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的康复
一、 康复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1981年对康复的定义: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康复不仅是指训练残疾人适应周围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在拟定有关康复服务的实施计划时,应有残疾人本人,他们的家属及他们所在的社区的参与。 二、 康复的内涵
现代康复的内涵归纳起来有康复的对象、康复的领域、康复的措施、康复的目的及康复提供者5各方面。
1、 康复的对象:主要是各类残疾人,以及因各种功能障碍而影响
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慢性病患者,老年病患者。 2、 康复的领域: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及社会康
复。实现以上的4个康复即所谓“全面康复”或称“综合康复”。 3、 康复的措施:包括所有的能消除或减轻身心功能障碍的措施,
以及其他有利于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的措施。不仅使用医学科学的技术和方法,而且也使用社会学、心理学、工程学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4、 康复的目的:实行全面康复,着重提高生活质量,恢复被康复
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能在家庭和社会上过着有意义的生活,重返社会。 5、 康复的提供者:提供康复医疗、训练和服务的不仅有专业的康
复工作者,而且也包括社区的力量,残疾人及其家属也参与康复工作的计划与实施。 三、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进行讲解。孤独症又叫自闭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它是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行为综合征。
孤独症儿童在症状严重程度、语言能力的损害程度和智力水平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对不同的孤独症儿童,治疗的策略、目标和期望值都是不一样的。其中,低功能儿童的治疗目标为:消除不良行为,学会生活自理能力,服从简单的要求和规则,具有基本的社会和情感行为,能简单沟通。高功能儿童的目标为:除了包括低功能儿童目标外,还包括教他们学习语言流畅,教他们在正常班级中应有的行为和技能,如何与同龄人交往。下面,我就逐一介绍孤独症儿童的5种康复手段。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对该症仅限于控制某些行为症状及并发症,如刻板或强迫性行为、多动或冲动性行为、易怒或攻击行为、自伤性行为、睡眠异常、癫痫、抑郁等症状。目前认为,合理的药物治疗可有利于心理干预的发展,并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儿童用药最好从最低剂量开始,缓慢加量,以减轻药物副作用。 二、感觉统合训练 1、孤独症儿童的感知问题
孤独症儿童对于某些感觉讯息有着显著的发展不足或过敏。孤独症儿童突出的感觉问题之一是听觉的过度敏感。一定强度的噪声会使孤独症儿童感到不舒服,甚至痛苦。在听到频率高的声音时,他们常出现捂耳朵、闭眼睛的行为。
孤独症儿童感觉的另一个问题是触觉迟钝。触觉迟钝的孩子不能及时觉察身体的伤痛,受伤、流了血也感觉不到。有自伤行为的孩子把手臂咬得青紫也没有痛的反应,处在一种身体防御机能失调的状态。平衡觉迟钝的孩子,在极快的、长时间的旋转后,没有晕眩感。高度反映迟钝的孩子,喜欢怕高,没有害怕的感觉。本体感觉迟钝的孤独症儿童会特别依赖眼睛,结果反而容易失去平衡。由于对身体各部位的意识模糊,穿脱衣服及处理身边食物的能力欠佳;写字时,要么握笔时抓的太紧,要么用力太轻或不会用力。有相当多的孤独症儿童空间知觉发展不足,空间知觉发展不足的孩子会表现出无法循着直线走路;上下楼梯时,由于无法正确判断距离和高低,会表现出深一脚、浅一脚的步态,严重时会惧怕下楼梯。这类孩子在写字时,不能把字写在格子内,把字排列整齐有很大困难,有的甚至把字写得支离破碎。 2、感觉统合训练的意义
临床经验显示,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孤独症的孩子:
1)感觉统合训练可以通过对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和皮肤触觉的感觉信息输入大脑,重新锻炼大脑的整合能力。促进大脑的发育,提高脑功能,从而提高患儿适应外界的能力。
2)有助于孤独症儿童了解自己的身体各部分以及运动训练的强度、速度和动作的姿势是训练是否有成效的几个重要因素。
3)对感觉刺激敏感度过高或过低的儿童,使其敏感度正常化,较易适应不同环境的要求。
4)使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范围得以扩大,感知内容不断增加,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思维得到发展。
5)有助于发展孤独症儿童的听觉与视觉的有意注意,注意力会比以前较集中。并从训练中学会听指令。
6)精细运动训练,通过摆弄、操作物件可帮助孤独症儿童发展认知和改善触觉,同时也促进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自理能力,写画技能,手语及职前技能。
3、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及活动设计 触觉系统失调:
(1) 不喜欢被人抱,有时甚至拒绝他人的触摸、拉手;不喜欢
人多的地方。 (2) 拒绝理发、洗发、洗脸。 (3) 不喜欢穿鞋,喜欢打赤脚。 (4) 不喜欢或特喜欢特定材质的衣服。 (5) 喜欢吸手指,触摸生殖器。 (6) 偏食、逃避咀嚼。
(7) 对某种感觉特喜欢。如:玩沙子,刮东西。拒绝使用某质
地的用材。如:胶水、浆糊等。 (8) 痛觉迟钝,以致意外碰伤流血而不易察觉。 (9) 反应慢,动作不灵活,小肌肉运动显得笨拙不佳。
活动设计:
(1) 大笼球:大笼球按压身体、俯卧或仰躺在大笼球上滚动 (2) 羊角球:用羊角球按压身体 (3) 花生球:用花生球按压身体
(4) 海洋球池:藏身球池、球池中的各种活动 (5) 阳光隧道:钻隧道
(6) 滚筒:俯卧滚筒,俯卧滚筒摇晃,筒内滚动游戏,滚筒隧道游
戏 (7) 滑板:“小飞机”、“乌龟爬行”“青蛙蹬”、趴在滑板上由
大滑梯滑下 (8) 竖抱筒:坐在竖抱筒上摇晃 (9) 横抱筒:趴在横抱筒上摇晃 (10) (11)
吊缆:置身于吊缆中由别人或者自己发动摇晃 平衡触觉板:站在平衡触觉板上,走平衡触觉板
前庭觉系统失调:
(1) 喜欢自转,而且转很久不觉头晕。 (2) 喜欢看、玩转动的东西。 (3) 喜欢边走边跳 (4) 经常喜欢爬高
(5) 平衡差,走路东倒西歪,经常碰撞东西 (6) 不喜欢把头倒立
(7) 注视、追视能力弱,数数时常要用手指指着数才能完成 (8) 颈部挺直时间较同龄儿童短,常垂头 活动设计:
(1) 滑板、大滑梯:趴在滑板上由大滑梯上滑下来
(2) 横抱筒:坐或者趴在横抱筒上摇晃 (3) 竖抱筒:坐在竖抱筒上摇晃 (4) 吊缆:置身于吊缆中摇晃
(5) 大笼球:俯卧或仰卧在大笼球上摇晃 (6) 滚筒:俯卧滚筒摇晃
(7) 平衡圆:站在1/4平衡圆上摇晃 (8) 平衡台:站在平衡台上保持平衡 本体觉系统失调:
(1) 喜欢他人用力推、挤、压。 (2) 手脚喜欢用力挥动或用力做某些动作 (3) 动作模仿不到位,常望着手脚不知所措
(4) 俯卧地板时全身教软,把头、颈、脑提起特别困难 (5) 坐姿不够稳定,坐时会东倒西歪
(6) 力度控制较差,常会因太用力而损坏玩具或因力度太小抓不住
东西 (7) 速度控制较差,跑起来难以按指示停止
(8) 对蹦跳要求高,喜欢摔跌自己的身体,喜欢垫脚走 (9) 自伤,咬玩具 活动设计:
(1)滑板:“小飞机”、“乌龟爬行”“青蛙蹬”、趴在滑板上由大滑梯滑下 (2)蹦床:跳蹦床 (3)羊角球:跳羊角球
(4)大笼球:投掷大笼球、拍大笼球、跳大笼球 听觉系统失调:
(1) 常会掩耳朵或按压耳朵
(2) 对尖锐或拉高的声音一点也不讨厌,甚至喜欢 (3) 有时对很小的声音感兴趣 (4) 在教室里对外界的声音很敏感 (5) 常会听到某种声音发呆 (6) 特别害怕听某些声音 (7) 对某些特定的音乐固执的喜爱 (8) 对巨响反应较差,甚至无反应 (9) 喜欢无端尖叫或自言自语 训练方法:
(1) 在安静、活动量较少的空间进行
(2) 所提供的听觉信息的重要部分应用图形或者动作呈现 视觉系统失调:
(1) 即使常看到的东西都会让他害怕 (2) 喜欢看手发呆
(3) 对特定的颜色、形状、文字特别感兴趣 (4) 喜欢将物品排队 (5) 喜欢斜眼看东西 (6) 喜欢躲在较阴暗的角落
(7) 喜欢看色彩鲜艳、画面变换较快的广告 (8) 喜欢看风扇或转动的东西
(9) 喜欢坐车,对窗外景色变化非常着迷 训练方法:
(1)在安静、光线适宜的空间进行
(2)训练眼球运动能力:提供动态的视觉刺激,让儿童追视
(3)训练视觉动作整合能力:吹吸活动,手眼协调能力 三、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强调针对每个患儿的具体症状行为特点做出差别性的诊断,作为治疗的依据,治疗的重点是促进患儿的社会适应和言语发育。行为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区别强化法
区别强化运用了行为与行为后果的关系的原理,从积极的方面去矫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区别强化,顾名思义,是对有些行为进行奖励而对其他行为不予奖励。在使用时,首先要确定孩子所最喜爱的强化物或奖励性活动,以及需要矫正的靶行为。在此前提下,有些不同的操作方法,分述如下:
第一,区别性的强化非对象行为是最常用的区别方法。这种方法本质上是要求,只要自闭症孩子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表现出预先规定的不当行为,他就可以得到奖励物。训练者在应用这种方法时,除了要选好适当的强化物外,还要对孩子没有不当行为的时间长度有恰当的规定。在开始时,这种时间长度不应该多长。在训练初见成效后,时间长度可以慢慢延长。
第二,区别性的强化与对象行为不相容的行为。这种干预方法的前提是孤独症的孩子在一定时机内只能做一个特定的行为。如果训练者可以对与对象行为不相容的行为进行强化,则孩子便可能没有时间去沉湎于文体行为。例如,有的自闭症孩子有用手打自己头脸的自伤行为。如果训练者可以对孩子用手做其他活动的行为进行强化,则孩子的自伤行为可能因此得到控制。
第三,区别性的强化低频率行为。这种干预方法并不要求完全消除对象行为,而是意在降低对象行为的发生频率。所以,训练者运用这一方法时,只能针对那些危害性小的问题行为。例如,某些孤独症的孩子有不断问问题的习惯,训练者可以奖励她过一段时间问一个问题的行为。又如,某些孤独症孩子的自我刺激性行为,很难完全消除。但是,训练者可以区别性的强化低频率行为,控制这些行为发生的次数和环境。
例如,在对三个患有孤独症的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如自我刺激、口发怪声和暴力行为进行矫正时,教使用了代币制的方法。即让学生在
没有问题行为的条件下能够领取一些代币。教者又与这些少年签订了行为合同。规定他们在积累了一定的代币以后就可以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和额外的活动时间。结果发现,通过区别性的强化非对象行为,这些自闭症学生的问题行为全部有明显的下降。
2、示范学习法:示范学习法是基于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理论认为对于别人行为及其后果的观察会有助于行为的习得和解除,且容易保持和迁移到其他情景中。示范学习法有利于增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及适应的社会行为。示范学习法用于治疗儿童孤独症有现场示范和电视或录像示范法两种。前者是在孤独症儿童的生活环境中引入正常儿童,使患儿有机会观察到正常的行为和交往。后者是通过声像媒体呈现患儿尚未习得的言语和行为。研究显示,示范法与强化相结合,对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和行为发育有较好的效果。在对于参与同伴的挑选上,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参与同伴与自闭症孩子年龄相仿。例如,在有的混合型学校中,两者同上一个班是较为理想的情况。第二,参与同伴与自闭症孩子有相似的兴趣。这样,两者较有可能成为朋友。第三,参与同伴与自闭症孩子在训练前就有所认识。这样,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减少双方可能出现的焦虑和紧张。 3、消退法:
消退法是通过消除对不良行为起强化作用的因素,以达到减少不良行为的行为治疗方法。如果一个自闭症孩子的问题曾经被大人所强化,而现在这种强化被终止了,从而使的问题行为逐渐地得到控制,那么,这可以说是一种消退。举例来说,如果一个自闭症孩子用哭闹来得到家长的关注。家长一旦认识到,不能用额外的关注来鼓励不当的行为,从而在孩子哭闹时不给予特别的关注。而孩子在哭闹了一阵后,发现过去有用的手段现在不灵了,从而慢慢地改变了过去的不当行为。在实际情况中,当训练者刚刚开始使用消退法时,孩子问题行为往往是更加厉害而不是马上停止。难就难在很多家长或者其他训练者看到这样的情况立即就退缩了,不再继续执行消退法了。其结果,孩子的问题行为在今后就更难消退。 消退法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分析给孩子带来问题行为的强化物是什么。例如孩子有击打自己头部的不良行为,如果他是想引起家长的关注,那么家长的关注就为强化物,则家长撤除其关注问题行为就会慢慢消退。但如果孩子打击头部是一种自我刺激行为,在有无家长的情况下都会发生,则其强化物即为感官上的刺激,必须采用其他方法来去除。例如在Houten后藤(1993)的实验中,被试者为一名
10岁左右的孤独症男孩。该男孩有严重的自伤行为,主要表现为用手击打自己的头脸使之红肿落发。治疗人员通过功能分析确定这种自伤为自我刺激性行为,因为该男孩无论有人无人都会有这种自伤行为。根据这种认识,治疗人员把一幅体育锻炼用的每只重约0.7公斤的软性手套戴在这孩子的双腕上。软性手套的使用逐渐地改变联合削弱了由自伤行打击所带来的声音和振动方面的刺激,从而使自伤行为的功能相应的削弱而难以为继。 4、暂时隔离法:
暂时隔离法是暂时消除或者隔离正在使用的阳性刺激物,以纠正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此治疗方法的实施是当患儿出现不良行为时,暂时将其与他兴趣的环境隔离开来,让他感受到不愉快或者无聊。这个方法能很有效地制止患儿的严重破坏性行为或自伤行为。 5、厌恶疗法
对有自伤、特别是严重自伤和攻击他人行为的儿童,指导者可以适时采用厌恶疗法,即把自伤和攻击他人等行为症状与不愉快的体验(如言语谴责、物理统制等等)结合起来,利用产生不愉快甚至痛苦体验的条件刺激来代替自伤和攻击他人等异常行为,使他在更深程度上体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其自动阻止并消除自伤和攻击他人等不良行为。对一般咬手行为可用黄莲、胡椒等有苦味、辣味之物涂在所咬之处;对严重咬手指、手腕、打头等自伤行为,可用橡皮筋弹击(注:力度不能太大)所咬之处及其周围。但是,这种方法尚需考虑人道、法律和副作用。因此,使用时应十分小心谨慎。 四、 语言训练康复 五、 多媒体接入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