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研究

作为一种时效性强且流行广泛的语言表达形式,网络流行语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高校应理性认识这一新生事物,积极应对并因势利导,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使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

标签:网络流行语;大学生;价值观

作为一种信息载体,网络流行语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其中蕴含着人们的倾向、态度和观点,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是使用、传播和创造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人群,网络流行语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界定。于根元认为,“网络流行语主要指的是由网民创造,一定时期内在网络中广泛流行的语言符号”[1]。汤玫英提出,网络流行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2]。倪建均给出的定义内涵更为丰富,“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由网民创造的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快速传播、流行和使用的数字、符号、词汇或特定模式的语言表达形式”[3]。我们主要从网络流行语的主体、时空特征、影响程度等几方面考虑,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的、主要存在但并不局限于网络空间的、在一定时段内被广泛传播和高频使用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表达形式。

各大网站每年都会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盘点,评选出十大网络流行语。例如2015年的“获得感、颜值、宝宝、任性、网红”等;2016年的“工匠精神、小目标、洪荒之力、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蓝瘦香菇”等。通过分析,我们总结出了网络流行语的基本特征。

(一)简洁新颖性

网络流行语一般比较简洁浓缩,大多在10个字以内,以词或词组为主,如“点赞、给力、你懂的、网红”等;比较长的语句多以缩写形式出现,如“高端大气上档次”缩写为“高大上”,“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缩写为“喜大普奔”;有些词语中还夹杂着拼音或英文首字母,如“大V”。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使用者多为年轻网民,他们使用语言追求新颖、新鲜、新潮、新奇,或如上文将传统词语简化缩写,或将文字与字母、数字或符号混搭,或将旧词重新加工赋予新义,如“奇葩、套路”,或直接创造新词,如“网红、创客”等,无不体现着新时代的创新精神。

(二)生动趣味性

与一般流行语相比,网络流行语更加幽默诙谐、妙趣横生,表达方式更具有张力。或夸张、或隐喻、或谐音、或反讽,如“压力山大、躺着也中枪、萌萌哒、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既表达了人们的情绪状态,又增添了日常语言的趣味性。即使表达政治观点的严肃话语也不再刻板,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如“中国梦、打虎拍蝇”等。可以说,几乎所有网络流行语都自带娱乐特征,更有不少包含戏谑、调侃、搞笑成分,体现了现代人追求轻松娱乐生活氛围的心理诉求。

(三)传播时效性

网络流行语蹿红快、周期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个新词出现后,会在短时间内被大规模高频度使用,但“保鲜期”也较短。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于2015年4月经媒体报道后走红,4月中旬微博引用量达到峰值,5月之后热度迅速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流行语的流行元素会逐渐弱化。其中一部分符合語言规范、适应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会被保存下来,沉淀为常用语;另外一些由新闻热点催生出来的网络热词,则会在事件过去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那些低俗恶搞、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很快就会被淘汰。

(四)社会关涉和价值内蕴性

语言来源于生活,网络流行语往往与社会新闻事件或网络热点相关,如“蒜你狠、豆你玩”等表达了网民对食品价格猛涨的无奈与讽刺。同时,网络流行语也是人们情感、态度的表达,其中蕴含着某种价值理念、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如“高富帅、白富美”的广泛流行就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的社会现实;“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更是赤裸裸地表达了人们对金钱的追逐和崇拜,反映了拜金主义的价值取向。

二、网络流行语的价值观倾向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快速传播本身就说明它对人们而言具有价值。马克思指出,物的价值属性就“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4]。我们可以把价值理解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表示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意义”[5]。人的需要是衡量价值的尺度,价值的有无及大小以其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来界定。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流行,就在于这种语言形式具有能满足人们某些方面需求的属性。人们对于价值的这种认识和评价又会形成价值观凝结在网络流行语上。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价值问题的基本观点,它是在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生成的,必然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同时又会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当人们接触或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就会受到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的影响,也会直接或间接地表明自己对这个语词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态度:认可、赞同或否定、批判。人们的价值评价往往不是针对语言本身,而是针对语言背后承载的社会事件,表达了人们的价值理念、价值判断和价值观选择。从下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和价值观倾向。

当代大学生是使用、传播和创造网络流行语的主力军,他们对新生事物接受

更快、反应更敏感,主体意识更强,对社会现象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但还不太成熟,开始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体系但并未完全定型。比起其他群体,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流行语所承载的价值观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一)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积极方面

1.提高政治关注度和参与意识

当代大学生普遍喜欢轻松愉快甚至搞笑的娱乐新闻或网络热点,对于政治事件关注度较低。但是网民的创造力总是能将严肃的政治话题演变为简单生动的网络热词,吸引大学生的注意,使很多大学生开始关注政治热点。例如,通常给人感觉崇高严肃的爱国主义话题,以“厉害了我的国”表达出来就显得亲切活泼、接地气;“打虎拍蝇”则深刻形象地反映了党中央在惩治腐败这一重大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点赞。传播学理论认为:“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大多数人一致,他们就会勇敢地说出来。”[6]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使大学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话语权的机会,拓宽了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空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形成积极的政治价值观。2.提高道德选择的多样性和自主性

传统社会的道德评价标准是一元的、封闭的,而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评价标准则进化为多元的、开放的。在宽松的道德舆论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关于社会道德现象的较为全面的信息和更多样的道德选择的机会。同时,随着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被动遵守道德规范,而是希望能够参与道德规范的制定和道德行为的管理,网络流行语就为大学生的这种参与提供了一种载体和平台。例如,在“扶不扶”的问题上,很多大学生参与了讨论,并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途径;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大学生通过改编广告词来讽刺不良厂商,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充分利用网络流行语的正向效应,可以提高大学生道德选择的多样性和自主性,有助于他们形成更加理性的道德价值观。

3.调节不良情绪,彰显自我价值

首先,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用来调侃生活、放松心态,有助于大学生转移不良情绪,排解心理压力,缓解人际关系紧张状态,乐观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挫折。如“宝宝心里苦、躺着也中枪”等。其次,网络流行语往往会以戏谑的方式质疑传统和挑战权威,这有助于大学生摆脱权威束缚,展现独特个性和创造性,获得存在感和关注感,彰显自我价值。如很多在城市打拼的女孩子要自强自立,就会以“女汉子”自称,这就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再次,创造或使用网络流行语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交往能力,扩大交际范围,实现角色认同和情感归属。一般来说,使用同种语言表达的人群会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有相似之处。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可以扩大交往圈子,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增进彼此的身份认同感,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失或不足。

(二)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消极方面

1.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冲击理想信念的树立

网络流行语传播迅速而广泛,可能会对新闻事件过度解读,将不良社会现象泛化和放大化。比如“被死亡、躲猫猫、欺实马”,这些看似无厘头或戏谑性的话语,会将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力焦虑”放大化。大学生缺乏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经常处于这种语言环境中,会产生“社会比较负面”的錯觉,从而对社会公权力产生误解,对政府公信力产生怀疑。同时,网络流行语的“戏谑性、娱乐性和实用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也是一种挑战”[7]。一方面,网络流行语普遍存在恶搞和反讽形式,会对严肃的主导价值观产生某种解构作用。大学生容易沉迷于娱乐和消费文化带来的心理满足,从而淡化责任意识,降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可能导致认同危机。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批判性和暴力性,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力合法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失和精神信仰的缺失。

2.语言行为低俗化,诱发道德行为失范

为了追求快捷性或娱乐性,网民往往忽视语言的规范性,从而创造出许多不符合汉语规范的表达方式,如“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等;甚至还出现了格调不高、低俗不雅、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用语,如“然并卵、蛋疼、逼格”等。从表面上看,这些用语在网络世界里似乎无伤大雅。但是,言语本身也是一种行为,语言使用的不规范极易造成行为表现的不规范,不利于大学生文明素养的保持和提升,容易引发道德行为失范。再者,这不只是一个文明用语的问题,语言是思想观念的反映,优美的语言展现美好的心灵,低俗的语言也会反映狭隘龌龊甚至病态的心理。经常使用不规范的语言表达,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规则意识,引起社会道德感下降,道德意识淡化。最后,这种语言方式的重构,部分地消解了主体的理性自律,盲目地跟风、随心所欲的恶搞冲击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伦理观,对大学生会造成不可忽视的恶劣影响。

3.人生价值观功利化、迷失化,价值取向畸变

网络流行语往往过分强调个性、个人利益,过于浮躁和表面化,经常包含消极、偏激的负面情绪和思想,甚至暗含着颓废堕落的扭曲价值观。首先,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价值取向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如“如果有钱也是一种错,我宁愿一错再错;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这些表述中暗含着片面追求物质财富、推崇金钱至上和不劳而获的价值取向,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不容小觑。网络文化具有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反映在语言上,有对传统、正统文化的恶搞,也有自娱自乐、网络狂欢的宣泄。尼尔·波兹曼认为:“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8]我们都成了娱乐的附庸,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虽然生活不必总那么严肃,但过度娱乐化会使人们缺乏严肃的态度和理性的思考,然后一切都会变得不

那么重要,没什么意义。这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再次,网络流行语中暗含的消费主义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即使“吃土”,也要“剁手”的消费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中,使大学生满足于通过购买商品来获取自我认同和实现自我价值;而这种购买其实是一种虚假的“需求”,即我并不需要这种商品,我购买它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获得它象征的意义。“消费本来是满足人需求的手段,而现在却变成了人的本能需要,成为人生存的必备品。”[7]这种消费价值观的异化无疑会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畸变。

三、对策与建议

不管是欢迎还是反对,网络流行语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事实,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虽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健康有益的,但是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高校和教育者应理性认识这一不可回避的新生事物,积极应对并因势利导,使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

(一)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对网络流行语的认识

网络流行语已经形成具有亚文化色彩的网络话语体系,高校有必要加强对网络流行语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调研,包括了解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特点、演变规律和价值属性,理性判断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了解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动机、心态、表达方式和接受习惯,深入分析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使用网络话语的差异,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指导;研究网络流行语发展规律,预测发展趋势,增强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二)强化使用规范,限制不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网络流行语中存在大量不规范的、低俗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表达,需要进行相应的规范和约束。在国家主流媒体这一层面,应坚持正面导向,限制不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不为负面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和宣传平台。2015年和2016年,新华社都发布了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这些词都是新闻媒体和网站应当禁用的不文明用语。对于各大网站的流行语评选,也应设定相应规范,强化正面引导。《咬文嚼字》在进行网络流行语评选时,不仅要考虑词语的流行度、创新度,也要考虑合法度和文明度。高校的相关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也应有类似的规范,引导大学生规范使用网络语言,在出现不良用语的场合要明确态度,避免产生误导。当然,对于不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一般网络交流和日常生活用语,则应保持宽容心态,宜疏不宜堵。一则因为堵也堵不住,反而会激起逆反心理;二则网络流行语也有某种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那些低俗的、没有价值的、仅靠形式新颖受到热捧的,终归会被时间过滤掉。所以对于网络流行语应以包容的心态,有选择地引导、规范和利用。

(三)以主导价值观积极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网络流行语中有一大部分是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对于这些,高校媒体平台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吸纳并加以运用,提高正面宣传作用。一方面,选择具有时代价值、社会价值的网络流行语,充分挖掘其背后的价值观内涵,提

炼出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给力、点赞”等,作为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加强主导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但是主导话语往往是政治化的、崇尚教化的,而大学生则喜欢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话语表达,这就需要引导大学生进行创造性地语言转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话语表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立场转码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使大学生能产生兴趣和情感共鸣。

(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加强话语创新能力

抑制网络流行语负面影响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占领网络阵地,把握网络话语权,压缩具有负面影响的网络语言的生存空间。高校主流媒体和课堂教学不但要主动吸纳、使用具有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还要加强自身的话语创新创造能力,同时形成有立场、有影响的“意见领袖”,及时将健康向上的网络语言推广到大学生中,积极掌控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主动权。话语创新一方面可以考虑对现有网络流行语的重新释义,如“高大上”,可以重新解释为“高在智慧,富在才华,帅在行为”,引导大学生注重内在品质和高尚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创新出反映大学生需求的网络流行语。团中央曾在微信公众号里推出过一篇文章——“美好的词汇那么多,你为什么非要用脏字?”倡导大学生多使用古诗词中的优美语言。例如,“你咋不上天呢”可以表达为“阁下何不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虽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话语创新,但导向是值得肯定的。

(五)努力提升大学生自身免疫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避免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的最根本途径,就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免疫力,使他们能够客观认识、正确辨别网络流行语蕴含的价值观倾向,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我们建议高校从以下几个层面着力:第一层次是提升大学生的认知和辨别能力。高校可以通过讲座、讨论等形式使大学生客观认识媒介的特点、性质和功能,辨别媒体真实与社会真实,知道透过网络流行语了解其背后的新闻事件和价值倾向,帮助他们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第二层次是锻炼大学生的分析和批判能力。高校可以通過辩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学会分析各类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客观评价网络流行语的信息属性和社会属性,批判地看待其产生的影响。第三层次是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使大学生自觉使用文明用语,厌恶且抵制低俗粗劣的语言表达,主动按照真善美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学会通过判断和选择去获得稳定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2.

[2]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76.

[3]倪建均.生态学视阈下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维异化及引导策略[J].高等

农业教育,201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26.

[5]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6][美]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M].刘海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52.

[7]林峰.青年网络流行语流变中的价值观呈现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8][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