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
绪论
一、“当代文学”的称谓及源流 (一)“当代文学”的称谓 一般的观点,将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之后的文学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学。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末,是对新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有的称谓。 1.当代文学称谓的局限性
它片面割断了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有机联系。
它使“当代”无限期延长,缺乏必须的内涵与外延的。 它排斥了同样继承了新文学传统的港台文学。 2.原因
当代文学的这种局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新文学的属性所带来的,新文学具有如下属性:
开放性,指时间没有界限。
整体性,新文学应该包括港台文学。 (二)当代文学的源流
作为二十世纪新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来源于新文学的两个文学传统。 1. 启蒙文化传统
又称为新文学传统。这一传统植根于文学的先驱和继承者,他们强调知识分子的先进性,强调文学的性。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反抗国家权力支撑的主流意识。 对国民精神启蒙。 2.战争文化传统
又称为区文学传统。这一传统植根于延安文艺整风后的区作家。它强调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强调文学的服务性(文学为政治服务)。这一传统也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为工农兵服务 为战争胜利服务 党内党外形式 延安文艺整风
二、当代文学的分期
(一)一元化的文学时代
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 2.“”文学(1966—1978年)
(二)多元化的文学时代
1.后启蒙文学(1978—19年)
2.大众化文学(1990—1999年) 3.图像化文学(2000年以后) 三 文学史的三个层面 (一)文学资料和史实
1
(二)文学鉴赏和评价 (三)思维训练和价值判断 讨论思考
一 你对中国1949到1978年的历史怎么理解和看待?
第一章
一元化文学时代的文学思潮
一、从第一次文代会到三次文艺批判 (一)第一次文代会
首先是会议的报告内容 其次是会议的参加者 再次是会议的意义
周扬在《新的人民的文艺》中以斩钉截铁的口吻宣布:“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的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二)三次文艺批判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950年-1951年)
实质上是对传统道德支撑的传统人文精神的否定。
(二)三次文艺批判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 (19-1955年)
实际上是对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否定。
(二)三次文艺批判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3-1955年)
实质是对启蒙文学精神的否定。 二、从“双百方针”到“反右”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涵义 2.“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3.“双百方针”的意义
鼓舞了一批来自“”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 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
2
出现了创作上的繁荣。一批揭示社会矛盾、“干预生活”题材的作品,突破当时文学创作的禁区,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二)文艺界的“反右”
1957年夏, “百家争鸣”一下子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家”的斗争,“双百方针”也被曲解为“引蛇出洞,聚而歼之”的政治斗争手段 。 “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
目的与效果的背离 例:
我们说了算
河水急,江水慢,/还得我们说了算,/叫水走,水就走,/叫水站,水就站,/叫它高来不敢低,/叫它发电就发电。
第二章
一元化时代的诗歌
第一节
诗歌发展概况 一、颂歌
(一)诗人状况
1.老诗人——普遍的艺术困境 2.新诗人——上升时期
(二)诗歌内容
50年代前期的诗歌创作,除了表现抗美援朝战争之外,最主要的内容是歌颂祖国,歌颂党和领袖,歌颂新的生活。颂歌成为这个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潮流,这些诗歌充满自豪感和幸福感,充满的激情和乐观的精神。 (三)艾青的困惑 《藏记》 《维也纳》 《礁石》 维也纳
维也纳,你虽然美丽 却是痛苦的,
象一个患了风湿病的少妇, 面貌清秀而四肢瘫痪。
维也纳,象一架坏了的钢琴,
3
一半的键盘发不出声音; 维也纳,象一盘深红的樱桃, 但有半盘是腐烂了的。
星星不能只半边有光芒, 歌曲不能只唱一半
自由应该象苹果一样—— 鲜红浑圆的一个整体。
我的心啊在疼痛, 莫扎特铜像前的喷泉,
所喷射的不是水花, 是奥地利人民的眼泪。 再伟大的天才
也谱不出今天维也纳的哀歌啊!
天在下着雨,
街上是灰白的水光,
维也纳,坐在它旧的圈椅里 两眼呆钝地凝视着窗户, 一秒针,一秒针地, 在捱受着阴冷的时间„„
维也纳,让我祝福 愿明天是一个晴天, 阳光能射进你的窗户,
用温柔的手指抚触着你的眼帘„„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二、现实诗歌的回归期 (一)诗人状况 (二)诗歌内容 现实真实状况的开掘 知识分子个性精神的抒发
礁石4
雾中汉水 蔡其矫
向上游去的货船
只在浓雾中传来沉重的橹声 看得见的
是千年来征服汉江的纤夫 赤裸着双脚倾身向前
在冬天的寒水冷滩喘息„„ 艰难上升的早晨的红日 不忍心看这痛苦的跋涉 用雾巾遮住颜脸 向江上洒下斑斑红泪
流沙河(1931~)原名余勋坦 草木篇 流沙河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着丁香,往个爬,爬,爬„„终于把花挂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仙人掌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她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梅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的孩子也不去睬他。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三、新民歌和政治抒情诗时期
(一)新民歌(1958-1966年)
(二)政治抒情诗(1961-1966年) 1. 表现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诗歌
2. 表现者政治节操的诗
(三)郭小川的《望星空》
《望星空》不仅仅是一首有成就的好诗,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份研究当代知识分子思想自我改造的珍贵资料。它内在逻辑上的矛盾性和荒谬性,恰好是它的珍贵之处。它充分展现了诗人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的矛盾。
5
四、地下诗的繁荣期(1966-1976年) (一)官方诗 (二)地下诗
第三章
一元化时代的小说
第一节
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 一、赵树理的小说
(一)赵树理建国后的创作简况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长篇小说《三里湾》、评书体长篇小说《灵泉洞》等。 (二)赵树理小说的创作风格
取材于山西农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情节生动完整,具有民族色彩
落后人物刻画深入,包含潜在的启蒙意识 语言朴素自然,体现了北方农民的口语特色 (三)《锻炼锻炼》
《锻炼锻炼》的本来意图是 “想批评农村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老主任王聚海),站在农业社副主任杨小四的一边,让自私落后的人物出点丑。但在小说文本中,却出现了作家的主观创作意图与文本客观效果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了当时农村中日趋激化的“干群矛盾”。
二、柳青和李凖的局限
(一)柳青的《创业史》 人物塑造的局限 (二)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 思想意识的局限
第二节
吴强、曲波
的战争题材的小说
一、战争题材小说的特征和类型 (一)战争题材小说的特征
创作意图上,以怀念战友、记录成长历程和歌颂军事思想的成功运用为主要目的。 人物塑造上,努力歌颂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 。 创作题材上,大多选择重大题材 。 (二)战争题材小说的分类
按作家视角的不同,大体上有三种审美形态: 整体视角——
这类战争小说注重对“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
6
的描写来展示战争。
主要作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 (二)战争题材小说的分类
按作家视角的不同,大体上有三种审美形态: 民间视角——
这类战争小说利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游侠”、“绿林”、“侠义”等题材,表现出对民间文化形态的利用。
主要作品有曲波的《林海雪原》、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刘流的《烈火金刚》等。 (二)战争题材小说的分类
按作家视角的不同,大体上有三种审美形态: 个人视角——
这类战争小说站在个人(知识分子)的立场来认识战争,注重表现在战争中人的情感状态,作家的个人化风格比较明显。 主要作品有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茹志鹃的《百合花》。
二、吴强的《红日》 二、吴强的《红日》
(一)第一次以高级指挥官作为小说的主人公 (二)宏大战争场面的描绘
(三)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有比较好的刻画 注意对人物文化背景和历史性的揭示 真实地描写了职业军人的形象 三、曲波的《林海雪原》 三、曲波的《林海雪原》 (一)成功的原因
小说反映在东北战场上的军事胜利符合表现重大题材的时代要求。 由于表现的是剿匪战斗,可以避开主流意识的。 (二)对民间意识的借鉴 故事的完整性和传奇性
人物塑造的民间“五虎将”模式 人物形象设置上的互补性
第三节
杨沫、梁斌
的历史题材小说
主要特征为:以近代以来的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国党的历史和基本观念。 主要作品有:冯德英的《苦菜花》和《迎春花》、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欧阳山的《三家巷》和《苦斗》。但成就最为突出、影响最广
7
泛的是三部作品: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红岩》。 一、杨沫的《青春之歌》 一、杨沫的《青春之歌》 一、杨沫的《青春之歌》 (一)作品的思想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出版于1958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反映知识分子成长历程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林道静的成长历程说明:知识青年只有接受中国党的领导,走工农结合的道路,才能让青春放射光芒。 (二)林道静成长历程的象征性 离家出走——与地主阶级的决裂
与余永泽分手——与自由知识分子的决裂 走上道路——与自身性格弱点的决裂 (三)作品的缺陷 血统论意识
政治决定论意识 爱情处理草率
人物(者)塑造的类型化 二、梁斌的《红旗谱》 二、梁斌的《红旗谱》 二、梁斌的《红旗谱》 (一)作品的思想 如果说,《青春之歌》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改造的话,那么《红旗谱》所表现则是农民的改造和进步。梁斌正是通过朱老忠形象的塑造,传达出这样一个主题:农民只有在中国党的领导下,才能克服自身弱点,才能真正实现阶级。 (二)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成长历程的典型性 朱老忠的民族化个性
(三)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错位 四个主要情节的错位 大闹柳树林 —— 朱老巩 红脯鸟事件 —— 大贵、运涛 反割头税运动 —— 江涛 保定二师 —— 江涛 三、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三、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一)《红岩》的思想意义
《红岩》出版于1961年2月,小说直接来源于作者的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在60年代,这部小说被评论者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主义教科书”。
史铁生在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中曾说到:人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人,更应该是精神意义上的人。罗广斌、杨益言就是通过对许云峰、江姐等一批英雄的塑造,表现了党人作为精神意义上的人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精神,这是一部悲壮的英雄赞歌。 (二)《红岩》的艺术成就 英雄塑造个性鲜明
8
在情节组织上惊险曲折
第四节
“百花时代”的小说 一、宗璞的《红豆》 一、宗璞的《红豆》
(一)作品的思想
以识分子的叙事视角,隐晦地表达了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的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小说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在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作品的突破
《红豆》的突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在题材上,能以文学表现爱情,特别是表现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和人生抉择。
在思想上,并没有把爱情作为政治关系、阶级关系的附属物,没有用政治来决定一切。 在创作态度上,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三)人物形象
江玫 ——知识分子的人生抉择 萧素——个性鲜明,不空谈道理 齐虹——另一类知识分子的代表
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一)作品的创作意图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发表于1956年9月,原题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在发表时秦兆阳作了修改。从王蒙的主观意图来看,他创作的目的在于尖锐地揭露、抨击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生活,表现新中国第一代青年人充满青春活力的理想主义精神,以及个人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并且提出青年在现实环境中碰壁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小说刻画了林震与刘世吾两个鲜明的形象。 (三)人物形象
林震
林震是一位在建国初期的理想主义氛围之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他快乐、单纯,富于青春朝气和理想激情,对政治生活充满热爱,憎恶政治生活中的消极因素,想通过自己的积极干预来改变这种状况。因此表现出一种不妥协的精神。但林震也有知识青年的共同弱点:对生活过分理想化,不允许生活中有一丝灰尘;虽然有工作热情,但不懂工作方法和策略,把问题简单化;面对挫折却不妥协,带有知识分子的清高。 (三)人物形象
刘世吾
是一个特殊政治环境中的特殊产物。从小说来看,林震对刘世吾的态度有较大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其实也是王蒙对这一形象的矛盾:一方面,对他的官僚主义与保守主义、消极与麻木进行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对他的传奇经历,对他判断事物的冷静、准确、深刻,处理问题的雷厉风行又非常尊敬。作者的这一矛盾心理又影响到读者对这一人物的评判。
第四章
9
一元化文学时代的 戏剧和散文
第一节
老舍的《茶馆》
一、老舍话剧的特征 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
语言朴实凝练,富有地方风味 二、《茶馆》 二、《茶馆》 二、《茶馆》 二、《茶馆》
(一) 主题蕴涵的深刻 批判旧时代的黑暗
关注小人物命运的不可把握 批判文化糟粕的巨大传承性 (二)戏剧结构的精巧
横断面连缀式的“图卷戏”结构 1.主要特点
时间跨度大,具有跳跃性 情节松散 人物众多 2.艺术处理
以裕泰大茶馆为场景,通过茶馆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以傻杨的数来宝穿针引线以人物带动故事 强调内在情绪的统一 (三)人物 设置的别致
人物设置别具匠心 性格互补:
耿直——圆滑 身份互补:
资本家——小工商者 (四)语言运用的精炼 精炼、生动、性格化 反讽的幽默 极富潜台词
第二节
一元化文学时代的散文
10
一、散文发展概述 记叙类散文 杂文 抒情散文 散文发展趋势
二、杂文专栏及《燕山夜话》 (一)杂文专栏
《长江日报》的《思想杂谈》 《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 《前线》的《三家村札记》 《人民日报》的“长短录” (二)《燕山夜话》 1. 特点
思想敏锐,针对性强,具有明确的现实批判性。 2 .实质
《燕山夜话》及“三家村”的思想实质是对学风、党风的一种善意的劝谏,这不同于鲁迅的建立在启蒙意识上的冷嘲热讽。 三、“三大家”的模式散文
杨朔模式——“诗化”散文模式
尽管富有意境美,但由于杨朔的“主题先行”观念,使他的情感服务于主题表现的需要,显得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此外,散文结构雕琢痕迹太明显,往往是“开头卖关子,中间绕弯子,卒章显其志”,模式单一。 三、“三大家”的模式散文
秦牧模式——小品散文模式
秦牧太过刻意追求知识性,使他的散文更象是文史知识传播读物而非散文;散文的现实针对性不强,抒情性也不足,失去抒情散文的韵味。 三、“三大家”的模式散文
刘白羽模式——战歌散文模式
感情放纵,节制不够;议论过多,有时流于说教。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自己的感受,刻意追求雄壮,稍显华而不实。 四、另类散文写作
(一)另类散文写作的原因
历史上与左翼不和或与战争文化传统相背,被剥夺“话语权”的作家,往往采取家书等形式曲折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艺术的态度。也正因为是潜在写作,所以在个性抒发上反而无所顾忌,体现了散文真诚的特征。 (二)《从文家书》 和《傅雷家书》 第四章 文學 三、《纪要》的出台及“样板戏” (一)《纪要》的出台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966年4月以文件形式下达的《林彪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
11
(二)样板戏
样板戏实际上是京剧现代戏,正式得名于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主要有以下剧目: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样板戏是极左政治路线的集中表现,在文艺观上强调“根本任务论”(塑造工农兵英雄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结合”( 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样板戏是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极端表现,是建国后文艺发展到极端的表现。
《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
《红灯记》 四、“”中的地下文艺思潮 (一)潜在的个性抒发
(二)觉醒后的自觉怀疑精神 (三)通俗文学思潮的最初回归
第二节
中的地下诗
一、传统老诗人的潜在诗歌创作 (一)创作简况
传统老诗人是指在新文化传统下成长起来的诗人。这些老诗人坚持的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形成的新诗传统:注重对诗人个性的张扬;注意意象的捕捉;注重表意的含蓄。代表诗人有曾卓、绿原、牛汉、穆旦,以及郭小川、流沙河等。 (二)流沙河的个性张扬 1. 幽默中的悲剧感受 2. 以口语描绘生活片段 芳邻
邻居脸上多春色, 夜夜邀我作客。 一肚皮的牢骚, 满嘴巴的酒气, 待我极亲热。
最近造反当了官, 脸上忽来秋色。 猛揭我的“放毒”, 狠批我的“复辟”, 交情竟断绝。
12
他家小狗太糊涂, 依旧对我摇尾又舔舌。 我说不要这样了, 它却听不懂, 语言有隔阂。 哄小儿
爸爸变了棚中牛, 今日又变家中马。 笑跪床上四蹄爬,
乖乖儿,快来骑马马!
爸爸驮你打游击, 你说好耍不好耍? 小小屋中有自由,
门一关,就是家天下。
莫要跑到门外去, 去到门外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快用鞭子打! 中秋 纸窗亮, 负儿去工场。 赤脚裸身锯大木。 音韵铿锵, 节奏悠扬。 爱他铁齿有情, 养我一家四口; 恨他铁齿无情, 啃我壮年时光。
啃完春,啃完夏, 晚归忽闻桂花香。 屈指今夜中秋节,
叫贤妻快来窗前看月亮。 妻说月色果然好, 明晨又该洗衣裳, 不如早上床!
二、青年诗人觉醒后对现代主义诗学的探索 (一)创作简况
青年一代的中通过狂热的“红卫兵”运动和艰苦的“上山下乡”的“再教育”,逐渐认识到时代的荒谬性与欺骗性,思想意识开始觉醒,进行地下诗歌的创作,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制约,回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想象与思考,显示出艺术和人性的觉醒,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现代主义色彩。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食指、
13
白洋淀诗群的创作。 (二)食指的悲情体悟 1.基调的纯净 2.态度的真诚 3.技巧的细腻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地枯藤, 在凄凉地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4
疯狗
——致奢谈的人们 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 我不再把自己当人看, 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 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
我还不是一条疯狗, 不必为饥寒去冒风险, 为此我希望成条疯狗,
更深刻地体验生存的艰难。
我还不如一条疯狗! 狗急它能跳出墙院, 而我只能默默地忍受, 我比疯狗有更多的辛酸。
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 就能挣脱这无情的锁链, 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 放弃所谓神圣的。 (三)“白洋淀诗派”
“”最主要的地下诗歌流派,主要有芒克、多多、根子、林莽等。他们的诗表现出对生活、对现代人生的怀疑,他们的诗歌相对来说更具有现代主义特征,是当代诗歌现代派的萌芽,建立在自己生活感受基础上的强烈的生命沧桑感,是他们诗歌的核心。 (三)“白洋淀诗派” (三)“白洋淀诗派” 天空 1
太阳升起来 天空血淋淋的 犹如一块盾牌 2
日子像囚徒一样被放逐 没有人来问我 没有人宽恕我 致太阳
给我们家庭,给我们格言 你让所有的孩子骑上父亲肩膀 给我们光明,给我们羞愧 你让狗跟在诗人后面流浪
给我们时间,让我们劳动
15
你在黑夜中长睡,枕着我们的希望 给我们洗礼,让我们信仰
我们在你的祝福下,出生然后死亡
查看和平的梦境、笑脸 你是上帝的大臣
没收人间的贪婪、嫉妒 你是灵魂的君王
热爱名誉,你鼓励我们勇敢 抚摸每个人的头,你尊重平凡 你创造,从东方升起
你不自由,像一枚四海通用的钱!
第五章
多元化文学时代的文学思潮
一、多元化文学时代文学思潮发展的特征 “运动性”减弱 缺少政治话语结论 二、启蒙传统的回归
(一)启蒙传统回归的表现 对战争文化传统的重新审视 现实主义精神的再现
对战争文化传统的重新审视
“三只报春的燕子”的反主流话语 白桦的剧本《曙光》(1977年9月) 、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 、徐迟的报告文学《歌德猜想》(1978年1月) 主流意识的反省 第四次文代会 、“二为”方针 、“创作自由”的提出 现实主义精神的再现 社会批判精神 文化批判精神
悲剧精神 二、启蒙传统的回归
(二)再启蒙与“”启蒙的区别 相同点
知识分子、作家表现出对历史、对社会同样的参与意识与干预精神;同样具有强大的精神优势,体现出一种“精英意识”;同样对外来文化报有积极的态度。 二、启蒙传统的回归
(二)再启蒙与“”启蒙的区别 不同点
16
启蒙程度不同:“”是一种主动寻求的启蒙,是以文化启蒙开始,以政治启蒙为旨归;而再启蒙则是一种被动启蒙,由政治启蒙开始,以思想文化启蒙为旨归。 启蒙的范畴不同:“”启蒙是从整个文化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而再启蒙更大程度上是对建国后的政治历史进行反思。 三、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时代根源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哲学思想根源 (二)新时期现代派文学思潮 1.兴起原因
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不信任 城市化、物质化的进一步发展 对西方文化的接受 2.具体体现
朦胧诗的崛起和第三代的反叛、小说与戏剧的探索、先锋小说的尝试
第六章
多元化时代的诗歌 第一节
归来的歌 一、“归来的歌”及其特征
(一) “归来”的诗人
在50—70年代一度在诗坛上消失,而现在又重新回到诗坛,继续进行诗歌创作的诗人,称为“归来”(或“复出”)的诗人,把抒写他们重新回到诗坛的情感体验的诗歌称为“归来的歌”。
(一) “归来”的诗人
50年代反右派运动的右派诗人
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的受害者
因艺术观念与战争文化传统相左,在50年代以后陆续从诗界“消失”的诗人 (二)“归来的歌”的特征 饱含着强烈的历史沧桑感 体现出沉重的社会反思性 凝聚了鲜明的个性意识 二、“归来的歌”的意义
(一)标志着新诗传统的回归 (二)体现新时期诗歌发展的趋势 注重诗歌的理性思辩 注重个体意识的传达
第二节
17
朦胧诗
一、朦胧诗的总体特征
(一)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1978年12月,《今天》杂志创刊,这是“今天文学研究会“创办的一份民间文学刊物,主要编辑成员有北岛、芒克等,标志着这股现代诗潮由地下转向公开。1980年,《诗刊》发表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朦胧诗”因此而得名。朦胧诗萌芽很早,其形成也有时代的因素。
(一)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1.背景
思想基础:理想破灭后的悲愤绝望 艺术基础:政治高压导致的曲折表意 (一)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2.发展阶段
萌芽期:60年代末—1978年 繁荣期:1979 — 1983年
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从理论上支持了朦胧诗。 成熟衰落期:1984 — 1986年 (二)朦胧诗的特征
对诗歌“再现”观念的摈弃 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对个性的主动传达 对诗意表意的含蓄 二、舒婷的诗 二、舒婷的诗
(一)舒婷诗歌的精神内涵 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二)舒婷诗歌的风格 柔婉而坚韧 三、顾城的诗 三、顾城的诗
(一)顾城的诗歌内容
社会批判 童话追求 (二)顾城诗歌的风格 纯净和谐
四、北岛的诗 四、北岛的诗
(一)北岛诗歌的精神价值 对现实、历史的彻底怀疑和批判 对无畏英雄的表现
(二)北岛的风格
18
冷峻而悲愤
第三节
第三代诗
一、第三代诗
第三代诗又叫“新生代”诗歌、“后朦胧诗”、“后新诗潮”等,泛指“朦胧诗”之后的青年实验性诗潮。它体现出极端个性化和反崇高的特征,第三代诗流派纷呈,缺少统一的诗歌理论,主要流派有“他们文学社”、新传统主义、整体主义、非非主义、莽汉主义等。代表诗人有韩东、于坚、欧阳江河、石光华、周伦佑、蓝马、李亚伟等。他们的风格各异,价值不等。 二、“第三代”的诗学特征 反文化、非文化价值取向 反崇高的美学追求 口语化的语言策略 海子的诗歌 海子
第七章
多元化时代的小说 第一节
从伤痕到反思 一、概念的界定 (一)“伤痕”和“反思”
伤痕文学:结束后形成的小说潮流,得名于1978年卢新华发表的《伤痕》,但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班主任》。“伤痕”文学以控诉给人们造成的无法弥补的创痛和心灵上、精神上的伤害。作者多为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其中以知青为主,作品大多充满感伤色彩。主要代表作品还有宗璞的《我是谁》、的《枫》、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一、概念的界定 (一)“伤痕”和“反思”
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后兴起的小说潮流,以1979年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的发表为标志。“反思” 重在反思造成创痛的原因,反思极左思潮造成的危害。作者多为“右派”,作品大多充满理性色彩。代表作品还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方之的《内奸》,王蒙的《蝴蝶》、《布礼》,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贤亮的《绿化树》、《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等。
(二)伤痕、反思小说的美学意义 性质上写悲剧 题材上写黑暗
人物上写平凡人甚至是有“错误”的人
19
二、张贤亮的两种反思 (一)《绿化树》——历史理性反思 理性和感性的矛盾 作品的浪漫情调 (二)《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民间反思
第二节
改革意识的深化
一、政治经济改革小说
80年代前期 ,一般都有“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都预设了理想的结局,改革问题相对单纯,大多有“改革英雄”。主要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柯云路的《新星》等。 改革小说的问题
一 、在反映现实的基本精神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现实简单化、表面化、概念化的倾向,改革与反改革总是被处理成剑拔弩张的态势,双方的较量被过分地传奇化、戏剧化。
改革小说的问题
二、在对改革进程的认识上,创作主体通常把改革的成功系于个别具有雄强魄力的铁腕人物身上。在改革者的形象塑造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崇拜铁腕、强化个人极权地倾向。
改革小说的问题
三、铁腕崇拜还带来了人物性格的单向性与雷同化。 “开拓者”家族系列
(二)后改革小说
90年代,侧重反映改革中的各种的矛盾,不再预设理想化的结局,有的甚至以悲剧结局,一般没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也大多没有英雄人物,改革问题也更加复杂。代表作品有谈歌的《大厂》,关仁山的《大雪无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被称为“河北的三驾马车”;周梅森的“改革三部曲”《人间正道》、《天下财富》、《中国制造》;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张平的《抉择》等。 二、文化意识改革小说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要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再次崛起,决非仅靠政治、经济的改革就能完成,还应该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和文化的反思。这类改革小说以反映思想观念、文化意识的变革为对象。代表作品有: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谌容的《人到中年》,路遥的《人生》等。 二、文化意识改革小说
第三节
文化寻根
一、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
20
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深化 得益于社会出现的“文化热” 审美观转变的产物
世界文流影响的产物 寻根文学类型
一(1)儒道文化寻根小说,如阿城的《棋王》、《孩子王》对道家文化的追寻,王安忆的《小鲍庄》对儒家“仁义”的呼唤等。
(2)神秘文化寻根小说,如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3)原始文化寻根小说,如张承志的《黑骏马》,莫言的《红高粱》
(4)地域文化寻根小说,如贾平凹的“商州系列”的《商州三录》、《商州》、《浮躁》,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最后一个渔佬儿》。
二、寻根文学的类型 (一)文化批判型
这类作品以一种忧患意识写出制约现代文明发展的传统文化,力图挖掘传统文化封闭丑陋的一面,批判传统文化的“劣根性”。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的《老井》。 二、寻根文学的类型 (二)文化认同型
这类作品往往基于对现代城市文明虚伪、异化的排斥,力图寻找传统文化精华对现代人生的精神支撑,揭示传统文化的“优根性”。 如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张承志的《黑骏马》、《残月》。
二、寻根文学的类型 (三)原始生命型
这类作品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虚弱的不满,力图展示强有力的原始生命形态和自然人性。
如莫言的《红高粱》,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第四节
乡土风情的韵味
一、乡土风情小说的特点 及类型
(一)乡土风情小说的美学特征 淡化政治色彩与社会功能
不写重大题材,而致力于日常生活的表现
不写风云人物,而致力于表现普通百姓的 喜怒哀乐
21
具有鲜明的民间性与民俗性 追求情调,章法的随意和散漫
(二)乡土风情小说的类型 1.都市风情小说
侧重表现市井风习和人情世态,注重捕捉时代变革中人的观念的变化。 如津门小说代表: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京味小说代表:邓友梅表现老北京市井文化的《寻访“画儿韩”》、《烟壶》、《那五》;刘心武表现新北京市井文化的《钟鼓楼》、《立体交叉桥》等。
(二)乡土风情小说的类型 2.市镇风情小说
侧重表现地域文化。
如陆文夫的以《美食家》为代表的《小巷人物志》系列中短篇小说;林斤澜的描写家乡风情的改革小说《矮凳桥风情》系列;汪曾祺的《异秉》等。
(二)乡土风情小说的类型 3.乡村风情小说
侧重写乡村风土人情,表现人性美和人情美。 如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等;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花街》等中篇小说。 二、汪曾祺的《受戒》 二、汪曾祺的《受戒》 (一)《受戒》的内涵
借民俗风情表现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超越清规戒律 民风淳朴
爱情率真自然 (二)特色
淡化时代背景,不写社会激情 淡化情节,不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 叙述平和,语言亲切
第五节
新写实
一、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及主要作品 (一)新写实小说的美学特征
不对生活进行抽象概括,而是关注琐屑、 无奈的生存状态 消解了典型,强调写“生活流”
致力于写出生活的冷峻与沉重,强调“零度情感”,写出生活的原生态
(二)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品
新写实小说发端于1987年,正式得名于19年《钟山》杂志开辟的“新
22
写实”小说大联展, “新写实”小说产生的标志是池莉的《烦恼人生》和方方的《风景》。 代表作家有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刘震云的《官场》、《单位》、《一地鸡毛》、《官人》、《新兵连》等;叶兆言的《艳歌》等。 二、方方的《风景》
生存困境中精神价值的贬值 独特的叙事视角 作家的人文忧患意识 三、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生存困境中个性的消解
《一地鸡毛》的象征性 都市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 四、刘恒的《狗日的粮食》 生存困境中人主体性的丧失 主体性的丧失 人物塑造的奇特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也称“实验小说”)出现于80年代中后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作家群体所创作的对小说形式极端重视与追求的作品。“个人化的形式追求”是其特征的简略概括。先锋小说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存在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主流意识形成强烈的冲击。代表作家马原、洪峰、余华、格非、苏童、叶兆言等人的创作。
先锋小说的艺术特征
(1)打破传统小说的拟真性,公开暴露小说虚构的本质和手段;
(2)取消情节之间的因果联系,不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作出解释,破坏读者想把小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理性阐释的愿望;
(3)让幻觉、幻想和现实混在一起,真假难辨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A、“元叙事”的手法
B、结构的拼合组装,交融互渗。 《现实一种》余华
寓言一样的故事和图像模型。
冷漠的叙述者:不同声色,视角变化,人物活动来说话。 在暴力与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个口号,秩序成为装饰。
第八章
多元化文学时代的 戏剧和散文
一、多元化文学时代的戏剧 高行健的《绝对信号》 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
23
魏明伦的《潘金莲》
二、多元化文学时代的散文 巴金《随想录》的真诚反思 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精神价值
四、90年代多元并存的文艺思潮 (一)文艺思潮的共名与无名
(二)90年代文艺思潮的“无名”状态 80年代线性发展的文学史走向被打破 作家叙事立场的变化——个人化写作 文学的商业化倾向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