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探析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NEWS WORLD l传媒e时代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探析 。赵丽媛石珍楠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凭借其传播迅速、内容丰富等特点吸引公众来到这一平台中交流信息、发表意见,形成网络舆 情。本文对网络舆情进行探究分析,将其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发酵期、爆发期、回落期(反复期)、衰退期;并分析各个时期的网络舆情 内容和网民、媒体等在各阶段中的状态及原因,从而得出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社会环境和网络技术等客观原因及网民、媒体等主观 原因。 【关键词】网络舆情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率不断提升,越来 工作者等扮演,这些人作为“把关人”控 关注视线未触及的两种可能性,媒体“把 越多的人进入到网络社会中成为网络公 制着信息的选择和传播,而这些媒体的信 关人”的态度通常为“拒之门外”。因而, 民,并在网络中积极地利用各类工具和平 息承载量也有限,不能满足民众表达欲 这一阶段中网络舆情形态主要以文字为 台来表达意见、交流观点、寻求信息,互联 网也凭借其自由性和便捷性等优势让民 众的诉求可以更有效地表达,促使网络 望。而论坛、微博等网络自媒体的出现,消 除了“把关人”角色和信息承载量的限 制,使每个网民都可以较为自由地、便捷 主,形态单一,网络舆情的烈度较低。 二、网络舆情的爆发期 在爆发期,由于媒体的大范围报道, “意见自由市场”①的形成。这些意见通过 地成为信息发布者、传播者。网络自媒体 信息高度膨胀,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和扩 某些热点事件由分化到聚合,形成了具有 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讨论平台, 散速度呈现爆炸式增长,使该事件成为聚 影响性和倾向性的网络舆情。因此,本文 并且可以实现网民之间即时的互动。 焦点,引起网民高度关注,网民的情绪迅 对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进行探析,以便准 三是网民积极的权利意识。网络的匿 速集结,网络舆情爆发,呈现出急剧上升 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利于更加透 彻地听取诉求、知晓民意,对于及时疏解 矛盾、释放压力、稳定民情有重要意义。 一名性和自由性赋予了网民更高程度的话 的社会压力,更加积极活跃地在网络平台 的状态。发生于2013年7月17日的“湖 出现在公众视野,其后,网络媒体快速行 语权,使网民不再畏惧因表达言论而带来 南临武瓜农死亡事件”首先由网友爆料 中对热点事件进行意见表达和信息传播。 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一个事件 能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聚集网络舆情焦 点,主要是该事件刺激了网民乃至社会公 、网络舆情的发酵期 动,文字报道和相关视频在网上快速传 3738条,直至7月20日,新闻报道量均 处于3000条以上。④该事件网络舆情的发 展速度极快,事件~经爆料就迅速引起公 网络舆情的发酵期是指事件曝光并 在互联网中逐步扩散的阶段,此阶段中, 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开始引起小部分网民 关注。但由于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新鲜事 件吸引着网民的视线,因而,并非所有事 件一经爆料就可以迅速致使网民聚焦形 成网络舆情。只有小部分事件能够经过抽 四是事件本身的敏感度。中国人民大 播。7月18日,新闻报道量达到峰值, 众“最紧绷的那根神经”。③因为事件所包 众注意,关注度出现井喷现象。 事件高速度、大范围的传播扩散致使 含的信息具有敏感性和刺激性,而敏感 性、刺激性信息的扩散和传播速度远远快 大量网民聚焦,关注事件的网民角色也丰 于普通的信息,④易被更多媒体和网民关 与度提高,使得事件信息向更广泛的空间 富起来。网络看客可能因为外界压力或者 象化而导致潜在社会矛盾激发,引起网民 致使这一事件的关注度骤升、网民参 认知、发言的繁琐性而不去主动发言,但 广泛聚焦成为热点话题,从而形成网络舆 注,情。@致使网络舆隋发酵的条件有四个: 一看到相关信息后会进行点击查看,这种围 推动事件成 是潜在的社会情绪。当代中国社会 传播,可能致使网络舆情快速进入爆发 观状态对提高事件的关注度、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问题丛生,各种 期。 为视线焦点发挥着作用;草根阶层网民出 矛盾聚焦放大,众多的矛盾事件激起多种 社会情绪。 发酵期传递信息的渠道少,网民触及 的事件信息有限,消息可信度不高,因而 于表达意识、发言意识进行参与式讨论, 发表简单的看法,但易受到诸如网络谣言 等刺激表现得情绪化与非理陛;网络搬运 工可能出于表现自我的目的对事件进行 二是便捷的网络自媒体。报纸、电视 大多网民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热度更高 等传统媒体的掌控角色一般由政府、媒体 的事件上。出于事件可信度不高以及媒体 188 2ol4年薷8期 知闻喈母 传媒e时代I NEWS WORLD 若 中国新闻网等均对此进行了报道,掀起一 原版转发,或对信息编辑加工后再进行扩 法吸引网民,使网民注意力发生转移; 散,使更多的网民获得信息;网络意见领 不能赢得网民的关注网络搬运工就开始 番舆论高潮,网络舆情出现反复。袖以敏锐的嗅觉找到事件的敏感点和爆 从事新的网络舆情的传递活动;事件已经 当事件未出现新动向或者新动向的 点,扮演起言论发布者、引导者的角色,他 偏离了网民的偏好和兴趣,网络媒体便不 敏感度不够高时,媒体不关注和报道事 件,若事件出现敏感点,且有优势媒体进 们以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和言论的说服力 再传播该事件信息。 得到网民关注认可,并对网民的观点产生 在回落期,传统媒体和新闻网站均未 行报道,其他媒体可能出现跟风报道的行 为。事件新动向成为网民共同的兴趣点和 话语指向,并成为推动网民间的关系由松 微信、贴吧、论坛等网络自媒体平台关注、 影响。在“临武瓜农死亡事件”中,7月18 对事件再作跟进和报道;网民借助微博、 日@李承鹏的长微博“瓜农的中国梦” 使得微博平台舆情汹涌,把微博平台上网 发布或传播事件相关消息逐渐减少。事件 散走向紧密的催化剂。网民之间关系在紧 新刺激源出现 友关注度再次提升。@7月19日,新浪微 信息的渠道变窄,网民难以获取新的信 密和松散两种状态下变动,博意见领袖@作业本在微博中写道,“先 息,对事件注意力发生转移,致使网民之 网民呈紧密关系;刺激源减弱,网民变为 承诺高额赔偿,然后给首付,事件平息后, 支付余款。虽欠网友一个交代,但也许是 最好的结局。让一个农户去跟地方政府对 抗,其艰难生不如死。”⑦ 不同层次的网民对于网络舆情的发 展发挥着不同作用,致使网络舆情聚集膨 胀、迅速爆发。网络中的媒体也是网络舆 情的制造者,他们对事件进行高度关注并 表现出一定的态度,推动网络舆情的爆 发。 间的关系开始离散。 四、网络舆情的衰退期和反复期 松散状态。 结语 在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网络舆情衰 退是必然趋势,而网络舆情出现反复则是 一根据以上分析研究,笔者将网络舆情 形成过程分为:发酵期、爆发期、回落期、 反复期和衰退期。在发酵阶段焦点事件出 种或然现象。 事件结果得到网民认可或者相关部 门对事件采取冷却的处理方式,使网民的 问责无果而终或是审视疲劳,均会导致网 民和网络媒体注意力的转移,网络舆情衰 现,议题产生;爆发阶段中媒体大量介入, 刺激性信息发生爆炸,致使网络舆情发生 井喷;回落期是指网络舆情在出现井喷到 达高峰之后的逐渐冷却;若后续有新的刺 激源出现,网络舆情将可能出现次高峰, 减、弥散,进入衰退期。如果事件出现新的 刺激源,焦点事件再次触动、激发网民的 情绪、态度、看法、意见,使网络舆情出现 反复。但如果评判模糊、信息缺乏权威,网 民的关注度和兴奋点会降低,致使网民逐 渐将视线转移到其他事件上,网络舆情再 次回落、逐渐弥散、衰退。因而,网络舆情 在这一阶段,网民之间的互动越来越 密切,各种看法、观点不断交流、碰撞,甚 形成反复现象,反复期结束,网络舆情逐 渐弥散,若无敏感信息出现,网络舆情将 逐渐冷却至衰退期。口 参考文献 ①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M]. 至冲突,一部分网民因所持观点的差异而 走向分化,另一部分网民则因看法的契合 逐渐聚集,网民的选择和站队行为使他们 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三、网络舆情的回落期 在事件得到相关回应后,媒体的视线 在回落之后并非绝对性地进入衰退期,在 这两个阶段中间,新刺激源会作为变化契 ②王国华、曾润喜、方付建:(《解码网 络舆情》[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③杨琳, 网络舆情飙升背后》…. ((嘹望》,2009(27) 离开,报道频率降低、报道数量减少,网民 不再积极地进行关注、讨论和传播事件, 事件热度降低,事件的社会影响力减弱, 网络舆情逐渐冷却,开始回落。 致使网络舆情进入回落阶段的原因 如下: 机致使反复期形成。敏感度高、新鲜性强 的刺激源的出现使得媒体和网民再度聚 焦,使网络舆情再次升温,而在刺激源的 趣和关注,网络舆情冷却。 ④史波,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 志)),2010(7) 新鲜感失效之后,网民和媒体很难保持兴 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J】.(《情报杂 发生于2013年7月的“临武瓜农邓 第一,网络舆情源的减少。事件本身 正加死亡事件”,由7月17日事件被网 不再出现新动向,与事件相关的消息变 友曝光使网络舆情大爆发,至7月20日 少,媒体的报道也随之减少;无法引起网 民对其更强烈的讨论。 ④朱明刚,《湖南临武瓜农死亡事件 舆情分析》,人民网舆情检测室,http: //yuqing.people.com.cn/n/201 3/0726/ c21011 8-2234O892.html 政府公布处理结果——官员免职、城管刑 拘、对家属进行赔偿——致使网络舆情迅 速降温。在该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形成发 展经历了发酵、爆发、回落和衰退这四个 阶段。同样发生在2013年的“陕西神木 ⑥李承鹏,新浪微博http://weibo. com/11 89591617/AODOvC2Xo?mod=weibo— time 第二,网络舆情通道的窄化或堵塞。 媒体认为该事件不能再引发网民兴趣、缺 乏报道的价值等原因而不再关注和报道 此事,使网络舆情的通道变得狭窄;网络 ⑦作业本,新浪微博http://weibo. time 房姐事件”,由1月l6日事件曝光到2 com/1220291284/A0NRKfpEo?m0d;weibo- (作者:均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院传播学专业201 3级研究生) 舆情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可能受到限制,例 月3日龚爱爱被抓获之后,网络舆情由高 如通过删帖人为堵塞网络舆情通道。 温状态迅速冷却回落至平稳状态,10月 第三,网络舆情传播力减弱。与事件 31日,对“房姐”进行公开宣判一事出现 相关的信息数量变少或者失去了爆点,无 于公众视野,主流媒体如人民网、新华网、 责编:姚少宝 知闻- J碍r 2ol4年第8期 1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