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姓氏文化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这种辨别符号必须跟随母亲才能形成, “妈妈姓啥我就姓啥”,这就是后来姓和女性之间紧密联系的原因。周代女称姓,男不称姓也是这一古老风俗的遗留。

简单的说,姓最早的来源就是“生”。姓强调谁生,是侧重于辨别血缘关系的族群之统称;而氏强调谁立,是建立在一姓基础上的集团利益关系的家族之统称。

氏的起源

先秦时期的姓大约有三十五个,氏的数量比这要多得多,比如汉代王符在《潜夫论》中说,楚季氏、列宗氏、斗强氏、良臣氏、耆氏、门氏、侯氏、季融氏等四十个氏都属芈姓,一斑窥豹,可见氏的数量一定少不了。如果要问先秦到底有多少个氏,这还真是个难题,统计起来很麻烦。

我国古代家族中实行的似乎是姓氏双轨制,一个人不但有姓,还有氏,如果再加上名字号谥这些零敲碎打的话,一个人的头衔会很多,帽子会很大。我们读《春秋左氏传》,常分不清里面人物的姓氏名字。比如春秋时鲁国有个叔孙州仇,其他的称呼还有武叔、武叔懿子,子叔孙等。这个人的姓氏名字就不好区分。其实他是周公之后,姬姓,叔孙是他的氏,名州仇,东周流行双字谥,所以武是他的谥号,懿也是他的谥号,字是什么,没传下来。这个姓氏双轨制没给我们中国文化添多少彩,倒是添了许多后人认知的麻烦。

周代的时候,氏是姓的下属单位,一个姓能分许多氏。但在上古时,我的感觉是氏不一定隶属姓。氏的本义是“本”的意思。其甲骨文字形为 ,金文 ,是个典型的指事字,其下一点就指出了“本”的意思。与氏字有关的字也大多有根本的意思,低、胝、底、诋、纸等这些字都有根本、基础的意思。所以氏可能比姓的资格还要老。我国最早的神话人物称氏的多,称姓的很少见,如伏羲氏、神农氏、防风氏、燧人氏等。这些人

物当然都是云山雾罩,当不得真。可从这些人物名称来看,氏的称呼一定是非常古老的。这些氏们应该是初民社会部落公认的统称,它和强调血缘关系的姓是不一样的,和后来周代姓氏制度中的氏也不一样。它强调的是当时一个部落的某种特征,并以这种特征为氏。

到了周代,分封天下,着眼礼制,氏也随之成为姓之下的一个单位。这一时期,姓和氏的区别非常明显,再到了汉代,姓氏合流为一,二者也就没什么区别了。先秦的氏名来源有多种,比如以居住地为氏,西门啊南宫啊北郭啊;以职业为氏,屠啊陶啊巫啊卜啊;以先祖的字为氏,孔啊季孙啊仲孙啊;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周啊郑啊齐啊蔡啊。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在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中看得更详细。

姓和氏有什么不一样?

从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来看,商代似乎对姓和氏区分并不严格,当然这更有可能是“文献不足征”给我们的误导,商代文献我们看得太少,考古挖掘又发现的太少,知道的也就少,没办法的事。在周代,姓和氏泾渭分明,区别的很清楚,。

先秦姓和氏有什么不一样?古人谈得很多,我在此提炼出几个先秦社会姓氏区别原则。

一、女人必须称姓,男人必须不称姓。

两个必须。为什么必须?不知道。我猜想还是社会风俗遗留问题,有人说姓代表女系,氏代表男系,这有点颠倒因果,女称姓男不姓姓还是我们上文说过的姓和女性老早就有的相依关系。

举例为证。我们知道小说《封神演义》中有两大美女,都是妖精。大妖精叫妲己,二

妖精叫喜媚。这个喜媚的原型其实是夏朝的末代国君桀的妃子妹嬉。这两个人物名称就非常符合古代女性称谓规则。一个是己姓,一个是嬉姓。名分别叫妲和妹。还有两个美女,一个是褒姒,一个孟姜女。褒姒是姒姓名褒,孟姜女严格说来应该叫孟姜,孟是排行,姜是她的姓。叫她孟姜女是小说笔法。《春秋左氏传》中有穆姬、齐姜、邓曼、敬嬴,分别为姬姓、姜姓、曼姓和嬴姓。你看,那时姓还跟在名的后面。有没有例外?有。《春秋左氏传》中有个贾君,是晋文公重耳哥哥晋太子申生的妃子, 她就没称姓,为什么没称姓?我想就因为晋和贾是同姓,都属姬姓,在此算是隐瞒,只用了泛称。

说罢女人说男人。比如我们今天常说的周公姬旦和秦王嬴政,这种称呼实际是错误的,这是今天的称谓习惯。男人必须不称姓,正确的称谓是周公旦和秦王政。这个有没有例外?好像没有,反正我还没发现古书上有称姓的男子。

男子如何称谓呢?基本原则是称氏。有两个例外。一是特别贵的人不称氏,一是特别不贵的人不称氏。如果贵为国君,那就不称氏,而是以国名代之,这个就叫“国君无氏”,如齐侯昭、郑忽等;国君的儿子也没有氏,这叫“公子无氏”,如公子吕、公子突、公子友。再就是地位低的,也没有姓,也没有氏,只能是干巴巴的一个名。

二、姓不可以变,氏可以变。

姓是维系血缘关系的纽带,是为了说明同姓的人都有个共同的“妈妈”,“妈妈”只有一个,姓也就只有一个,是不变的。这种现象古人称之为“姓千万年而不变”。而氏则是因一个利益集团越来越膨胀,膨胀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分裂,比如姬姓,它下面就有孟孙氏、仲孙氏、叔孙氏、后氏等很多个氏,孟孙氏集团再膨胀,它便可以在下面再分氏,如子服氏、南宫氏;叔孙氏集团再膨胀,就出现了叔仲氏等。这种现象古人称之为“氏一再传而可变”。但无论氏在下面怎么分,因为同姓,他们还是一条线上的蚂蚱,相互之间是不能通

婚的,这就是我们在古书所见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不婚是当时通行的一个说法,实际上婚不婚,也没那么严格。比如上文所说的晋太子申生娶的贾君就是同姓,申生的爸爸晋献公娶的正妃也是贾家人,都是姬姓。实际上,那时同姓而婚的已经不稀罕。

《春秋左氏传》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呵,看看我引用此书的频率,就可以知道这书有多牛了。说的是鲁襄公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548年,齐国棠地的大夫——棠公死了,当时齐国的权臣崔杼去开棠公的追悼会,他的司机东郭偃恰好是棠公的小舅子。追悼会上,崔杼看到了棠公的妻子棠姜长得特别漂亮,就对司机东郭偃说,你姐这么美的个人,别可惜了,帮我娶了吧,我亏待不了你。东郭偃说,这怎么行呢,结婚是要看看是不是一个姓,男女要辩姓啊。崔杼破口大骂说,我们他妈的怎么可能一个姓啊,你也配和我一个姓?东郭司机说,你出自齐丁公,我出自齐桓公,都是姓姜的啊。这番话还真唬住了崔杼,愣是当时没敢娶棠姜。

别看我说的这么麻烦,《春秋左传》中只用了五六十个字写了这个故事。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崔杼和东郭偃这两个同姓在血缘上到底是什么关系。崔杼的老祖齐丁公是太公望的儿子,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崔杼的先人就出自齐二代;齐桓公呢,是齐国的第十五代国君,东郭偃的先人就出自齐十五代。而当时崔杼和东郭偃所处的是齐庄公当政期,齐庄公是齐国第二十二代国君,好了,算一算这个关系就知道,崔杼和东郭偃是各自往上数二十多世才是一个祖先,现在崔杼是崔氏,东郭偃是东郭氏,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基本是属于八杆子打捞不着的关系,但都是姜姓,所以就不能通婚。这故事的尾声是崔杼没信这个邪,到头来还是娶了棠姜;这个故事的尾声的尾声是崔杼杀了国君齐庄公,立

了新君齐景公,还差一点杀了我们特熟悉的晏婴;这个故事的尾声的尾声的尾声是棠姜上吊自杀,崔杼也上吊自杀。顺便说一下,棠姜这个名字《史记》中叫东郭女,《列女传》中叫东郭姜。

三、姓氏不是每个人都有。

我们都知道,今天的姓和名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个体符号,没啥也得有姓和名。先秦时的姓氏名字这四要素并非每个人都有。名和字,古代很多人恐怕就没有,现代也有很多人没有。以前农村风俗,孩子多了,就老大老二小三的叫,后来他们就叫老大老二老三,这个老大老二老三严格说来并不算名字,有的人说这是以排行命名,这种说法不严谨。如少年英雄王二小,就没名字。再比如汉高祖刘邦,出身低下,一家人全都没名字。他爸爸叫刘太公,就是刘老头;他妈妈叫刘媪,就是刘老太太,哥叫刘仲,他是刘季,就是刘二刘三。我怀疑刘邦这个名字是他走上革命道路后才有的。名都没有,更何况字呢?先秦时的姓和氏,只有贵族才有。姓只有三十多个,是社会阶级分化中的产物,不是“贵族”血统的根本没有,比如我们熟悉的盗跖、庖丁,都是职业加名,没姓也没氏。

简单的说,姓侧重血缘,氏是血缘基础上的再生利益集团。古代的姓氏制度其实是等级观念的体现,贵族贵姓世家望族什么的都从这里衍生出来,我国民主平等的观念在几千年文化中迟迟没有声音,其中想必有姓氏制度的原因。

好了,最后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论语》那段“亚饭干三饭缭四饭缺”文字中来。最后我想说的是,据说现在中国油盐酱醋茶都有姓的,那么姓饭的恐怕也有。如果有,我想这个姓就来自“亚饭干三饭缭四饭缺”。注意,这是以古人职业为氏,这个职业不是厨子,而是宫廷音乐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