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
教 学 大 纲
广东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编制
二00四年五月
广东医学院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Ⅰ 前言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学科。在医学教学中,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它与生物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等各门医学基础学科有关。由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与临床医学各科又密切相关。因此,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勾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性课程。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麻醉、口腔医学、医学检验等专业的本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l.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国家执业资质标准要求及章节之间相互关系);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重点内容要求学生掌握,非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熟悉或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第六版”教材,理论教学参考学时为60学时(见教学时数表),实验课设于《生理科学实验》课程中。
1
Ⅱ 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
认识和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任务、内容、在医学中的地位、学科特点及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教学要求
1.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任务、内容、在医学中的地位、学科特点及其研究、学习方法。
2.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 3.掌握循证医学的概念。 4.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三、教学内容
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任务、内容、在医学中的地位、学科特点。 2.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 3.循证医学的概念。
4.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与学习方法。 5.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2
第二章 疾病概论
一、教学目的
本章也称为病理生理学的总论,学习时要求理解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2.掌握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概念及其关系。 3.掌握疾病发病学的共同规律及脑死亡的定义。 4.熟悉各类病因的特点。 5.熟悉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6.了解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三、教学内容
1.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2.病因学概论: (1)疾病发生的原因。 (2)疾病发生的条件。 3.发病学概论:
(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4.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1)疾病发生的经过。
(2)疾病的转归:康复和死亡,脑死亡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3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紊乱
一、教学目的
在了解水、钠正常代谢的基础上,认识水、钠代谢紊乱的概念、分类、特点、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水、钠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1.熟悉水、钠正常代谢(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的电解质成分,体液的渗透压、水、钠的生理功能,水、钠平衡及体液的正常调节)。
2.掌握水、钠代谢紊乱的概念和分类。
3.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血钠浓度正常的细胞外液减少(等渗性脱水)、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中毒)、水肿等水、钠代谢紊乱的概念、特征、原因、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4.熟悉其他类型的水、钠代谢紊乱。 5.了解水、钠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教学内容
1. 水、钠的正常代谢。
2.水、钠代谢紊乱的概念及其分类。
3.各型水、钠代谢紊乱的特点、原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低钠血症:
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 2)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中毒)。 3)等容量性低钠血症。 (2)高钠血症:
1)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2)高容量性高钠血症。
3)等容量性高钠血症(原发性高钠血症)。 (3)血钠浓度正常的水钠代谢紊乱。
4
(4)水肿。
钾代谢紊乱
一、教学目的
在了解钾正常代谢的基础上,认识钾代谢紊乱的概念、分类、原因、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钾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1.熟悉钾正常代谢(含量和分布、平衡与调节、生理功能)。 2.掌握钾代谢紊乱的概念、分类。
3.掌握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4. 了解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教学内容 1. 钾正常代谢。
2.钾代谢紊乱的概念及其分类。 3.低钾血症: (1)概念。
(2)原因和发病机制。 (3)对机体的影响: 1)对心肌的影响。 2)对神经肌肉的影响。 3)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4)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 高钾血症: (1)概念。
(2)原因和发病机制。 (3)对机体的影响。 (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5
镁代谢紊乱
一、教学目的
在了解镁正常代谢的基础上,认识镁代谢紊乱的概念、分类、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镁代谢障碍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1.熟悉镁正常代谢。
2.掌握镁代谢紊乱的概念、分类。
3.掌握低镁血症、高镁血症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4.了解镁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教学内容 1. 镁正常代谢。
2.镁代谢紊乱的概念及其分类。 3.低镁血症: (1)概念。
(2)原因和发病机制。 (3)对机体的影响。 (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 高镁血症: (1)概念。
(2)原因和发病机制。 (3)对机体的影响。 (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钙、磷代谢紊乱
一、教学目的
在了解钙、磷正常代谢的基础上,认识钙、磷代谢紊乱的概念、分类、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钙、磷代谢障碍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1.熟悉钙、磷正常代谢。
6
2.掌握钙、磷代谢紊乱的概念、分类、原因和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3. 了解钙、磷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教学内容 1. 钙、磷正常代谢。
2.钙、磷代谢紊乱的概念、分类、原因、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1)低钙血症。 (2)高钙血症。 (3)低磷血症。 (4)高磷血症。
3.钙、磷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7
第四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
一、教学目的
在掌握酸碱平衡的概念、酸碱物质的来源和酸碱平衡调节的基础上,认识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其分类,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机体代偿性调节、对机体的影响及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
二、教学要求
1. 熟悉酸碱平衡的概念、酸碱物质的来源和酸碱平衡的调节。 2.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其分类。
3.掌握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机体代偿性调节和对机体的影响。
4. 熟悉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包括pH、动脉血CO2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及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阴离子间隙)。
5. 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 6.了解酸碱平衡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7.了解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分类、原因和特点。 三、教学内容
1. 酸碱平衡的概念、酸碱物质的来源和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2.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其分类。
3.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pH、动脉血CO2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及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阴离子间隙)。
4. 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机体代偿性调节、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代谢性酸中毒。 (2)呼吸性酸中毒: (3)代谢性碱中毒: (4)呼吸性碱中毒:
5. 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
6.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分类及特点。
8
第五章 缺氧
一、教学目的
在理解缺氧的概念和常用血氧指标的基础上,深入认识各种类型缺氧的原因、机制、特点及缺氧时组织细胞和各系统的功能代谢变化。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的概念。
2.掌握各种类型缺氧原因、发生机制及血氧变化特点。
3.熟悉常用血氧指标(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4.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5.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教学内容 1.缺氧的概念。
2.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3.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1)低张性缺氧。 (2)血液性缺氧。 (3)循环性缺氧。 (4)组织性缺氧。 3.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1)呼吸系统变化。 (2)循环系统变化。 (3)血液系统变化。 (4)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5)组织细胞变化。
4.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9
第六章 发 热
一、教学目的
要求在掌握发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等概念的基础上,对发热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发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等有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发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的概念。 2.掌握发热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3.熟悉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 4.了解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教学内容 1.发热的概念。 2.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1)发热激活物。 (2)内生致热原。
(3)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3.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1)物质代谢的改变。 (2)生理功能改变。 (3)防御功能改变。
4.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0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一、教学目的
要求认识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主要调节机制;认识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和发生环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常见疾病发生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信号转导和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 2.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3.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调节机制。 4.熟悉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和发生环节。 5.掌握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常见疾病发生的关系。 6.了解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的防治。 三、教学内容
1.细胞信号转导和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 2.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1)信号的接受和转导。 2)信号对靶蛋白的调节。
3)膜受体介导的常见信号转导通路 4)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主要调节机制。 3.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和发生环节。 1)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 2)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环节。
4.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常见疾病发生的关系。 1)受体、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2)受体、信号转导过度激活与疾病。 3)多环节的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5.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的防治。
11
第八章 细胞增殖凋亡异常与疾病
一、教学目的
要求认识细胞增殖调控及其异常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在理解细胞凋亡的概念、生物学意义、原因、发生机制及其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细胞凋亡与常见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增殖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2.掌握细胞增殖的调控。
3.熟悉细胞增殖调控异常与常见病发生的关系。 4.了解细胞增殖调控异常与一些少见病发生的关系。 5.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6.掌握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7.熟悉细胞凋亡的过程及其调控。
8. 熟悉细胞凋亡与常见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关系。 9.了解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
1.细胞增殖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2.细胞增殖的调控异常与疾病: (1)细胞周期与调控。
(2)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 3. 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4.细胞凋亡的过程及调控:
1)正调节基因。 2)负调节基因。 3)双向调节基因。
5.细胞凋亡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1)氧化损伤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钙稳态失衡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3)线粒体损伤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12
6.细胞凋亡与疾病: 1)细胞凋亡不足。 2)细胞凋亡过度。
3)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 7.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第九章 应 激
一、教学目的
要求认识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应激和应激原的概念。
2.掌握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及其机制。 3.熟悉应激损伤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4.了解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1)应激的概念。 (2)应激原的概念。
2.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及其机制: (1)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2)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3)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3.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 (1)全身适应综合征。 (2)应激性溃疡。
13
(3)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4)应激与免疫功能障碍。 (5)应激与内分泌功能障碍。 4.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发生机制有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相关名词的概念。 2.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3.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4.了解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教学内容
1.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反常、钙反常、pH反常。 2.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 3.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自由基的作用。 (2)钙超载。 (3)白细胞的作用。
4.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3)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5.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14
第十一章 休克
一、教学目的
休克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理生理过程,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休克的概念、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休克器官功能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发生机制,为临床诊治休克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要求
1.掌握休克的概念、发展过程及发病机制。
2.掌握休克时的全身反应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发生机制。
3.熟悉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4.熟悉休克时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及器官功能的变化。 5.熟悉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 6.了解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教学内容
1.概述:休克的概念、休克的认识过程。 2.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休克的病因。 (2)休克的分类。
3.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1)休克I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主要临床表现。
(2)休克II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主要临床表现。
(3)休克III期(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主要临床表现。
4.休克时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5.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
15
(1)血管活性胺。 (2)调节肽。
(3)炎症介质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6.器官功能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发病经过与发病机制。 (2)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 7.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病因学防治。 (2)发病学治疗。 (3)支持与保护疗法。
第十二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一、教学目的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熟悉机体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的基础上,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发展过程和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有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2.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3.熟悉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及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 4.熟悉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5.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分型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教学内容
1.概述:机体的凝血功能、抗凝功能和纤溶系统及其功能。 2.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1)凝血因子的异常。 (2)血浆中抗凝因子的异常。
16
(3)血浆中纤溶因子的异常。 (4)血细胞的异常。 (5)血管的异常。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分期、分型。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贫血。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7
第十三章 心功能不全
一、教学目的
要求在理解心功能不全的概念及其发病过程的基础上,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为心功能不全的临床防治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心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的概念。 2.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3.熟悉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分类。
4.熟悉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和功能代谢变化。 5.了解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教学内容
1.心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的概念。 2.心力衰竭的原因、诱因及分类。 3.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1)心肌收缩性减弱。 (2)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3)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4.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1)心脏代偿反应。 (2)心外代偿反应。 (3)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
5.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与功能代谢变化: (1)肺循环充血和体循环淤血。 (2)心输出量不足。
6.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1)防治病因及消除诱因。 (2)改善心脏舒缩功能。
18
(3)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4)控制水肿。
第十四章 肺功能不全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对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学有较深的认识,为临床防治呼吸衰竭提供理论基础。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2.掌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3.熟悉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 4.熟悉呼吸衰竭的分类。
5.了解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教学内容
1.呼吸衰竭的概念和分类。 2.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肺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
(2)肺换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解剖分流增加。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3.呼吸衰竭时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1)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2)呼吸系统变化。
(3)循环系统变化:肺源性心脏病。 (4)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肺性脑病。 (5)肾功能变化。 (6)胃肠变化。
4.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9
十五章 肝功能不全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肝功能不全的概念、表现及其发病机制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和掌握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的病因发病学。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肝功能不全的概念。
2.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3.掌握肝肾综合征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4.熟悉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5.熟悉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诱因)。 6.了解防治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教学内容
1.肝功能不全的的概念。
2.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3.肝性脑病:
(1)肝性脑病的概念、分类与分期。 (2)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1)氨中毒学说。 2)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3)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4)GABA学说。
5)其他神经毒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3)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
(4)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肝肾综合征:
(1)肝肾综合征的概念与类型。
20
(2)肝肾功能衰竭的类型。 (3)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第十六章 肾功能不全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认识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和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的病因、发病学,为临床防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的概念。
2.掌握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熟悉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4.了解防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教学内容
1.肾脏的生理功能与肾功能不全。 2.急性肾功能衰竭: (1)概念。 (2)病因与分类。 (4)发病机制: 1)肾小球因素。 2)肾小管因素。
3)肾细胞损伤及其机制。 (5)功能代谢变化: 1)少尿期。 2)多尿期。 3)恢复期。
(6)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3.慢性肾功能衰竭: (1)概念。
21
(2)病因。 (3)发病过程。 (4)发病机制:
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几种主要学说 (健存肾单位学说、矫枉失衡学说)。 2)肾单位功能丧失的机制(原发病的作用、继发性进行性肾小球硬化)。 (6)功能代谢变化:
1)尿的变化(夜尿、多尿、少尿)。 2)氮质血症。
3)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4)肾性高血压。 5)肾性骨营养不良。 6)肾性贫血。 7)出血倾向。 4.尿毒症: (1)概念。 (2)发病机制。 (3)功能代谢变化。
(4)防治尿毒症的病理生理基础。
22
第十七章 脑功能不全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脑功能障碍的特征及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为临床防治脑功能障碍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2.掌握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3.熟悉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 4.熟悉脑认知和意识的脑结构基础。 5.了解脑功能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1)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 (2)脑疾病的表现特征。 2.认知障碍:
(1)认知的脑结构基础。 (2)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 (3)认知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4)认知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意识障碍:
(1)意识维持的脑结构基础。 (2)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 (3)意识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4)意识障碍对机体的主要危害。 (5)意识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3
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l.实施机构:本课程由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执行。
2.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3.教学方法:
理论课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换式及讲授式课堂教学形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CAI)和传统教学手段。重点内容讲授为主,一般内容介绍和自学为主。
实验教学:实验放在生理科学实验课中安排,包括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
辅导形式:辅导、课堂答疑、课外答疑和网络查询。
4.考核办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分期中和期末考试。
24
Ⅳ 教学时数
讲课内容 绪论 疾病概论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酸碱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 缺氧 发热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 细胞凋亡与疾病 应激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休克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功能不全 肺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 脑功能障碍 教学手段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讲课时数 1 3 9 4 2 2 2 2 2 2 3 5 2 4 4 4 6 3
25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