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抗日战争原因类问题解析

抗日战争原因类问题解析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抗日战争原因类问题解析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 夏克传 邮码:528100

一、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历史背景: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2、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3、有利条件: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

二、“七七”事变发生在卢沟桥的原因

1、从包围北平的需要出发,可以这样理解:七七事变前夕,日本侵略势力已形成对北平的三面包围,东部有日本炮制的通县伪冀东自治政府,北面有伪蒙疆自治政府,东南方向,日本霸占了丰台镇,只有位于西南面的卢沟桥是出入北平的惟一通道,要包围北平,就必须占领卢沟桥。

2、日本要侵吞整个中国,华北当然是必争之地,而要夺取华北,就必须控制平津。因此,完成对北平的包围是日本夺取华北乃至夺取全中国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

3、日本急于控制卢沟桥,还因为看到了平汉铁路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占领卢沟桥就可以切断平汉铁路,使中国军队和西北的抗日有生力量无法开赴前线。使日本掌握较大的主动权,进可以攻取华北平原,退可以守住已经占领的中国大片领土。

三、中共对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不同策略的原因 1、策略方针

对西安事变——主张和平解决;对皖南事变——主张坚决回击。 2、原因

(1)对西安事变主张和平解决是因为:①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全民族抗战是民主革命的焦点;②蒋介石在国民党内不可动摇的地位及其掌握的强大武装是实行全民族抗战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③亲日派头子何应钦主张扩大内战不利于民族利益; ④日本的侵略不仅损害了英美等国的利益,也损害了蒋介石集团的利益,蒋有转向抗日的可能性;⑤张、杨也主张逼蒋抗日。

(2)对皖南事变主张坚决回击是因为: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②英美等国也不希望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③中共的回击可以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气焰,有利于维护统一战线,有利于抗战的伟大事业。

四、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决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1)敌强而我弱,日军凭借其军事优势,很快占领中国大片领土。开辟敌后战场,一方面可以避敌锋芒,另一方面可以缩小敌占区,牵制其兵力,使敌人后方不得安宁。(2)开辟敌后战场可以有效地积聚、发展人民群众的抗日力量。

2、可能性:(1)日军占领中国大片土地后,必然出现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等问题,因此他们只能据守大城市和交通线,广大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在这些地区抗日力量的存在、发展和壮大是可能的。(2)广大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怕敌人封锁,自我生存能力强。(3)农村地区地形条件有利,又有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掩护,开辟根据地是完全可能的。

五、日本侵华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

1、主观原因:(1)日本速战速决灭万中国计划的破产,使日本无力也无法再贯彻原来的方针,这是其调整的基础。(2)日本自身弱点的暴露:国小、兵力、无力、财力严重不足,经不起长期战争;军费剧增,人们生活日益贫困,补给困难;人们的反战情绪增长,国内矛盾日趋尖锐。

2、客观原因:(1)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猛烈的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广大的抗日根据地,严重的威胁着敌人的后方。(2)国民政府仍保有西南和西北广大地区,仍拥有很大的兵力和日军对抗,同时国名党仍坚持一党专政和反共反人民的立场,军事指挥落后,战斗力地下。(3)国际上外交孤立:苏联继续援华作战,英美等国不满日本对华侵略的扩大,对中国的抗战也表示一定程度的支持。

六、抗战相持阶段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出现两面性的原因

1、政治态度: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的两面性。 2、出现原因:(1)从外因看:在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下,国民党抗战决心发生动摇,反共倾向日益增长;但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变,加之国际反法西斯国家不希望国共合作破裂,故国民党又不敢放弃抗日。②从内因看: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是其本质决定的,加之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使其感到恐惧和不安,故要反共;但由于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抵御了半数以上的日军,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同时全国人民坚决要求国共联合抗日,故又不敢放弃统一战线。

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的原因: 1、遵义会议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这种错误。

2、抗战以来新党员增加较多,他们革命热情很高,但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3、抗日战争形势错综复杂,各个根据地处于分散和经常变动的状态,党内思想教育比较薄弱。完全必要开展一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

八、中共七大成为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的原因 1、经过抗日战争的锻炼,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

2、思想上,通过延安整风,全党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3、组织上,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期间形成的领导集体更加团结、巩固;从政策策略上看,中国共产党能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斗争形势的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4、发挥的作用上,到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成了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共七大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重要准备。

九、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1、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绥靖政策,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