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填空全集
一、 按课内外积累填空。
1.月黑雁飞高,___________。欲将轻骑逐,____________。 2.“天上的风雨来了,_________________;心中的风雨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天上的风雨”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心中的风雨”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杨万里的“_______________,飞入菜花无处寻”中,我们体会到了孩子天真活泼的童心;从辛弃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看到了孩童溪头剥莲蓬的情景。
4.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认识了__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__的小英雄雨来,积累了“_________________,老来方知读书迟”的读书名言,以及“天行健,________________”的做人之理,还走进了童话世界,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 根据背诵积累填空。
1.____________,麦花雪白菜花稀。
2.《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_____,词牌名是______。这首词中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所有的绿集中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4.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 _________;心中的风雨来了,我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生命全在节奏。
三、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中,在未离开豆荚之前,五粒豌豆的共同特点是____。第五颗豌豆给予母女两人以生存的____和生活的_____。 2.在《蝙蝠和雷达》一文中,科学家通过__、__、__三次试验证明_________。雷达的研制成功是受到了_______的启发。
3.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中的
1 / 7
意思是________。“春风”指的是_____。“梨花”指的是___________ 4._________,自用则小。——《尚书》 5.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唐)韩愈 6.________,疑则有进。——(宋)陆九浦
四、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老师一直教育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及时向他人请教,不要不好意思。正如唐代的韩愈所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关于秋天的谚语我知道很多,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雪梅》这首诗中,诗人评价“雪”与“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朝的__________(人名)。诗中蕴含深刻哲理、耐人寻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这学期,我们积累了很多诗词名句。既有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描写农村秀美景色的“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和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描写初夏江南田园景色的“梅子金黄杏子肥,
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李白《独坐敬亭山》中表现心情孤独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只有敬亭山”,还有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表现坚持操守的“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这些名言警句,都是劝我们要勤奋学习的:少年不知勤学苦,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不怕根底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六、 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1.《出塞》表达诗人对边塞将士们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凉州词》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
2 / 7
3.《夏日绝句》表达诗人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诗文是以____________说的话作为标题,表现了他的____________和远大的____________。
5.《梅兰芳蓄须》讲的是京剧表演艺术家____________不为日本侵略者登台演出的故事,赞美了他高贵的民族________和爱国__________。 6.《延安,我把你追寻》中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形象地讴歌了______________,热情地抒发了_________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
7.《别董大》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抒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描写送别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的感觉。
2.《题西林壁》 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当横着把苹果切开时,你会看到一个星星的图案。但竖着切就看不见了。所以我们看待事物时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因为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也许是各不相同的。课文中有一句诗正是这个意思:(__________)。
八、 先补全诗句,再完成练习。
①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出塞》) ②__________,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③生当作人杰,_______。(《夏日绝句》) ④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别董大》)
3 / 7
1.以上诗句中第____句都是边塞诗。第____句都表达了爱国情怀,第____句表达了诗人对远行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填序号) 2.我所知道的爱国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
九、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课文《牛和鹅》按________的顺序来写。先写由于听信了他人的话,所以我们不怕________,害怕________。接着写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被鹅________,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________。最后写“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对鹅都改变了________。
(2)作者小时候从怕鹅到不怕鹅的经历,告诉我们(______)(多选) A.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B.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 C.不能相信别人的话。
十、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告诉我们勤奋是攀登知识高峰的唯一路径,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 2.“学习不怕根底浅,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不怕基础差,只要迈步向前就不算晚。
3.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说:“少年不知勤学苦,__________________。你们这些孩子一定要勤奋读书,别等长大了后悔。”
4.“______________,一日不读十日空。”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读书学习只有坚持不懈,才会学有所成,学习中若有间断,就会前功尽弃。
十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出塞》我国______朝诗人______ 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其中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日绝句》是________词人________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 / 7
3.《凉州词》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高适《别董大》中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故人”意思相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魏校长提出“诸生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有的是为______而读书,有的是为______而读书,有的是为______而读书……周恩来却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少年周恩来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苏轼在西林寺看庐山,从________看,山岭连绵起伏,从________看,山峰高高耸立,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从诗中我们知道了从不同的________去观察事物,就会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卢钺对它们的评价是:梅须逊雪三分______________,雪却输梅一段________。作者是通过不同的感官的认识来评价的,前者是__________觉方面,后者是__________觉方面。
3.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那是住宅的________,旁边经过耙扫,收拾得很平坦的地方就是蟋蟀的________。屋子里很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介绍蟋蟀的住宅,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
十三、 诗句积累。
1.________________,近水远山皆有情。 2.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________。
3.大儿_______,中儿________。最喜小儿亡赖,_________。 4.已是悬崖____________,犹有____________。 5.________,为谁辛苦为谁甜?
十四、 诗句我会填。
5 / 7
1.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佳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如毛泽东就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赞颂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的精神。
2.《宿新市徐公店》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对应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到了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对应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罗隐对蜜蜂的勤劳进行高度赞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 把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_____________。 2.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有蜻蜓蛱蝶飞。
3.____________,________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风雨送春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在丛中笑。
答案
一、 单于夜遁逃 大雪满弓刀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自然界的暴风雨 心中的痛苦和烦恼 儿童急走追黄蝶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高傲 机智勇敢 少年不知勤学苦 君子以自强不息 《海的女儿》
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 辛弃疾 清平乐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6 / 7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躲到它的巢里 只躲到你的怀里 诗和音乐一样
三、 躁动不安,对未来充满期望,对自己很有信心 希望 勇气 蒙眼睛 塞耳朵 封嘴巴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
合起来探路的 蝙蝠夜里飞行 形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 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许多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 好问则裕 孰能无惑 为学患无疑
四、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示例: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 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告诉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真相,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五、 树头新绿未成阴 麦花雪白菜花稀 相看两不厌 一片冰心在玉壶 老来方知读书迟 只要迈步总不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
六、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痛快豪饮、视死如归 生当作
人杰 死亦为鬼雄 周恩来 博大胸襟 志向 梅兰芳 气节 思想 延安精神 追寻延安精神 发扬延安精神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七、 宋 苏轼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庐山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八、 不教胡马度阴山 醉卧沙场君莫笑 死亦为鬼雄 天下谁人不识君 ①② ①②③ ④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九、 事情发展 牛 鹅 追赶 赶走了鹅 态度 AB
十、 书山有路勤为径 只要迈步总不迟 老来方知读书迟 一日读书一日功
十一、 唐 王昌龄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宋代 李
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唐 王翰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明理 做官 挣钱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着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十二、 正面 侧面 远处 近处 高处 低处 角度 白 香 视 嗅 大门 平台 外部 内部
十三、 清风明月本无价 麦花雪白菜花稀 锄豆溪东 正织鸡笼 溪头卧剥莲蓬 百丈冰 花枝俏 采得百花成蜜后
十四、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无论平地与山间 无限风光尽被占
十五、 篱落疏疏一径深 飞入菜花无处寻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茅檐低小 溪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
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