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22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研究

一考纲要求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⑵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⑵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⑶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34.探究F

二、近六年考点分布

文学类文本阅读从2022年到2022年所选的文本均为小说,并且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外国小说为辅。篇幅在1500字左右,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对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层级不同的考点有不同程度的考查。这一题型命题重点在概括

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试题共4道题,25分。第(1)题是五选二的客观题,是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分值为5分;第(2)(3)题为主观分析题,往往考查对文具体内容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分值均为6分;第(4)题是围绕文中某一信息所设的探究题,分值为8分。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在唤起体验、联想。2022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大的变化就是全面II卷的第(4)小题,要求比较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精神困境的根源上的异同。这是有意识地突出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2022年全国I卷的三道主观题分别从标题的含义、词语作用、句子含义三角度命制,不是考生平时做题的套路,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小说的主题之后才能答题。

三、各类题型答题总结归纳

(一)标题的含义

一、【答题示例】

1、2022全国I卷(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答案分析角度】第①与人物形象相关,第④与小说主题相关,第②与修辞手法相关。

标题本义、标题与环境、标题与情节、标题与人物、标题与主题、修辞手法

2、2022全国卷II(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答案分析角度】第①与修辞手法相关,第②与构思相关,第③与小说主题相关。

标题本义、标题与环境、标题与情节、标题与人物、标题与主题、修辞手法

观点二: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3、2022全国卷II(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试题分析】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从故事的内容层面上来讲,以“鞋”为中心的艺术处理,有助于社会内容的发掘。

其次,从结构层面上讲,以“鞋”为中心的处理可以使情节更集中、紧凑。再次,从人物层面上讲,以“鞋”为中心的艺术处理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守明的形象,尤其是她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主要是通过鞋表现出来的。

标题与环境、标题与情节、标题与人物、标题与主题、修辞手法4、2022全国卷(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事实”;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从参考答案的第一个观点看,这三点答案,分别是从词义理解、创作意图、主题表达三方面展开。

标题本义、标题与环境、标题与情节、标题与人物、标题与主题、修辞手法

5、(2022山东卷《审丑》)“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

解。

参考答案: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④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标题本义、标题与环境、标题与情节、标题与人物、标题与主题、修辞手法

6、(2022年新课标全国卷《保护人》)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参考答案:1、主题思想方面:用“保护人”做题目,使小说的主题思想得到凝练鲜明的体现,引发读者对社会生活进一步思考探求。(1)小说揭示出当时法国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社会下层法律和正义的“保护”缺失;

2、人物塑造方面:用“保护人”做题目,使读者对小说塑造的人物有形象、鲜明、全面的体味,还具有象征、讽刺意味。(1)小说中“保护人”指的是主人公玛兰,指他到处主动邀做“保护人”的行为,以此形象地刻画出他肤浅荒唐、炫耀权力的丑恶灵魂。玛兰之所以如此荒唐,离不开社会环境,他自己就是在做议员、部长的朋友“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保护下,官运亨通的。可以想象,“保护人”三个字,正是玛兰灵魂的核心。(2)小说的这个题目,还全面覆盖了社会上层各色人物。朋友部长是玛兰的保护人,玛兰做官之后,做过红衣主教的保护人,还出面保护劣迹多端的神父,最后又恳求总主教保护自己。这种前倨后恭的角色变化,正是围绕“保护人”展现的。而官场和教会,政权和宗教,也就这样以“保护人”的姿态相互请托、庇护,纷纷登场,上演了一出闹剧。正因为此,“保护人”这个题目就更具普遍的象征性寓意,直指社会人心。这与小说用夸张、讽刺的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吻合。

3、情节结构方面:用“保护人”做题目,体现出小说清晰曲折的情节和宛然有序的结构。(1)“保护人”是整篇小说清晰的情节线索。玛兰的发迹是在朋友部长的保护下实现的,玛兰做官之后,又做过红衣主教的保护人,还主动保护劣迹多端的神父,最后又恳求总主教保护自己。“保护人”是贯穿情节的主线。(2)玛兰是靠“保护人”发迹的,又邀做“保护人”以炫耀,再以恳求“保护人”结束。“保护人”的题目体现着情节的摇曳曲折。特别有趣的是,小说结束时,玛兰一面请托,一面又说不再请托的教训,这种对“保护人”的纠缠,令读者忍俊不禁,又不免思考:他能接受教训吗?这时回顾题目,“保护人”三个字更显得赫然在目。(3)小说明线是官场,暗线是教会,还有一条副线是舆论;这几条线索都围绕“保护人”展开,“保护人”在其中穿针引线。

二、【总结归纳】

1、明确小说标题的考点

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如下两个方面:(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

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二)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2、答题思路

(一)标题含义答题思路

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

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二)标题用意答题思路

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4、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3、【分析角度】

标题本义、标题与环境、标题与情节、标题与人物、标题与主题、修辞手法

标题与环境: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标题与情节: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指全文;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标题与人物: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标题与主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的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某意义;是否揭示主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含意

一、【答题示例】

1、2022全国卷I(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试题分析】参考答案正是以由具体到抽象、由历史到现实这样的线索来拟定的,考生只要能够从文学感受出发、理出大致的思路就可以回答出来。

重在三个层面入手:内容(表面含义、隐含含义、主题)、结构、情感。2、2022全国卷I(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试题分析】“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在文中出现了三次,非常明显,这是小说的“题眼”,是小说最核心的句子。考查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等于考查对这篇小说的深度理解。那么该如何来理解并分析这个句子?题干中给出了两点提示,或者说两条途径,一条指向六安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一条指向小说主旨的表达呈现。

重在三个层面入手:内容(表面含义、隐含含义、主题)、结构、情感。3、2022全国卷II(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着重考查考生体会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并综合起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重在三个层面入手:内容(表面含义、隐含含义、主题)、结构、情感。

二、【总结归纳】

1、明确考点

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⑶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答题思路

小说“语句的丰富含意”一是指句子的表面含义,一是指句子的隐含含义,即言外之意,包括临时指代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象征意义以及句子中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内涵、特征和缘由等。

小说“语句的表现力”主要指的是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包括内容上的、结构上的、情感上的。

精彩语句在内容上的作用,主要有①揭示文章主旨、表明文章中心,②点题。精彩语句在

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①统领全文,引出下文,②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③巧设悬念、引人入胜,④画龙点睛、深化主题;⑤承上启下,过渡衔接,⑥对比衬托,铺陈渲染;⑦照应全文、首尾呼应。

精彩语句在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①创设背景、渲染气氛,②奠定全文情感基调,③烘托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展,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⑤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遐思。

3、【分析角度】重在三个层面入手:内容(表面含义、隐含含义、主题)、结构、情感。

a、突破重要词语的含意是理解语句的关键;b、透过表层意义的深挖是理解语句的重点;c、结合全文主旨和情感是理解语句的基础;d、务求分层概括和答题是理解语句的要点。

(三)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

一、【答题示例】

1、2022全国Ⅱ卷(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身份地位

2、2022年全国Ⅲ卷(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答案】(6分)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身份地位

3、2022年全国Ⅲ卷(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2)【答案】(6分)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作答时,可以从内容、结构、主旨、艺术手法等角度来分析“我”这一人物设置在小说中的作用。

4、2022全国卷I(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身份地位

5、2022全国Ⅱ卷(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身份地位

6、2022全国I卷(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身份地位

7、2022全国Ⅱ卷(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的青年女性形象。第二问:①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②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感到不安。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身份地位

8、2022全国Ⅱ卷(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身份地位

9、2022全国I卷(3)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演艺精湛:能说会道,善于捕捉观众心理,赋予无声的影子以独立的生命;②地位卑微:人前强颜欢笑,依靠表演取悦观众,却遭观众厌弃和警察驱逐;③忍辱负重:为养家糊口而奔走卖艺,却只能独自忍受精神的孤独和痛苦。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身份地位

10、2022(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身份地位

11、2022(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心态。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身份地位

二、【总结归纳】

1、明确文学形象考点

①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②常见提问方式

1.简要概括某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某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3.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某某的形象特点4.请简析某某这一人物形象5.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概括6人物形象有何作用题?2、答题思路

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例如:阿曼达是一个爱慕虚荣、追逐奢华、最终被奢华所累(个性特征)的资产阶级女性(身份)的形象。

3、【分析角度】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身份地位

1、主要扣住故事情节、文中对人物具体生动的描写,进行客观分析,既不要架空,也不要以偏概全,要全面、具体。(有时还需要借助环境)

①关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3.刻画人物的手法: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4、近年高考试卷中人物形象题关键词:

①平凡小人物正面

心地善良,真诚善良,朴实善良,本分善良,勤劳善良憨厚老实,真诚自然,吃苦耐劳,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善解人意,通情达理,乐于助人,大方热情,坦诚热情乐观向上,热爱生活,讲究信誉,为人朴实有分寸,识大体,有原则,明大义,有担当反面

郁郁寡欢、循规蹈矩

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爱慕虚荣,自高自大,没有原则②苦难中的小人物

地位卑微,强颜欢笑,忍辱负重,年老体衰、孤苦无依

性情谦卑,有点窝囊;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有点固执,吝啬小气洒脱豪放,坚强不屈,不畏劳苦,坚韧不拔,执著隐忍,坚持信念,不向命运低头。③非凡人物

技艺精湛,技艺高超,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认真负责,受人尊敬,英雄气概,不拘小节,粗犷豪迈,关爱部下;幽默乐观,机智幽默,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

平凡、朴实、纯真、善良、憨厚、老实、正直、可爱、沉着、冷静、谨慎、乐观、稳重、敏感,细腻,多虑,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著、精明,节俭,幽默、热心、上进、有理想、有追求

害羞、狡猾、泼辣、胆小、圆滑、暴躁、势利、寡言少语、5、人物形象作用题

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①从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②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③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揭示、突出主题。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1、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2、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

3、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6、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对比衬托主要人物,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更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丰富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或者造成情节陡转。③故事情节发生的见证人。

④对文章的主题起补充和完善的作用。⑤次要人物自身的意义和作用。

四、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一、【答题示例】

情节与环境、情节本身、情节与人物、情节与主题

2、2022全国I卷(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情节与环境、情节本身、情节与人物、情节与主题首先,设置两条线索,是为了丰富小说思想主题的需要。

其次,正是在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中,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马兰花的形象也更加突出。

3、2022全国I卷(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情节与环境、情节本身、情节与人物、情节与主题

4、2022全国I卷(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

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

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试题与答案分析】

按照通常的做法,对作品的分析主要包括形式结构,表现效果,人物形象,思想主题四个方面的内容。

5、2022全国I卷(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技艺的高超;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

【试题与答案分析】本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出现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影子是作品题目“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中的基本要素,也是主人公马里诺表演幻术的方式。我们可以按照小说构成三要素,从环境、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发展三个方面来考察影子在文中的作用。

情节与环境、情节本身、情节与人物、情节与主题

6、2022(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情节与环境、情节本身、情节与人物、情节与主题

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二、【总结归纳】

1、明确考点

①分析情节作用,提问形式主要有

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②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问题,常见的提问形式有:

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看法。

4、有人认为小说的某某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5、小说结尾(或其它部分)写了某某,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答题思路

①分析情节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大方面的作用:

一是内容上对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主题的作用。如“它刻画了人物某某性格”“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故事的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答题模式: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②表现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分析角度】情节与环境、情节本身、情节与人物、情节与主题

构建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四级循环答题模式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从情节与环境: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从情节本身: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3、从情节与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4、从情节与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②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探究角度主要有情节安排的合理与否、情节安排的作用、情节安排的艺术等,重点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问题。

【分析角度】情节与环境、情节本身、情节与人物、情节与主题

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

3、位置不同,作用亦不同:

①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及各自的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

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另外还有为下面的情节展开作铺垫的作用。

②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小说中间段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前后情节的关系;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③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小说结尾的四种方式及各自的作用(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局有什么作用?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

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5)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4.线索

5、环境描写的作用

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6、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一)记叙(叙述)方式

1、顺叙:作用是使记叙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作用是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3、插叙: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内容作某些交代,使文章结构完整;使得文章

留下了悬念,能够吸引读者;使得行文富于变化,故事情节波浪起伏;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二)记叙(叙述)人称(视角)

1、第一人称:(1)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2)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受时空的限制性很强。

例题:(2022年浙江卷《第9车厢》)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第三人称叙述。效果: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距离,更具客观性。

一、【答题示例】

1、2022全国I卷(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2022全国Ⅱ卷(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观点一认为,“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理由有三。第一,从形式上看,第二,从内容上看,第三,从人物塑造上看,“

【参考答案】

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

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

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

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

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8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着重考查学生整体把握小说结构和主题的能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作品意蕴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二、【总结归纳】

1、明确考点

因此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

3、【分析角度】

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表现主题艺术效果时代背景

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答题示例】

1、2022年全国Ⅲ卷(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4)【答案】(8分)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2、2022全国I卷(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参考答案】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3、2022全国Ⅱ卷(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

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4、2022(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二、【总结归纳】

1、明确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纵观历年高考阅读试题,其题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选择性:试题通常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看法,要求考生选择其中的一种作答,并说明理由。答题者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刻的思考,根据文本中的有关信息阐述自己理解的过程,提出有个性的见解,得出独立的判断。

二是开放性:观点大多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的,思维的空间比较广阔。考生对问题的思考一般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水平高低之分。也就是说,这类题切入点比较多,答案多种多样,见仁见智。能否自圆其说,是判断答案质量的主要标准。

2、答题思路

(1)尊重文本,紧扣文本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因此,首先要尊重文本,读懂文本。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以文本的整体倾向(特别是关键内容)为探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2)深“入”慎“出”,紧扣题目要求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考题,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题目时,不仅需要考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此外,“有创意的解读”必须体现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内,才能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得和平素的知识积淀,冷静而准确地答好探究性阅读题。具体可按经纬纵横结合的思路,寻求探究角度。经:从文章本身入手,将文章从内容(背景、对象、情节、环境、情理、主题等)、结构布局、表现手法各方面横向铺开。纬:从题干给出的现象或事件入手,从本质(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影响(怎么样)、方法(怎么办)等方面深入思考。

2.规范答题,用语简明

作答探究性阅读题,就像在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行文结构应遵循“表明观点——分点列出依据并进行合理分析——总结观点”的思路。其中“分点列出依据并进行合理分析”,应将探究类试题的要求、文本主旨及意图、考生的多元解读等连缀起来(可用“首先”“其次”“最后”等标明脉络)。

七、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一、【答题示例】

1、2022全国Ⅱ卷(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参考答案】相似之处: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不同之处: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