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目的

为明确公司风险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分级的标准方法和过程,组织好风险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分级工作,全面识别公司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纠正及预防控制措施,将公司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各种风险的发生,从根本上降低或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和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设备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分级和控制管理。

3定义

1)危险有害因素:简称危害因素。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2)危害因素辨识: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害因素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特性的过程。

3)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危险情况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和程度。

4)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指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5)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适合于对设备设施存在的

风险进行分析。

6)风险评价:评价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4组织与职责

公司成立风险辨识评价工作小组: 1)风险辨识评价工作小组组成

公司成立风险辨识评价工作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安全管理人员和其余员工为组员。

2)风险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工作小组职责

全面负责公司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根据确定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风险复杂程度,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安全风险等级,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危险、有害因素清单,编制风险评价报告。

组长(主要负责人)职责:负责风险评价领导工作,组织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成立评价组织,组织进行风险辨识与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组员(安全管理人员)职责:负责参与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负责

风险管理的培训工作,负责公司风险的辨识与评价分析,负责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建立、更新风险管控信息台账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其他人员:负责本人工作范围内的风险辨识评价工作,提供相关资料,积极参与风险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

风险辨识评价主要由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进行,并提出风险管控措施。评价初期,可聘请第三方安全技术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进行示范,逐渐转变由从业人员自行辨识评价,从业人员风险辨识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可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5工作程序和内容 5.1获取评价资料

外部信息:总经理和安全管理人员应首先获取适用于本公司安全

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性文件以及安全监管要求;掌握本公司周边环境对本公司的影响程度;国内外同类企业发生过的典型事故情况。

内部信息:掌握本公司安全管理现状;作业流程、作业环境及设备设施情况;本公司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情况。

5.2风险辨识 5.2.1辨识范围 1)生产工艺、技术 2)设备设施 3)建构筑物及环境 4)从业人员

包括从业人员的身体精神健康情况,个体安全防护措施及安全作业行为等。

5)安全管理

包括三项制度、教育培训、应急救援等制度的建立及落实情况。 5.2.2风险辨识方法

1)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风险分析法(JHA)。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工作风险分析评价记录表。

2)针对设备设施等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

5.2.3危险源辨识

1)公司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

2)辨识时应依据GB/T13861的规定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应充分考虑国家安监总局组织编写的《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中提及的较大危险因素。

3)运用工作风险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在对

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在作业活动划分时,以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为主,也可以采取按地理区域划分、按作业任务划分的方法,或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性质上相对独立,既不能太复杂(如包括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

4)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辨识,应将设备设施按功能或结构划分为若干检查项目,针对每一检查项目,列出检查标准,对照检查标准逐项检查并确定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和后果。

5.3风险评价 5.3.1风险评价方法

公司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R)与直接判定法。风险矩阵分析法(LSR)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评价级别。直接判定法是依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直接判定重大风险。

5.3.2风险评价与分级

1)公司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等级管理。将辨识出的风险确定为重大、较大、一般和低四个等级,分别以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注。

重大和较大风险由主要负责人(总经理)直接负责管控,负责制定专门管控方案和相应的管控措施,负责督促、检查、考核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

一般和低风险由安全管理人员组织,岗位操作人员参加,共同讨论制定管控措施并明确管控人员,管控人员负责落实管控措施。

2)落实管控责任:安全管理人员要对各级风险制订管控程序、管控标准和监控防护措施,确保风险管控活动不漏项,不重复。

3)对重大危险源、极易造成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应确定为重大风险。

5.3.3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4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1)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这五类中进行制定。

2)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3)设备设施类危险源通常采用以下控制措施:安全屏护、报警、联锁装置、限位、安全泄放等工艺设备本身固有的控制措施和检查、检测、维保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4)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通常从以下方面考虑: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技术能力等方面。

5)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对于评

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制定补充建议措施并实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6)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是否产生新的风险;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7)对于较大及以上等级的风险,还应当制定专门的管控方案, 5.5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在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清单主要内容应包括辨识部位、存在风险、风险分级、事故类型、主要管控措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

5.6风险告知

1)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风险点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警示标志、负责人、联

系电话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2)根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将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及工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应采取的措施通过培训方式告知各岗位人员及相关方,使其掌握规避风险的措施并落实到位。

3)根据风险等级,绘制公司的安全风险四色图,明确各区域、设备的安全风险等级。

6文件管理

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建档管理。应包括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风险分析及评价记录,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管控方案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7分级管控的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1)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2)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完善;

3)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4)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5)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6)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持续改进

1)每年至少对风险进行一次全面辨识,生产经营环节、要素发生重大变化,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以及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及时开展专项辨识。

2)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更新风险信息:

①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②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③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④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⑤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以及其他变更情况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9奖惩

主要负责人应当每季度最少组织检查一次风险管控措施和管控方案的落实情况。对未按要求落实风险管控措施的,对责任人依据奖惩规定予以处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