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临床药学、医学影像、麻醉医学、 医学检验、妇幼卫生专业五年制本科班用)
Ⅰ前言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本课程向学生传授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素质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医德医风。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药学、医学影像、麻醉医学、医学检验、妇幼卫生专业五年制本科班汉、民族学生。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国家执业资质标准要求及章节之间相互关系),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理论)、示教和临床实习三部分。按照1999年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规定儿科学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4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2∶1,即理论36学时,示教18学时。
参照2000年版《儿科学》(第六版)“少而精”的原则,同时考虑新疆儿科疾病谱特点,本大纲在新生儿疾病中删除“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硬肿症”以及“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重新编入“新生儿窒息”,增加 “新生儿溶血病”、“病毒性心肌炎”。
课堂讲授提倡逐步开展启发式教学,汉族班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示教课尽可能让学生看到病人,提倡参与式教学,多开展讨论。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必须进行课前预习,有准备地参加讨论,教师欢迎学生提出问题,以求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自学能力,并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本大纲不妥之处,请及时提出。
Ⅱ正文 绪 论
一、教学目的:在学习小儿各年龄分期的基础上,学习各年龄的保健原则。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发展与展望。 2、掌握各年龄分期。
3、熟悉各年龄分期保健原则。 三、教学内容:
1、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 2、基础和临床两方面的特点。
包括——基础:解剖、机能(生理、生化、营养、代谢)、病理、免疫、心理;
——临床: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
3、各年龄分期和保健原则。自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至青春期。
生长发育
一、教学目的:在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正常值、计算方法及临床意义,体格生长中常用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发育规律、体格生长评价,了解小儿神经精神的发育规律。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及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2、掌握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正常值、计算方法及临床意义。 3、了解神经精神的发育规律。 三、教学内容:
1、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连续、阶段性,不平衡性,一般规律,个体差异;遗传与环境因素(内分泌、营养、疾病、母孕期情况、生活环境)。
2、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包括体重、身高、坐高、脂距、头围、胸围、上臂围、身体比例与匀称性(头与身长、指距与身高、体型和身材匀称)、囟门、骨化中心和骨龄、牙齿发育、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等。 3、青春期体格生长规律及男女不同特点。
4、体格生长评价:资料分析及表示方法(等级划分法)。 5、体格生长评价: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均匀程度。
6、各系统发育:骨骼(头颅、脊柱、长骨);牙齿;脂肪和肌肉组织;生殖系统。 7、神经心理发育:神经系统(脑、脊髓、反射);感知;运动(平衡与大运动、细动作);
语言;心理的发育。
儿童保健
一、教学目的:在学习计划免疫种类及实施时间,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的基础上,学习各年龄期儿保重点(尤其是婴幼儿期的保健)、预防接种的实际临床意义。 二、教学要求:
1、熟悉计划免疫种类及实施时间;各年龄期儿保重点。 2、了解儿保涉及内容:体格生长、营养、健康和疾病管理。 三、教学内容:
1、小儿时期计划免疫种类及实施时间。
2、各年龄期儿保重点:胎儿及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
3、儿保的具体措施:护理、营养、计划免疫、心理卫生(良好习惯、社会适应性培养和家庭的影响作用)、定期体检(重点是0~6岁)、事故。
小儿喂养
一、教学目的:在掌握母乳喂养的优点、牛奶制品的配制及辅食添加的原则的基础上,了解小儿营养物质的代谢特点。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小儿营养物质代谢特点、营养素及参考摄入量、消化系功能发育与营养关系、
幼儿营养与膳食安排、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及来源。
2、熟悉婴儿营养需要量(热能、宏量和微量营养素、膳食纤维、水)、各种喂养方法的
优缺点。
3、掌握母乳喂养的优点、奶粉配制、牛乳配制方法及计算;辅食添加的原则。 三、教学内容:
1、小儿营养物质的代谢特点包括小儿机体对能量的需要分5方面;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DRIs)的4项内容基本概念。宏量营养素中糖、脂、蛋白类主要作用及占总能量的
比例;营养素作用;维生素的来源及作用;不同年龄组水的需要量。 2、消化功能发育与营养关系。
3、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注意事项;人乳特点和成分变化。 4、部分母乳喂养的概念和方法。
5、人工喂养概念、牛乳与人乳成分的差异、牛乳的改造(配方奶粉和全牛乳):包括牛奶制品配制(三加:加热、加糖、加水)及计算,奶粉的配制(容量1:4 重量1:7)。 6、婴儿食物的转换(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过度期食物);易出现的问题(乳类和 其他食物供能比);辅助食品的添加及原则。
7、幼儿营养与膳食:进食特点和膳食安排(奶类2,主食2)。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一、教学目的:在学习维生素D的来源及体内转化、生理功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学习其临床表现、分期、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教学要求:
1、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及体内转化、生理功能;鉴别诊断。 2、熟悉病因、发病机制。
3、掌握临床表现、分期、诊断标准、治疗及预防。 三、教学内容:
l、维生素D的来源(三个途径:母体、食物、皮肤合成)、羟化(肝、肾内的羟化过程),活性产物的主要生理功能(作用靶器官:肠、肾、骨)与调节(反馈、血钙磷浓度与甲状旁腺、降钙素)。
2、本病的概念、病因(六大病因)、发病机制(钙磷吸收障碍、PTH分泌亢进、AKP增加、骨样组织堆积、成骨异常等病理改变)。
3、临床表现:婴幼儿表现;分期(初级、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4、诊断(早期:25-OHD水平为最可靠标准、一般以血生化和X线来诊断)。 5、鉴别诊断:粘多糖病、软骨营养不良、脑积水、维D依赖性、肾性、肝性。 6、治疗:目的(控制活动、防止畸形);原则(口服为主、非大剂量除非重症病例)。 7、预防措施:日光+生理剂量D400IU/d;围产期、早产、低体重、双胎800IU/d。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一、教学目的:在熟悉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基础上,掌握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本病的鉴别诊断。
2、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 3、熟悉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教学内容:
l、概念、病因、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惊厥、喉痉挛、手足抽搐):隐匿型(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琴征);典型发作(血钙降低、无热惊厥最常见、三种症状)。
3、诊断(无热、突发、反复、发作后神清、无神经系统体征、血总钙和离子钙减低、同时有佝偻病存在)。
4、鉴别诊断:其他无热性惊厥(低血糖、低镁、婴儿痉挛),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
喉炎。
5、治疗:急救(吸氧、控制惊厥和喉痉挛),补钙剂和维生素D。
新生儿特点
一、教学目的:在掌握新生儿定义及新生儿分类的基础上,学习正常足月儿和早 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新生儿及围生期的定义。 2、掌握新生儿分类。 3、了解新生儿病房的分级。
4、熟悉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三、教学内容:
1、新生儿及围生期定义,指出新生儿学及围产医学的地位。 2、新生儿分类方法及名称。 3、新生儿病房的分级。
4、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的外观特点,神经系统、体温调节特点及几种常见特殊生理状态。
新生儿窒息
一、教学目的:在了解新生儿窒息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上,学习窒息的 诊断和分度,并发症及治疗。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 2、掌握本病的诊断和分度。 3、熟悉本病的并发症。 4、掌握本病的治疗。 三、教学内容: 1、本病的发生原因。
2、本病时体内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
3、本病的临床表现,包括新生儿Apgar评分,诊断和分度,并发症。 4、本病治疗:1)ABCDE复苏方案。
2)讲解复苏步骤和程序。 3)复苏后监护和转运。
5、本病的预后和预防。
新生儿黄疸
一、教学目的:在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各自的特点,新生儿黄疸诊断,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原因及其特点。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2、掌握黄疸分类: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各自的特点。 3、熟悉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原因及其特点。 4、了解新生儿黄疸诊断步骤。 三、教学内容: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本病的分类: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原因及其特点。 4、鉴别黄疸的实验室检查:新生儿黄疸诊断步骤。
新生儿溶血病
一、教学目的:在熟悉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学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及预防原则。 二、教学要求:
1、熟悉本病的(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病因和发病机制。 2、了解本病的病理生理。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 4、熟悉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熟悉本病的并发症。
6、掌握本病的治疗及预防原则。 三、教学内容:
1、ABO血型不合及Rh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本病临床表现:黄疸、贫血及肝脾大。 3、本病的实验室检查。 4、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本病的并发症:胆红素脑病4期表现。 6、治疗原则及预防原则。
小儿体液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
一、教学目的:在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的基础上,熟悉脱水的临床特点、液体疗法的原则及具体计算,掌握小儿常见疾病的体液平衡失调及治疗。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容易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机理、高张液、等张液、低张液的含义。
2、熟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配制(自学,示教课讨论)。 3、掌握小儿液体疗法的原则及具体计算。 4、掌握小儿常见疾病的体液平衡失调及治疗。 三、教学内容:
1、概括介绍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总量、分布、交换)。
2、重点讲解:(1)不同程度、不同性质脱水的机理与临床特点;(2)低钾血症的原因
和临床表现;(3)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和临床表现。
3、着重讲透根据脱水程度、脱水性质从累积损失、继续损失及生理需要三方面实施补液,决定输液量、种类和输液速度。
4、重点讲解低钾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的治疗。
小儿腹泻
一、教学目的:在了解小儿腹泻的病因及分类的基础上,学习不同病因的致泻机理、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了解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发生小儿腹泻的病因及病因分类。 2、熟悉不同病因的致泻机理。 3、掌握轻、重型腹泻的临床表现。 4、掌握本病的诊断及治疗。 5、了解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三、教学内容:
1、概括介绍小儿腹泻发病的各种因素。 2、重点阐明本病发病机制。
3、着重讲透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非感染因素,非侵袭性细菌和病毒引起的腹泻,以及侵袭性细菌性肠炎)。
4、概括介绍几种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5、概括介绍迁延性与慢性腹泻的病程和常见原因。 6、重点讲解小儿腹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7、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8、概括介绍本病的预防要点。
先天性心脏病
一、教学目的:在了解胎儿血液循环及生后血液循环改变的基础上,学习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分类,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法洛四联症的血液循环异常及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心电图、X线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血液循环改变。 2、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分类。
3、掌握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法洛四联症的血液循环异常及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
4、熟悉上述四种先心病的心电图、X线表现,超声心动图特征。 5、熟悉上述四种先心病的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1、概括介绍心脏胚胎发育、正常胎儿血循环及出生后血循环的变化。 2、概括介绍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和分类。
3、着重讲透四种先心病血液循环变化、临床表现、并发症、多普勒超声图改变,阐明X线检查、心电图、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 4、重点讲解四种先心病的治疗原则。
病毒性心肌炎
一、教学目的:在熟悉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基础上,了解本病的病理改变,学习本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二、教学要求:
1、熟悉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了解本病病理改变。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
4、熟悉本病心电图、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 5、掌握本病的诊断。了解本病的鉴别诊断。 6、掌握本病的治疗要点。 三、教学内容:
1、概括介绍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指出以柯萨奇病毒乙组1~6型最常见。概括介绍发病机制两种学说。 2、学生自学本病病理。 3、重点讲解本病临床表现。
4、概括介绍本病心电图、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 5、重点讲解本病诊断8条,强调前4条。
6、重点介绍本病的治疗要点。
风湿热
一、教学目的:在了解风湿热的病因和病理过程的基础上,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和预防。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2、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治疗和预防。 三、教学内容:
1、概括介绍本病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2、着重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突出阐明小儿风湿性心脏炎及其预后关系。 3、概括讲解风湿活动性判断。
4、重点讲解治疗和预防,阐明原发性预防和继发性预防,强调早期预防可防止瓣膜病的形成,改善预后。
小儿结核病总论
一、教学目的:在熟悉结核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基础上,掌握结核菌素试验方法、判断及临床意义,学习小儿结核病诊断标准、抗痨药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本病的流行情况。 2、熟悉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掌握结核菌素试验方法、判断及临床意义。 4、熟悉本病的临床诊断。 5、掌握抗痨药治疗原则。 6、熟悉本病的预防措施。 三、教学内容:
1、学生自学结核菌特点。
2、概括介绍结核病流行状况及小儿结核病的传染途径。
3、概括介绍结核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阐明细胞免疫的保护作用及其与变态反应的关系。
4、着重介绍结核菌素试验的抗原制品,剂量、部位、注射要求、观察时间及结果判断。 阐明结素试验阳性反应的临床意义(5点)及BCG接种后与自然感染阳性反应的主要区别(5条)。
阐明结素试验阴性反应的临床意义。
5、重点介绍临床诊断,侧重在病史、X线检查和结核菌检查。 6、着重介绍本病的的治疗原则(6条)。 学生自学抗结核药物。
一般介绍化疗方案,突出短程疗法。
7、重点介绍本病的的预防措施(3条),突出卡介苗接种。
原发性肺结核
一、教学目的:在学习原发型肺结核的病理变化及其转归的基础上,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二、教学要求:
1、熟悉本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转归。
2、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3、掌握本病的治疗。 三、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本病的概念、病理变化,阐明小儿特点、病理转归。 2、着重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
3、着重介绍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并阐明X线片上原发综合征的特点及支气管淋巴结核三类型。
4、着重介绍小儿结核病活动性的参考指标。 5、着重介绍本病两种情况的具体治疗方法。
结核性脑膜炎
一、教学目的:在了解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学习本病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分期、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
2、熟悉本病的病理改变。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分期、诊断(强调早期诊断)。 4、了解本病鉴别诊断。 5、掌握本病的治疗。 三、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本病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2、重点介绍本病的病理改变:炎性渗出物易在脑底诸池聚集,颅神经易受累,栓塞性动脉内膜炎,脑室管膜炎,脑积水,脑结核瘤。
3、联系病理变化着重讲解本病临床表现、分期及诊断方法。 4、一般讲解本病分型,一般介绍本病鉴别诊断。 5、着重讲解本病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
一、教学目的:在了解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学习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并发症、诊断及治疗。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本病的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2、熟悉本病的并发症。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诊断及治疗。 三、教学内容:
1、本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 3、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
一、教学目的:在学习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特点、检查法的基础上,熟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学习小儿肺炎的分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包括一般表现及重症肺炎的表现和诊断)、并发症、治疗及不同类型肺炎的特点。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特点、检查法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3、熟悉小儿肺炎的分类,病因及病理生理。
4、掌握小儿肺炎的一般表现、重症肺炎的表现和诊断。熟悉不同类型肺炎的特点。 5、掌握小儿肺炎的治疗,包括护理、抗病原药物的选择、疗程、氧疗、重症肺炎的处理、激素应用指征,液疗原则等。 6、了解肺炎的并发症。 三、教学内容:
1、概括介绍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特点、检查法及其临床意义。 2、一般介绍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3、一般介绍肺炎分类。
4、重点讲解小儿肺炎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5、联系病理生理着重讲透小儿肺炎的共同表现与重症肺炎的表现, 熟悉不同类型肺炎的特点。
6、着重讲解肺炎治疗的各个方面。 7、一般介绍小儿肺炎的并发症。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一、教学目的:在学习正常小儿造血特点与血象特点的基础上,熟悉小儿贫血的分类及诊断标准,学习小儿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正常小儿造血特点与血象特点。 2、熟悉贫血的定义、分度、分类及诊断标准。 3、了解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1、小儿胚胎期造血、生后造血特点。
2、 小儿血象特点;(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白细胞数及分类、血小板)。 3、小儿贫血的定义、分度、分类。 4、小儿贫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一、教学目的:在学习铁代谢的基础上,熟悉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 二、教学要求: 1、了解铁的代谢。
2、熟悉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诊断。 4、熟悉本病的防治。 (二)教学内容
1、铁代谢特点(包括铁的来源、吸收与转运、储藏与利用、排泄和需要量、胎儿和儿童期铁代谢的特点)。 2、本病的原因和发病机理。
3、本病的临床表现、血象与骨髓象,有关铁代谢的检查。 4、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一、教学目的:在了解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原因的基础上,学习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象与骨髓象)特点及诊断、防治。 二、教学要求:
1、了解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原因。 2、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象与骨髓象)特点及诊断。 4、熟悉本病的防治。 三、教学内容:
1、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原因。 2、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诊断。 4、本病的防治。
泌尿系统疾病总论
一、教学目的:在学习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的基础上,熟悉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肾小球疾病的分类。 二、教学要求:
1、熟悉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熟悉肾小球疾病的分类。 三、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小儿肾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的解剖特点、生理特点。 2、一般介绍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简称急性肾炎)
一、教学目的:在了解急性肾炎的病因及发病的基础上,学习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急性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2、掌握典型病例、严重病例及非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处理。
3、熟悉急性肾炎与泌尿道感染、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进性肾炎和病毒性肾炎的鉴别诊断。
三、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2、重点讲解本病的典型病例、严重病例及非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机理。 3、重点讲解本病的尿液及血液检查(血沉、抗“O”和补体)的特点及变化规律。 4、一般讲解本病的鉴别诊断。
5、重点讲解急性典型病例及严重病例的处理(心衰、高血压脑病与急性肾功能不全)。
肾病综合征
一、教学目的:在熟悉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的基础上,学习肾病综合征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常见并发症及治疗。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肾病综合征的分类。 2、熟悉单纯性肾病的病理生理。
3、掌握单纯性肾病与肾炎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4、熟悉本病的常见并发症。
5、掌握本病的治疗。 三、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单纯性肾病的病理生理。
2、重点讲解单纯性肾病和肾炎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3、一般介绍本病的常见并发症。
4、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用法为主)。
Ⅲ教学组织与方法
1、实施机构:第一临床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执行。
2、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双语教学计划。 3、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形式,辅于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内容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介绍为主,一般内容自学为主。 示教教学:分组(15人/组),典型病例示教,理论联系实际。 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 4、考核方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教考分离。
Ⅳ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讲课内容 学手段 绪论
CA
1 1 1 I
书写特点
小儿生长发育 小儿喂养
CA
1 1 I CAI
生长
教学时内容 数 核重心 点 小儿病历
2
临床示教
实验内容 时数 类型
发育 小儿
0.5 示教室演示
1 3 3
喂养
0.5 示教室演示
儿童保健
CAI
儿童
1
2
保健
0
呼吸
2 1
系统2
临床示教
1
临床示教
新生儿特点
C.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溶血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
缺乏性手
足搐搦症 小儿体液
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 小儿腹泻 急性呼吸道感染 先天性心
AI
5
1
CAI
.35 CAI
1 1CAI
1 2CAI
2 5CA
1 3I
CA
2 2I
CAI 2 3CAI
2 3CA
4
1
2疾病
结核
1
病
先天1
性心脏病
小儿泌尿
5
系统疾病
2
贫血
液体
2
疗法 新
1 生儿
疾病 1 7 1
4
2
2
2
2
2
2
示教室演示示教室演示临床示教
临床示教
示教室演示示教室演示
脏病 病毒性心肌炎 风湿热 小儿泌尿系统总论
I CA
1 3 6 I CAI
1 4 0CAI
.5
3
急性肾小球肾炎
CAI
1.5 2 1
肾病综合征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化脓性脑膜炎 小儿结核病总论 原发型肺结核 结核性脑膜炎
合CAI
2 3 2
CAI
1 4
CAI
2 3 4
CAI
1 3 1
CAI CAI CAI CAI
1 4 1
1 4 4
2 4 2
1 3 2 77
3 4 1 合计 18 计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