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文献综述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文献综述

杭州/沈娟占华丽

摘要: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尝试对国内学者的互联网金融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析。首先,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六大模式,具体分析了互联网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这三类模式,并进一步探究其对传统金融业带来的影响;然后,对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发展趋势、未来相关理论研究方向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发展预测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技术率先在美国发展并迅速普及,之后,在产业和风险投资基金的协

助下,逐步向金融和商业等传统行业领域扩展。上世纪到90年代末,美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较为成熟,相应的产业链也基本形成。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形式多样、功能全面的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井喷”式发展,2013年,更是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移动支付和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对现有金融模式产生极大的影响。

传统金融结合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互联网金融,因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和对原有金融模式的冲击,而受到学界、业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和内涵,目前,业界和学术界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

谢平(2012)首次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模式”这一概念,认为它既不属于传统金融中介模式,也不属于无金融摩擦的非金融中介模式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吴晓求在对比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基础上指出,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的,具有独立生存空间和完整金融功能链的投融资模式。

中国人民银行给出的定义是: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实现支付结算、资金融通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狭义的互联网金融,是指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的互联网业务(《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从广义的定义角度出发,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有6种:互联网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

融资、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互联网基金销售、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具体如下表所示。

进一步分析可发现,虽然各模式的业务形式与风险特征互不相同,但是互联网金融已渗透进传统金融业各个领域,包括银行信贷业、支付业务、理财业务、证券基金、保险销售等,并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目前,关于互联网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这三种模式的研究较为集中,因此,以下重点探讨这三种互联网金融模式。

1.互联网支付

互联网支付本质上是以新型的支付机构为交易中介,依托互联网技术完成的、资金交易双方之间的资金划转服务。

谢平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系统,可能会颠覆传统银行业的支付方式。未来中央银行的支付账户将会占据主导地位,支付清算电子化完全覆盖,移动支付代替银行支付体系,最终二级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将被取代。这无疑将对货币乘数和货币发放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推动政府政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变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纵深发展、电子商务的活跃,互联网支付呈现出多远化的发展格局,表现为第三方支付规模快速壮大,移动支付占比不断提升。第三方支付的金融创新方式主要包括,通过融合支付渠道、变革信用评价体系和创新零售金融服务等。

潘静以“余额宝”为例,探究了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服务创新特点和可能的路径,据此提出要重视移动互联网的价值。互联网支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代替传统支付方式,取决于其比较优势,只有不断融合创新,才能推动互联网支付的健康发展。

2.P2P网络贷款

P2P网络借贷平台通过减少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高效撮合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并提供信用评估、投资咨询、债务催收等其他服务。

陶娅娜指出,我国P2P借贷业务区别于国外同类业务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除了纯粹的“中介平台模式”外,还存在大量的“理财模式”P2P融资;二是绝大多数的国内P2P公司都向客户以不同形式提供偿付保障。

多数学者探讨了P2P网贷平台的风险与监管问题。吴晓光等分析了P2P平台运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措施。李博等也认为,P2P网贷平台存在诸多风险,包括潜在的技术安全风险、信用信息交换成本高、外部监管及法律规范缺失等,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引导。风险规避和严格的监管体系,是目前P2P发展面临的困境,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3.众筹融资

众筹融资平台,是项目发起人和投资人之间的中介平台,通过展示创意项目或活动,吸引投资人直接参与项目融资,并给予相应回报,包括投资对象的服务、产品、股权或未来利润。

谢平等以国外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为例,全面分析了众筹融资的典型事实、激励机制、风险和市场设计,并探讨了众筹融资对社会福利、技术创新和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影响。

黄玲等的实证研究表明,资金需求量较小的创意项目倾向于选择众筹模式。另外,有效的质量信号,在满足投资人偏好类型条件下能够诱发投资激励,并通过众筹社区反馈渠道迅速传播,推动创意项目取得成功;反之,不利的信号往往带来相反的结果,这就是众筹的自反馈效应。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

考虑互联网金融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时,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金融业。现有研究集中于分析互联

网金融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尤其是对传统银行业带来的冲击。然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到底是互补融合,还是冲击颠覆,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1.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金融业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周宇认为,互联网金融不仅在金融交易和支付方式上颠覆了传统模式,而且还对传统的金融业务、金融模式、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方式等造成了冲击,可谓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金融变革。屈庆等具体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体系、货币和债券市场的影响,指出互联网金融改变货币乘数,提升了货币流通速度;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推动债市收益率上行;改变银行负债结构,导致竞争加剧抬升利率。

另外,还有学者针对商业银行进行了分析。现实中弱势群体面临融资约束、商业银行创新不足,以及财富保值增值的潜在需求,构成了巨大的金融供需断层。这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其对传统银行的优势所在。罗微从支付、理财和网贷等角度,探究了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优势,以及对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冲击。赵南岳同样认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相关领域产生了冲击,主要包括,银行业支付结算、下属网点布设和金融理财产品销售等领域。曹飞燕进一步指出,这种冲击可能将推动商业银行向专业化、两极化和差异化发展。

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程度在可控范围

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程度在可控范围内,并且两者的碰撞融合会产生互补共赢的结果。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去中介化”、“全智能化”、“泛金融化”的优势给银行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两者的关系是“互补共赢”,互联网金融不仅能弥补传统金融的不足,而且还能加快推动我国金融架构和交易结构的改革,以及金融效率的快速提升。

黄浩也指出,当前,传统银行业面临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这一难题,但实质上前者不必有过多的担忧,只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吸收互联网思维并应用于银行业务,未来将是共赢的良好发展前景。互联网金融较为开放的模式,使得以往被传统金融体制排斥在外的普通民众拥有了参与权,激活了金融体系的生命力,这是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效助推力。

另外,有学者考虑到了长短期的问题,认为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凭借着其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方式、门槛较低的网络借贷、全面有效的金融信息捕捉,互联网金融将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长期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通过减少金融摩擦,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金融体系而言是一个利好面,互联网金融可与传统金融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预测

1.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

纵观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将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以前。在这一阶段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业态,互联网只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第二阶段:2005-2012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互联网借贷的萌芽期,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这一阶段逐渐发展并带来了支付方式的革新。

第三阶段:2012年之后。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多样化创新,而2013年更是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自此,互联网金融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原来的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较为单一的格局,开始衍生出众筹融资、网络保险公司等新型的金融业态。传统银行和券商也积极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原有的业务模式,积极融入新的金融环境。

2.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预测

对未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学者们各抒己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务的融合日益加深,我国互联网金融将向移动化、电商化、自金融模式这三个方向发展,其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表现为,替代、优化、创新。…

杨洋等指出,互联网金融的各个模式,将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原有金融模式。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将部分或全部被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所替代,P2P以其小额便利等优势,对传统存贷款业务产生冲击和互补,而众筹融资也将部分代替传统证券业务。张子春等指出,目前还未受到广泛关注的互联网银行、互联网基金、互联网保险销售将会迸发出巨大的潜力,并取得如第三方支付和网络投融资类似的重要地位。巴曙松等认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格局,将会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互动和融合。朱晋川认为,作为金融脱媒的新兴代表,长期看,互联网金融将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的影响,不过其未来的发展空间,是由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互联网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传统金融业的创新改革等多种因素所决定。

结论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有关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仍跟不上其迅猛发展的脚步,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仍停留在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和模式及其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等问题上,且现有的研究结论存在分歧,缺乏共识。

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及研究的深入,今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方向将向其他领域拓展: 一是将数理化模型应用到互联网金融各个模式的效率评价上,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不同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进行量化分析与指导。

二是针对P2P网络贷款与众筹融资等网络投融资平台,研究设计有效的风险控制与市场交易机

制,保障投融资交易的高效安全运作。

三是借鉴国外互联网金融的成功发展经验,对风险进行量化度量,并建立符合我国经济环境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达,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14(12):47-57.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 22.

[3]吴晓求.互联网金融的逻辑[J].中国金融,2014(3):29-31.

[4]于小洋,高雪林,基于第三方支付视角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探究[J].电子测试,2013(13):219 - 220.

[5]潘静.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企业服务创新探究——以余额宝为例[J].新西部(中旬刊),2013(20)-:75,56_

[6]陶娅娜.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3(11):58-73.

[7]吴晓光,曹一,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J]-南方金融,2011(4):32-35.

[8]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19-21.

[9]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0]黄玲,周勤.创意众筹的异质性融资激励与自反馈机制设计研究——以“点名时间”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4

(7):135-147.

[11]周宇.互联网金融: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J].探索与争鸣,2013(9):67-71.

[12]屈庆,陈黎,余文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市场及债券市场影响分析[J].债券,2013(10):29-35.

[13]罗微.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3(31):129-130.

[14]赵南岳.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与机遇[J].西部金融,2013(10):30-34.

[15]曹飞燕.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变革方向[J].新金融,2013(11):42-45.

[16]袁博,李永剐,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 (12):

66-70.

[17]黄浩.电子商务是未来金融服务必争之地[J].中国金融,2013(10):15-16.

[18]章连标,杨小渊.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金融,2013(10):31-33.

[19]龚明华.中国的“影子银行”及其风险防范[J].新金融,2013(11):8 9.

[20]刘亮.互联网金融现状及趋势研究[J].时代金融,2013(7):177.

[21]杨洋,张宇.互联网金融在金融改革中的机遇与挑战——以阿里金融为例[J].时代金融,2014(5):51-52,62.

[22]张子春,张平.互联网金融前景[J].中国投资,2013(5):95-98.

[23]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24):15-17.

[24]朱晋川.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现状分析与趋势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3(10):5-8.

[25]杨云龙,何文虎.基于文献综述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4(8):16-24.

[26]李平,陈林,李强,冯毅,赵洪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2):245-253.

[本文得到浙江商业经济学会课题“双重二元经济视域:浙江投资结构调整与消费增长关系研究”<编号:2014SJYBIl>的资助)

(作者单位:沈娟,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占华丽,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

编辑沈德力

-全文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