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姓氏知识——春秋姓氏浅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姓氏知识—— 春秋姓、 氏大不同

姓和氏,今天看来是一回事,但是在西周和春秋,只有贵族才有 姓和氏,姓代表他所属的广义族群,有点像现在说的“民族“或族群之意,氏代表他的家族。

姓区分族群

商朝人有没有\"姓\"的概念,现在不好 说。但周人有,而且特别重视。因为周人严禁族内通婚,不同的族群要靠姓来区 分,同姓不能结婚。周人都是姬姓。他们 刚刚在关中崛起、还没有灭商的时候,主 要和近邻的姜姓族通婚。 后来,周武王灭商、占领中原之后,把自 己的同宗亲属和后代分封到各地,建立了 鲁、卫、燕、蔡、虢等至少几十个诸侯 国,这些国家的统治者都是姬姓。

一贯友 好的姜姓族也被分封到中原,建立了齐、 申、许等国,协助周人统治中原。

中原原有的那些民族,有些可能已经有姓 的观念,那就继续沿用;没有的,就会被 周人强行安一个“姓“,用来区分能否通婚。

比如被征服的商朝人,都是\"子”姓(孔 子是商人后代,所以也是\"子\"姓); 秦、梁、莒国是”嬴”姓,薛国 是\"任\"姓,鄴国是\"曹\"姓。这些族群(小国),也逐渐都有了同姓不婚的禁氏代表家族氏,用来区分贵族的家族、家支。氏的来 历很多。

可以用官职作氏。比如\"司马\",本来是 管军事的官职,世代当这个官职的家族, 就可以叫司马氏。司徒、司空也是官职变成的氏。

可以用地名作氏,一般是贵族封邑的地 名,比如晋国的原、韩、魏氐 可以用自己先祖的字作氏,因为对尊敬的 人不能称名,但可以称呼字(表字)。那 些不是太子、不能继承君位的公子们,他 们的表字,往往就成了自己后代家族的 氐 像鲁国三桓家族,孟孙(也叫仲孙)、叔 孙、季孙的氏,就来自他们先祖公子那辈 的字。季孙氏的第一代公子字季友,他的 后人只取了”季\"字为氏,然后又加 了 \"孙“字,表示是季友的后世子孙。

氏的来历多,这就难免有重复。

比如春秋时以\"孔\"为氏的家族,就不止一家。因为孔这个字经常被人取做表字。春秋时,人常有名嘉、字子孔的。因为名 和字要有点联系,《诗经》里有”孔 嘉”(很好)这个词,\"孔\"的意思 是\"很”,\"嘉\"是\"好”。

以\"子孔\"为字的公子多了,就会繁衍出 不同的孔氏家族。从\"子孔\"到\"孔\", 这背后的原因,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结 论。但我猜测,很可能是因为这里 的

\"子\"是个虚字,没有明确的意义,所 以后来给家族取氏的时候就省去了这个字。 孔子这个孔氏出自宋国公子。此外,卫国还有一个孔氏,其中的孔文子和老年孔子 关系还不错。但卫国的孔氏是姑姓,跟孔 子家没有任何亲缘关系。这种氏虽然碰巧 相同、但姓不同的,是可以通婚的。

同一个家族,甚至同一个人,也可能有好几个氏。有的氏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封邑。有人更换或新增了封邑,同时也就多了一个新氏。

男子称氏

说完姓和氏的来历,再说称呼问题。那时 候,贵族中男人和女人的称呼方式也不一样。

称呼贵族男子的习惯,是\"氏+名”,比如孔丘。对男人,姓不是用来称呼的,只是区别择偶用,不然孔子就该叫”子丘\"了。

有些男人似乎没有氏,比如各国的国君家 庭,国君的儿子就叫公子某,孙子叫公孙某。到公孙的儿子辈,才能有自己家族的氏,一般就是爷爷的字。但严格来说,国 君和儿孙还是有氏的,就是他们所在的国名。这用的还是以封地命氏的原则。

女子称姓

贵族女子的正式称呼,是\"氏+姓\"。她 们本来可能有小名,但不能在正式场合用。女子强调姓,正是为了区别婚姻,要 跟丈夫的姓不同。但女子被称呼的这个 氏,可以是自己娘家的氏,也可以是丈夫 家的氏,依当时人的习惯而定。 春秋时“齐姜“特别多,这都是嫁到国外 去的齐国公主。其他的,比如王姬、鲁姬也很多。后人为了区别,就再加上她们丈 夫的谥号。比如\"鲁共姬\",就是鲁国姬 姓的公主,嫁给了宋共公。秦穆公的夫人 穆姬,也是用了丈夫的谥号。 平民氏随职业、主人上面这些很复杂的讲究,都是贵族们才有的。那时的平民一般没有姓氏,只有一个 光秃秃的名。但实际上,氏也可以勉强有。比照贵族们的官职或封邑原则,平民也可以把他的职业或者村落名、甚至主人的氏作为自己的氏放在名前面。

比如《庄子》里那位很会切牛肉的庖丁,丁是他的名,\"庖\"是厨师、职业,也勉强可以算他的氏。

孔子母亲家族是平民,本来没有姓和氏,但文献记载里他们家族的人都是颜氏,比如颜回。这是怎么回事? 这应该是沿用主人的氏的原则,给这个家 族安了一个氏。鲁国确实有一户颜氏小贵族,是本地土著部族头领。后来周人的鲁 国建立起来,这个部族头领就被纳入了贵族序列。以前他们统治下的土著居民,如 果非要定氏,就沿用主人的。

这种土著居民沿用主人氏的现象,现在也有。清代民国山区那些土司家族地区,土司老爷都有汉姓,但他们治下的民众本来 没有姓。后来,这些地方的人大都随了老土司的姓。比如甘肃省的卓尼县,以前是杨土司家地盘,现在这里的人几乎都是杨姓。

司马迁没搞明白

到战国的时候,贵族社会瓦解,礼崩乐 坏,西周春秋的这些姓氏讲究就逐渐消亡。首先是姓和氏没了区别,其次是老百姓也 开始有了正儿八经的姓。根据史书来看, 战国的人就都有姓了(或者叫氏,反正这时也没区别了)可从近来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张家山汉简等看来,秦朝和汉初的时候,还有很多老百姓没有姓氏,就是光秃秃一个名。

这时的朝廷甚至有讲究:级别特别高的官 员,在公文上可以不写姓氏、只写名,普通官员就要姓名完整。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经不懂春秋 时候姓、氏的这些讲究。像他说孔子“姓 孔氏“,明显就是不懂姓和氏的区别。

《史记》里还写周文王叫姬昌,武王叫姬发,周公叫姬旦。其实在周人那里,姬是姓,根本不能用到男人称呼里面去。结果两千多年传下来,大家也这么叫习惯了。

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这三人,如果用符合当时规范的称呼叫他们,应该分别是\"周昌\"\"周发\"\"周旦\"。他们是周这个小部族的首领,周就是他们的氏。 另一些更冷的小知识。

当时的天下,除了周人,也就是周王室和从王室分封出去的那些诸侯、贵族以外, 还有以\"姬\"为姓的人吗? 有。在周人老家的一些近邻部族,也就是戎人,就有姬姓的。他们和周人同宗,所 以一直不能互相通婚。但姬姓戎人一直没 文化,没建立起政权,也不愿接受同宗的 周人统治,所以被周人视作蛮族,不能通 婚的同姓蛮族。

孔子的这个\"子\",是他的姓吗?还不是,那是对贵族男子的尊称。比如季武 子、孟献子等等。

用\"子\"作为贵族尊称,可能来源于商 朝。因为从甲骨文、金文来看,商族的贵族男性习惯被称为\"子\"。这个习惯在后 来的周朝发生了两种流变:第一,

在周人的族姓体系里面,商人都被认为 是\"子\"姓;第二,周人习惯尊称所有的 贵族为\"子\"。但这两个后衍生出来 的”子〃就没意义上的联系了。

还要说明一点,为了照顾现代的习惯,会用\"姓\"代称当时的氏,比如说孔子姓孔。但涉及当时意义 的\"姓\",我就称其为\"族姓\",以示区别。

名和字的称呼

说过了春秋人的姓和氏,再来说说当时人的名和字。

现在我们觉得名和字是一回事,古代不一样。古人生下来就取名了,这个名用来给长辈、上级称呼。

到男子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办成年礼,就 要取一个 学 (表字),字是让平辈人和晚辈人称呼的。名和字在意思上往往要有点联系,这点前面也有提到。 古代取字,往往要表现兄弟、姐妹的排 行。老大的字里面一般要有\"伯\",或 者“孟“。伯表示他是正夫人生的,是嫡 长子或嫡长女。孟,就表示是妾生的老 大。 字里有\"仲\"的,表示排行第二 字里有“叔“的,表示排行第三,或者更 靠后,但不是最小的。最小的那个孩子的 字是\"季”。也有人取字的时候懒,就在单字名前面加一个表示排行的伯、仲、叔、季,就是字了。比如三桓季孙氏的始祖公子友,他的 字“季友“,就是一个表排行的季,加上自己的单名友组成的。 有人可能担心:取字的时候,他父母怎么 就知道这个儿子或者女儿会是最小的呢? 难道没信心再生一个吗?

要知道,字不是生下来就取的,而是举行 成年礼的时候才取。到这个时候,父母对于能不能再生个孩子,应该已经心里有底。 1.不同的族群要靠姓来区分,同姓不能结婚;

2.氏,用来区分贵族的家族、家支。 它的来历有很多,包括官职、地名、

先祖的字等等;

3.称呼贵族男子的习惯,是\"氏+名\",比如孔丘。而贵族女子的正式称呼,是\"氏+姓\",比如\"齐姜“ 。至于平民,一般没有姓氏,只有名;

4.古人的名,是用来给长辈、上级称呼的。而成年后取的字,则是让平辈 人和晚辈人称呼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