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建设方案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月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目 录

一、专业建设现状 ······················································ - 1 - (一)专业建设背景 ··············································· - 1 - (二)专业建设基础和优势 ··································· - 4 - (三)改进和提高 ··················································· - 7 - 二、专业建设目标 ···················································· - 8 - (一)总体目标 ······················································· - 8 - (二)具体目标 ······················································· - 8 - 四、教学质量目标及其检测指标 ··························· - 11 - (一)教学质量目标 ············································· - 11 - (二)教学质量监测指标 ····································· - 11 - 五、专业建设内容 ·················································· - 12 - (一)创新“3D”人才培养模式 ··························· - 12 - (二)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 - 14 - (三)强化实践育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 - 16 - (四)转变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 ································································· - 23 -

(五)建设一支“精教学、强实践、善开发”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 - 26 -

(六) 建设多方参与的理事会管理运行机制,保障人才培养实施 ··································································- 27 -

- 2 -

(七)开展形式多样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 - 29 -

(八)探索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 ·· - 31 - 六、改革举措 ························································· - 31 - (一)改革运行管理机制,创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 ·················································· - 31 -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方参与人才培养 ·· - 32 - (三)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改革 ······ - 33 - (四)探索系统培养,构建贯通式人才培养通道- 33 - 七、资金预算 ························································· - 34 - 八、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 ······································ - 37 - (一)建设进度 ······················································- 37 - (二)预期绩效 ····················································· - 48 - 九、保障措施 ························································· - 49 - (一)保障 ····················································· - 49 - (二)组织和人员保障 ········································· - 50 - (三)资金保障 ····················································· - 50 - (四)质量控制 ····················································· - 50 - 十、专家论证意见 ·················································· - 51 -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物联网应用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现状

(一)专业建设背景

1.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在未来的五年中,国家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2010年3月5日,在《工作报告》中,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振兴产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中指出,预计五年后中国的物联网产业的整体产值将超过一万亿规模,到2020年,物联网产业的整体产值将超过五万亿规模。

2.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山东省“十二五”规划指出:明确提出要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支持济南、青岛等城市建设物联网基地,努力建设“智慧山东”。同时指出,作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要加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精准农业、数字农业。这些都需要物联网技术作为支撑。

为进一步加强山东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省出台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指出: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将我省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的先行省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实现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

3.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大量人才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现代物流、智能家居、精细农牧业、智能

- 1 -

交通、环境保护、工作、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等多个领域,社会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

然而,处于高地中的物联网,却面临人才匮乏的巨大压力。据测算,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在百万人的量级。据工信部统计,物联网主要领域均需要大量人才,见图1-1。

智能家居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能医疗智能电网现代物流车联网050100150200250

图1-1 各物联网应用领域的人才需求状况(单位:万人)

物联网人才是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较大,各高职应在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特殊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例如,现代物流、智能家居和精细农牧业等相关领域在物联网中同时需要家居、农业和物流等领域的知识,需要较高的专业性。各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院校的优势,结合物联网新技术,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方向。

在《中国RFID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0)》中指出,物联网95%技术问题已解决。目前,最为紧缺的物联网人才不是高精尖人才,而是应用和服务人才。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创新应用。这种人才需求情况正好符合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物联网技术研发、物联网产品研发、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产品测试、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实施与维护、物联网技术营销、

物联网应用推广等。针对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培养情况见下图:

图 1-2 适合高职学生的职业岗位

4.人才培养需要专业建设

物联网人才需求需要大量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教育部在2010年3月发出的《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为了响应号召,我校在软件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嵌入式专业的基础上组建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并成为2011年山东省唯一一所招收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高职院校。在此之后,陆续又有一批高职院校组建和申报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综上所述,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均需要物联网,物联网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培养物联网人才需要建设一批优秀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因此,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加强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将山东省高职院校中第一个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好,带动山东乃至全国物联网专业的发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满足物联网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非常必要的。

(二)专业建设基础和优势

1.依托鲁商集团产业优势,学校办学特色鲜明

作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主管部门的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鲁商集团),经过十八年发展,现已成长为以现代零售为主业,以制药和房地产为重点产业,涉足酒店、传媒、教育、矿业、投资等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鲁商”、“银座”、“福瑞达”等知名品牌,从业员工15万多人。2010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70亿元,实现利税32亿元。学校与集团在各个领域展开深层次合作,其中信息技术学院与集团信息化部合作培养人才,促进了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在集团农产品溯源、现代物流领域和智能家居均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50强。建有全国高职院校惟一的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工程中心”)和山东省农产品贮运保鲜技术实验室。与联想集团、银座、Oracle、Cisco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协议。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96%以上。

2.专业群建设成效突出,为本专业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技术学院荣获2011年山东省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排名第一名。先后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巾帼文明岗”、甲骨文学院特别贡献奖、优秀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联想校企合作项目铜奖。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由软件技术专业、网络技术以及嵌入式专业整合发展而来。软件技术专业为全国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名省级教学名师,获全国多媒体课件高职组二等奖1门、三等奖1门;在省级以上学生技能竞赛中有11个项目获一等奖,在各类竞赛中获优秀组织奖8次;学生“双证书率”达100%。因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连续6年荣获“齐鲁软件

园校企人才对接工程优秀院系”荣誉称号。先后与国际知名的Cisco公司、Oracle公司、联想公司建立校企合作。良好专业群建设成效,为本专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依托和支持。

3.校企合作紧密,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自提出增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以来,本着“需求为本,感知为基,验证为重,效益为终”的目标,积极与物联网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先后与浪潮集团、无锡泛太、东方电子、山东申思、鲁商集团等公司设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在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等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加大了在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上的建设投资,制定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有关教学文件。

4.拥有一支由泰山学者团队引领的师资队伍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2010年,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针对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组建了由泰山学者赵春江引领的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徐红教授兼任国家工程中心信息化部,是泰山学者团队成员之一。教学团队拥有专职教师8名:6名是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师,4名有海外培训经历并持有Oracle教师资格证书,2名持有CompTIA A+证书,具备“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7名,占87.5%;拥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7名,专业顾问2名。近几年共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EI收录3篇,编写十五规划、高职高专教材20多本,承担省级科研项目3项。

5. 招生情况良好,保证了高质量的生源

2011年,山东省生源下降6万多,九成院校一志愿未满,而我校的招生情况依然良好。学校专科二批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425分,文科436分,均为山东省最高。其中,计算机类招收中职生135名,占本类招生数的30%。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虽初次招生,但形式喜人,计划招生40人,一志愿录取率100%,报到率100%,最高分533分,最低分424分,

平均分442分,良好的招生情况为生源提供了质量保证。

图1-3 2011年我校物联网专业录取分数线对比图

6.依托国家工程中心平台, 有效开展产学研用

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专业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研发平台,是全国唯一一家企业类国家中心建在企业所属高校研究中心,产学研用模式特色鲜明。专业教师可在教学的同时承担中心的研发任务,并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中心规划的任务。近年来,参与国家863项目“农业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农业冷链产业科技示范工程物联网管理平台项目”以及山东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农产品物流商贸一体化信息服务系统”等课题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对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技能的提升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图1-4 与国家工程中心产学研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7.聘请行业权威担纲顾问,实现专业建设战略引领

聘请无锡泛太科技有限公司CEO、美国UTSI技术专家、国际数码及嵌入式机构(IDETCO)亚洲总裁杨恒博士担任专业建设高级顾问。专业顾问深刻理解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我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以为如何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方面给予了指导,保证了专业健康发展, 引领专业紧跟国际发展方向。 (三)改进和提高

1.专业建设经验不足,有待探索与积累

我校作为首批申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院校,在今年开始招生,是2011年山东省物联网专业唯一招生的高职院校。目前,山东又有13所高职院校也申报了该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已经做了充分的调研,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训条件等方面进行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具备了一定基础,但由于可借鉴经验较少、基础薄弱,在专业建设中需要积累更多经验,适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待探索和实践验证。

2.实训条件急需建设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立了基本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但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门人才,实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建立先进和完善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条件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因此,建设先进的物联网实训条件是当务之急。

3.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课程建设同样相对滞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资料较少,选择的余地非常小。国内第一本物联网教材——《物联网与产品电子代码(EPG)》,2010年1月份才刚刚出版,还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因此,还需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加强在优质核心课程、网络课程、特色教材等方面的建设。

二、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主动适应国家、山东省“十二五”规划和物联网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依托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兼顾与中职本科教育协调发展,深化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创新“3D”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四层递进、一线贯穿”的实践教学体系;转变培养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打造 “精教学、强实践、善开发”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门人才。经过2年建设,将本专业建成物联网应用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物联网技术培训高地、技能鉴定与国际认证基地,山东省物联网技术服务推广基地、全国物联网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使本专业能够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专业建设达到山东乃至全国高职教育领域同类专业领先水平。 (二)具体目标

1.创新“3D”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山东省产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工学密切结合,注重中高职教育的延续与衔接,中职与高职培养系统贯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创新提出“3D”人才培养模式。

“3D”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学校(学)、国家工程中心(研)、企业行业(产)三方共同参与,搭建了 “3维(Dimension)”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二是,重视大学生基础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双素质Double Quality)培养,以行业企业项目和工程中心技术为支撑(双支撑Double Support),由教师和工程师共同担当学生的导师参与培养,使学生具备物联网相关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把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两个证书有机融合(双证书Double Certification),实现毕业后与真实岗位的无缝对接,又实现了“3双(Double)”职业要求,进而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

2.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项目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工学结合教材,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结合中等职业的物联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把职业教育进行延续与衔接,在物联网技术培养中减少对口学生的基础技能培养,加强高端技能的培养,从而需要加强课程体系的灵活性。

构建一个以“一级项目(专业级项目)”、“二级项目(课程群级项目)”、 “三级项目(课程项目)”和“四级项目(单元级项目)”为导向的包含 “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实训课程平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并在课程体系中参照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3门核心优质课程、2门网络课程,2部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形成以项目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校企共建“四层递进、一线贯穿”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四层递进”,产学研用“一线贯穿”的实践体系;建设校内生产性物联网实训中心(含4个实训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深化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和国际化认真,营造真实物联网项目开发的实训环境;充分利用教育部IOTT全国物联网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物联网应用人才,并开展物联网开发工程师和开发工程师的培训和认证,并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实现人才培养员工化、深度产学研合作,达到社会、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共赢;继续国家工程中心在实训中作用,力争参加研发项目2个,建设校外实习基地3个,提供实习岗位60个。

4.转变传统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创新多种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探索“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熟练掌握某项操作技

能为教学目标,以职业活动的需求为标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推行“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借助“思科岗前实训基地项目”中先进的“空中课堂”等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破解校企合作的时空障碍。

5.建设一支“精教学、强实践、善开发”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引进骨干教师2名,培养骨干教师6名,聘任兼职教师12名,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实施“双导师”制,确保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以上。

6.优化管理监督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结合国家、省会地理优势和本校科研优势,本专业建立由物联网龙头企业、骨干院校、中职院校、本科院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的山东省首个“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吸引企业进行合作,利用科研平台与企业架起利益桥梁,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并制定系统化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7.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国家工程中心为平台以及校企合作,开展多样化社会服务:为企业提供人才输送、技术支持、咨询服务、职业鉴定、认证培训、资源共享、对口支援、参与中职专业建设等;在企业推广教育部IOTT物联网工程师认证和IDETCO国际物联网资格认证培训200人次,提供企业技术服务50次以上,对口支援2所国内(省内1所,省外1所)同类院校和2所中职学校。

以基层技术人员培训和科技项目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山东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开展基层技术人员培训和科技项目服务,每年培训基层农业信息化人员200人次。

通过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不断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开设网络公开

课等方式,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8. 探索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

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3+2”的中高职学制模式,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探索中等职业院校贯通式教学管理模式、评价方法,试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贯通式人才培养形式。

三、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物联网行业,重点针对智能物流、智能家居和精细农牧业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物联网工程实施、物联网二次研发、物联网设备和产品的推广营销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教学质量目标及其检测指标

(一)教学质量目标

通过三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物联网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知识目标:掌握数学、英语/日语等基础知识;扎实的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射频识别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掌握软件编程技术,可编写物联网相关软件;掌握物联网设备的使用、维护、营销服务知识。

能力目标:具备计算机操作、物联网设备使用等基本技能;物联网程序开发、传感器信号处理应用程序开发、数据库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设备程序开发的能力;物联网通讯技术应用能力;读写英文/日文软件设计说明书的能力;物联网软件及硬件销售和维护的能力。

素质目标: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快速适应新岗位能力;较强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就业能力。 (二)教学质量监测指标

为保障专业建设的实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质量目标,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

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各教学质量检测指标如下表4-1所示。

表4-1 教学质量监测指标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监测指标 毕业生双证书率 大赛获奖数量与质量 初次就业率 年底就业率 初次就业对口率 用人单位满意度 毕业生5年跟踪人数比例 毕业生创业数量 新生报到率 社会培训 技术服务 社会服务 横向科研课题 专业标准 课程标准 专升本率 中职生招生比率 建设标准 100% 2次/省级以上 ≧98% 100% ≧70% ≧90% ≧50% ≧10% ≧90% 200人次 50次 10次 2个 规范完善 规范完善 ≧7% 达到50% 五、专业建设内容

(一)创新“3D”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育人为本原则,以职业素养养成与技能训练并重、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高职教育的延续与衔接,依托山东省产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产学无缝对接,工学密切结合,中高职培养系统贯通,创新提出“3D”人才培养模式。

“3D”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学校(学)、国家工程中心(研)、企业行业(产)三方共同参与,搭建了 “3维(Dimension)”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二是,重视大学生基础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双素质Double Quality)培养,以行业企业项目和工程中心技术为支撑(双

支撑Double Support),由教师和工程师共同担当学生的导师参与培养,使学生具备物联网相关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把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两个证书有机融合(双证书Double Certification),实现毕业后与真实岗位的无缝对接,又实现了“3双(Double)”职业要求,进而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

图5-1 “3D”人才培养模式

(1)3方参与,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

学校、国家工程中心、企业行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国家工程中心为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平台,通过中心的科研能力和影响力,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实现成果转化零距离,解决了学校直接和企业合作的弊端,学校和企业通过国家工程中心找到了利益的结合点,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

专业教师和国家工程中心工程师“双岗双聘”,专职教师进入国家工程中心担任工程师,承担国家、省级科研与工程项目,增强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国家工程中心的工程师被聘请为专业教师,直接参与教学和专业建设。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以中心员工的身份进入中心及相应企业中进行实训和实习,真正做到工学交替,同时也能解决国家工程中心项目和工程实施人员的短缺的问题。

(2)素质、技能、证书相融合

双素质:以大学生基本素质平台为基础,从职业能力素质上要求学生,从基础上保障培养出基础素质扎实和有职业素质的人才,用双素质平台去服务专业学习和就业,在牢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进行专业学习。

双支撑:以企业、行业项目和科研项目为双支撑,从企业项目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校园内就体验真实岗位工作;以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技术工程中心为校企合作平台,以高水平的科技支持引领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提供领先的高技术含量项目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研发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物联网方面的二次研发能力。

双证书:与无锡泛太合作育人,努力解决和扭转基础理论课比重过大、职业特色不鲜明的问题,积极合作调研物联网行业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学生职业标准,引入IDETCO国际认证体系和教育部IOTT物联网认证,把企业中真实项目放入课堂,帮助学生完成的校内学习经历和校内工作经历,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四级项目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该专业紧紧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在充分考虑中高职衔接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四级项目,“一级项目(专业级项目)”主要指包含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综合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二级项目(课

程群级项目)”是指基于物联网技术某一领域中多门课程、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的项目;“三级项目(课程项目)”是指单门核心课程内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而设的项目;“四级项目(单元级项目)”主要指基于1门课程2个以上单元(模块)能力要求、为强化课程能力目标而设计的单元组项目。

表5-1 四级项目课程体系

进一步建设“以模块课程做到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快速更新,以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做到基本能力的持续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在完成必须的基础课模块和职业能力素质模块的基础上,根据我校的基础优势,重点进行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上的重要环节的物联网技术的培养。随着物联网行业发展以及各个学校研究优势,还可以在专业模块中替换掉不需要的培养方向或培养内容;同时在针对不同相关专业中职生进修物联网专业时,可以灵活的添加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还有实训课程模块。根据行业的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愿望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目的,我们把实训体系有序的分为“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循序渐进的层次,也分别对应了人才培

养模式的三个平台,最终达到毕业后学生可以直接顶岗工作。

图5-2 课程体系结构

建设《嵌入式系统开发(ARM)》、《物联网系统开发》、《射频识别技术》3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智能手机创意开发》、《WinCE开发》2门网络课程;校企合作编写2部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 (三)强化实践育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1.实施“四层递进、一线贯穿”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技能培训规律,构建并实施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能力实训和顶岗实习“四层递进”,产学研用结合“一线贯穿”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5-3。做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融通,顶岗实习与校外学习结合,专业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结合的教学过程,实现课堂学习与实训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教学,实现学院倡导的“学中做、做中学”的实践教学理念。

图5-3 “四阶递进 一线贯穿”实践教学体系

2.“以赛促学、以工促教、以证促改”全方位促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学生刚开始很难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主要还是沿用以前的方法来学习。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参加物联网专业相关多种的竞赛,从而开展具有强烈针对性和高度逼真性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设计操作训练、实际能力演练考核,让学生逐渐转变,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与创新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是在企业中进行的,学生在这个阶段进入企业,到真实的生产和工作环境中,学生会在这个阶段发现各种问题和感觉知识缺乏,为了保证在这个阶段顺利进行并我们采用空中课堂的方式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实时直播教师的视频、语音、课件、板书等,把讲课过程逼真地搬到网上,只要能上网,就能加入课堂听课,和老师沟通。让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实时而又快捷地课堂交互。并安排多门校外工学结合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实际工作选择。使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教师通过交流,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也在改变。

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和参与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技能竞赛,实现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引入IDETCO国际物联网资格认证促进实践教学改革。IDETCO是由“国际数码及嵌入式技术认证机构(IDETCO)(新加坡)”提供的一项新兴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IT资格认证,得到国际权威人事和公司的广泛认可。在培养学生的整个过程引入国际物联网认证教学相关课程和内容,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能力,并建立IDETCO山东省物联网培训中心,开展针对中职学生的物联网初级认证和针对高职学生的物联网中级职业资格鉴定,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

引进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认证项目(简称IOTT项目),该项目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立项开展的以培养物联网应用人才为目标的项目,通过开展系统的IOTT专业认证和人才实训工作,全面提高物联网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建立了全国物联网应用

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开展物联网开发工程师和开发工程师的培训和认证。

通过参加物联网技能竞赛、开展职业认证,工学结合,全面促进学校实践教学改革。

3.校企合作促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校内实训条件建设

引进优秀的实训体系和企业项目案例,建设“物联网技术体验室”、“智能感知实训室”、“智能传输实训室”和“应用开发实训室”,进而构建一个设备先进、功能强大的校内生产性“物联网研发实训中心”,并与国家工程中心合作申报建设成立山东省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利用教育部IOTT全国物联网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开展物联网开发工程师和开发工程师的培训和认证。与无锡泛太公司合作建立满足企业级开发实训室;并计划与新加坡IDETCO(国际数码及嵌入式技术认证机构)合作引入一项国际新兴物联网的IT资格认证,建立IDETCO山东省培训中心,为学生和从事物联网开发企业的员工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产品与技术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打造成山东省最具规模与权威性的物联网职业人才培养基地和企业物联网职业培训基地。

图5-4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实习条件

1.物联网技术体验室

物联网技术体验室细分为三个体验区智能农业区,智能交通区和智能家居区,让学生在这里体验并熟悉三个主要的物联网应用领域,智能农业,智能交通和智能家居。

实 训 室 资金预算 对接工作任务 训内容 对接课程及培训 1.物联网技术体验室 35万 行业体验实训、物联网编程基础实训 业体验;5.智能物流体验。 物联网概论、嵌入式系统开发(ARM) 拟开发主要实1.物联网概论;2.物联网体验;3.智能家居体验;4.智能农实训室主要配置 序号 名称 1 ARM控制主机 POS机 数量 单位 40 台 技术参数 采用三星s3c2440 处理器,要求具有串口,USB,I2C总线CAN总线; CPU:工控低功耗核心处理;1.0G硬盘:40G;2 1 台 内存:256M;网卡:10M/100M自适应网卡;键盘:101键POS专用键盘耐用。 3 PC 条形码打印机 10 台 处理器2.0G以上;内存1G以上;接口:串口。 打印方式:热敏;打印宽度:20~60MM;分10 台 辨率:203DPI;通信接口:RS232+USB;打印纸:热敏卷筒纸,不干胶纸等。 二代线形影像技术的高速手持条码阅读器,5 条码扫描 20 个 450次/秒的超高读取速度,达到0~33厘米的基本读取距离,适合大部分的线性条码包括1D、PDF系列、RSS系列。 最大称量 :30公斤;显示精度:1g;秤盘尺寸:215*265毫米 RS232接口;内置可充电蓄电池,充电时可6 电子称 5 台 以开机使用。开机自动置零。零点自动跟踪;具有计重、计数、百分比切换功能;计重时具有重量分选功能;电源:交流220V/110V(±10%)/ 50Hz;直流6V/4Ah (内置可充电蓄电池);工作温度范围:0℃~+40℃;相4

对工作湿度: ≤ 85% RH;产品规格:量程:30kg 精度1g 秤盘尺寸:215*265mm 15kg精度 读卡频率: 125 KHz;工作温度: -25℃-75℃;工作湿度: 5-95% 7 125K读卡器 20 个 内置蜂鸣器:有;支持卡片:uem4100兼容格式ID卡(bits,Manchester编码)工作电压: 12V(5V-12V);工作电流: 70mA。 载波频率为125KHZ(THRC12)或13.56MHZ8 125K射频卡 40 张 (THRC13);卡向读卡器传送数据的调制方式为加载调幅; 9 实训课程 智能家居体验项目、智能农业体验项目、智能物流体验项目 2.智能感知实训室

智能感知实训室模拟大棚娃娃监测大棚环境温湿度,土壤湿度及光照强度,根据实际土壤湿度测量值来控制喷洒系统是否开启,通过测量光照强度来控制窗口开合,模拟对大棚光照强度的控制。通过监测环境温度值来控制温室脊热转移系统是否开启。

实 训 室 资金预算 对接工作任务 拟开发主要实训内容 对接课程及培训 智能感知实训室 55万 感知设备的安装与维护;感知设备的选型 1.农田感知实训;2.大棚娃娃监控实训。 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 实训室主要配置 序号 名称 数量 单位 技术参数 S3C2440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主频400MHz M 1 嵌入式主机 RAM,128M NAND FLASH 2 端口USB 主机/1 端口USB 20 台 设备(1.1 版) , 3个UART,引出2个RS232口 , UDA1314解码器接口 ,6. 7寸真彩色LCD,外带触摸屏,分辨率800*480, 摄像头接口,支持中芯微

芯片微型130万像素摄像头,DM9000 10/100M网卡, SD卡接口。 2 3 温湿度节点 光照节点 土壤湿度节点 20 20 个 个 SHT10系列单芯片传感器 BH1750FVI型光照传感器 混凝土专用型温湿度探头全量程标定,两线数字输4 20 个 出;湿度测量范围:0~100%RH;湿度测量精度: ±4.5%RH;响应时间:8s(tau63%);低功耗 80μW(12位测量,1次/s);可完全浸没。 5 浇花系统 型号:HJ-1843;额定功率:40W;最大扬程:2.520 套 米;最大流量:1800L/H;电线长度:7米;重量:2.5KG;体积:155X106X108MM。 内置或外置接收控制系统;停电可手拉,手拉软启6 窗帘控制系统 温室脊7 热转移20 系统 感知系8 列实训 课程 农田感知实训项目、大棚娃娃监控实训项目 套 20 套 动;安全可靠,内有温升,过载多重保护装置;220V50HZ交流驱动,无须转换变压器,动力强劲,最长可达18米。 品名:外转子轴流风机系列;规格:3号管道式 电压:220V ;输入功率: 75W;转速:1380(r/min) 风量:1950(m3 /h);噪声:61(db);重量:6KG 3.智能传输实训室

智能传输实训室模拟运输车采集车机,通过SHT10温湿度传感器采集车厢温湿度值,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ZigBee传送到车机嵌入式控制主机,再通过手机模块GPRS将数据传输的到计算机。

实 训 室 资金预算 对接工作任务 训内容 智能传输实训室 50万 无线传感网的组建与维护 局域网组建;4.运输传输实训。 拟开发主要实1.ZigBee无线传感网组建与维护;2.GPRS无线网络;3.无线对接课程及培ZigBee无线传感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

训 实训室主要配置 序号 名称 数量 单位 技术参数 S3C2440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主频400MHz;2. M RAM,128M NAND FLASH ;2 端口USB 主机/1 端口USB 设备(1.1 版);3个UART,引出1 嵌入式主机 20 台 2个RS232口;5. UDA1314解码器接口;4. 7寸真彩色LCD,外带触摸屏,分辨率800*480;摄像头接口,支持中芯微芯片微型130万像素摄像头; DM9000 10/100M网卡;SD卡接口。 2 温湿度传感器 20 个 SHT10系列单芯片传感器。 二频段:GSM900/DCS1800MHz;GPRS 多时隙 Class 12;兼容标准:ETSI GSM Phase 2+ ;标准AT指令3 GPRS模块 40 个 集:GSM 07.07;电源电压:3.4 ~ 4.3 V;最大通话电流: 约245mA @ GSM900 PCL=5 ; 约205mA @ DCS1800 PCL=0;待机电流: 约2.2Ma;射频灵敏度: < -108dBm @GSM900 ; < -107dBm @DCS1800。 ZigBee模块主要特征;基于CC2530F256单芯片ZigBee4 通信模块 传输实训课程 40 个 ZigBee SOC,集成8051内核,方便开发测试;模块尺寸:40mm×26mm;PCB天线或SMA座,外接50Ω天线;模块对外提供TTL串口,引出所有数字IO口等。 ZigBee无线传感网技术实训项目、无线传输技术实训项目。 5 4.应用开发实训室

实 训 室 资金预算 对接工作任务 训内容 对接课程及培训 应用开发实训室 60万 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物联网项目实施; 实训;4.超市产品信息展示实训;5.农产品物流实训。 智能手机创意开发、WinCE开发、上位机应用开发 拟开发主要实1.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实训;2.大棚娃娃监控实训;3.仓储管理

实训室主要配置 序号 1 计算机 2 3 4 5 6 7 40 台 名称 数量 单位 技术参数 奔腾双核 E5500处理器;主频(GHz)2.8;双核二级缓存(KB)2048;显示器尺寸(英寸)20。 CPU:英特尔至强3.0G;内存:1G DDR;硬盘:120G SCSI。 CPU:英特尔至强3.0G;内存:1G;硬盘:80G SCSI。 输出功率:2000W;备用时间(min):50~100。 支持10/100Mbps ;RJ-45端口 2500流明、2.5kg;1024*768分辨率。 以家居沙盘为背景,应用无线智能终端实现多种传感器和控制终端的应用,零距离感受HA(家庭自动化) 支持无线单片机丛书全部实验、配合《物联网技术概论》教材和《物联网/传感网实验与实践》教材; 802.15.4协议分析工具 智能手机创意开发项目、WinCE开发项目、上位机应用开发项目。 数据库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 UPS 交换机 投影仪 智能家居应综合实训平台 感知物联网2440 D2.0高级教学开发试验箱 协议分析仪 应用开发实训课程体系 2 2 4 2 1 5 台 台 台 台 台 套 8 20 5 1 套 套 套 9 10 校外实训条件建设

与浪潮、无锡泛太、山东地纬、山东神思电子、东方电子等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紧密型顶岗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基地等校外实习基地,切实提高顶岗实习环节的培养质量。建立物联网专业高水平实习基地群,可以同时提供40个以上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确保学生有足够的顶岗实习时间。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四)转变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

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将对教学模式的设计进行

探索。主要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做中学、学中做”和“空中课堂”3种模式推进教学改革。

1.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

与企业共同探索开发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校园学习与企业实践分阶段交叉进行,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

图5-5 校企合作 “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实施“多学期”教学模式,把原有6个学期调整为9个学期,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中间增加专业体验学期,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前进行新兴行业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体验,让学生对物联网产生初步印象和学习兴趣,并拓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想象力进行物理网相关设备和系统的初步设计。在第二学年中进行专业技术学期和顶岗实习学期交替,完成工学交替的培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基础技能去熟练提高。最后一学年前8周进行毕业设计完善体验学期设计,最终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达到物联网企业岗位要求。

实施“分阶段”教学模式,以学生熟练掌握某项操作技能为教学目标,把对应的的两门或多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集中完成教学。《Java语言程序设计》和《手机创意设计》两门课程都是为了实现Android手机平台下的程序开发,在第三个学期集中开设;《射频信号技术》

和《物理息技术》两门课程都是在在围绕射频信号进行技术方面和组建方面来介绍,在第四学期集中开设;《传感器技术》和《WinCE开发》是一软一硬两门相关课程,把传感器接受的数据在Wince平台中进行处理和控制,在第6学期集中开设。

2.推行“做中学、学中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能 在校内实训室以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为基础,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基本技术的实践能力。

表5-3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列表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嵌入式系统开发(ARM)》 《物联网系统开发》 《射频识别技术》 《智能手机创意开发》 《WinCE开发》 实训室 智能传输实训室 应用开发实训室 智能感知实训室 应用开发实训室 智能感知实训室 引入浪潮集团、鲁商集团以及无锡泛太等合作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培养学生的项目研发和实施能力,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表5-4 企业项目案例列表

企业项目案例 智能家居家电控制项目 农产品溯源平台项目 大棚娃娃监控项目 基于VR的云商务虚拟现实项目 银座家居 国家工程中心 无锡泛太 浪潮集团 企业来源 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工程中心、智能化“小试基地”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提供的兼职机会,培养学生实际的实施和创新能力,最终利用合作企业提供的校外顶岗实习,顺利完成校企的无缝对接。

3.借助“空中课堂”先进信息教育技术,打破校企合作时空障碍 充分利用“思科岗前实训基地项目”中先进的“空中课堂”等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破解校企合作的时空障碍。把合作企业的实时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

(五)建设一支“精教学、强实践、善开发”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按照“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要求,采用“培养、引进、聘请”等途径,教师进企业、企业技术人员进学校、职业培训等方式建设一支适应教学、生产、技术服务需要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具体标准、措施如下:

1.培养1名高水平专业带头人

培养标准:副高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位,具备双师素质;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把握专业发展方向能力、项目开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教研科研能力。

培养措施:①学习培训,参加物联网高端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②国外考察,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教学体系,学习物联网项目开发新技术。③挂职锻炼,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项目开发能力,掌握行业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增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能力。④依托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参与中心物联网相关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

2.培养6名“双师”素质骨干教师

培养标准:学习掌握物联网开发新技术,物联网项目实战培训、物联网实施管理高级培训,获得相应资格证书;取得硕士学位;获得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证书.

培养措施:校企合作,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与浪潮集团、无锡泛太、东方电子等企业密切合作,通过专业培训、职业资格认证、企业锻炼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实践锻炼,每年选派1-2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一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提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和学习,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有针对性的拓宽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

3.引进2名“双师”素质骨干教师

引进标准:具有工程师资格、硕士以上学位;至少拥有一项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项目实施管理经验;具有团队意识和

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教学能力;熟悉物联网专业或从事物联网相关工作;具有现代商务理念、熟悉现代商业经营业务流程与企业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知识。

承担任务:负责物联网实施岗位方向的课程建设,包括制订课程标准、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项目指导等。

4.聘请12名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专业顾问 聘请标准: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国内外知名企业一线的项目经理;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

聘请措施:充分利用浪潮集团、无锡泛太等知名合作企业的行业技术优势,加大聘请企业专家、客座教授担任兼职教师或专业顾问的力度。今后2年聘请12名物联网领域和农产品流通企业一线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与实训指导,指导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

(六) 建设多方参与的理事会管理运行机制,保障人才培养实施

图5-6 理事会管理运行机制

由学校牵头,联合物联网行业、企业,骨干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中职学校,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贮运保鲜重点实验室等,共同成立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并切实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资

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积极发挥理事会作用,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并制订符合系统培养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人才培养实施。

1.理事会成员

理事会的成员拟定为16人,具体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领导1人,教务处1人,校企合作与招生就业处1人,信息技术学院2人、合作高职院校2人、中职院校2人,本科院校2人、物联网相关企业3人、物联网行业协会1家、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人。

理事长由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领导担任,副理事长由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担任,理事会秘书长由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担任,各单位为理事会成员。

2.运行机制

(1)各成员单位共同商讨进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育教学改革等,统筹规划人、财、物。学校制定制度协调现行与理事会间的关系,实现人员深度融合,确保运行;

(2)理事会各成员单位共同设计、使用和维护教学实训基地; (3)成员单位技术人员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教学,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享受职称评聘等一系列的优惠,并作为学院引进人才的依据;

(4)各成员单位优先安排我院在校生参加顶岗实习; (5)各成员单位享有优先选聘优秀毕业生的权利;

(6)校内教务处为协调中心、信息技术学院为技术中心,共同组成管理中心,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督导;

(7)通过承接和参与国家工程中心和山东省农产品贮运保鲜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锻炼教师的科研和工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研发能力;

(8)校企合作与招生就业处为学校出口,与物联网企业、行业及其他合作院校进行对接。

3.议事和决策制度

理事会采取学期会议制度。每学期放假第一周内由信息技术学院组织召开学期例会,解决各成员单位总结理事会成立以来的各项工作、校企合作成果总结、分析实际工作配合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对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修改意见、部署下学期主要工作、研究通过各项决议并形成会议纪要。

4.保障制度

为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长效运行,由理事会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制定各项保障制度,具体应包括:

(1)制定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

(2)确定学校对理事会运作的支持;

(3)建立理事会各成员单位间人才交流工作制度和专业技术评聘制度,以解决兼职教师管理、“双师”培养等问题;

(4)制定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制度,解决企业参与教学、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管理、项目化教学、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等问题;

(5)制定理事会各成员间技术成果共享制度和教学成果共享制度,以解决先进技术共享问题;

(6)制定实训基地建设、使用和维护制度,以解决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7)制定理事会财务管理制度; (8)制定其它保障制度。

(七)开展形式多样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依托国家工程中心以及校企合作,建设一个高效的资源丰富的社会服务平台,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企业以及中高职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功能。

图5-7 社会服务平台

(1)为山东省持续培养急需的物联网人才

专业的全日制教育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端技能型物联网专门人才,这既是专业培养人才职能的实现,也是专业服务社会的最基本、最主要、常态化的形式和内容。

(2)建设物联网技术服务推广基地,服务区域经济

参与国家工程中心研究项目,并建设物联网技术服务推广基地,承担的黄河三角洲,农业示范省的战略项目建设,开展基层培训和科技项目服务,培训基层农业信息化人员200人次。

(3)利用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多种技术咨询和服务 今后2年依托国家工程中心、校内先进实训基地、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及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通过承接企业项目开发、企业挂职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 。在企业推广IDETCO国际物联网资格认证培训100人次,技术服务企业50次以上。 (4)积极开展对口支援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经过2年的重点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平台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充分发挥本专业的发展优势,对口支援同类高职院校2所,支援中职院校2所,培训中职教师200名。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养,共享课程资源。

(5)通过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不断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搭建物联网共享学习环境,使学生毕业后仍然可以方便地学习专业领域深层次知识和新知识;为在职员工免费开设网络公开课等方式,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八)探索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

(1)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注重中职和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技术、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

(2)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上整体考虑,做好中职与高职阶段各模块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核心课模块,衔接好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同时要明确规定学生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要求,保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3)探索中等职业院校贯通式教学管理模式、评价方法,正确处理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和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试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贯通式人才培养形式。

(4)改革招生考试模式,与中职进行对口培养,争取每年40人的单独招生支持。

(5)发挥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带头作用,引导淄博工业学校、聊城工业学校等中职学校建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为其提供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师资培训和相关教学资源。培训中职教师200人次以上。

六、改革举措

(一)改革运行管理机制,创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为适应新兴物联网产业而创建的,缺少借鉴经验,在人才培养中依靠二级学院“单兵作战”实力薄弱,企业重视程度不高,合作意愿也不强烈。

我校在进行物联网人才培养时特别注重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和

效率,大胆进行改革:

1.改革二级学院为主的专业委员会制度为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制度,参与方人数均等;

2.明确管理运行中的分工,该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下放权力,集中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承担科研项目,由教务处来制定理事会相关制度和起草文件,并由校企合作与招生就业处来进行理事会例会的组织和管理;

3.强化科研平台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让科研机构来“引企入校”,担当校企合作的纽带,并负责维系和拓宽企业关系,协调和指派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包括专业教师)。

4.要突出理事会的作用,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无权对理事会通过决议在执行时进行随意修改,并能高质量执行决议。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方参与人才培养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往往面临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层面上,难以实现深度合作校企双赢。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在合作中难以占据主导地位、合作难以长久的状况。针对于此,专业创新提出“3D”人才培养模式。创新“3D”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学)、国家工程中心(研)、企业行业(产)三方(3 Dimension)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双素质、双支撑、双证书相融合(3 Double),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首先,国家工程中心为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平台,通过中心的科研能力和影响力,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实现成果转化零距离,解决了学校直接和企业合作的弊端,学校和企业通过国家工程中心找到了利益的结合点。

其次,专业教师和国家工程中心工程师“双岗双聘”,专职教师进入国家工程中心担任工程师,承担国家、省级科研与工程项目,提升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国家工程中心的工程师被聘请为专业教师,直接参与教学和专业建设。

再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以中心员工的身份进入中心及相应企业中进行实训和实习,真正做到工学交替,同时也能解决国家工

程中心项目和工程实施人员的短缺问题。 (三)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和实践分离,重理论、轻实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推行“多学期分段式”等教学模式改革。

“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以职业为目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熟练掌握某项操作技能为教学目标,突出工学结合,重视职业技能训练。以职业活动的需求为标准,重组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方式。

实施“多学期”教学,把原有6个学期调整为9个学期,在9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工学交替,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达到物联网企业岗位要求;实施“分阶段”教学,以学生熟练掌握某项操作技能为教学目标,把存在紧密连续性的两门或多门课程集中在一个学期中完成教学,然后有针对性的顶岗实习。“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于一体,理论和实践于一体,滚动式前进、螺旋式提高的人才培养目的,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准职业人”。

(四)探索系统培养,构建贯通式人才培养通道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探索建设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式课程体系,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做到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是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

(1)构建中高职贯通式课程体系

结合中职学校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现状,充分考虑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用人标准,给中职学校提供制定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结合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编制与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做到中高职课程体系融合贯通。

(2)建设双师素质高、专兼结合的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团队 定期开展中高职教师交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联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共同开展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社会服务活动;建立中高职专兼职教师资

源库,制定完善的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措施。

七、资金预算

物联网应用技术业建设预计总投资560万元,财政拨款23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230万元、学院自筹资金100万元,项目建设期2年,从2011年11月起至2013年10月止。专业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见表7-1。

其中财政230万元用于: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110.4万元,占48%;

师资队伍建设:82.8万元,占财政的36%,其中用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22万元,占财政用于师资队伍建设投入的27%;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含校企合作机制建设):11万元,占5%; 系统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25.7万元,占11%。

表7-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 单位:万元 重点专业名称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资金预算及来源 建设内容 财政投入 2011 年度 合 计 1.校企合作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 制建设 2.校企合作形式与机制建设 3.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小 计 1.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分析 系统培养 及课程体系建设 2.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建设 3.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4.特色教材建设 小 计 115 2012 年度 115 小计 230 地方财政投入 2011 2012 小行业企业投入: 2011 年度 104.88 2012 年度 125.12 小计 230 其他投入:自筹 2011 年度 52 0 2 5 5 2 14 2012 年度 48 0 2 5 5 2 14 小计 100 0 0 0 0 4 10 10 4 28 合 计 编号 11-10-04 年度 年度 计 560 1.84 1.84 1.84 5.52 1.84 4.6 4.6 1.84 12.88 1.84 1.84 1.84 5.52 1.84 4.6 4.6 1.84 12.88 3.68 3.68 3.68 11.04 3.68 9.2 9.2 3.68 25.76 1.84 1.84 1.84 5.52 1.84 1.84 1.84 5.52 3.68 3.68 3.68 11.04 7.36 7.36 7.36 22.08 7.68 19.2 19.2 7.68 53.76

4.6 11.04 11.04 11.04 3.68 41.4 1.培养专业带头人 2.培养骨干教师 3.引进骨干教师 师资队4.聘请企业兼职教5.双师结构团队建设 小 计 1.物联网技术体验室 2.智能感知实训室 教学实训实习条件建设 3.智能传输实训室 4.应用研发实训室 5.全国物联网人才实训基地 6.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小 计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职业培训鉴定 2.中职、高职院校对口支援 伍建设 师 4.6 11.04 11.04 11.04 3.68 41.4 9.2 22.08 22.08 22.08 7.36 82.8 4.6 11.04 11.04 11.04 3.68 41.4 32.2 4.6 11.04 11.04 11.04 3.68 41.4 9.2 22.08 22.08 22.08 7.36 82.8 32.2 0 10 8 0 10 8 0 0 0 0 0 0 0 0 0 0 0 20 16 18.4 44.16 44.16 44.16 14.72 165.6 32.2 46 46 55.2 18.4 18.4 216.2 26.44 23.36 46 46 46 46 55.2 0 9.2 .4 2.76 3.68 55.2 9.2 9.2 18.4 9.2 41.4 3.68 3.68 18.4 105.8 6.44 7.36 55.2 55.2 110.4

3.服务网站建设 4.企业技术服务 小 计 1.第三方评价制度建设 2.评价系统开发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3.校内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4. 中、高等职教学衔接管理办法建设 小 计 0 0 0 10 8 18 2 1 3 4.6 4.6 16.56 2.76 4.6 13.8 7.36 9.2 30.36 0 0 0 5 5 28 3 3 2 3 5 26 3 2 2 8 10 6 5 4 15.36 19.2 84.36 6 5 4 3 18 八、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

(一)建设进度

表8-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进度表

重点专业名称 建设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1.成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物联网应用技术 2011年11月~2012年10月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预期目标:成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建设负责人 徐 红 2012年11月~2013 年10月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预期目标: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履行职能,解决企业

创新建设 业校企合作理事会 负责人: 徐红 会,制订理事会章程,建立健全理事会的工作制度,参与教学、兼职教师聘任、先进技术共享、订单班、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验收要点: ①校企合作理事会组建方案; ②理事会的聘任办法、聘任证书; ③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 ④校企合作理事会工作规程; ⑤理事会活动计划、活动记录、会议纪要; ⑥校企合作理事会年度总结报告。 预期目标:在专业建设与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六个方面开展全面的校企合作,保证教学正常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发2个合作企业。 2.校企合作形式与运行机制建设 负责人:张炯 验收要点: ①合作管理办法; ②开展校企合作的相应证明材料; ③校企合作成果总结; ④校企合作协议书; ⑤就业协议; ⑥岗实习记录; ⑦培训记录; 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 负责人:王灿 预期目标:创新“3D”的人才培养模式。 验收要点: 实训基地运营、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等问题。 验收要点: ①校企合作理事会会议记录; ②订单培养协议; ③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方案; ④教师互兼互聘实施方案; ⑤企业员工培训实施方案; ⑥校外实习基地运行指导性意见。 预期目标:根据执行情况,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办法与合作方法,保证校企合作正常进行。新开发2个合作企业,合作企业接收20名学生就业,合作企业接收40名学生顶岗实习。 验收要点: ①年度校企合作情况分析报告; ②本年度的具体措施; ③开展校企合作的相应证明材料; ④年度工作总结; ⑤校企合作协议书; ⑥就业协议; ⑦顶岗实习记录; ⑧培训训记录; 预期目标:优化完善“3D”的人才培养模式。 验收要点:

①企业调研报告; ②可行性论证报告; ③立项书; ④人才培养试行方案; ⑤订单协议。 预期目标:进行企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并进行职业能力分解,初步形成职业能力和就业岗位分析报告。 1.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分析 负责人:张炯 验收要点: ①企业调研报告; ②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原始记录 ③职业能力分解表 ④职业能力和就业岗位分析报告; 系统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 2.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建设 负责人:张炯 预期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验收要点: ②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体系专题论证报告; ③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 预期目标: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建设3门工学结合3.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负责人:张炯 的优质核心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方式,引进企业项目充实教学内容。 验收要点: 预期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初见成效。形成完善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验收要点: ②完善的课程体系; ③专业建设委员会评价报告; ④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 预期目标:完成课程标准建设,继续完善3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2门网络课程,形成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优化考核方式,总结推广考核评价体系。 预期目标: 预期目标:进行企业调研,形成完善职业能力和就业岗位分析报告。 验收要点: ①企业调研报告; ②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原始记录 ③职业能力分解表 ④职业能力和就业岗位分析报告; 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报告; ②人才培养模式专家论证报告; ③人才培养优化方案; ④研讨会记录。 ①基于项目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立项报告; ①课程体系总结报告;

①3核心课程标准; ②初步建成《嵌入式系统开发(ARM)》、《物联网系统开发》、《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网站; 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调研立项报告; ④企业项目调研报告、实施方案。 验收要点: ①总结优化后的3门课程标准; ②完善的《嵌入式系统开发(ARM)》、《物联网系统开发》、《射频识别技术》优质课程网站,并在教学中使用。 ③企业项目总结研究报告。 预期目标:《物联网系统开发》、《射频识别技术》预期目标:完成《物联网系统开发》、《射频识别技4.特色讲义建设 负责人:张炯 教材开发。 验收要点: ①提供教材样书; 预期目标: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参加学术研讨、培训、进修各1次;开展技术前沿讲座2次。 验收要点: 1.培养专业带头人 师资队伍建设 负责人:徐红 ①专业带头人聘任文件; ②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 ③专业带头人主持课程建设记录; ④指导骨干青年教师的计划; ⑤参加学术研讨、培训、进修证明材料; ⑥开展技术前沿讲座记录。 2.培养骨干教师 负责人:徐红 预期目标:启动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确定3名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2人次高等学校进修; 2人次参术》教材开发。 验收要点: ①提供教材样书; 预期目标:继续培养专业带头人,参加学术研讨、培训、进修各1次,指导骨干青年教师3人;开展技术讲座2次。提升专业带头人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主持横向课题1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项,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 验收要点: ①参加学术研讨会相关证明材料; ②国内外进修学习交流相关记录; ③横向课题立项书1份; ④科研项目立项书1份; ⑤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证明材料; 预期目标:继续培养3名骨干教师,2人次4个月企业顶岗锻炼;2人次行业培训、技术培训;参与1门②配套的电子教材、课件、现场案例等教学资源。 ②配套的电子教材、课件、现场案例等教学资源。

加师资培训。参与1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及教材编写;指导青年教师2人。 验收要点: ①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②企业顶岗锻炼证明材料; ③参加师资培训证明材料; ④高等学校进修证明材料; ⑤技术服务项目相关材料; ⑥骨干教师年度考核记录; ⑦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记录; ⑧核心课程开发记录及教材; ⑨青年教师指导记录。 预期目标:启动骨干教师引进计划,引进1名来自3.引进骨干教师 负责人:徐红 企业一线的工程师。 验收要点: ①教师资格证明 ②企业工作经历证明材料 预期目标: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1个;预期目标:继续聘请6名物联网领域兼职教师,兼职聘请兼职教师6名,承担的课时数达到15%。兼职4.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负责人:徐红 教师参与开发1门优质核心课程;对兼职教师开展验收要点: ①兼职教师聘用办法; ②兼职教师聘任证书; 教师达到12名,承担的课时数达到50%,兼职教师参与开发1门优质核心课程;对兼职教师开展6人次验收要点: ①兼职教师聘任证书; ②兼职教师资源库; 预期目标:继续引进1名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师。 验收要点: ①教师资格证明 ②企业工作经历证明材料 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及教材编写;参与教科研课题2项;2人次国内外高职教育培训进修;指导青年教师2人。 验收要点: ①企业顶岗锻炼相关证明材料; ②国内外院校交流记录与总结报告; ③培训进修证明材料; ④技术服务项目相关材料; ⑤参与科研项目证明材料; ⑥核心课程开发记录及教材; ⑦青年教师指导记录。 6人次教学技能培训;实施兼职教师的考核与管理。 教学技能培训;完善兼职教师的考核与管理。

③兼职教师资源库; ④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实训实习指导等的证明材料与考核材料; ⑤兼职教师参与开发优质核心课程证明; ⑥兼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记录; ⑦兼职教师考核与管理制度,兼职教师的培训和听课资料,学期考核记录,专业技术职务证书,教研成果材料; 预期目标:启动双师素质培养计划,拟定4名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对象,2人次4个月企业顶岗锻炼;2人次培训进修;4人次专兼结对辅导;参与实训实习基地或项目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项;获得资格证书2人次;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 5.双师结构团队建设 负责人:徐红 验收要点: 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 ②企业顶岗锻炼计划、总结、鉴定等证明材料; ③参与实训实习基地或项目建设证明材料; ④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证明材料; ⑤兼职教师专兼结对辅导的记录与原始材料; ⑥专业资格证书; ⑦培训进修证明材料; ⑧专兼教师人员名录。 教学实训实习1.物联网技术体验室 预期目标:完成物联网方面物流、精准农业、智能预期目标:完善物联网技术体验实训室建设。优化实预期目标:继续培养双师素质教师,2人次4个月企业顶岗锻炼;2人次培训进修;参与院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2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项;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验收要点: ①企业顶岗锻炼计划、总结、鉴定等证明材料; ②到企业实践、技术服务证明材料; ③职业资格证书; ④参加培训证明材料; ⑤教科研课题立项书; 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证明材料; ⑦专兼教师人员名录。 ③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实训实习指导等的证明材料与考核材料; ④兼职教师参与开发核心课程证明; ⑤兼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记录; ⑥兼职教师考核与管理制度,兼职教师的培训和听课资料,学期考核记录,专业技术职务证书,教研成果材料;

条件建设 负责人:张宗国 家居等设备调研、方案论证;制订食品溯源设备招标书;完成设备购置并安装调试;制定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验收要点: ①物联网技术体验实训室建设调研报告; ②物联网技术体验实训室建设方案; ③设备招标书; ④设备购置合同及验收报告; ⑤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上墙。 预期目标:完成智能感知设备调研、方案论证;制制定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2.智能感知实训室 负责人:王军 验收要点: ①智能感知实训室建设调研报告; ②智能感知实训室建设方案; ③设备招标书; ④设备购置合同及验收报告; ⑤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上墙。 预期目标:完成物联网传输设备调研、方案论证;制订物联网传输技术设备招标书;完成设备购置并3.智能传输实训室 负责人:曲文尧 安装调试;制定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验收要点: ①智能传输实训室建设调研报告; ②智能传输实训室建设方案; 预期目标:完善智能感知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材、人;完成技能培训20人次。 验收要点: ①实训教材、指导书; ②管理考核制度; ③学生实训记录; ④社会服务记录; ⑤实训室建设总结研究报告。 预期目标:完善智能传输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材、指导书,完善各项管理考核制度;完成学生实训80人;完成技能培训20人次。 验收要点: ①实训教材、指导书; ②管理考核制度; 订智能感知设备招标书;完成设备购置并安装调试;指导书,完善各项管理考核制度;完成学生实训80训教材、指导书,完善各项管理考核制度;完成学生实训80人;完成技能培训20人次。 验收要点: ①实训教材、指导书; ②管理考核制度; ③学生实训记录; ④社会服务记录; ⑤实训室建设总结研究报告。

③设备招标书; ④设备购置合同及验收报告; ⑤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上墙。 预期目标:完成物联网研发设备调研、方案论证;制订物联网研发设备招标书;完成设备购置并安装调试;制定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4.应用研发实训室 负责人:王灿 验收要点: ①应用研发实训室建设调研报告; ②应用研发实训室建设方案; ③设备招标书; ④设备购置合同及验收报告; ⑤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上墙。 预期目标:建设全国物联网人才实训基地。加强实训基地内核建设,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规范实习实训项目;引进行业标准与企业规范,实现“实训项目化”教学组织;积极开展培训,培训实训指5.全国物联网人才实训基地 负责人:曲文尧 导教师5人次,校企合作编写实训讲义2本。为重点实验室申请奠定基础。 验收要点: ①全国物联网人才实训基地合作协议; ②实训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③教师业务培训经历证书; ④技能培训管理办法; ⑤培训记录。 ③学生实训记录; ④社会服务记录; ⑤实训室建设总结研究报告。 预期目标:完善应用研发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材、指导书,完善各项管理考核制度;完成学生实训80人;完成技能培训20人次。 验收要点: ①实训教材、指导书; ②管理考核制度; ③学生实训记录; ④社会服务记录; ⑤实训室建设总结研究报告。 预期目标:完成实训基地配套教学资源建设,拓展技术服务功能,制定产学研管理办法;开展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 验收要点: ①完善技能培训管理办法; ②开展社会培训项目和职业技能鉴定记录; ③培训记录。

预期目标: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调研论证;开发无锡泛太实训基地1个;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实施细则、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验收要点: 6.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负责人:张宗国 ①调研论证报告; ②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书; ③学生实习记录; ④校企合作管理实施细则、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预期目标: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调研论证;继续开发外实训基地2个;并把无锡泛太建成“厂中校”;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实施细则、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基地实训40人次。 验收要点: ①调研论证报告; ②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书; ③学生实习记录; ④校外实训基地使用情况总结报告; ⑤“厂中校” 使用情况总结报告。 预期目标:物联网技术培训100人次;培训基层农1.职业培训鉴定 负责人:黄丽民 业信息化人员100人次。 验收要点: ②技能考证培训及考证证明材料。 预期目标:开展物联网相关专业对口支援服务,主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2.高职院校对口支援 负责人:黄丽民 持物联网专业建设研讨会2次,对口支援高职院校为支援院校联合培养学生10人; 验收要点: ①研讨会开展记录等相关证明; ②培训计划和记录; ③培养骨干教师、学生计划和记录; ④讲座记录; 预期目标:继续开展物联网技术培训100人次;培训基层农业信息化人员100人次。 验收要点: ②技能考证培训及考证证明材料。 预期目标:继续开展物联网相关专业对口支援服务,主持物联网专业建设研讨会2次,对口支援高职院校为支援院校联合培养学生10人; 验收要点: ①研讨会开展记录等相关证明; ②培训计划和记录; ③培养骨干教师、学生计划和记录; ④讲座记录; ①服务企业、培训课程、人数及相关工作证明材料; ①服务企业、培训课程、人数及相关工作证明材料; 1所中职院校1所。培养支援院校骨干教师100人;1所,中职院校1所。培养支援院校骨干教师100人;

⑤师生互访与联合培养学生记录及证明。 预期目标:初步建成物联网技术服务网站,并维护3.服务网站建设 负责人:王军 网站运行,通过网络开展培训、鉴定服务。 验收要点: ①初步建成物联网技术服务网站1个 预期目标:联合国家工程中心,为物联网及其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设备改造、项目研发、产品研4.企业技术服务 负责人:黄丽民 发等技术服务项目和技术研发项目2项; 验收要点: ①课题研究申报书或立项书; ②企业服务记录及证明材料。 预期目标: 开展调研、论证,制订《人才培养质和《企业用人回访管理办法》,并试行 1.第三方评价制度建设 负责人:徐红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验收要点: ①调研报告 ②论证报告 ③制度文本 ④试行总结报告 预期目标:开发评价系统网站,并试运行。 2.评价系统开发 负责人:王军 验收要点: ①初步建成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系统网站。 ⑤师生互访与联合培养学生记录及证明。 预期目标:完善物联网技术服务网站,并维护网站运行,通过网络开展培训、鉴定服务。 验收要点: ①建成物联网技术服务网站1个,并提供服务 预期目标:为物联网及其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设备改造、项目研发、产品研发等技术服务项目和技术研发项目3项。 验收要点: ①课题研究申报书或立项书; ②企业服务记录及证明材料。 预期目标:继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制办法》等制度 验收要点: ①调研报告 ②会议记录 ③制度运行总结报告 ④修订后的制度文本 预期目标:继续完善开发评价系统网站,并投入运行,为人才培养提供数据参考。 验收要点: ①初步建成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系统网站; ②人才培养评价数据。 量第三方评价制度》,修订《毕业生回访管理办法》度》、《毕业生回访管理办法》和《企业用人回访管理

预期目标:开展调研、论证,制订《人才培养校内质量监督制度》。 3.校内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负责人:张宗国 验收要点: ①调研报告 ②制度文本 ③试行总结报告 预期目标:开展调研、论证,制订《中、高等职教4. 中、高等职教学衔接管理办法建设 负责人:张宗国 学衔接管理办法》。 验收要点: ①调研报告 ②办法文本 ③试行总结报告 预期目标:继续完善《中、高等职教学衔接管理办法》。 验收要点: ①调研报告 ②修订后的办法文本 ③办法试行总结报告 预期目标:继续完善《人才培养校内质量监督制度》。 验收要点: ①调研报告 ②修订后的制度文本 ③制度试行总结报告

(二)预期绩效

通过2年建设项目的实施,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将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对本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在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明显优势和特色,在山东乃至全国的同类院校中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2012年度预期绩效

(1)与浪潮集团、无锡泛太科技有限公司、东方电子集团等合作,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学院与企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可持续的良好机制。

(2)构建完成“3D”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学做合一教学环境和生产性实训建设的基础上,初步建成以项目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建设3门优质核心课程。

(3)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引进骨干教师1名,培养骨干教师2名,聘任兼职教师6名。

(4)新建“物联网技术体验室”、“智能感知实训室”、“智能传输实训室”、“应用开发实训室”4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室,3家校外实习基地。

(5)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技术服务企业25次,提供各级各类培训100人次以上,参与国家工程中心和企业研发及承担课题每年在1项以上。

2.2013年度预期绩效

(1)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熟,为全国同类院校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完成以项目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完成2门网络课程建设,2部特色教材编写。

(2)完善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继续引进骨干教师1名,

培养骨干教师4名,聘任兼职教师6名,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以上。

(3)引进企业真实项目案例4个,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实习管理,确保学生有半年以上的企业顶岗实习经历。

(4)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与西部高职院校开展深入校际合作,对口支持高职院校2所中职院校2所,联合培养学生10人,联合培训师资200人。在企业推广IDETCO国际物联网资格认证和教育部IOTT物联网认证,提供各级各类培训100人次以上,技术服务企业25次。

(5)建立第三方参与的质量监控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九、保障措施

(一)保障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把物联网产业作为山东省战略性重点发展产业。

学校举办方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高度重视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工作,将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纳入公司的总体规划,并承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大力促进校企合作、协助学校建立高水平的企业兼职师资队伍,并以各种形式向学校加大投入,确保项目实施。

在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将信息技术类专业列为学校发展重点建设专业群之一。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新兴产业,专业的建设与国家工程中心的发展相契合。学校高度重视,把该专业列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二)组织和人员保障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由企业界精英、行业专家、学术权威及相关、毕业生等组成,下设各分项领导小组,实行统一组织、统一协调、分工负责、动态检查、目标考核、以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定期召开专业学术高峰论坛,解决项目难题,落实项目进度。 (三)资金保障

在国家财政拨款250万元的基础上,行业企业投入250万元,学校自筹100万元,为项目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通过相关及实际需要调整资金的合理使用,并保证专款专用。 (四)质量控制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制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并完善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程序化运作模式,将项目建设任务分解成具体职责,健全管理体系,规范项目建设各岗位职责要求,改革评价办法,确保项目实施。

十、专家论证意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