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语文课标学习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让教育走的更远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中心小学 徐 涛

课程改革,确立了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为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其中我想作为贯彻和实施课程标准最具体的内容就是最基本的每一节课,如何设计好每一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是我们所有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我们教师必须做好的事,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的“三基”,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在教学过程中采样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一、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二、面向每一位学生。三、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节好课的评判标准在于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愉快。首先,教得有效就是说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课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完成,无论教法多好,教态多么的自然动人,采取了怎么样先进、生动有趣的教学,我想这节课还是失败的。其次,一堂课上完之后,学生学会了什么?有多少人基本学会?有多少学生掌握得还不是很好?教师应该对教学结果有所把握。下面我就对教学主要的几个环节来说一下。

一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过去,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是不允许的。不管什么问题,都求惟一的答案,不允许独立思考。这样做,即使答案是正确的,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求实和创造精神。这样的做法,的确是没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教授《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有对廉颇所说的一段话的理解:

学生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反而爬

到我头上去了。”

师:反复地读一读,读明白些什么?

生:我感觉廉颇他很气愤,因为蔺相如是爬到比他的职位还高。

生:我感觉到廉颇很妒嫉蔺相如。 他说“他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生:我觉得廉颇非常看不起蔺相如。 因为他说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生:我觉得就是光会说话,一点武力都没有。

学生谈到的气愤,妒忌,瞧不起,光会说话等,都是学生的自我理解和经历,同时也是对文本的一种理解,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 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入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更多地需要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

1、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时,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这篇课文是谁回忆的? 生:是回忆了谁? 生:回忆了那些事情?

生: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时间很长了吗? 生:都是多年了问什么作者记得这么清楚? 生:……

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讨论。从自主学习方式来看,这是指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参与讨论的能力。

《将相和》的第三个小故事是廉颇“负荆请罪”,其中的“罪”用的对吗?廉颇真的有罪吗?如果有罪,那是什么罪;如果没罪,为什么又是“负荆请罪”而不是其他的词语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共同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生:我们认为无罪,他只是犯错,有点自私而已,够不上罪。 生:我们认为有罪,因为他不够国家利益,差点让国家陷入灾难中。 生:……

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参与文本、教师、学习同伴间的对话,是一个重要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三 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个理念也是新课标所提到的一个全新很重要的理念。“开放”是相对于“封闭”来说的,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是针对传统教学“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语文课程只有解除封闭状态,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1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最后一部分,面对为了正义的革命事业,为了全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李大钊同志的遗像,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 《将相和》中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他会怎样说呢?而蔺相如面对说瞧不起自己的廉颇又会怎样回答呢?

这样的设计开启了学生想像的闸门,通过换位思考问题,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像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将学生带入情境,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的想像,在无限的想像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在思绪飞扬中写下自己的篇章.这是开放,有活力课程的有力体现。

四 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而不只是学会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要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使

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在长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了。

师:在(《将相和》)这篇课文中,你是通过那种方法了解蔺相如的高贵品质的。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

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我从“撞”这个字知道了蔺相如不怕死的精神,我是通过抓关键字理解到的。

生:我认为我把蔺相如和赵王作了比较发现赵王和蔺相如比较实在是太懦弱,就是他一接到秦王的一封信后就立即召集大臣们来商议,而实际蔺相如是非常机智勇敢,因为他想了一会儿就说了“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这样我觉得他非常机灵果断,他愿意拿璧到秦国去。我是通过对比人物的方法知道的。

生: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文章第一段说,秦国经常侵略别的国家,别人都不敢去,只有蔺相如敢,所以他很勇敢,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的。

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