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借用动量词研究概说
作者:王燕晶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7期
摘要:动量词虽然是汉语量词系统的两大部类之一,但一直以来量词研究总是重名轻量。近年来,关于动量词的研究逐渐增多,通过整理可以发现,动量词的一个重要部分——借用动量词的研究也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但仍有待加强。 关键词:借用动量词;研究;概说
作者简介:王燕晶(1986-),四川自贡人,西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155-01 一、动量词的分类研究
刘世儒的《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和何杰的《现代汉语量词研究》是目前仅有的两本量词研究专书,这两本专著都是将动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两类。刘世儒的《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指出从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数百年间,动量词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当时,动量词意类的讲究逐渐消失但所表语义范畴的体系已逐渐形成。[1]何杰的《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也将动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两个大类;专用动量词包括“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时间的量词,对其搭配数词有限制要求。”如:一气儿、一通、一下儿等等;“表示动作、行为次数的量词语义单一,对数词没有限制。如,场、次、顿、回、遭、遍、下、番、把。”何杰将借用动量词分为借用名词、借用动词、借用离合词后一个语素和用动词的重叠这四种形式。其中,借用名词又分为四种情况,分别是:借用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器械的名词,如“放一枪”、“抽一鞭子”;借用表示人体器官的名词,如“一头撞去”、“瞪一眼”;借用表示某些动作所伴随的结果的名词,如“叫一声”、“迈一步”;借用表示时间的名词,如“住了一年”、“三月”。从动词借用为动量词的情况很少,常见的有“跳、惊”,数词限用“一”,如“吓了一跳”、“受了一惊”等。借用离合词的后一个语素的如“睡一觉”、“见一面”、“打一仗”等。用动词的重叠表示动作量,中间的数词一般只限用“一”,如“看一看”、“想一想”,有的重叠动量词中间的数词可以任意选择,多用“两、几”,如“拜了两拜”、“扫了几扫”等。[2]
综合各位学者对动量词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借用动量词在动量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关于借用动量词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借用动量词在动量词这类词中的地位如此重要,因此,动量词的借用问题理应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比较重要的文章有:
刘街生、蔡闻哲《现代汉语动量词的借用》对符合什么样要求的名词可以借用为动量词这一问题做出了解释,认为只有在特定范围中受事性弱、与动词的相互选择性联系强且表示基本层次范畴、充当工具成分的名词和极少一部分表示伴随成分的名词,才能进入表示动量的“V+数+N”格式而借用为动量词。[3]
李湘《从实现机制和及物类型看汉语的“借用动量词”》一文,首先指出了“借用动量词”未必实现了量词的功能和身份;然后从动词的自反性类型着眼,理清了“语素离析”和“工具转喻”两种实现机制的纠葛,并且结合事件的及物性特征分析了工具格名词表达动量的语义条件;最后探讨了“借用动量短语”和一般动量短语在语义指称、句法功能等方面的差异,进而论证“借用动量短语”可能具有的核心论元地位。[4]
借用动量词的研究也受到了硕士生的关注,出现了关于借用动量词的硕士论文。此外,借用动量词习得情况的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阮贵义《汉语借用动量词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对借用动量词及其相关短语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分析了借用动量词在句中的语义特征以及与相关成分的匹配关系,揭示了动词前的借用动量词和动词后的借用动量词及它们的语义特征,同时分析了用借用动量词与用专用动量词二者之间在语义上的差异,提出了在表达具体动作动量时借用动量词的具体性强于专用动量词。[5] 暨南大学张薇的硕士论文《中高级留学生借用动量词习得情况调查与研究》从借用动量词与动词的语序,借用动量词与动词短语、数词、指示代词的搭配,“VP+数+N借”结构中插入形容词等多个角度确立了借用动量词的具体调查项目,设计问卷,对留学生借用动量词的习得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6] 三、结语
借用动量词是动量词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论是在动量词的本体研究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都应该受到重视。目前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量词相对于其他词类还相对比较薄弱,动量词的研究较名量词也很少,借用动量词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对借用动量词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增编版)[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3]、刘街生、蔡闻哲.现代汉语动量词的借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4(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阮贵义.汉语借用动量词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李湘.从实现机制和及物类型看汉语的“借用动量词”[J].中国语文.2011(4)
[6]、张薇.中高级留学生借用动量词习得情况调查与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