的匹配性和事
业的发展度,因此,往往选择外资和合资单位,有的
甚至是民营企业,然而当他们工作两三年后,虽然物质上有所得,但在事业上却深深地感到一种失落和无奈。实施校所联合培养,使得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对课题所涉及到的有关单位进行充分的了解,而研究所在培养过程中,也会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所掌握,这些过程和积累在研究生就业时就会形成实质性地“双向选择”,不同程度地避免了研究生就业过程的盲目性,同时也为研究所选拔优秀的科研人才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二、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组织实施
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对于参加者双方来说,就意味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校所双方均应对自己的固有的教学方式和封闭的培养模式进行适当调整,方可适应这种改革。1.形成不同学科的指导教师群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的角色,他们肩负着指导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的双重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研究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除自己主观努力外,主要取决于导师这个客观因素。为了有效地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校所双方可以根据学科的分类和特点,选出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专家,形成若干个指导教师群,其任务就在于共同商议招生专业目录、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编制大纲等工作,研究适合研究生层次的教学方法,商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指导教师群的另外一个主要职责,就是在论文选题、实验方案、结果处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地指导,并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研究所和高校的学者组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在指导研究生方面交流经验,更多地可以在学科领域内进行实质性的学术交流,并在学术方面达成一种共识。这对双方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
作为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高校和承担论文指导的研究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责任,但在此过程中,双方必须进行双向式靠拢的改革。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虽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却不同于本科生的教学,它要求更系统、更坚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并且具有一定的从事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科学研究训练,对知识的探索具
第2期雷亚萍:研究生校所联合培养模式探讨93
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因此,这就要求高校一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在拓展知识面上下工夫,同时也应在能力培养上下工夫。
对于研究所来说,在指导研究生进行具体课题研究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具体问题,而应当注重培养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力和敏锐性,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规律性的概括和理论性的总结,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年培养经验来看,要使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能力,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指导方法和技巧,需要校所双向靠拢,扬长避短,在每一个培养环节都能进行更深层次的联合。
3.实行课题阶段的“双导师制”
资,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现代化水平的培养
基地。这些基地既是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场所,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课堂,研究生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气氛,而且还可以直接参与到国家级重点项目的研究中,体验前沿科学探索的神秘性和严肃性,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利用这些基地优势和双方知名教授、专家,共同申报国家级课题、省部级重点课题,也可以联合申报博士学科授权点,形成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全方位协作,为“产、学、研”工程的实施创造先行条件。
三、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问题
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内容与论文期间的科学研究的内容相互脱节。因为,高校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程式化,他们更多地注重理论的起源和公式的推倒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也许更适合基础学科的知识传授,但对应用学科来说是不大适应的。因为,学习专业课程不仅需要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理论,而更重要的是学会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要讲好专业课程,就必须有丰厚的科研实践经验做铺垫。显然,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是很难满足这个要求的。而这样的课程教学的结果往往会造成研究生在课题研究阶段的困惑。为了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校所双方可在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时,可根据研究生将来所研究的方向,对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充分的商议,如果条件允许,也可将少部分专业性强的课程放在研究所来上,聘请那些具有丰富科研实践经验的研究员担任讲授任务,而高校教师也可参与到具体教学中,这样,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课程学习内容与科研实践脱节的问题。
2.收取培养费用的额度
研究所送学生到高校进行课程学习,而高校的研究生则要到研究所完成学位论文的工作,这虽然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但依然会涉及到双方收费的问题。从目前调研的情况来看,各高校对来校学习的研究生普遍收费比较高,但其标准有所差异;而高校的研究生到研究所做课题,研究所一般不再向高校索取费用,因为研究生参与到一些课题中,凭借自己的外语水平高和计算机技术娴熟的优点,可以帮助导师查询信息、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并承担一部分课题内容,减轻课题组其他人员的工作量,对课
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探索与创新能力的一次全面的训练。因此,在论文阶段应当加强管理,实行“双导师制”,即有校所双方各选派一名导师,共同承担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及相关研究的任务。校所导师可以分别从理论高度和实际应用两方面进行引导和把关,在选题过程中,导师应当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针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范围,来确定学位论文的具体选题,即启发他们追踪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紧跟国际科技发展新动态,又要求他们所做的课题不脱离实际,符合市场需求。在课题进展期间,导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向传统观念挑战,树立新的世界观。在撰写论文阶段,引导学生将具体的实验结果与抽象的理论联系起来,寻找探索其中规律性的因素。总之,双方导师在整个论文指导过程中,应对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答辩三个环节进行审查和把关,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按论文评价标准进行。通过校所联合指导这种形式,既可以确保论文的理论深度,又可以使论文不脱离生产实践,其成果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4.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有一批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同时也要求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就是说,应当有可进行科学研究的场合和仪器设备。在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有条件的高校和研究所完全可以联合建立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申请国家和省部级的工程中心;统一筹划、共同投
94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
题的尽早完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所不再收取费用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反过来说,高校接受一个研究生,虽然在学籍管理上会增加一些工作量,但并不增加多少教学成本,因为多一个学生上课,并不需要额外地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此,高校应当从实际出发,认真核算单位教学成本的增加量,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当然,研究所也应当通过在高校设立“奖学金”的形式,来弥补学费不足的问题。另外,研究所帮助高校带研究生,本身也会有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所以,可以向高校收取合理的培养费用,用这些费用来支付指导教师的酬金以及研究生的助研费用。总之,高校和研究所必须本着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妥善解决收费的问题。
3.双方学生管理工作的协作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毕竟是在两个不同性质的单位进行,因此会给双方学籍管理和日常管理带来一些问题。研究所的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一般均在高校住宿,有的甚至到外地高校学习,这样就可能会导致研究所一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直接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而高校的学生到研究所做课题时,学校一方也难以及时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和学生的思想政治状态;双方管理者在对学生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和精力,也就是说,这种联合无形中增加双方的管理工作量。对于这个问题,需要院校有关业务部门协商处理。在课程阶段,应当主要由学校一方负责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对研究所送来的学生更应当多关注一些,并定期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表现及时告知研究所;研究所对来所做课题的学生可实行“导师负责制”,因为论文期间,学生与导师接触的最多,导师不仅要在业务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且还应当对他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给予极大的关注,定期向学校导师和有关部门通告情况;通过这样的协作和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上至国家的制定,下至培养单位的实施,当然也涉及地方主管部门的支持和研究生的配合,总之,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实施办法。可以断言,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经济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的增加,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会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 陕西省学位办公室.陕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集锦
[C].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若荣,王栓凡,20年陕西省研究生考试招生回顾与
展望[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TheProbeintothePatternof
CollegesandInstitutesofTrainingPostgraduate
LeiYaping
(PostgraduateDepartment,Xi’anInstituteofTechnology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Thatcollegesandresearchinstitutesjointlytrainpostgraduatesisanewattemptforpostgraduateedu2cationsystemandthetrainingpattern.Thearticlebeginswiththemeaningofjointlytraining,probesintotheimplementingprocessandtheexistingproblemsrespectivelyandadvancesappropriatecountermeasuresaccord2ingly.
Keywords:postgraduate;collegesandinstitutes;trainingpatter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