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loo9-=}o44 E—mail:info@dnzs.net.cn 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电奠知识与技术 Vo1.10,No.34,December 2014 http://www.dnzs.net.cn Tel:+86—55 1—65690963 65690964 泛在学习环境中网络学习资源的构建与优化研究 韩玉娟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30) 摘要:技术的变革与知识的进步不仅带来泛在学习这一新的学习理念,同时也让传统的网络学习资源面临着改革。基于 泛在学习理念下,研究以学习元为单位、以学生为中心所建设的新型网络学习资源。这种新型的网络学习资源通过划分 学习元、知识拓展、参数设定、知识聚合、搜索与定制、资源共享所实现,实现网络学习资源优化,并能积极有效地推动学习 者的无缝学习进程。 关键词:泛在学习;学习元;网络学习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110-03 随着技术的快速变革和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 到学习将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如同古语有云“吾当一日三省 吾身”的修身养性一样,每个人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果不学习将 很难跟上社会的步伐。正是在时代赋予的特色下,法国成人教 育学家保罗・朗格朗将“一生学习”总结命名为“终身教育”,并 提出完整的终身教育理念。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重 视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原则,不仅通过法律形式确定“逐步建立 和完善终身教育”,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不同阶段的教育,从而 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和实现终身教育。 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中,人们迎来了计算机时 代、通讯时代与网络时代的变革与迅猛发展;而恰恰正是这三 大变革为终身教育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理念——泛在学习。“泛 在学习”,又称“无缝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顾名思义是指 无时无刻的沟通、无时无刻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 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网络 和通讯发达的今天,人们不仅在任何地方,甚至可以随时地使 用手上的科技工具进行学习,这正是泛在学习的4A特性:任何 人anyone、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设备any. device。但基于网络普适计算技术和情景认知理论的泛在学 习,如何能体现其4A特性,并实现“任何人anyone”的“以人为 本”以及“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本质理念?在思考和回 答上述问题时,人们会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资源的 建设面临着被挑战与改革。 面对泛在学习的新形势和带来的冲击,该文一方面探讨传 统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所碰到的问题;另一方面探索在综合利 用计算机、网络、云资源和通讯设备等各种信息传播载体的基 础上,设计和创建泛在学习意义下的以“学习元”为单位的新型 网络学习资源。 展示知识内容。这种构建方式体现知识的前后衔接性、一致性 和连续性,能够让学生看清楚前后知识的关联性和逻辑性。 但这种形式下的传统网络学习资源拥有较弱的拓展性。 第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差,如《离散数学》中的哈密顿图在 计算机网络中的用途并没有很好的拓展,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 同时却未必能学有所用。第二,知识的层次性不明显,如会计 专业中的《会计》课程在职称等级考试中被划分为初级、中级与 高级三个不同级别,在网络学习资源中由深入浅的层次性没有 明显区分,无法体现知识的逐层关联性和扩展性。第三,与时 事动态缺乏紧密联系,比如最近的新闻报道“裙子长短与经济 情况相关”,但经济课程的网络资源中基本找不到这条新闻。 1.2课程的独立性强但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传统意义中的课程呈现独立性,每门课程有规定的学期和 学分,只要能够通过课程规定的考核内容,则获得本门课程的 学分。但从课程建设来看,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却存在一定的 资源浪费,或者说并没有很好的实现资源优化。其一表现为资 源的重复建设,比如常见的《高等数学》、《微积分初步》和《经济 数学基础》等类似课程中,都会出现微分与积分内容,但无论哪 门课程建设都单独建设资源,并没有考虑能否实现资源的整合 与优化。其二,当同门课程被不同高校同时建设时,知识内容 并不能实现共享。其三,如果某门课程进行内容改革,往往将 面临着网页上学习资源的整体浪费。 1.3内容静态稳定,交互性弱和缺乏动态维护 网页中的知识内容在建设完成后,多呈现出静态模式。在 1传统网络学习资源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1.1知识系统性强但拓展性弱 目前,学校所建设的网络学习资源基本以课程为单位,充分 体现传统教育理念中的系统性、专业性与理论性。如中央广播 电视大学的在线平台上共有19门精品课程列出,供学生查询和 学习;其中无论是《政治学原理》还是《经济数学基础》等课程,都 通过视频与文本、导学与自测、案例分析、经典讲解等多种形式 没有出现大的改革前,多数内容一般不会变化太大,缺乏动态 的维护。如一门课程从网页建成后基本内容比较稳定,并没有 很好的体现以学习者为主,实施动态维护。另外,内容的静态 呈现,还体现出交互性弱。如学生对《离散数学》中的哈密顿图 存在疑问时,并不能直接在此知识点处直接提出疑问,需要回 到讨论区中发帖才可以,从而交互性减弱。不仅如此,事实上, 网络学习资源的单一和静态,让学习者无法感受到知识的多维 性、立体化和饱满度。 1.4统计数据的难以获得与无法进行有效分析 许多网络学习资源会进行数据统计,但部分数据统计设定 收稿日期:2014—10—20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4年度研究课题(2014scG183泛在学习理论中微课程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简介:韩玉娟(1979一),女,山东威海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数学教育。 ,,81 10…冈络囊讯及安全 本栏目责任编辑:冯蕾 一 0∥ ㈡_黔 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电脑知识与技术 第lO ̄r-第34期(2014年12月) 的比较笼统,甚至有些只统计登陆网站的人数。这种笼统统计 的数据,无法获得学生具体的浏览情况,从而无法进一步分析 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资源的使用情况,也无法实现“以学生为中 心”的网页内容更新或调整。 1.5资源使用工具的单一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网络学习资源并没有与时俱进,仍 然只有在计算机中才能使用和查看网页。在如今,人们可以通 过手机浏览新闻、阅读的时代,网络学习资源却没有快速跟上 可以回答别人的疑问,版主如同教师一样将一些精彩问答设为 “精彩推荐”,增加吸引度,实现知识传播;再比如,显示英国经 济的“裙长指数”,作为教师可以设定为即时新闻,结合我们的 生活与学生探讨,形成知识的外围拓展,贴近人们的生活。 泛在学习的“情境感知”特色与支持学习的技术融合后,人 们会发现学习自然而然地融人到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无处 不在地学习。同时,学校的传播与引导作用将变得及其重要, 不仅在学历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这一切正是在泛在学习 步伐,很少拥有这种使用模式。 2泛在学习环境的新型网络学习资源构建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和学习模式的“泛在学习”,凸显出“以 学生为中心”,提出在不同的技术设备都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 的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任何地方和任何地点的“无缝学习”。同 时通过设计,利用现有的计算机及网络等技术支持,泛在学习 环境中的网络学习资源,不仅保持传统网络学习资源的系统 性、连续性和独立性,还能弥补其面临的问题。 2.1以“学习元”为单位,分解知识内容 学历教育中的知识内容是泛在学习中的一条重要线索,是 网络学习资源的理论核心,与非学历教育中知识内容形成有效 的互补。泛在学习环境中的网络学习资源离不开学历教育部分 的知识内容,而作为知识传播的学校和教师首先考虑的也应该 是如何将这部分知识更有效的传授。但在泛在学习的新环境和 新理念下,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能够利用手上的工具如电 脑、手机等工具进行学习,这种无缝学习为网络学习资源中的学 历教育提出新的内容和要求:一方面为了实现“无缝性”,即出现 某种需求时,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找到所要知识,并完成学 习;另一方面满足多种学习工具的需求,如手机的性能和服务流 量存在一定限制。上述的要求,正是泛在学习环境下的随时、随 地的支持,也正是“学习元”理念提出的基础和考量。 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泛在学 习的特点,将系统的知识内容中的任何自成一个小体系的内容 均划分为“学习元”,如一个概念、一道例题、一条要点、一张图 片等。“学习元可以成为更高级别学习资源的基本组成部分”, 表现为“从无到有、从有到小、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强到久的 过程”,并带来“智能性、生成性、进化性和适应性”的新型学习 资源模式:此时,学习元可以被不同课程共同使用,避免重复, 实现资源优化。 2.2基于“学习元”的知识拓展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人们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过去任何 一个时代都无法超越今天人们所面临的情况,无论是新闻网 站,还是聊天工具,还是炙手可热的微博,大量的信息包围着人 们,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超越过去任何一个时代。而泛在学习 所具有的最大特点之一“情境感知”,能够从新闻、科学发展等 不论远近的时事动态中收集信息,为学习者提供与“情境”相关 的学习内容,满足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形成“学习元”为基础的 知识有效拓展。 从某种意义上,泛在学习环境中的“情境感知”包含两方 面。一方面对于任何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能获取信息,无论在生 活中的聊天,还是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包含自身亲身经历 的和未亲身经历的。人们为了解决自己面临的一个个情境问 题,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日常事务完成工作或实现美好的生活, 需要不断地学习。其中,教育工作者也会面对这样的需求。另 一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传播学历教育中的知识与文化, 同时需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解释社会中许多信息,真正 体现“传道、授业、解惑”,甚至起到放大或缩小社会效应的作 用。如百度的“知道”版块,在这里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疑问也 本栏目责任编辑:冯蕾 环境下,将学历教育知识内容下的“学习元”有效拓展,实现全 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知识体系,而且“学习元”的拓展有利于 知识的快速积累与加倍增长。 2.3基于“学习元”的知识参数设定 通过学历教育下的知识分解以及拓展,基于“学习元”的新 型网络学习资源已打好基础。面对如此数量庞大、内容庞杂的 资源,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安排并为“学习元”设定知识参数,将 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决定着泛在学习环境的整体 特色。知识参数的设定有两种形式操作。第一种,教师可以针 对学历内的知识按系统特点规划属性,如专科、本科的划分,如 初级、中级、高级的层次递进。第二种,从教学生态学角度可以 依靠大众参与,利用“大众分类法”获得另一组参数。“大众分类 法”是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环境、由大众用户产生的信息分类组 织方式,不仅能确保资源组织使用的有效性,还能满足学习者 的参与心理和实用性需求,真正体现泛在学习。大众分类法是 由社会化书签系统中的自定义衍生标签功能衍生出的一种新 型信息组织方法,充分体现泛在学习理念中分享与协作精神。 该分类法的具体操作为,当用户使用资源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 和理解为它贴上个性化、自定义的标签;随着使用资源的用户 数量增多,标签的个数也不断增加,通过统计出意义相同或相 近的频率最高的标签即作为该资源的属性或参数,这一结果是 被大众肯定后得到的结果。与传统的参数与分类相比,大众分 类法更能体现泛在学习的特色,能够得到使用者的认可,便于 后期的搜索与使用。 2.4基于“学习元”的知识搜索、定制与聚合 通过参数设定的“学习元”呈现在网络平台后,搜索引擎、 定制功能及聚合技术将是泛在学习资源实现的必要保障,可以 对“学习元”进行科学与高效的知识管理,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的 知识构建和积累,并能即时将有价值或体现相关需求的学习元 发布给学习者。 目前,以百度与谷歌为代表的搜索引擎,能够按照使用者 需求进行关键词或参数搜寻,不仅如此,还能进一步分析关键 词的匹配程度、出现的位置、频次等计算出结果的关联度高低, 最终反馈给用户一系列的结果。例如,网站“小木虫论坛”发 “求助”贴时,论坛的搜索引擎会将搜到的类似问题反馈到发帖 内容下方,供发帖者参考,不仅减少发帖者求助的时间,同时可 检查帖子内容的重复性与相关性等数据。泛在学习环境中“学 习元”数量众多,通过搜索引擎的介入,不仅可以还原学历教育 中的知识系统性、逻辑和连续性,而且可以实现知识的拓展性, 满足用户的兴趣和需求。 在搜索引擎广泛应用于泛在学习网络资源的构建同时,定 制系统进一步显现泛在学习的特色,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体化 差异与需求。比如,一位理工科学生对经济内容感兴趣,除定 制本专业最新信息外,还可以定制经济相关信息,并定时发送 到指定的电子邮箱。 无论是搜索,还是定制,还是通过一定途径的设定,使用者 可以获得相关内容,实现知识的聚合,或者是垂直体系下的学 历内容,或者是交叉拓展的非学历内容,不仅满足个体需求形 成个体化的知识网络,同时实现泛在学习的“泛在”特色和动态 % 嘲铬蠢讯厦安金 811l Compu ̄rKnowledgeandTechnology电奠知识与技术 第10卷第34期(2014年12月) 关注。 的“情境感知”效果。 2.5基于“学习元”的资源共享与知识进化 3.2泛在学习的提出将转变知识模式的构建和推动终身教育的 发展 泛在学习不仅确保随时和随地的利用手中的设备进行学 习,同时形成人与人相互协作的生态环境,建立基于“学习元” 的人际网络中介点:通过学习元的连结,提问题者与解答者间 的关系,找到相似学习兴趣的学友等。另外,在虚拟的人际网 络中,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如积分、金币等,使用者被引导和激 励上传更多的学习元,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知识的进化。如今, 、豆瓣网等许多平台都采取激励制度的资源共享。不 仅发布者受益,下载使用者也受益匪浅。 2.6基于“学习元”的多种媒体载体 现在人们处于一个网络和移动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利用 手机、掌上电脑等进行学习,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 在泛在学习环境中,技术的掌握变得简单和弱化,核心问题是 在技术中体现无处不学的学习环境,并将实际空间变为学习空 间。在泛在计算时代,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不仅改变 知识传播速度还改变着知识实现方式。 4总结 泛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已经被广泛关注。通过 “学习元”为基础的一系列分析和设计,泛在学习能够体现“按 需、适量、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并能搭建面向用户维度的网络 学习资源平台。如今,搭建泛在学习平台的技术已经存在,按 照设计真正实现基于“泛在学习”和“学习元”的网络学习资源 平台还需进一步探索、构建和优化。 泛在学习的要求是利用手上的任何工具,如今,除计算机 外,手机也成为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手 机读取任何形式的媒体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流量等。基于泛 在学习下的“学习元”所体现的量小的特点,有利于手机使用者 的获得。并且,“学习元”可以被制成MP4、AVI、FLV等多种形 式,供学习者使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泛在学习”。 3泛在学习环境中新型网络学习资源的构建意义 3.1泛在学习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一种新的探索模式 参考文献: 【1】杨丽娜,肖克曦,刘淑霞.面向泛在学习环境的个性化教学资 源服务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2(7):84—88. [2]陈琳,郭阳,胡通海.适于成人学习者的微型学习资源系统探 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 1(1 1):71-73. 【3]付道明,吴玮,郑玲玲.泛在学习活动中知识分享的动机与效 果研究fJ1.中国远程教育,2012(1):98-105. 【4】余胜泉,陈敏.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特征与趋势——以学习 元为资源模型分析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6):14- 22. 泛在学习提倡的是一种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在我们所参 与的任何社会环境中,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将是我们学习的对 象。泛在学习体现的是终身教育理念,并希望为终身教育实现 提供一种可依靠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基于现代技术的 不断发展,泛在学习旨在构造智能化的环境让学生充分获得信 息,目标就是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创造一个教育环境,让学生能 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以实现更有效地学生与社会 为中心的教育。泛在学习的提出为开放教育信息化和终身化 注入了崭新的内容,已经引起美、欧、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十分 [5】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 享[EB/OL].http://www.etc.edu.cn/fanzaixuexi.htm. (上接第8107页) 常操作。这其中包括:协议服务内执行和监控;实时报告和服 务质量验证;实时的服务等级协议违例处理.剐。 4.4服务等级协议的评估 本文从定义、最佳实践、管理实施框架和其生命周期理论 等内容对服务等级协议进行了探究。作为维系供求双方,保障 服务质量的正式协议,服务等级协议的重要性正随着云服务的 广泛运用逐渐显现,相信更加规范、更加成熟的服务等级协议 能够对我国云服务产业的良性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评估主要发生在两个时间段中。第一个评估是在用户的 服务等级协议合约期间,该评估与客户的服务质量有关。用户 周期性评审主要用于评估云服务质量,并及时发现潜在可进行 改进之处,甚至在某些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和用户内部需求情况 的改变,对云服务提供商提出新的要求,并协商改变其服务目 标。第二个评估与服务提供商的整体服务质量目标、对象和风 险管理有关,主要用于服务提供商对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同时 根据服务表现情况进行服务目标的重新排列,并由此构建新的 服务等级协议。可以看出这两种评估对用户和服务提供商来 参考文献: 【1]赵又霖,邓仲华.图书馆云信息服务等级协议的参数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0):11—20. [2]Lee J,Ben—Natan R.Integrating Service Level Agreements: Optimizing Your OSS for SIJA Delivery[M].John Wiley& Sons,2002,3. 【3】Cloud Computing Use Cases group.Cloud Computing Use Cas- es White Paper 4.O[EB/OL].[2014—09一o31.http://0pencl0udma— tepaper一40一Chi— nifesto.org/CloudComputingUseCasesWhi__说有着不同的措施,但是目的都是为了使云服务质量的到保 障。 4.5服务等级协议的终止 __na_ranslation.pdf. S.Chineset_[4】张健.云计算服务等级协议(SLA)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2 (2):7一l0. 当用户认为当前的服务等级协议不足以满足其要求,或协 议期限到期希望提高服务质量时,服务等级协议生命周期到了 终止阶段。这个阶段服务提供商往往采取多种手段对其服务 进行推销,客户通过对服务提供商的一段时间以来的服务进行 评估,并深入挖掘自身需求的时期。所以服务等级协议终止阶 段往往是下一次服务等级协议周期开始的前奏。 【5】孙文辉.面向服务的服务等级协议实现框架的研究[J]_计算 机应用,2006,26f6):1260—1262. 5结束语 [6]左利云,曹志波.云计算中调度问题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 研究,2012,29(1 1):4023—4027. 【7】赵又霖,邓仲华,黎春兰.云服务等级协议的生命周期管理研 究[J].图书与情报,2013(1):51—57. 【8】鲍冬梅.云服务质量度量和测量方法研究【D】济南:山东大 .学.2011. 8l12…网络■讯置安金 本栏目责任编辑: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