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30分)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脑髓古gèn 犷野guǎng 叱咤风云chà .suǐ 亘...B.归省骨biān 锲而不舍qiè .xǐng 悲怆.chuàng 砭..C.冗杂rǒng 剽悍biāo 告罄qìn 怏怏不乐yàng D.凛冽lín 抽搐劲qiú 戛然而止jiá ..chù 遒..2.(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锋芒毕露 妇儒皆知 马革裹尸 迫不急待 B.慷慨淋漓 尽态极妍 力挽狂谰 眼花缭乱 C.鞠躬尽瘁 铤而走险 锲而不舍 迥然不同 D.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罄竹难书 珊珊来迟 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

B.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维谷:穷尽,..指困境

C.在这样的高贵姿态中,它和人面对面地相觑着。 觑:看 .

D.我相信我这一生是不会冻饿之虞的,因为我老早就考虑到怎样预防的意外的事故。虞:.料想;猜度

4.(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每个名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

C.七年缠脚七班小明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被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

D.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 .....5.(2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符合课文内容的一项是( )

他时而 时而 ;有时 有时 。他激动起来未免 ,但激动起来后和蔼可亲的样子又使人 ;尤其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博学多才识往往使人 。

第1页(共9页)

①激情满怀 ②义愤填膺 ③热烈激动 ④雄辩过人 ⑤逗人发笑 ⑥心情激动 ⑦惊叹不已。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⑤⑥⑦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⑦①②D.①②⑥⑦③④⑤

6.(2分)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又默默地写了一本大约16万字左右的书。

B.第27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注重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 C.贝克汉姆在巴黎圣日耳曼队夺冠后宣布即将退役,停止20年的辉煌职业生涯。 D.如今,年轻人喜欢上网购物,一些老年人也加入到“淘宝一族”的行列。 7.(2分)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里得到的乐趣,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社戏》的体裁和内容与此有相似之处。

B.《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两则神话故事分别选自《山海经》《淮南子》,记载着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体现着先民的英雄气概。

C.《音乐巨人贝多芬》作者何为从多角度刻画出贝多芬独立而骄傲,浓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形象。

D.《爸爸的花儿了落了》一文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之事,时而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8.(2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遥闻/深巷中犬吠 C.余闻之/也久

B.其一/犬坐于前 D.故/日月星辰移焉

9.(6分)名著阅读。阅读《昆虫记》语段,回答问题。

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

第2页(共9页)

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文段的内容。

(2)你知道“螳螂的心理战术”是什么吗?请写下来。

(3)《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 ,这部作品被誉为“ ”。 10.(8分)综合性学习

在以“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中,老师布置每人出一期以“马”为主题的手抄报。 (1)请你仿照栏目一、栏目二的标题为这份手抄报再设计两个栏目标题。 栏目一:点击马的成语 栏目二:吟诵马的诗作 栏目三: 栏目四: (2)请你写出与马有关的诗句和俗语各一句。

(3)请你至少用上两个还“马”字的成语,给自己写一句激励性的话。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30分) 11.(10分)古诗词填空。

(1)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2)山际见来烟, 。(《山中杂诗》) (3)深林人不知, 。(《竹里馆》) (4)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月歌》) (5) ,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6)马上相逢无纸笔, 。(《逢入京使》) (7)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 (8)荷笠带斜阳, 。(《送灵澈上人》) (9)黄梅时节家家雨, 。(《约客》) (10)江山代有才人出, (《论诗》) 12.(4分)古诗赏析

第3页(共9页)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13.(16分)文言文阅读。阅读文章《狼》,完成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剩骨。途遇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又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

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以薪积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待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 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露其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缀行甚远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屠乃奔倚其下 .④屠自后断其股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植援笔立就,可观。

(3)文章最后一段说“狼亦黠矣”,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黠”?

(4)文章通篇写“狼”,最后归结到“禽兽”上,请你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深刻含义。 (5)找出文中屠户情绪变化的词语,简要分析屠户的形象特征。 三、现代文阅读与理解(40分)

14.(20分)炊烟里的母亲 朱成玉 ①母亲老了,总是遗忘。晾晒的衣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煳锅底的次数越来越

第4页(共9页)

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

②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叠起来,用以提醒自己。

③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

④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我总是这样想。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

⑤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把我抱起,毫不犹豫地,深深地吻下去。

⑥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

⑦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

⑧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许多可口的饭菜来。母亲在厨房里劈啪作响,把贫苦颠得上下翻飞,把日子炒得香滋辣味。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窜出来为母亲鼓掌。

⑨而从灶台下欢快地跑向屋顶的炊烟,是缠绕在母亲手上的戒指,一生都未曾褪下。因为,在母亲的指缝间,我总能闻到葱花的味道,家的味道。

⑩所以,我家的炊烟是有着葱花味儿的炊烟。我家的炊烟也是最好客的炊烟,总是微笑的。或是点头,或是招手,欢迎你,挽留你。

⑪炊烟,就这样在我的目光里一茬一茬地熄灭,又一茬一茬地升起。

⑫今夜,我想念母亲。可是我无法回到她的身边,唯有希望故乡的风能轻一点儿,别把我家的炊烟吹得东倒西斜。因为母亲在炊烟里睡着,她累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吧,借着炊烟的暖。

⑬母亲,今夜我们梦中相见。

第5页(共9页)

(选自《辽宁青年》2014年第10期,有改动。) (1)作者由“炊烟”回忆了母亲的哪些活动?

(2)请分析第③段中“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这句话的作用。 (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妙处。

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5.(20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嚼一片苹果皮

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在外地工作的姑父回来看望奶奶,带来很多礼物,其中有两个又圆又大、又红又香的苹果。

我和哥哥第一次见到苹果,我们眼巴巴地看着那鲜红的苹果,闻着那诱人的香气,一口一口地咽着口水。

吃罢早饭,姑父走了。奶奶把我和哥哥喊到跟前,拿起两个大苹果,塞到我和哥哥手里。她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早就看到你们俩馋猴儿似地盯着苹果。快到一边吃去吧,别让你们妈看见了。”

我们拿着苹果,来到院子外的一堵矮墙边。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个弯弯的小月牙。我呢,不时把苹果凑近鼻子,一边闻,一边连声说:“好香,好香。” 哥哥说:“咱们吃吧。” 我说:“咱们吃吧。”

不知说了多少遍“咱们吃吧”,可谁也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

哥哥说:“咱们别吃,等晚上爸爸回来,你的和妈妈分着吃,我的和爸爸分着吃。” 我咽了咽口水,连声说:“好好好。”

我和哥哥正高兴地商量着,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们身后。 妈妈笑盈盈地看着我们,问道:“这苹果是你们姑父给谁带来的呀?” 我们齐声回答:“是给俺太婆带来的。”

妈妈说:“是啊,这苹果是给你们太婆带来的。太婆已经80多岁了,身体又有病,咱家有了什么好吃的,应该给她留着,让她多吃几次。你们说我说的对不对?” 我和哥哥没有回答,忙把苹果放到妈妈手里。

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好一阵之后,她才摸了摸我们的头,转身走进屋里。

第6页(共9页)

我们在院子里玩了一会儿,哥哥说:“别玩了,咱们该做作业了。”

我和哥哥走进屋里,看到妈妈站在太婆床前,正准备削苹果。太婆看到我们,擦擦眼泪对妈妈说:“孩子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苹果,你就让他俩一人吃一个吧。”妈妈笑着说:“他们以后吃苹果的机会多着呢,您就别老想着他们了。”

太婆又擦了擦眼泪说:“孩子,难得你的这一片孝心,可你不让他俩尝尝,我吃着也没啥味呀。”

妈妈给我们使了个眼色,我和哥哥忙拎着书包走出屋外。

那天我们吃罢晚饭,妈妈把我和哥哥叫到她面前,端起放在案板上的一只碗说:“伸手。” 我们把手伸了出去。

妈妈在我和哥哥的手里放了几片苹果皮,笑盈盈地说:“吃吧,孩子。”

我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嘴里,慢慢嚼着,立刻,满嘴都是苹果的香、苹果的甜。正在细细品味的时候,哥哥叫了起来:“妈妈,苹果皮是苦的。” “苹果皮苦?”妈妈有些惊奇地看着哥哥。

哥哥把苹果皮递到妈妈面前,妈妈忙捏起一片放到嘴里嚼了嚼,忽然笑了起来,轻轻拍拍哥哥脑门儿说:“你这小鬼头哟。”

我也连忙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妈妈嘴里。妈妈把我和哥哥搂在怀里,一边嚼,一边高兴地说:“真甜真香啊。”

我常常想起第一次吃苹果皮的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

如今,吃苹果已是极平常的事,但在我的感觉里,第一次吃的那几片苹果皮,滋味是多么难忘啊。

(1)从选文中找出与“我早就看到你们俩馋猴似的盯着苹果。”相照应的一句话。 (2)简要描述文中小哥俩的形象。 (3)说说文中画线的句子的深刻含义。 (4)在文中找出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5)作者为什么强调“在我的感觉里,第一次吃的那几片苹果皮,滋味是最难忘的”?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6)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四、写作(50分)

16.(50分)请以“你是我最的 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第7页(共9页)

【提示与要求】

(1)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第8页(共9页)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30分)

1.B; 2.C; 3.D; 4.C; 5.A; 6.D; 7.A; 8.C; 9.法布尔;昆虫的史诗; 10.讲述马的故事;了解马的习性;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30分)

11.朔气传金柝;竹中窥落日;明月来相照;影入平羌江水流;此夜曲中闻折柳;凭君传语报平安;野渡无人舟自横;青山独归远;青草池塘处处蛙;各领风骚数百年; 12. ; 13.紧跟;像狗一样;于是,就;大腿; 三、现代文阅读与理解(40分) 14. ; 15. ; 四、写作(50分) 16. ;

第9页(共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