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字学课件——精选推荐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字学课件

⽂字学课程性质:1)语⾔学分⽀

2)研究⽂字产⽣、发展和使⽤过程

3)⽂字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及相关知识和理论

4)⽂字学是汉语⾔⽂学、新闻、哲学、社会⼈⽂学科的基础课,“⽂字学”是传统称谓问题:1、繁简字 2、通假字 3、异体字

教学⽅式:讲授、讨论、考查(课堂提问、测试)、考试参考书⽬: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唐兰:《中国⽂字学》⽂字改⾰出版社 1963年杨五名:《⽂字学》湖南⼈民出版社 1986年王凤阳:《汉字学》吉林⽂史出版社 1989年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学出版社 1994年张书岩:《简化字渊源》语⽂出版社 1997年裘锡奎:《⽂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1988年

陈炜湛、唐钰明:《古⽂字学纲要》中⼭⼤学出版社 1988年第⼀章汉字的数量、名称、性质、特点1 名称

古代惯⽤国名获朝代⾄名命名。在中国历史上,汉朝强⼤,统治期间,⼀个⼈数众多的⼈们共同体形成,汉⼈群体。所⽤语⾔,汉语,⽂字即汉字。汉朝以后1800年⾥,朝代更替,但“汉⼈”之称亦流传下来,⾄今形成了⼀个⼈数众多的⼈们共同体——汉族,此时,亦把中国使⽤的⼴泛语⾔叫汉语,⼴泛⽂字称之为汉字。1.2 华⽂

夏朝以来,中原地区经济⽂化先进的诸侯国⾃称“华夏族”,《左传·定公⼗年》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也。”春秋以来,中原⼈⾃称“华夏族”

近代以来,中国⼈⾃称“中华民族”海外的中国侨民⾃称为华侨,称汉语为华语,称汉字为华⽂。1.3.1汉字的数量

汉语⼤字典编写委员会《汉语⼤字典》收54678字只是有记录的⽂字,不包括⼈们⽇常⼩范围使⽤字。张⽟书《康熙字典》收47035个字徐元浩《中华⼤字典》收48200个字《中华⼤典》⾥收有7万余字

有增多趋势:新造字旧字保留⽅⾔字作为字库编⼊1.3.2电脑字库中的字数

2007年版北⼤⽅正超⼤字形库收70244字 2000版有27484个字⼀级字:常⽤字 3000多

⼆级字:7000多字三级字:8300多字1.3.3 中国古代典籍⽤字

⼗三经总字数:589283个,单字6544个估计秦汉中⽤字为3500个⽼舍单字:2413个

⽑泽东:659928个,单字:2981个1.4汉字的性质

⼀般来说,汉字分为两类:

⼀、表⾳⽂字英⽂—⾳素⽂字国⽂—⾳节⽂字⼆、表意⽂字1.5 汉字特点:

汉字是表意⽂字汉字有超时空性⽅块形是主体

形声字是主体⼆维平⾯⽂字世界上最古⽼且寿命最长的⽂字第⼆章汉字体系的形成与汉字结构分析⽅法的产⽣2.1 体系形成的阶段:

表意阶段——表⾳阶段——意⾳阶段

2.1.1 表意字—表意阶段可以看到意义,但不指⽰读⾳,反映⼀种造字意图。⼈类祖先创造⽂字时最早创造表⽰数⽬的符号,⽐如集体劳动时关⼼劳动⼈数、获猎数量,数字最为关⼼但也最容易被忘,故在绳⼦上打结。例

然后互相交往为了认识⼈、族群的秒⽑,开始造关于⼈⾝体的字例

许慎:近取诸⾝,远取诸物例

2.1.2 表⾳阶段

字⾯上不能反映⼈们的造字意图,只指⽰语⾳。

词和字是两个概念,词是⼀个⾳节,读⾳(⽿朵听)语⾔层⾯字是书写符号(眼睛看)不⼀定会读故词典、字典并不相同语⽂:语⾔和⽂字

①、社会发展,词汇扩⼤,造字速度跟不上,出现假借,如度量长度的⽶来⾃⼤⽶的⽶;

②、虚词怎么造:假借“箕”假借为“其”2.1.3 表意兼表⾳阶段(形声字)

2.3.13.1 在表⾳字上加上新的表⽰意义的符号唯:⾫--本指⼀种鸟 +⼝=唯

2.1.

3.2 在表意字上增加表⽰读⾳的符号(声符)为了消除⿃、鷄、鳯的混乱增加表⽰区别读⾳的符号2.1.

3.3 表意与表⾳的构件同时组合构成新字——⽣成形声字的主要途径湄楣

甲⾻⽂:表意字80%⾦⽂:表意字>表⾳字⼩篆:表意字20%现在:形声90%

问题:从80%的表意字发展到80%的形声字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形声字越来越多)2.2汉字结构分析⽅法的演变2.2.1汉字结构分析⽅法的产⽣

(1)从主观上来说,汉字越来越多,⼈们学习和掌握⽂字需要⼀种⽅法

(2)从客观上看,⽂献记载表明,夏商周时期还没有产⽣分析⽂字的⽅法(3)周朝出现“六书”名称,据《周礼·地官·保⽒》载,保⽒“养国⼦以道,乃教之六艺(礼乐射驭书数)……五⽈六书。”只有总名⽽⽆具体区别。(4)东汉始有“六书”名称。①《周礼·地官·保⽒》郑⽞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假借、处事、谐声也。”②班固《汉书·艺⽂志》将六书之名定为象形、像事、像意、像声、转注、假借

③许慎《说⽂解字叙》将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说⽂解字叙》的定义: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视⽽可识,察⽽见意会意:⽐类合意,以见指huǐ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转注:建类⼀⾸,同意相受假借:本⽆其字,依声托事

⼀般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字之法。从中可看出,先有汉字后有汉字结构分析⽅法(即先有造字实践)

⽅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分析⽅法从⽆到有,从仅有名称到有定义,经历了⼀千多年

六书理念源于早期⽂字,但主要适⽤于⼩篆字形结构的分析(甲⾻⽂在20世纪才被发现,“六书”定义不能针对甲⾻⽂,是不是周朝所指的“六书”?不知,⼀部分甲⾻⽂现代汉字不适⽤。)2.2.2六书举例⼀、象形

清·段⽟裁《说⽂解字注》将其分为独体、合体两类王筠《⽂字蒙求》将其分为正例、变例今⼈分类:独体、合体、变体1、独体象形

⼀个字像某物之形,是⼀个不可分的结构呂,脊⾻也⾞⾣,酒缸之形

2、合体象形

⼀个是固有的字,另⼀个是像物形的符号果湄3、变体象形

在原有象形字基础上变形或者增减⼀些构件所组成新的象形字⾩⼭翻转90°烏是⿃中间少了眼睛⼫⼈字翻转

⼆、指事分独体、合体、变体

1、独体指事⼀些抽象的事,画不出样⼦,就⽤符号表⽰⽐如上和下两个字2、合体指事在已有象形字基础上加指⽰性符号⽐如本、末、朱、⽢等字

3、变体指事增减已有象形字的笔画形成的如⼣,去⽉中两笔如迅,从飞中截了⼀半翅膀⼜如乏,是正字的翻转三、会意字以形会意,以义会意1、以形会意(早期)

如“夾”⼀个⼤⼈,两个臂膀夾两个⼩孩⼜如“兵”,双⼿持“⽄”(似斧的武器)“步”⾜迹前后之意

“企”脚抬起来使⼈⾼,表盼望“盥”表⽰洗⼿

3、以义会意(⽐例⼤)以⼏个字的意义组合表⽰新字“删”,左“册”右“⼑”,⽤⼑除去契刻的字“男”,上边是“⽥”,下边是⼀种农具“明”,⽇⽉为明“劣”,⼒不⾜也

后代所出字,如“尖”,“歪”,“套”,“掰”,“楞”等四、形声字

有⼀般结构、特殊结构省形和省声1、⼀般结构由形符声符的位置来决定左形右声:梧、铜右形左声:胡,颈,期,鸽上形下声:草、雾、空下形上声:案、架、臀、外形内声:国、阁、裹内形外声:闻、辩、风、闷特殊结构:

①形符偏于⼀⾓修:从⼺攸声腾、勝:从马⼒朕声②声符偏于⼀⾓旗:从⽅+⼈(yǎn )其声徒:从□⼟声③声符形符穿插游:从⽅+⼈汓声随:从⾡隋声3、省形省声字

①省形《说⽂》“考,⽼也,从⽼省丂声”“弑”从殺省式声

②省声“梓,楸也,从⽊,宰省声”,⼜如“炊,爨也,从⽕,吹省声”

4、亦声字有些字的声符在表⾳的同时也表意义⼜称为“形声兼会意字”《说⽂》中有“从某,某,某亦声”的说法如“娶,取妇也,从⼥从取,取亦声”“婢,从⼥从卑,卑亦声”“叛,从半从反,反亦声”“政,从正从⽁,正亦声”问题:合体象形与指事有何异同?以形会意是怎么回事?2.2.3传统“六书”的能与不能

许慎⽤六书分析了《说⽂》中的每个⼩篆字形,为⼈们使⽤六书分析法树⽴的榜样有了《说⽂》对汉字结构的分析,汉字说解的条列才真正确⽴

举例中虽有甲⾻⽂、⾦⽂、现代汉字,但不能彻底贯彻到底。如甲⾻⽂:上“⾙”下“⼝”,于省吾《甲⾻⽂释例》释为“敗”,但结构不清楚,⼜有“具有部分表⾳的独体象形字”(羌、姜、天),后代没有。现代汉字“邓、鸡、观”等,⽆法分析。⽌⼽为武

⾃环谓之私背私谓之公2.3汉字结构分析⽅法的演变2.3.1 各家“三书”说

1934年,唐兰《古⽂字学导论》提出象形、象意、形声的三书说;

1956年,陈梦家《殷墟⼘辞陈述》,将唐兰的“象形”和“象意”合并为“象形”,提出象形、形声、假借的三书说;1957年,刘⼜⾟《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字改⾰》⼀⽂提出形意、假借、形声三书说;

1988年,裘锡奎《⽂字学概要》提出表意、形声、假借的三书说。其中,“表意”⼜分六⼩类:抽象字、像物字、指事字、像物式的像事字、会意字、变体字;

2000年,何九盈《汉字⽂化学》从⼆元(表达、造字)化表达机制出发,提出表意、形声、假借三书说,即造字表达分为表意类、形声类,借字表达为表意类。2.3.2 “新六书”说

1994年,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提出现代汉字的“新六书”:会意(尖宝林)、形声(株肤氮)、半意符半记号(布鸡炉缸)、半⾳符半记号(华巩)、独体记号字(⽅乐书专)、合体记号字(⿍鱼杂燕)2.3.3 “新四书”说

2001年,张⽟⾦、夏中华《汉字学概论》根据字符构成⽅式提出了包括表义法、表⾳法、⾳义法、记号法在内的“四书”,并指出“这四书⾜以囊括从古⾄今⼈们所创造的所有⽂字。四书之间的界限是清楚的,⼀般说来不会再有兼类情况出现。”2.3.4 ⼗⼀种构型模式

2002年,王宁在《汉字构形学》中,提出了对汉字的⼗⼀种构形模式

她把构件作为汉字的构形单位,构件在构字时呈现出表形、表义、表⾳、标⽰四种构件功能,具有四种功能的构件分别叫做表形构件、表意构件、⽰⾳构件、标⽰构件,⽽对于丧失了构意功能的构件称之为记号构件。根据汉字的合成情况及构件在构字中的四种功能,归纳出⼗⼀种构形模式。

全功能构件+0 零和成字(甲)⽺⽹(现)兼更独体字象形表形构件+标⽰构件标形合成字(篆)刃⼨旦⽢准独体字指事表意+指⽰标义合成字(篆)⼩⾳太准独体字指事⽰⾳+标⽰标⾳合成字(甲)旬少⼲⽩准独体字形声表形+⽰⾳形⾳合成字(甲)凤鸡星(篆)齿合体字形声表义+⽰⾳义⾳合成字(甲)贞(篆)普(现)跳合体字形声⽰⾳+各类构件有⾳综合合成字(甲)渔春合体字形声表形+表形会形合成字(甲)降陟(⼩篆)兆益合体字会意表形+表意形意合成字(⼩篆)興爨東闖合体字会意表意+表意会意合成字占解匠从合体字会意

各类构件+(⽆表⾳)⽆⾳综合合成字(篆)葬盗合体字会意王宁提出上述模式有三个前提:(1)汉字是表意⽂字

(2)汉字有理据,可以溯源⾄显⽰理据的形体(3)汉字具有系统性

问题:三书、四书、六书哪⼀种更为合理?为什么?

⼗⼀种模式有⾳综合合成与⽆⾳综合合成与其他九种模式是否有关系?2.4汉字的说解2.4.1汉字具有可说解性

(1)汉字属于表意⽂字,字形反映字义,因⽽遵循构字⽅法可对汉字进⾏说解、;

(2)⼩篆字系可⽤传统六书说解,甲⾻⽂、⾦⽂、战国⽂字、⾪书、楷书的繁体字形与简体形式也可⽤⼀定⽅法说解;(3)每⼀类汉字,其构件和字⾳、字义之间都有特定联系。这种联系叫做“理据”、“字理”。看到⼀个汉字,能够从其构件的功能、意图、组合⽅式等

⽅⾯悟出字⾳和意义,理解它代表的词或语素,这样的字叫有理据;反之,就是⽆理据(假理据)2.4.2假理据说解举例

王安⽯《字说》:“波者,⽔之⽪也。”“笃者,以⽵鞭书也。”

安⼦介《解开汉字之谜》:“谢,是⽤话(⾔)、姿势(⾝)、⼿势(⼨)去表⽰⼀个动作。”饿:我要吃饭果:树⽊种在⽥⾥

春:多(三)⼈出来晒太阳温:太阳照在器⽫⾥,⽔就变温了裕:有⾐有⾕就富裕了2.4.3假理据说解剖析

(1)没有把我构件在正字中的功能

笃波饿谢是形声字却被当做会意字说解,把表声部件“⽪马我射”当做表意部件(2)没有了解构件所承载的造字意图

果:合体象形却被当做会意字说解,错解了上部表形构件的原初意图,当做“⽥”来看(3)没有弄清汉字形体演变的事实

春:本是形声字,因⾪变导致形体改观⽽被当做会意字说解(4)没有掌握构件组合成字的⽅式

温:本是形声字,由构件分层次组合⽽成,却被当做平⾯组合(5)没有考虑汉字简化的因素

裕:形声字,“⾕”是声符,“粮⾷”义的字本作“榖”,简化为“⾕”2.4.4汉字戏说及其他

1、为了某⼀⽬的,有意歪说汉字

《世说新语·简傲》:吕安在嵇康家门上题写“凤”字(讥讽)辜鸿鸣:“妾,⽴⼥也,⽴以供男⼈倦时做⼿靠也。”(嘲笑)2、不顾字源,借字发挥

⽣⼀个“双胞胎”,⼀个“⼥”⼉,⼀个“⼉”⼦,就是“好”呀!(要求多⽣孩⼦)官有两个⼝,⽽民只有⼀个⼝理斜王旁法⽔分占了⼀半3、字谜、测字、对联

⼀个⽇本⼈,拿了⼀把⼑,杀了⼀个⼈,流了四滴⽔(照)宋⽂宗测“春”,谢⽯:“秦头太重,压⽇⽆光”

抗战,教师抗议国民党克扣教育经费:“⽋⾷饮泉,⽩⽔何⾜饱,⽆才抚墨,⿊⼟岂能充饥。”3、析字杀⼈(⽂字狱)

清·雍正江西考官查嗣庭以《诗经》“维民所⽌”为题,诬“雍正去头”,满门抄斩态度:视戏说为⼀种汉字⽂化现象,不能与例句混同问题:“教”左“孝”右“⽂”,“孝”上⽼的⼀半下边是⼦“宿”⼀个房⼦⾥有⼀百个⼈该分析对吗?为什么?第三章汉字结体过程中的系统化

汉字形体发展的趋势:由个体⾛向群体,由独体⾛向合体,由图形化⾛向符号化。在此过程中,系统化特征逐渐形成。其表现是:

(1)字群部⾸化(2)构件位置固定化(3)构件变异规律化(4)构件关系层次化

说⽂.解字.——⽂为独体,字为合体⽇⽉象形字:图形化很浓简化后:符号化很浓1字群部⾸化

早期汉字结构规律性不强,没有形成同⼀构件统属众多汉字的情形,第⼆章的表意阶段和假借阶段就是如此。随着⼈们的系统化意识增强,汉字进⼊形声阶段。形声字⼤量产⽣是从⼩篆开始的。许慎认识到了这⼀点,于是在《说⽂》中⾸次使⽤“部⾸”统帅汉字

系统化——形声字——部⾸

⼩篆中的形声字集中反映了部⾸汉字已经系统化

《说⽂》9353个汉字,分为540个⼩组,每个⼩组都由⼀个共有的意义构件统帅,这个构件就是部⾸。如:練、縷、絮、絆等從“系”罩、罕、羅、罟等從“網”

有了部⾸之後,當⼈們造新字時,反其道⽽⾏之,為同⼀類詞⽴定⼀個共同的意義符號,然後配以其他構件,如:“⾺”馭、馱、馴“氣”氖、氧、氮2構件位置固定化

⼩篆以前的漢字構件位置不太固定,同⼀意義構件寫法各異,⼩篆開始調整構建位置,使同⼀功能的構建位置⼤體相同。甲⾻⽂、⾦⽂、⼩篆中的:沚、泳、沉、洋、濤、涉、淵……同理,原來⼀些上下結構的字,楷體中把意義構件調整為左置。如:鞍、鵝、慚、峰、稿、略、胸……3構件變異規律化

同⼀個漢字,當其單⽤時為⼀個樣態,進⼊合體字作為⼀個構件時為另⼀個樣態,這就是說構件發⽣變異。⽽變異具有⼀定規律性。這種情況主要發⽣在隸變之後,如:⽔、⽕、⾷、⾦、⼿、⼼、⾐、⾁、⼑、⾢(右⽿朵)、⾩(左⽿朵)……4構件關係層次化

合體字的構建組合有兩種⽅式:

①平⾯式:兩個以上構件⼀次性組合成字,放置在⼀個平⾯上,構件不分先後,字義由幾個構件共同反映出來

②層次式:構件逐層累積起來,各部件有先後順序,字的意義不是⼀次性體現出來,⽽是逐級⽣成。如:“萌”、“激”、“灝”

⼀般說來,越是早期漢字,平⾯組合越多,越是晚期出現的漢字,層次組合越多;兩個層次由三個構件構成,三個層次由四個構件構成,四個層次由五個構件構成問題:構件與偏旁部⾸有何異同?舉例說明激、灝的層次分析

第四章漢字形⾳義關係的集中表現形式⼀古今字

1 含義:⼀個字在使⽤過程中,記錄的意義增多,爲了有效地區別意義,就在原字的基礎上增加或改變偏旁造成新字,使原字與新字各承擔⼀部份意義。原字稱為“古字”,新字稱為“今字”,合稱為“古今字”。如:說——悅

《論語·學⽽》:“學⽽時習之,不亦說乎?”

《左傳·僖公三⼗三年》:“秦伯說,與鄭⼈盟。使杞⼦,逢孫、楊孫戍之,乃還。”《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孟嘗君不說,⽈:‘先⽣休矣’!”《孫⼦·⽕攻》:“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韓⾮⼦·喻⽼》:“桓信⼜不悅。”

《報任安書》:“⼠為知⼰者死,⼥為悅⼰者容。”2古今字的類型

①詞義引申使得古字分化出今字,古字表⽰引申義,今字表⽰詞本義

例:⽂——紋《說⽂》:“⽂,錯畫也。”即紋⾝,引申為⽂采,⽂化義。爲了區別,就在原⼦上加“系”,構成“紋”表“錯畫”義,原字表引申義。

丞——拯益——溢要——腰共——拱⽌——趾景——影

②詞義引申使古字分化出今字,古字表⽰詞本義,今字表⽰引申義

例:竟——境《說⽂》:“竟,樂曲盡為竟。從⾳兒聲。”引申為邊境。《左傳·宣公⼆年》:“⼦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誰?”後來,這⼀意義寫作“境”。《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與燕王會境上。”《說⽂新附》:“境,疆也,從⼟竟聲。”

如:昏——婚取——娶知——智⾒——現家——嫁告——誥赴——訃解——懈

③⽂字假借使得⼀個字記錄的意義增多,古字分化出今字,古字表⽰假借義,今字表⽰本義。

例:燃——然《說⽂》:“然,燒也。”《孟⼦·公孫丑上》:“若⽕之始然,泉之始達。”“然”被假借作指⽰代詞“這樣”、連詞“然⽽”,⼈們在“然”上增加“⽕”旁構成“燃”,表⽰本義。曹植《七步詩》:“煮⾖燃⾖箕,⾖在釜中泣。”同理:莫——暮衰——蓑其——箕章——樟利——痢匡——眶云——雲辟——避劈僻闢⼆同形字

1 含義:原本不同的字,彼此不存在意義假借或引申關係,僅是偶然字形相同,叫同⾏字。即形相同⽽字不同。如:姥(mǔ)——姥(lǎo)姥mǔ會意字,從⼥從⽼

①⽼婦唐·⽞應《⼀切經⾳義》卷⼗三:“姥,今以⼥⽼者為姥也。”《廣運》:“姥,⽼母,或作姆,⼥師也。”李⽩《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城。”《世說新語·假譎》:“未⾄⼗餘⾥,有⼀客姥,居店賣⾷。”

②婆婆丈夫的母親。《⽟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便可⽩公姥,及時相遣歸。”《樂府詩集·琅琊王歌辭》:“公死姥更嫁,孤兒甚可憐。”姥lǎo 形聲字,從⼥⽼聲:

姥姥:①近代北⽅⼀些地區稱外祖母;②對⽼婦⼈的敬稱,《紅樓夢》:“劉姥姥”③舊時稱接⽣的婦⼥3同形字的類型

①來源相關的同形字:就是指⽤同樣的字符表⽰幾個義相關⾳不同的詞。這種情況在漢字早期形態中較為常⾒。例:“□”在甲⾻⽂中既是“帚”⼜是“婦”。“□”既是“靈”⼜是“喪”。“⼘”既是“⼘”⼜是“外”。

“⽉”和“⼣”是同形字。“⼤”和“夫”是同形字

②來源無關的同形字:即為不同的詞造的字,無意中採⽤了相同的形體。例:“□”(chī)——吃(jí)“□”的通假字為“吃”簡化后與“吃”同形;

吃(jí)表⽰說話結巴,《說⽂》:“吃,⾔賽難也。”《史記·韓⾮列傳》:“⾮為⼈⼝吃,不能道說,⽽善著書。”

“拓”(zhí)——“拓”(tuō、tu?)——“拓”(tà)

“拓”(zhí)為“摭”的異體字,《說⽂》:““拓”(zhí),拾也。陳、宋語。摭,或從庻,”《論衡·逢遇》:“猶拾遺于途,摭棄于野。”

“拓”( tuō)“為”“托”的異體字,《集韻》:“拓,⼿推物也。或作托。”⼜表“舉起,開闢”義。⾳tu?,《列⼦·說府》:“孔⼦之勁,能拓國⾨之關。”

注:“拓,舉也。”“拓”(tà)為“榻”的異體字。《隨書·經籍志》:“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妯(dí)——妯(zh?u)

《說⽂》:“動也(⼥⼦⼼中不安)。”后起“妯娌”。椅(yī)——椅(yǐ)

“椅(yī)”是樹⽊名《說⽂》:“椅,梓也。”椅(yǐ)是“倚”的分化字,指有靠背可倚的坐具。③訛變引起的字形混同如:“胄”

“漯”,本為河名,原為“濕”,由於形近“漯”⽽改之。④漢字簡化形成的同形字⾍(huí)與蟲的簡化字

价(jia)表⼈很善。與“價”的簡體字听(yǐn)笑也,與“聽”的簡體字坯(⼟坯,pī或pēi)與“壞”的簡化字

問題:“責”與“債”,“云”和“雲”分別是古今字,分析屬於哪種類型“⼚(h?n)”和“廠(chǒng)”是⼀對同形字,試分析其同形過程。三異體字

1 定義:⾳義完全相同,只有形體相異,並且在任何場合都能相互替換的⼀組字,互稱為“異體字”。我們通常講的是狹義的“異體字”。

2 出現異體字的原因: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眾多漢字⼜是表意⽂字,所以不同的⼈就有可能給同⼀⾳義的某⼀“字”进⾏不同的构造⽅式。3 從字形結構看,異體字有四種

①造字⽅法不同:形聲、會意之異:淚——泪象形、形聲之異:⾺——□②造字⽅法相同,偏旁不同

形旁異:歡——驩擔——儋敺——驅聲旁異:褲——絝

形聲皆異:蹟——跡勝——剩村——邨

③偏旁位置不同:如“鞍”與“案”“峰”與“峯”“裏”與“裡”④隸變結果不同:如“晋”與“晉”“却”與“卻”

隸變使⼀些⽂字沒有理據可⾔了,也造成了⼀些異體字。有四種情況需要注意:

a 有些字意義相同或相近,但不能互相替代,就不能認為是異體字:如:“置”與“實”,後者有“裝,封閉”之義,且古今⾳相異。

異體字必須是異形,⾳、義完全相同。

b 有些字,曾經互相代替,但並⾮異體字,⽽是通假字,如:“彫”與“雕”、“凋”古⾳同,曾經互相借⽤。c 有些字現在不是異體字,古代恰是異體字。如“喻”與“諭”“訝”與“迓”“咳”與“孩”“瀕”與“濱”d 有些字,變換了偏旁位置,卻不是異體字。如:“杏”與“呆”,“架”與“枷”。四⽅⾔字

1 定義:某⼀⽅⾔區域內的⼈群為表達某種特定意思⽽移⽤、創造出來,在該⽅⾔區內使⽤的漢⼦。

2 產⽣原因:如果共同語及其⽂字不能把⽅⾔區特定概念表達或記錄下來,⽽這些特有概念在⽅⾔區頻繁使⽤,爲了⽅便,⼈們就挪⽤或造出⼀些⽂字來滿⾜這些需求,如果這些字得到認同,就成了該區域的⽅⾔字。⽅⾔字流傳的範圍雖只限於某⼀區域,卻可能是⾃古到今代代傳承⽽來。如廣東話中的“煲”。3漢語⽅⾔舉例

(1)《新華字典》與《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的⽅⾔字。奀(ēn):⼩,瘦⼩甭(b?ng):不⽤孬(nāo):不好,怯懦覅(fiào):勿要,不要朆(fēn):未曾,沒甮(fang):不⽤孖(má):成對、雙乸(nǎ):雌,母的玍(gǎ):乖僻凼(dàng):⽔坑

噇(chuáng):⼤吃⼤喝苶(ni?):疲倦,精神不振奓(zhà):张开靚(liàng):漂亮(2)字典、詞典未收錄的⽅⾔字舉例:4⽅⾔字類型

(1)本字,指該字⾳義與所記錄的⽅⾔詞之間有對應關係

如普通話第⼆⼈稱代詞“你”,閩⽅⾔說“nǔ”其本字原為“汝”;普通話的“鍋”,閩⽅⾔讀“dǐng”,本字為“⿍”。普通話的“怕”,閩⽅⾔說“kíng”,本字為驚。(2)訓讀字,挪⽤⼀個詞義相同或相近的漢字,賦予其⽅⾔的讀⾳,記錄⽅⾔詞。如閩⽅⾔中,意義為“樹梢”的詞讀“huǐ”,當地⼈寫作“尾”。意

義為“賺錢”的詞讀“tan”,寫作“趁”;意義為“果核”讀“hǘ”,借⽤“核”。

(3)假借字,根據⽅⾔讀⾳,借⽤⾳同或近的字記錄詞語,有⼀種農具叫huá,很多作品寫作“劃”,其實是“鏵”的借字。“拿”福州說duō,當地⼈寫

為“掏”,但《集韻》說:“掏,抒也,擇也。”顯然為假借,本字當為“馱”,義為“⾺負物”,引申有“拿”義。“掏,馱”⼆字同⾳不同義。

(4)新造字,上⾯有舉例。5 ⽅⾔字的流傳形式

第⼀式,⾃古⾄今,都是⽅⾔字

如:崽,⼦也。湘⽅⾔稱“兒⼦”為zai,寫作“崽”。《現代漢語詞典》注明為⽅⾔詞。第⼆式,古代史⽅⾔字,現在成為通⽤字

如:爹,《廣雅·釋親》“翁、公、爸、爹,⽗也。”《廣韻·哿韻》“爹,北⽅⼈呼⽗。”以後該詞成為通⽤詞,此字隨之成為通⽤字。

⼜如“你”,《廣韻》上韻“秦⼈胡旁⼈之稱”,該詞成了通⽤詞之後,其字亦成為通⽤字。

第三式,古代雖是⽅⾔字,但沒有在⽅⾔中流傳下來,也沒有成為通⽤字,⽽是隨著⽅⾔詞的消失⽽消失。第四式,古代都是通⽤字,以後他們所記錄的詞使⽤範圍縮⼩,限於某些⽅⾔,隨之這類字也成為⽅⾔字。問題:試述⽅⾔字與通⽤字的關係爲什麽會出現“訓讀字”?試舉例說明。五同源字

1 ⼀般把讀⾳相同或相近,意義相近或相關且⽤來記錄同源詞的⼀組字,叫做同源字。2 形成:

(1)原⽣詞:語⾔發⽣的起點,⾳義偶然結合,約定俗成;(2)派⽣詞:通過相似相關相對聯想,造出與原⽣詞相關聯的新詞;

(3)同源詞:⼀個原⽣詞可以直接或間接產⽣⼀個或多個派⽣詞,這個原⽣詞和其派⽣詞聚在⼀起,就是同源詞;(4)同源字:把同源詞記錄下來的⼀組漢字就是同源字,同源字集中體現了漢字⾳義關聯的網絡狀特點。3 同源字之間的讀⾳關係

同源字⼀般形成于上古漢語時期,同源字讀⾳指上古⾳。(1)聲韻相同的同源字,如⼼母宵部的⼀組字:消銷削肖⼜如幫母歌部的⼀組字:波播簸

(2)雙聲同源字:如⾒母的⼀組字:剛鋼(陽部)勁(耕部)堅(真部)

⼜如⽇母的⼀組字:汝(⿂部)爾(歌部)乃(亡部)(3)疊韻同源字,如⼀組陽部字:廣(⾒母)曠(溪母)荒(曉母)⼜如⼀組東部字:奉捧(滂母)俸(並母)⼜如⼀組歌部字:⽪被(並母)披帔(滂母)4 同源字的意義關係與差異

(1)有少量同源字意義完全相同,當是地域不同使得語⾳有別所致。如:

簀(莊錫)——第(莊脂)《⽅⾔》卷五:“床,⿑魯之間謂之簀,陳楚之間或謂之第。”此(清⽀)——斯(⼼⽀)媽(明⿂)——母(明亡)爸(幫⿂)——⽗(並⿂)

(2)⼤部份同源字都是核⼼意義(義核)相同,邊緣意義有別。如:不(幫亡)——弗(幫物)前者⼀般否定,後者否定不帶賓語的及物動詞⾔(疑無)——語(疑⿂)直陳⼰意⽈⾔,討論辯說⽈語依(影微)——倚(影歌)靠著叫依,斜靠叫倚衡(匣陽)——橫(匣陽)事物與狀態的關係⾷(神職)——飼(邪亡)主動與使動的關係

決(⾒⽉)——玦(⾒⽉)——缺(溪⽉)——闕(溪⽉)⽔缺位決,⽟缺為玦,器缺為缺,⾨缺為闕。

疼(定侵)——痛(透東)——恫(透東)——慟(定東)⾝體可感之痛⽈疼,因悲傷⽽痛苦⽈痛,痛⼼⽈恫,極度悲傷⽈慟。

問題:試述同源字與古今字的區別與聯繫,并舉例。

漢字形聲字在左形右聲的前提下,右邊的聲符也可以表⽰意義,並由此聯繫形聲字。“右⽂”實際指形聲字的聲符,是⼈們從字形⼊⼿探討同源字的開始。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四中說:“王圣美治字學,演其義為右⽂,古之字書皆以左書,凡字其類(聲符)在右,其意(形符)在左。如⽊類其左皆從⽊,所謂右⽂者,如:“cán”(淺少三點⽔)表⼩:⽔之⼩者⽈淺,⾦之⼩者⽈錢,餐之⼩者⽈殘,⾙之⼩者⽈賤,皆⼩“cán”為義。”

南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九:“⾃《說⽂》以字書為類,⽽《⽟篇》從之,不知其右旁亦以類相從。……青為精明之義,故⽈之無障蔽者為晴,⽬之能⾒明者為睛,⽶之去粗⽪者為精。”

南宋戴侗《六書故·六書通釋》記載:“六書推類⽽⽤之,其義最精。昏,本為⽇之昏。⼼⽬之昏猶⽇之昏也,或

加‘⼼’與‘⽬’焉。嫁娶者亦以昏,故因謂之婚,或加‘⼥’焉。熏,本為煙⽕之熏,⽇之將⼊,其⾊亦然,故謂之‘熏⿈’。《楚辭》猶作‘曛⿈’,或加‘⽇’也。帛⾊之⾚墨者亦然,故謂之熏,或加‘系’與‘⾐’焉……豈不欲其易知也哉?”

清代有⼀批学者,如戴震、段⽟裁、朱駿聲等,對右⽂說進⾏過不同的闡釋。段⽟裁、王念孫的“因聲求義”解釋了前⼈單純從字形不能解決的問題。如:“衡”和“橫”“空”和“孔”等。

清末章太炎有《⽂始》,成批討論“右⽂”,“初⽂”“管初⽂”“孳乳”等概念和學說。第五章漢字字⾳

這裡只講漢字今⾳諸問題⼀字⾳的確定1 傳統的字⾳

以《廣韻》為⼤致標準的讀書⾳,與⼝語實際讀⾳差別較⼤,各地讀⾳也有差異。2以北京⾳為標準⾳1912年,⼀些留學⽇本歸國的學者在北京召開臨時教育會議,提倡推⾏“國⾳”,⾸要⼯作是“審定字⾳”。

1913年,他們要求政府成⽴“讀⾳統⼀會”,并確定了6500個漢字的固定讀⾳,簡稱為“國⾳”。同時確定了“注⾳字母”,可拼切這6500個漢字,後來這6500個漢字的讀⾳被稱為“⽼國⾳”。字⾳的聲韻95%與北京⾳⼀致。但區分尖團,保留⼊聲,只定調類⽽沒確定調值。

中古⾒組和精組在北京⾳⾥已不分了。期中作業(兩個選題中任選⼀個):1 試論假借在漢字發展中的作⽤2 試論傳統六書說與三書說的優劣

1920年南京⾼等師範類⽂科主任張⼠⼀著《國語統⼀問題》主張以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的北京⼈的話為國語標準。同年⼋⽉,第六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響應該主張。

1924年新成⽴“國語統⼀籌備會”,再次確定漢字⾳採⽤北京語⾳為完全標準⾳,不分尖團,⼊聲消失,是為“新國⾳”。193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國⾳常⽤字彙》確定漢字的標準讀⾳,不是根據傳統字書的反切,⽽是根據北京⼈的活語⾔,為現代漢字的定⾳打下基礎。

注意:(1)“⽼國⾳”是“新國⾳”基礎上的對等概念

(2)“⼥國⾳”是閃爍于京津地區年輕⼥⼦⼝中的復古讀⾳,如“區分尖團”等。解放後,重新編訂《新華字典》港台的國語指新國⾳

新加坡的華語指⼤陸⼈說的語⾳3傳統語⾳與現代北京語⾳的相參酌

⼀個字,既要注意在北京話⾥的實際讀法,⼜要考慮它在傳統韻書《廣韻》《洪武正韻》《⾳韻闡微》中的注⾳,即反切⾳。(1)某字的北京⾳不符合傳統韻書字⾳,但北京⾳歷史⾧久,使⽤廣泛,影響較⼤,就按北京⾳的讀法。如:“打”《廣韻·梗韻》:“擊也,德冷切,⼜都挺切。”切作dǐng ⽽北京讀dǎ

⼜如“孿”《廣韻·諫韻》“雙⽣⼦”⽣患切,所眷切—luàn ⽽北京⾳讀作luán

“榮”《廣韻·庚韻》“榮華……永兵切”y?ng ⽽北京⾳讀r?ng“完”《廣韻·桓韻》“全也”,胡官切,應讀作huán,⽽北京讀作wán“髢”《廣韻·霽韻》“髲也”,即假髮,特計切,應讀作dì,⽽北京⾳讀作dí(2)有些字的北京⾳流傳不廣,影響不⼤,就取其傳統讀⾳。“塑”桑故切,sù北京讀⾳:su?取傳統讀⾳

(3)有些只存在于書⾯語,北京⼝語中沒有,只好求諸傳統讀⾳。如:“埵”duǒ依廣韻,北京無此詞,亦無字

(4)⽅⾔字⾳,按照該⽅⾔⾳系與北京⾳系折合來讀。如:“埡”⼭⼝,⽅⾔讀yǎ北京讀yā“箐”⼭中⼤⽵林,⽅⾔讀qiàn 北京⾳讀qìng(5)古時未⾒,⽅⾔亦無的新造字,則規定讀⾳。

如:“巰” qiú氫硫原⼦構成原⼦團。“羰”:tāng 碳氧化合⽽成的化學基⼆異讀字

⼀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但表⽰的⾳義相同(或不同),這就是異讀字。

例如:《廣韻·陽韻》:“鑲,息良切,⼜⼥⽺切。”分別讀作“xiang”和”niang”,但意義相同。《廣韻·皆韻》:“稭,古諧切。⼜古⼋切。”分別讀作jie和jia,但意義相同。1異讀字的種類(1)⽂⽩異讀

“⽂讀”指讀書識字所使⽤的語⾳,⼜叫讀書⾳、⽂⾔⾳、字⾳;“⽩讀”是平時說話時所使⽤的語⾳,⼜叫做說話⾳、⽩話⾳或話⾳。⽂讀是⽤⽅⾔的⾳系模擬標準⾳,⽩讀是⽅⾔⼟⾳。因⽽⽂⽩異讀最普遍的特點是,⽂讀⼀般⽐較接近官⽅標準語⾔。“⽂⽩異讀”是兩種⾳在同⼀時間層⾯上並存的結果。在普通話當中,有些字的⽩讀⾳已經取消。如:“鶴” ha hào“躍” yua yào

“落” lu? lào(là是lào的分化)“⾊” se shai

有些字的⽂⽩⾳並存,如:

“⾎” xua xiě⾎泊、茹⽑飲⾎ xua流⾎、⾎淋淋 xiě“殼” qiào k?“剝” bō bāo“勒” la lēi“給” gěi jǐ

這種情況下,⽂讀⽤在成語、複合詞等固定表達中,⽩讀是單⽤時的讀⾳。普通話中,⽂⽩異讀的字主要來⾃中古漢語收[-k]韻尾的⼊聲字。普通話中,⽂⽩異讀的差異,主要反映⼦啊韻母上,聲母上絕⼤多數⼀致,在聲調也⼤致相同,⽂讀單韻母居多,⽩讀復韻母居多。

漢語個⽅⾔都有⽂⽩異讀。(2)習慣⽤法

如“⽚”有陰平和去聲⼆讀。 piān ⽚⼦⽚兒唱⽚ piàn ⽚⼦唱⽚相⽚“倔” ju?倔強 jua倔脾氣

習慣異讀不同於習慣性誤讀。習慣性誤讀有兩種情況:⼀種是相關字⾳影響,如:“齡”應該讀“líng”,但受其聲符“令”的影響,有的也讀成“lìng”。另⼀種是保留被廢棄的異讀,如“檔”為“dàng”,誤讀dǎng;“亞”為“yà”誤讀yǎ(3)變義異讀

指⼀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的意義,這些意義與不同的讀⾳相對應,這⼀過程叫“意隨⾳轉”,這類字叫“破⾳異讀字”或“破讀字”。

如:難 nán 困難 nàn 災難數 shù數字 shu?數次(4)形體歸併異讀

漢字簡化,⽤同⾳獲近⾳的字代替,造成⼀字多⾳。如:“只” zhǐ僅僅 zhī隻的簡化“⽃” dǒu 度量單位 d?u ⾾的簡化字“⼲” gān ⼲涉⼲⽀紀年 gàn 幹的簡化字(5)⾳譯⽤字異讀如:“柏” bǎi 松柏 b?柏林“單” dān 單單 chán 單于“打” dǎ打架 dá⼀打(⼗⼆個)“汗” hàn 汗⽔ hán 可汗“卡” qiǎ哨卡 kǎ卡⾞“茄” qi?茄⼦ jiā雪茄“茜” qiàn茜草 xī茜茜公主

(6)地名、姓⽒、⼈名、物名異讀地名:

蔚 wai 河北yù縣河南滸(hǔ)灣江西滸(xǔ)灣廣東有⼤埔(bù)⼜讀⿈埔(pǔ)⽤於姓⽒:

單 shàn 解 xia區ōu 尉遲 yù樸 piáo⾷ yì其 jī

“無射yi”古種名犧(suo)尊古代酒器綸(guān)⼱⼀種頭⼱⽩術(zhǘ) 藥名

斬衰(cuī)孝⾐,沒縫邊

注意:有的時候要遵從“名從主⼈”的規則,地名⽤字多⾳的則要⽤普通話折合⽅⾳來確定字⾳。2 異讀字審⾳原則

1956年,中科院“普通話審⾳委員會”進⾏審⾳,原則是:

(1)關於整字讀⾳:⼀個字的讀⾳,即使不符合北京語⾳的⼀般發展規律,但在北京話裏通⾏,可以確定為常讀⾳。例如:危:⿂為切期:渠之切帆:符鹹切都折合陽平,但現在讀陰平有些字⾳域北京世紀⾳系不合,但使⽤不普遍則根據《廣韻》定⾳。例如:酵:北京⼈讀xiào 《廣韻》讀jiào

(2)關於四呼以傳統讀書⾳(《廣韻》反切)爲準,⽽不取北京⾳。如:“淋”“輪”反切為“⼒尋切”,“⼒迍切”,北京都讀 lún 不取。

(3)關於聲調古代清⾳⼊聲字,若在今北京⾳⾥沒有異讀,則採⽤北京⾳通⾏讀法,若有異讀並且有⼀個⾳是陰平,則取陰平。

例如:“息”有陰平和陽平兩種讀⾳,取陰平。同理,“擊”也取陰平。

審⾳過程中,有些字⼀時難以捨弃哪個⾳,則兩者都保留。如《現代漢語詞典》“燾” tāo dāo 兩種讀⾳。“釃”shī shāi 兩種讀⾳。

1957年,1962年兩次發表《普通話異讀詞審⾳表(初稿)》,1963年將三次《審⾳表》合為⼀體,稱作《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字表(初稿)》

1982年,重組“普通話審⾳委員會”,終定《總表》。1985年12⽉發表《普通話異讀詞審⾳表》,共審定847字的異讀⾳,但只對經常使⽤並有⼲擾的作了審定,847字中只保留⼀個讀⾳的,叫做“統讀”。有583個。問題:變義異讀與⽂⽩異讀的異同

以簡化字總表為對象,列舉形體歸併異讀字

通讀《普通話異讀詞審⾳表》,歸納表中異體字的類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