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

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 2、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

合作能力。

3、 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模式:探究式

教学准备:实验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或玻璃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

[板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师]说到化学实验,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化学实验室。但是,你相信吗?现在的化学实验 室的前身竟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尔后经历了家庭个人实验室并一直发展到现在的 化学实验室。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图1—12、图1—13、图1—14) [过渡]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板书]二、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首先,让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 探究。

[板书]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师]蜡烛燃烧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那么,对于该现象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过呢? 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烧后生成了什么?除了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等等。 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观察蜡烛的燃烧。

[讲解]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人手,并在观察 中思考,然后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感官,还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 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往往能导致伟大的发现。如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对青霉素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注:以下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用]

资料:就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青霉素还没有问世,人类频频受到细菌的“侵袭”而又束 手无策。妇女死于分娩,婴儿出生不久就夭折,儿童患了猩红热„„即便是手指不小心扎了

根刺或者皮肤划开一个微小的伤口,也可能因此而致命。类似这样的人间悲剧,随着青霉素的发现而逐渐消失了。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一半靠的是机遇,而另一半则靠他聪明的头脑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一战”期间。弗莱明曾在皇家军队医务队服役,不仅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而且也感受到了人类需要优质抗生素的迫切性。当时许多士兵由于伤口感染,医生们无法消毒,只好向伤口注入各种化学抗菌物质,但似乎效果不大。弗莱明在他的实验室里摆满了各种实验用的细菌培养皿,每天细心观察。有一次,他偶尔得了感冒,就取下一滴鼻涕放进培养皿里,几周以后,他发现培养基上长满了金黄色的菌落,在鼻涕的周围,也有菌落生长,但看上去是透明的,就像被溶解了似的。于是,一个问号在弗莱明脑海里产生了:这是否意味着鼻涕里含有某种杀菌的物质呢?

接下来的一周,弗莱明记录了更多的发现:人的皮肤、器官组织、头发、指甲甚至有些花木、蔬菜里都含有这种溶菌物质,它几乎无处不在!事实上,它是人体内的一种天然抗菌物,无非当时人们没有意识到。弗莱明把他的新发现命名为“溶菌酶”。

科学的发现,往往都有相似的一面.但只有有心人才会把握机遇,获取成功。1928年,奇迹再次在弗莱明的实验室发生。一次,他在清理培养皿时,意外地发现,他的葡萄球菌培养物已经被霉菌感染。而在霉菌生长的地方,葡萄球菌却在迅速分解。他小心地将霉菌分离出来,发现是其中的活跃物质抑制了葡萄球菌的生长。由于这霉菌来自于青霉菌类,他给它取名为青霉素。

弗莱明以科学家的严谨语言向世人公布了他的发现。此后,他继续不停地做实验,他发 现,青霉素的“个性太活泼”,不容易稳定,无法将它提纯。直到1940年牛津大学的医学研究者恩斯特·钱恩和霍华德·弗洛里引进了另一种物质,才将青霉索加以稳定下来并提纯,从而投入大量生产。有意思的是,这一引进的物质就是弗莱明先前发现的“溶菌酶”。 一年后,青霉素首次在医学上应用。“二战”期间;青霉素成为战场上神奇的抗生素,大显神威,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被称为“有魔力的子弹”。弗莱明因而被赞颂为英雄,1945年,他和钱恩以及弗洛里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青霉素不仅治愈了那些受细菌感染而挣扎于死亡线上的人,还赋予了医生从一开始就防 止人体被细菌感染的“免疫”能力。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青霉素是一种安全的药物,但也有一些人对它有过敏反应,少数过敏者会发生十分严重的反应,甚至死亡,至今,医生给病人打青霉素针时,也往往需要先做过敏试验。与弗莱明时代相比,我们今天已能够生产出各类不同的青霉素,有口服药,有注射剂。它们能够杀灭更多种的细菌。

一种少见的菌落出现在细菌培养皿上的机会是微乎其微。要被发现就更难了,只有爱 思考且细心谨慎的人才可能通过细致的观察,不让任何微小的迹象逃过他的眼睛,奇迹往往总是这样发生的。青霉索的发现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师]现在,就清大家利用桌上的物品通过实验来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你可以按课本提示进行探究,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并将你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下来。

教师指导:点燃前:观察蜡烛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燃着时:关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观察火焰;火焰三部分温度的高低比较;

燃烧后的物质是什么

熄灭后:观察现象:而后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如果不成功,学生多实验几次)

[学生活动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可5~6人)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并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然后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准备与其他小组的结果进行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对学生不同于课本的探究内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行评价。

如:有的同学试图去收集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并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有的同学用小

试管或瓷碟去燎火焰或压住火焰加热,结果观察到其表面有黑色物质析出,并有滑腻感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并板书]

石蜡为白色,常温下呈固态,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加热可熔化、汽化。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发光,发热,其火焰分三层,其中最外层的火焰温度最高。石蜡燃烧生成新的物质一一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讲解]我们刚才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 [教师投影总结并讲解] [投影内容如下]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如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受热时是否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 水蒸气生成,等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即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而化学实验的过程又是我 们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的过程。同时,它也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处处留心皆学问! [布置作业]1.参考课本“探究活动报告”的格式写出本次探究活动的报告(注:也可以自己

设计报告的格式)I 2.预习探究活动②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并在课下练习收集气体的操作。 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石蜡为白色,常温下呈固态,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加热可熔化、汽化。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发光,发热,其火焰分三层,其中最外层的火焰温度最高。石蜡燃烧生成新的物质——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第二课时

[引言]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每次探究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般都要以“探究活动报告”的形式对探究活动进行纪录。那么,一个完整 的探究活动报告应包括哪些内容?它是一成不变的吗?下面.我们就以我们上次的作业为例,来简单说一下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书写问题。 [板书]2.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书写

[讲解]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应记录有探究者的姓名及探究时间。像探究活动名称、探究 活动目的、探究所用仪器、药品等都是探究活动报告必不可少的内容。实验步骤和方法、实现现象的记录和分析属探究活动报告的主要内容。最后.应写出通过探究活动所得出的结论,并要记录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另外,还可根据探究者的特点写出探究体会,失败教训等。总之,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应该让阅读者对当时的活动情况一目了然。

[教师对学生上节课所写的探究报告进行评价并展示有代表性的实验报告。由于学生是初次设计和书写探究报告.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条理不清、内容不全、语 言不精、不能根据探究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因缺乏思考而不能提出问题等等。对此·教师应给予耐心的指导或讲解.以促使学生逐渐学会熟练地书写实验报告。另外,在众多的学生作业中.可能会出现别出心裁的实验报告.对此.教师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的行为·并提倡其他同学学习他的创新精神。最后.还应对学生实验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或释疑]

[讲解]具体地讲,科学探究指的是:为了认识某种现象或探究一个问题,首先提出与问题: 有关的猜测,然后设计实验,以证实或否定猜测;在实验中,要细心观察和记录现象,然后通过分析和概括、推理和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由于我们现在所学知识有限,以致不能很好地设计实验,故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探究活动基本上都给出了我们操作建议。以后,随着大家所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将会要求我们自己设计实验。

[设问过渡]大家知道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如: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或吸进空气,吸收氧气,呼出含二氧化碳量较高的空气等。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下面,就让我们根据课本操作建议来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 j

[板书]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学生活动完毕,各小组交流实验结论及体会,并得出探究结果)

[教师板书]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不同。人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则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引导学生完成本探究活动的探究报告]

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研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实验器材: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小木条、火柴。(略)

结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 [对学生书写的探究活动报告进行评价并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把人体吸 入的气体叫空气而呼出的气体则不称之为空气?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增多是由于人体吸收 了氧气使二氧化碳气体的浓度相对增大还是在体内如血液、肺泡等区域内发生了反应?等等]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了探究,同时学习了实验报告的写法并在最后得以巩固。

[布置作业]进行了本课题的两个探究活动后,你觉得周围还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写出探究活动的题目(至少写两个)。

2.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书写。3.对人体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不同。人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则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科学探究基本思路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猜想) 制定方案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作出结论 反馈修正

举 例 如人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中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如我猜想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可根据查阅的资料或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或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等进行方案设计。如可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人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根据石灰水浑浊的程度来确定 选择好仪器、药品,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实验 证据有时是观察到的现象,有时是测定出的数据等。此题可根据现象作为证据。如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石灰水在装有空气的瓶中没有明显变化。 如由实验可知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如果你的假设(猜想)与实验得出的结论不符合,要进行修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