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目录 …………………………………………………………………………………………………………………1 摘要 …………………………………………………………………………………………………………………2 英文摘要 ………………………………………………………………………………………………………… 3 前言 …………………………………………………………………………………………………………………4
一、三毛流浪的因素…………………………………………………………………………………………………5
(一)积极向上的乐观豁达………………………………………………………………………………5 (二)三毛相信所谓生命的永恒…………………………………………………………………………5 (三)潜藏内心的流浪性格………………………………………………………………………6 二、三毛的创作…………………………………………………………………………………7 (一)创作初期…………………………………………………………………………………………7 (二)创作中期…………………………………………………………………………………7 (三)创作后期……………………………………………………………………………………………7 三、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9 (一)三毛作品风格……………………………………………………………………………………9 (二)三毛生命特质………………………………………………………………………9 注释…………………………………………………………………………………………………… 10 参考书目…………………………………………………………………………………………………… 11 后记…………………………………………………………………………………………………………………… 12
- 1 -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摘要
三毛,台湾著名女作家。她的足迹遍及四大洲,以敏锐的文学感触和丰富 的人生经历,形成了三毛独特的‘’流浪的艺术世界,并且形成了一股三毛独有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感动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读者。无论是她的作品还是她的人格魅力可以说都是她创作不可或缺一部分,本文结合三毛部分流浪足迹和人生经历,加以浅要的分析和总结三毛的艺术魅力。
关键字:流浪 孤独 魅力
- 2 -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ABSTRACT
San Mao, a famous writer in Taiwan. Her footprints all over four continents, with a keen feeling and rich literary life experiences, forming a''wandering San Mao's unique art world''and formed a unique spirit of San Mao the power and charisma, moved Eighties and nine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young readers. San Mao part of this paper, stray footprint and life experience, to be shallow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San Mao to the art of charm.
Key words : Wandering alone charm
- 3 -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前 言
三毛作品的成功,在于她知道以实情感人,坦白真诚,对于感情的描写,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三毛的作品,被人称为“不写爱情的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青年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的温馨爱情。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她到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而作为第一对在沙漠里公证结婚的夫妻,他们的婚礼如同他们的爱情一般,既没有洁白的婚纱礼服,更没有鲜艳的玫瑰。三毛让荷西公司的司机去通知荷西第二天结婚时,司机反问了一句:“难道荷西先生今天不知道明天自己要结婚吗?”的情节真是特别有趣,让人不免印象深刻。荷西送给三毛的结婚礼物是一付荷西自己在沙漠里面找来的骆驼头骨。就是这样的结婚礼物,三毛却啧啧赞叹:“唉,真豪华,真豪华。”并赞到“荷西不愧是我的知音。”而结婚当天“我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是它自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了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没有用皮包,两手空空的。荷西打量了我一下:‘很好,田园风味,这么简单反而好看。’”让人觉得这对夫妻的品位不凡,更让人看到了他们在平凡和艰苦中寻找爱的乐趣的浪漫气质。
- 4 -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一、 三毛流浪的因素
小时的三毛喜欢捡破烂,被称为怪人,又似《红楼梦》中之妙玉自称畸零人,三毛在国文的课堂上写了一篇《我的志愿》,这样写到:“我那可爱的老师并不知道,当年她那一只打偏的黑板擦和两次重写的处罚,并没有改掉我内心倔强的信念……这个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什么处罚也改变不了我。”可以看出三毛童年的时候就已经把“流浪”作为一生的志愿。
(一)、积极向上的乐观豁达
三毛的母亲曾这样说:“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地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的面对人生”。毋庸置疑的,三毛是个乐观豁达的人。因为个性使然,三毛对陌生的一切抱持着热爱,纵使围绕着自己的是一群毫不相识、生长背景全然不同的陌生人,她仍然愿意付出,愿意相信,愿意接受周遭不熟悉的一切。正是对于人性的无条件的信任,因此,她不害怕流浪,因为她相信这个世界,也热爱这个世界。
(二).三毛相信所谓生命的永恒
有作家说三毛是奇女子:“有些本来是含义美好的词汇,用得滥了,也就变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满街走是一个例子,银幕、荧幕上的奇女子频频出现也是一个例子。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衔头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三毛的“奇”是因为她看待生命和生活的与众不同。正如她所说离别并不代表失去,重要的是过程 。我们虽然正在离别 ,可是内心尽可能不要过分悲伤。让我们把这份欢乐的时光,化为永远的力量,在我们遭遇到伤痛时,拿出来鼓励自己──人生,还是公平的。
“飞机在一个艳阳天里升空,我听见有声音在问我: “你会再来吗?” 我听见自己在回答: “这已是永恒,再来不来,重要吗?”
(《闹学记我先走了》 ,页102)
三毛认为,人与人相识相处的过程是最重要的,所以她并不害怕离别。离开对她而言,并不代表结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过往,已成了永恒。这也是她不断流浪的原因之一,因为三毛不惧怕舍去、离别,过程中的点滴回忆已经足够。
(三)、潜藏内心的流浪性格
三毛对于流浪有着异常的执着。在旁人眼中,三毛的行为可以说是近乎疯狂而无计划的。1967 年文化大学肄业后,三毛下定决心只身前往西班牙求学,开启她流浪生涯的第一站。其实“流浪性格”一直潜藏在三毛心里,是促使她流浪的又一主因。穷其一生,三毛都在追寻自己心中所认为的那份自由 。前往西班牙求学,开启了三毛流浪各地的大门。自此,三毛半流浪半旅行的游走各地,纵使流浪需要忍受一个人的孤单和不受任何人所保
- 5 -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护的独立,三毛却钟情于此,因为她具有相当的胆识和勇气追寻自己的理想,毅然决然的舍弃了家庭和故国。
对三毛而言,她不认为所谓的“家人”就是要紧密的生活在一起,但这不代表她不爱她的家人。
“邻居,很快的认识了,左邻、右舍都是和蔼又有教养的人。不很想走,还是抱着衣服,再度离开台湾到美国去。『家』这个字,对于我,好似从此无缘了。”
(《闹学记重建家园》 ,页303)
纵使是家人 ,依旧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她在流浪之际,并不会感到不安。相反的,三毛深爱她的家人──她曾在文中明言自己是为了荷西、父亲、母亲而活。三毛相信“家”是最终归宿,却非一个人终身的归宿。除此而外三毛还相信:人,是生而孤独的,无论愿意或不愿意,都必须自己克服生命中的艰难与挫折。三毛特立独行的精神,造就了她的“流浪”的生命特质。也许是对生命热诚的向往,也许是对自由执着的追求。换而言之,她的的“流浪”是对自我和生命本真的一种追求,创造一种新的精神生活。有了轨迹,有了流浪的人生,也就为三毛的文学作品注入一种超越时空的悲伤而坚强的艺术感染力。
- 6 -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二.三毛的创作
(一)创作初期
此时三毛和许多同龄少女有一样情怀,大多是闺中琐事,表现出的主要是空灵而忧伤的情感。“我之所以不害羞得肯将我过去十七岁到二十二岁那一段时间里所发表的一些文稿成集出书,无非之有一个目的──这本《雨季不再来》的小书,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 (《雨季不再来自序》 ,页14) 。
相较于《撒哈拉的故事》的现实生活写作,《雨季不再来》一书多琢磨于情窦初开的少女情怀,包含了对未来生活的不安、对爱情的渴望、漂泊他方的思乡情怀……。此时的三毛在写作笔法上较隐讳,不直言内心情感,甚至不以第一人称的观点写作文章,而是将自己投影於书中人物。 (二)创作中期
主要的代表作有: 《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稻草人手记》等,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描述三毛和荷西婚后的琐事,以及在撒哈拉等地见闻和经历,而荷西也成为了三毛作品的主人公,可以看出这段时期是三毛最幸福的时光,是三毛真情实感为主的基调,也是三毛风格骤转的时期,可以说遇见荷西三毛在情感上和写作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历练和成长。
她的情感明确地表达,纵使没有华丽的词藻,读者也可以感受到三毛的欣喜。《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笔调很明显别于《雨季不再来》一书。此时的三毛,不再描写自己的忧愁哀伤,也不再将自己投射于书中人物。相反的,趋向平实无华,不作词藻的修饰铺陈,
也不再反覆的强调自己的哀愁,呈现出一种幽默风趣,朴实却精确之感。 “荷西一听很急,他擦了一下汗,结结巴巴的对秘书先生说:“请您帮忙,不能快些么?我想越快结婚越好,我们不能等。” (《雨季不再来》,页18) 这时秘书先生将书往架子上一放,一面飞快的瞄了我的腰部一眼。我很敏感,马上知道他误会荷西的话了,赶快说:“秘书先生,我快慢都不要紧,有问题的是他。”一讲完发觉这话更不伦不类,赶快住口。 荷西用力扭我的手指,一面对秘书先生说:“谢谢,谢谢,我们这就去办,再见,再见。讲完了,拉着我飞云似的奔下法院三楼,我一面跑一面咯咯笑个不停,到了法院外面我们才停住不跑了。” “什么我有问题,你讲什么嘛!难道我怀孕了。』荷西气得大叫。”(《撒哈拉的故事》 ,页33) 此段是一篇很好的例子。三毛使用更多对话,词语的修饰相对减少许多,喜悦幸福的情感明确地表达,纵使没有华丽的词藻,读者也可以感受到三毛的欣喜。
- 7 -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三 )创作后期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三毛人生最为昏暗的时期,荷西的牺牲给了三毛前所未有的打击,生活上的压力,物质生活的困乏,精神上的孤独。对三毛的情感基调和文学风格产生了决定性作用。
这一时期主要的代表作有:《梦里花落知多少》《送你一匹马》 《高原的百合》《万水千山走遍》等。沙漠生活时,没有家人可依靠,二人互相扶持,共度艰困时光,爱情的成分减少,但多了份家人的甜蜜。三毛曾说,父母亲与荷西,是她生命中的重要支柱,她会为了他们任何一个而努力生存;而今,其中一个支柱倒塌,生命,顿时也失去了意义。 “许多个夜晚,许多次午夜梦回的时候,我躺在黑暗里,思念荷西几成疯狂,相思,像虫一样的慢慢啃着我的身体,直到我成为空空茫茫的大洞。夜是那样的长,那么的黑,窗外的雨,是我心里的泪,永远没有滴完的一天。”
(《梦里花落知多少》 ,页18)
“不是真的答应你什么,因为你猜到了我要死,你猜到了安葬完了人,陪父母回 台之么,我心里的安排。你逼我对你讲:“我答应你,琼瑶,我不自杀。” 《送(
你一匹马》 ,页187)
相较《撒哈拉的故事》对于生活中的事件描写,充满正面、积极与快乐;此时期的作品,如《送你一匹马》和《梦里花落知多少》,则是呈现出对人世间的绝望和冷淡。十四年的异国流浪,最终还是回归国土。但是,对于故乡的情感,还有故乡人对于自己的态度、看法,都使三毛觉得尴尬不自在,众人的关心及问候变成三毛沉重的负荷。回台后的三毛少与他人接触。对于荷西的死亡和思念,三毛选择自己承受,透过写作,抒写心中的苦闷与伤感;字里行间透露出失去挚爱亲人的无助,亦欲追随,表示自杀念头。 为减缓对荷西的思念和孤独,三毛开始去大学授课,针对自己在教学上的心得写成文章。从下段文字可以得知,授课的三毛让原本阴沉的生活增添些积极的动力。
“已是傍晚了,我捧着大叠的作业,慢慢走回宿舍。山上的冬日总也是风雨,每 一场课后筋疲力尽近乎虚脱的累,是繁华落尽之后的欣慰、喜悦、踏实和平安。在课室那
一堂又一堂全力付出的燃烧里,得到了肯定。” (《送你一匹马》 ,页114) 综观此时期的三毛,在压抑悲伤的心情,无法完全释怀的压力,作品中显示欲结束自己生命的文字,揭示三毛自杀并非偶然,而是,长久累积导致的。
- 8 -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三.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
(一)三毛作品风格
三毛的文章文字浅白,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都透漏着真情实感,毫无矫揉造作之情。因此这也是三毛作品广受海内外读者喜爱的原因,她的文字,丰富充实,却没有卖弄知识之嫌。运用平易近人的词汇,将一人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智慧扩展为广大读者的,便是三毛文章的特色之一。三毛的作品散文居多,以叙述故事的手法开篇,以作者的思考,从而展现出对生活的感知收尾,这种写作套路也影响许多的青年作家。三毛的作品的思想性也是非常丰富和博大的,主要向读者展示的是在流浪的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一种生命个体对生活虔诚的热爱,对生命本真的追求和感知。几十年的流浪生活,使三毛遇见了不同的民族和人种,在与各民族的交流过程中,使三毛有着独特的民族和平共处的见解和很深的人道关怀,这也是三毛作品备受推崇的主因之一。 (二)三毛生命特质 正如一位作家评价三毛:“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三毛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特质,抱持着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以及飘泊四方的流浪格,是促使三毛流浪的重要因素。没有流浪 ,就没有三毛这位广受读者青睐的作家。 流浪 在三毛生命中有着绝对的重要性,也影响了其作品的呈
- 9 -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现。 三毛的作品中包含的不只是其游历各地的所见所闻,更包含了其追寻自我过程中的迷惘、反思。纵使处于离三毛逝世已十多年的现在,其人生价值依旧能适用于当今社会,许多读者是将三毛的价值观奉为圭臬。 三毛抱持的基本人生观便是对生命的热爱和执着。她曾经说过:“我唯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三毛积极向上的个性给了读者一种憧憬,在求学过程中不甚顺遂的她,出国流浪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穷其一生的追寻。这样的三毛,无疑给了读者一种变相的鼓励──一种对于梦想追寻的鼓励。三毛流浪人生和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世界。
注释
[1] 缪进兰:“三毛的世界”,《桃园文艺》,2000年7月17 [2] 梁羽生:“奇女子”,《凤凰时报》,1994年8月6日。 [3] 司马中原:“谈三毛”,卫视中文台,1991年。
。
- 10 -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参考书目
1、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1日。 2、三毛:《雨季不再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1日。 3、三毛:《背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1日。 4、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1日。 5、三毛:《万水千山走遍》.,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 6、三毛:《送你一匹马》,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8月1日。 7、三毛:《闹学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1日。 8. 许玫芳:《三毛之情困廉贞、叛逆性格与幸福归宿》 9. 陆士清、杨幼力、孙永超:《三毛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7月1日。 10.李东 :《三毛的梦与人生》,知书房出版社,1997年2月1日。 11. 拾贝书海:《大地的女儿》,台湾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89期。
- 11 -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后 记
初高中的时候偶然拜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便被作者朴实无华的文字深深地打动,在那个成长岁月,三毛的精神,孤独,悲伤,坚强成为了我心中永恒的一种力量激励着我。我能感受到这样一个有着天涯情怀的女子,在人生的旅程中,在她挚爱的写作事业里,用她短暂而美丽的生命,完成了一次真情的回归!除此而外,在这里也深深感谢张伟民老师百忙之中,对文章不足的斧正和指导。
- 12 -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 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