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公路工程隧道逃生应急预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公路工程

隧道逃生应急预案

目录

隧道逃生应急预案.................................. 1

1、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 1

1.1以人为本 ............................... 1 1.2统一领导 ............................... 1 1.3快速反应 ............................... 1 2、 编制依据 .................................. 1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 1

2.1应急组织体系 ............................. 1 2.2应急处置小组各部门职责 ........................ 2 4、 应急逃生管道设置 ............................. 4

4.1隧道逃生管道布设要求 .......................... 4 4.2逃生管道的其他要求 .......................... 5 5、 安全事故应急处置 ............................... 5 6、 事故调查和处理 ................................ 8 7、 善后工作及复工 ................................ 8 8、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 15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 9

1、 编制依据 ................................ 9 2、 工程概况 ................................ 16 3、 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 ............................ 19

3.1成立风险评估专家组 ........................... 19 3.2风险评估流程 .............................. 20 3.3评估方法 ................................ 21

3.4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21 3.4隧道工程总体风险分级标准 ........................ 22 4、 评估内容 ................................. 22

4.1何家陂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 ........................ 22 4.2岩下山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 ........................ 23 5、 评估结论 ................................. 24

5.1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 .......................... 24 5.2川级风险存在的部位、方式 ........................ 28

5.3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 29

隧道逃生应急预案

一、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一) 以人为本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切实履行项目的主体责任,把保障 员工、人民群众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 伤亡和危害。

(二) 统一领导

在项目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切实履行业主指挥 部机关以及上级相关领导部门的管理、监督、协调、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应急处置领导小 组的作用。

(三) 快速反应

组建职能分工明确的应急处置队伍,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发挥地方各种应急队伍 的作用,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分工明确、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 置机制。 二、 编制依据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二)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三)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四)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五) 《重大危源源辨识》(GB 18218— 2000) 三、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组织体系

项目部成立隧道逃生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 xx任组长,小组成员为: 副组长:XX

小组成员:XX,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兼做临时指挥中心,负责施工单位应急救援工作的 组织和指挥。 组长XX移动电话为:

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XX 办公室成员:XX

隧道逃生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交通组、物资及经费保障组、抢险救灾组、紧急救护 组. 各施工队(班组)在平常组织准备好以队长(班组长)为负责人具有明确职能的高边 坡抢险队,以在应急时供应急处置小组成员调遣 ,,

(二)应急处置小组各部门职责

1应急处置小组职能概述

认真做好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事故发生时在业主指挥部、总监办及地方政府部门的统 一领导下,进行抢险,并配合上级领导单位及医院等相关系统单位的工作,调配各施工队 (班组)尽一切力量为抢险施救提供人员、机械设备、后勤等资源,确保事故调查和处理 工作顺利进行,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并组织好恢复生产工作等。

2、 组长职责

发生重大事故时组长为事故救援总指挥,总体负责: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指令、组织 指挥应急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向上级汇报和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 出救援请求、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等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事故救援总 指挥为我项目突发事件舆情控制总指挥,并且是事故现场唯一的新闻信息发言人。

3、 副组长职责

(1)XX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事故处置工作:具体负责指挥应急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具体负责指挥抢险机械设备的调转;具体负责指挥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 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具体负责指挥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2) xx副组长协助组长具体负责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负责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 外联系;组建现场新闻中心作为现场唯一对外发布消息的机构;同时具体负责做好现场的 舆情控制工作,具体负责与新闻单位以及有关主管单位人员的紧急联络,通报情况与请求 指导;在现场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严肃对外发布消息的方式方法,把舆情传播控制在真 实准确的轨道内不偏移,及时协助组长做好现场

最新救援消息的发布,把提振士气的消息 在最短的时间内向新闻媒体发布;在最短时间内传达领导小组的抢险指令,负责做好与 110 \"、\"120\"等单位的联系。如果项目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预计事故的事态有进一步扩 大的可能,凭借项目部的应急预案控制不了局面的话,应负责立即向当地、指挥部等上级 部门汇报,请求启动上一级的应急预案。

4、 交通疏导组

交通组由xx、xx负责,以各施工队的部分普工为主力,在抢险期间主要负责交通的 及时疏导,保证救援车辆优先通行,根据救援需要,按照指挥部指令,负责实施交通管制。 在各个路口设立路障和警戒人员, 在相应地段设立安全警戒线,除了救援、指挥人员以外, 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现场,防止人员误入危险地段,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宣布现场已安全后, 才能撤除安全警戒线。

5、 物资及经费保障组

主要有xx、xx负责,由项目全体小车驾驶员以及会驾驶小车的员工为主力,主要负 责后勤保障工作及救灾设备、资金到位及监督使用,并且需要协助医疗部门做好已抢救出 现场的伤员救护工作。严禁对医疗救护不甚了解人员在医护人员不在现场的情况下进行救 护工作,以免好心办坏事,加重伤员的伤势。

6、 抢险救灾组

由xx、xx负责,由本项目全体电工及机械手为主力;一旦隧道发生险情,隧道专职 电工需要马上切断一切电源,并确保一切电源处于断电状态;机械手负责做好救援机械保 障工作,做好工地的安全抢险;在险情解除后及时抢修受损的电力设施,恢复正常供电,

根据实际情况协助地方抢修有可能被破坏的供水管道、供电线路、通讯系统及公路、桥梁 和水利设施。

7、紧急救护组

由XX、XX负责,由本项目全体自卸车驾驶员以及各施工队的部分普工为主力;担负 现场守护、救援等任务,救护出受伤者。确定隧道是否还有危险源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特

别要注意发生火灾、掩埋情况时,要首先保证把烧伤、掩埋人员及时抢救出来。积极协助 本地相关安全领导部门的工作,圆满处理和完成各项任务。

四、应急逃生管道的设置

(一)隧道逃生管道布设应该符合如下要求

1、 逃生通道所用管材采用内径不小于 © 800mm的承插钢管或热扩无缝钢管,管节长度

为6m壁厚不小于12mm管节间可采用法兰盘连接,法兰盘厚度为 20mm采用10颗M20 螺栓连接。

2、 为保证管道承受坍塌体的压力,对采用的材质管材,必须确保其承压能力和连接头 的牢固,

并经试验室具体试验后,方可用于隧道中,此外逃生管需要下铺沙袋,管生嵌入 基础深度2R/3。

3、 施工现场应根据隧道围岩、掘进开挖方式等情况备足管道,除整节管道外,应同时 备足1米、2米短节管道用于掌子面迁前移过渡、转接接头(135°)等。

4、 逃生管道每隔50cm设置加劲箍一道,采用?25mm长260cm钢筋,环向焊接,焊缝

厚度8mm固定采用?25mn长170cm钢筋,两侧打入280cm的© 50小导管,小导管嵌入围 岩200mm钢筋与管体、钢筋与小导管均采用双面焊接,焊缝厚度

8mm

以随时 确

5、 在二衬台车移动就位过程中,临时拆移时应逐节拆除,严禁一次拆除到位,

保逃生管道的效用。

6、 逃生管作为紧急救生管道,应紧跟掌子面,末端距掌子面距离不得大于

口附近配备醒目的工具箱,箱内存放活动扳手、锤子、钢钎等应急工具,便于遇紧急情 况时打开逃生管法兰盘,开通救生管道。

15m且在 管

7、 逃生管道末端应同时放置应急救生箱,救生箱须存放 20人左右一天所需的食物、

水、药品(包扎纱布、消毒药水、常见外伤用药),此外还需配备对讲机、应急照明设备

8逃生管道在经过掘进台阶时,应按顺延台阶布置,可安装

管道架空高度和长度以不影响施工并便于开启逃生窗口为宜。

135°转接接头顺延,其

9、 设置的逃生管道应平整、干燥、顺畅,不得作应急逃生以外用途;如果管道较长 时还应考虑

通风。

10、 应急抢险救援时应利用预设的逃生管道和救生管道迅速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当

预设的逃生管道失效,应立即钻设救生管道进行联系和输送食物, 钻进工艺采用跟管钻进, 跟进套筒必须采用专用地质套管。

(二)要求

1. 项目部人员要高度重视逃生管道及救生管道设置的重要性,并把此项工作作为施 工安全强制

性要求,不折不扣的执行。

2. 各隧道掘进工作面严格按要求进行设置逃生管道、通风管道、高压水、工具箱、应3.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4. 施工期间注意保护逃生管道。

五、安全事故应急处置

(一)发生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时,现场人员应该立即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告。

1、信息报告流程图

急救生箱。

生产玄全审故发埋人

顶忖部主奨负贵人

项目

项目部 - ---- -fc项H 业主 安全倾导小组 \"P 市玫府 应急救援值班宅

VtftM

应急救援値

事故发生地 公安分用

2、应急连络体系图

公司本部

当地保健院

当地进播嗣

事故

当地肪疫站

报告

报告

当地朋局

当地交通部门

害 报

当地医貌

(二)当发生隧道施工重特大安全事故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迅速到现场了情况,调 动各施工队进行抢救,主要应做好:

i迅速到现场了解事故情况,并向上级相关部门、单位报说明事故发生的地点、时 间、伤亡人数、

财产损失情况等。

2、立即组织抢险救援,把可能发生延续性危险部位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做好受伤 人员的安置

工作。

3、 发生事故(险情)可能造成人员特大伤亡事故、虽没有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较大、 社会影响

较大的事故,为I级应急响应。由项目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上报公司,在由公司 按照事故报告规定逐级

上报,由项目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借助属地政府和上级应急预案实 施应急响应,开展应急救援。

4、 发生事故(险情)可能造成一次负伤 5人及以上、一次重伤3人及以上、一次死 亡3人及以

上的事故、虽没有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在

10万元及以上的事故,为U级应急 响应。

由项目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响应并上报公司,由公司负责按照事故报告规 定报上级有关部门。

5、 发生事故(险情)可能造成一次负伤 4人、一次重伤2人或死亡1-2人的事故、 虽没有人员

伤亡但经济损失在 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事故,为川级应急响应。由项项 目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急响应并上报公司,由公司按规定报上级部门。

6、 发生事故(险情)可能造成轻伤、一次负伤 3人以下或一次重伤一人的事故、虽 没有人

员伤亡但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下的事故,为W级应急响应。由项目部应急处置领导 小组负责应急响应,并按照事故报告规定逐级报至公司备案,由公司统计上报上级有关部 门。

六、事故调查和处理

(一) 本项目部无特大、重大安全事故调查权限,但必须配合有关部门调查组调查取 证工作,为之提供工作上的方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或干预事故调查工作;

(二) 项目部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职权范围内的处理,同时 根据事故

教训加强预防措施;

(三) 认为调查组的事故原因、责任分析不符事实时,应通过项目部向业主指挥部、 总监办等

正常渠道反映,不得向调查组作出施压甚至恐吓及其他非法手段来影响事故的处 理,否则由其承担其不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七、善后工作及复工

(一)对因工负伤的职工和死者家属要亲切关怀,给予慰问,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

对伤亡人员赔偿、抚恤等工作;

(二)经事故调查组和有关方确认后清理事故现场,根据调查组意见和有关规定落 实防范措施,

确保在安全前提下早日恢复施工生产,由质安部填写事故报告,进行事故总 结。

本预案未明确事项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一、 编制依据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二)

险评估指南》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中华人民交通运输部2011年

5月)

(三) 《公路桥梁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 (四)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五)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G F90— 2015) (六) 《公路工程设计技术标准》(JTG B01-2003) (七)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八)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O67-2O10 (九) 本标段项目实际自然条件、施工状况 (十)本项目设计和施工方面文件 (十一)本项目各阶段审查意见 (十二)本项目设计阶段风险评估成果 (十三)本标段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二、 工程概况

(一) 隧道设置

1、本标段有隧道1.5座,呈双洞分离式布置。详见下面两表

隧道名称 右线 左线

起止桩号 长度5) 隧道平均长度⑥ 何家爐隧道 YK1+615-YK5+032 ZKl+605-*ZK3+053 起止桩号 1417 1448 长度<m) 1450 (隧逍全长3085) 1412 (隧道金3055} 1432* 5 隧道名称 右蠅 岩下山隧道 (新罗境) 左线

隧道平均长度(仍 YK7+945〜YK9+旳5 C 隧道全长 ¥K7+945^YK11+030) ZK7+9&Q—ZKS+392 {隧道全长处7+950〜£KI 1+005) 1446 (隧道全长3070) 2、 隧道界限采用双洞两车道2X10.0米(单洞形成道宽度2X 3.5米;左侧侧向宽度 0.5米,右

侧侧向宽度0.5米;两侧人行道兼检修道宽度1.0米).

3、 紧急停车带衬砌内轮廓拟定:结合停车带加宽宽度、主洞衬砌内轮廓形式确定, 设计为三心

圆曲边墙结构。

4、 车行横通道建筑限界净宽4.5m,净高5.0m;衬砌内轮廓为单心圆直边墙结构。

5、 人行横通道建筑限界净宽2m净高2.5m: W级围岩的人行横洞采用衬砌内轮廓为 单心圆直

边墙结构,V级围岩的人行横洞采用衬砌内轮廓为三心圆曲边墙结构。

(二)何家坡隧道工程地质简述

1、地形地貌

隧址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该隧道地形起伏较大,进口处地面高程约 伏,山脊(顶)较浑圆,进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 布一条小冲沟,水量较小;出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

550m出口

处地面高程约589m隧道轴线最高点高程787.6m,地面相对高差198-230m左右,沿线地 形呈波状起

20~30°,植被发育,右侧分

40~50°,地形较陡峭,植被较发育,

出口段K3+009-K3+020段分布有一条往云顶茶园的水泥路,路边人工陡坎见一小型坍滑体。

2、地震

隧道区未见有活动性断裂构造通过,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测区属断块差异活动区, 断裂构造较发育,属于微震频繁发生区,地震活动主要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测区历史 上的地震为浅震型构造地震,但震源中心均不位于测区内。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本路线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 组为第一组。全线以U类场地为主,中硬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40s。场区近期 未发生过地震,抗震设计应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执行。

3、不良地质作用

隧道场止区未见活动性断裂构造经过,隧道出口路边人工陡坎 层滑塌形成,上部以粘土为主,含少量碎石,厚约

K3+008左8米处见一

0.5m;下部为全、强风化泥

宽约10m厚约1.5m滑坡体,体积约70n3,为乡村道路旁人工开挖边坡在强降雨作用下 引发山体表质粉砂岩,厚约1m该滑坡体位于隧道出口上方,对洞口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建议洞口施 工前对该滑坡进行加固或支挡,并做好防排水措施。

4、水文地质条件

(1)隧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地形高差大,冲沟发育,沟谷深切,冲沟水系 发育,树

枝状分布,径流条件良好,流量受大气降雨影响,地表水主要以水沟、水塘等地 表洼地汇水为主,往地势低洼处排泄或下渗补给地下水。隧道进出口处均有地表水径流, 对隧道进、出口围岩及施工有影响。隧道进出口地表水具体见下表。

隧道进出口地表水一览表

地表水位置 进口右侧约閱m 进口右侧约12(血 K2+564(XSK04 旁) K2+910

方向 北西-南东 北西-南东 北东-南西 北东-南西 沟宽咪) 0.2-0, 3 0. 5-0 J 0.2-0,1 0.2-0, 4 水秣(米). 0. 02-0, C5 0. 04-0.10 0,02〜工04 0. 04〜0, 06 水虽CL/s) 0, 5-1.0 3. Of 0 0. 5〜L 0 L 5^2. 0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及赋存介质不同主要有:

① 基岩风化网状孔隙裂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坡残层底部及全 -强风化岩层的网状裂隙

中。隧道区岩性为泥盆系桃子坑组(D312)泥质粉砂岩夹砂岩,强风化岩层裂隙较发育, 富水性及导水性较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厚度较大,勘察期间水量较贫乏,主要对隧 道进出口围岩及施工有影响,对洞身围岩及开挖影响较小。

② 基岩裂隙水:洞身围岩主要为中~微风化岩,风化裂隙发育,主要受断层及节理裂 隙带等地质构造的控制,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和基岩风化裂隙水的补给,向山体附近的沟谷 中排泄,富水性一般。 (3) 勘察期间隧道进口处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 8.0-11.0m,出口处测得地下 水稳定水位埋深为2.7-5.9m。根据钻孔抽水试验及水位恢复试验资料,构造带渗透系数 K 为 0.06~0.288m3/d.

(4) 据地表水、地下水采样分析成果,并按照规范《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 C20-2011)

附录K进行进行判定,该隧道场止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 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中等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

腐蚀性。

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

主要受节理裂隙控制,地下水具不均匀性,中风化

岩中富水性及导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强风化岩裂隙发育,透水性及导水性弱 -中等, 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向山体附近的沟谷中排泄。根据抽水试验,估算其渗透系数 K为

0.06~0.288m3/d.

何家堆隧道涌水蚩计算我 參 数 数值 0.2 1768 2. 61 2528, 7 备注 根据C供水水文地质手册》表1-7-5 龙岩地区约1768nm 很堀隧道区地形测算 /d根据《铁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测规范》 1 入渎系数« 当地第平均降雨& (run) W 汇水面积(肮‘)A 计算公式Q=Z 74+c *W+A 涌水呈(riJ/d)Q 经估算单洞正常涌水量Qs=1705m/d. 根据上述两种方法预测,建议隧道单洞最大总涌水量取 4800n3/d,正常涌水量2500 m 3/d.根据涌水量计算结果表明,各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属中 工时应采取相应的排水和加固措施。

-强富水,隧道设计和施

5、工程地质评价

(1)洞口工程的地质评价

进口段自然山坡坡度 20~30。,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粘性土、破碎土及厚层全

~强风化

泥质粉砂岩夹石英砂岩。坡体现状稳定。但洞门处围岩破碎,呈散体状 ~碎石状结构,地 下水位明显高于洞顶,建议加强洞门支护。左、右洞口边坡高约 5~15m坡体主要为坡残

积粘性土及碎石土,结构较松散,开挖后稳定性较差,建议采取放坡开挖,开挖坡率 1:1.25~1:1.5 ,并结合三维网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洞口开挖仰坡建议开挖坡率 1:1.0~1:1.25,并结合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由于坡体主要为坡残积粘性土及碎石土,且 发育有F9、F10破碎带使得洞口处围岩级别较低, 坡体易坍塌,进洞较困难,应加强防护, 其中右洞隧道进口右侧见冲沟,对隧道进口施工具一定影响。

出口侧自然山坡坡度约 40~50。,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粘性土及厚层全 ~强风化泥质粉 砂岩夹石英砂岩,出口路边人工陡坎 K3+008左8米处见一小滑坡体,该滑坡体位于隧道 出口上方,可直接挖除,对隧道施工影响小。隧道出口地形较陡,建议采取放坡开挖,开 挖坡率1:1.0~1:1.5,并结合砌石护面墙、三维网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洞口开挖仰坡建 议开挖坡率1:0.75~1:1.25,并结合植草护坡面等支护措施。出口侧坡体主要为厚层全 ~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夹石英砂岩,地势较陡,F13、F14构造带使得洞口处围岩级别降低,坡 体易坍塌,进洞较困难,应加强防护。出口段 下渗将对隧道施工产生影响。

K2+910见一冲沟,该处为浅埋段,冲沟水

(2)洞身工程地质评价

根据地质调绘及钻探结果,隧道洞身围岩为中 -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夹石英砂岩,主要 为较软岩,岩体完整性主要为较破碎 ~较完整,对隧道洞身围岩的稳定较不利。隧址区岩 层产状为176°/ 30°,与洞身开挖后形成的北侧边坡坡面小角度正向相交,对该处围岩 的稳定性较不利。

本隧道去内构造相对稳定,有6条破碎带与隧道呈大角度相交, 岩石较破碎,且易形 成排水通道,隧道洞身围岩手其影响较大,围岩级别降低。

(三)岩下山隧道工程地质简述

1、地形地貌

岩下山隧道隧址区属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归隧道地形起伏较大,进口处地面高 程约704.00m,出口处地面高程749.35-750.12m,隧道轴线最高点高程1088m地面相对 高差320-356m左右,所在山体山顶高程大于1000m山脊(顶)较浑圆,进口侧山坡自然 坡度约15~25°,植被发育,山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 10~20°,植被较发育。

2、地震

隧道区未见有活动性断裂构造通过,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测区属断块差异活动区, 断裂构造较发育,属于微震频繁发生区,地震活动主要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测区历史 上的地震为浅震型构造地震,但震源中心均不位于测区内。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OO11-2O10本路线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 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全线以U类场地为主,中硬场地地震动反应 谱特征周期为 0.35s。场区近期未发生过地震,抗震设计应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 (JTGB02-2013》执行。

3、不良地质作用

隧道场止区未见活动性断裂构造经过,右洞隧道进口 K8+050右20米处见一宽约13m 厚约3m土质滑坡体,为强降雨作用下引发山体表层滑塌形成,上部以粘性土为主,含少 量碎石,厚约1-1.5m ;下部为全风化花岗岩,厚约1.5-2m.对隧道洞口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建议洞口施工前对该滑坡进行加固或支挡,并做好防排水措施。

4、隧道地温、地应力及岩爆预测

地质资料显示,岩下山隧址区在正洞 K9+354~K9+58段地温超过规定上限28° C (隧 址埋深范围内最高地温为 28.47 ° C),存在地温危害,因此在施工时应根据相关规范采取 相应降温、洒水及通风措施,并备好必要的降温、通风设备。本隧道属硬质脆性岩类地段, 隧道中心段埋深300~365m(里程K9+200~K9+84(段)为高应力区,已发生岩爆,需采取相 应的防护措施。

5、水文地质条件

(1)隧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地形高差大,冲沟发育,沟谷深切,冲沟水系 发育,树

枝状分布,径流条件良好,流量受大气降雨影响,地表水主要以水沟、水塘等地 表洼地汇水为主,往地势低洼处排泄或下渗补给地下水。隧道进出口处均有地表水径流, 对隧道进、出口围岩及施工有影响。隧道进出口地表水具体见下表。

瞇道进岀口地表水一览表

地表水位置 进口左侧 进口右侧 出口左侧 方向 北世-南东 北东-南萌 南东-北西 北东-南西 沟宽〔米〕 0.5—1.0 1.2—2. 5 1〜2 0. 4〜Q. 7 水深〔米) 0.01-0. 05 0.2-0.35 0,1—0. 2 0, 03T. 1 水量(L/s) & 4 200-300 90—80 15 出口右侧 状裂隙中。隧道区岩性为石炭系下统(C1)花岗岩,强风化岩层裂隙较发育,富水性 及导水性较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厚度较大,勘察期间水量较贫乏,主要对隧道进出 口围岩及施工有影响,对洞身围岩及开挖影响较小。

②基岩裂隙水:洞身围岩主要为中~微风化岩,风化裂隙发育,主要受断层及节理裂 隙带等地质构造的控制,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和基岩风化裂隙水的补给,向山体附近的沟谷 中排泄,富水性一般。

(3)勘察期间隧道进口处未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出口处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 为 7.2-7.5m。

(4)据地表水、地下水及场地土采样分析成果,并按照规范《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 范》(JTG

C20-2011)附录K进行判定,该隧道场止区地表水在直接临水状态下对混凝土 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 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

6工程地质评价

(1)洞口工程的地质评价

进口段自然山坡坡度15~25°,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粘性土、破碎土及厚层全 ~强风化 花岗岩。除右洞进口洞顶附近发育一处滑坡堆积体外无其他不良地质作用,该滑坡位于 K8+050右20

米处,规模小,距隧道右洞进口约 95m距隧道右洞洞身约15m滑面高于洞 顶设计标高约16m对隧道基本无影响,总体上洞口处坡体现状整体稳定。左、右洞口边 坡高约5~i5m坡体主要为坡残积粘性土及碎石土,结构较松散,开挖后稳定性较差,建 议采取放坡开挖,开挖坡率1:1.25~1:1.5,并结合三维网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洞口开挖 仰坡建议开挖坡率1:1.0~1:1.25,并结合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由于坡体主要为坡残积粘 性土及碎石土,且厚度大,坡体易坍塌,且地下水埋藏较浅,水量较丰富,进洞较困难, 应加强防护。建议洞口施工前进行护坡加固,并做好防排水措施。右洞洞口右侧见一冲沟, 冲沟内见有流水,对隧道进口施工有较大影响,建议洞口施工前对该冲沟采取相应的截排 水措施。

出口侧自然山坡坡度约10~20°,右洞洞口围岩为薄层冲洪积粗砂,卵石及全风化花 岗岩,左洞洞口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碎石土及全风化花岗岩 -构造岩,未发现有滑坡、崩塌、 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坡体现状整体稳定。隧道开挖后成边坡高约 5~i5m坡 体地层主要为薄层冲洪积粗砂、卵石,薄层坡积粘性土,下伏全风化花岗岩,建议采取放 坡开挖,开挖坡率1:1.0~1:1.5,并结合砌石护面墙、三维网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洞口 开挖仰坡建议开挖坡率 1:0.75~1:1.25,并结合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右洞洞口处为一冲 沟,冲沟内见有流水,对隧道进口施工有较大影响,建议洞口施工前对该冲沟采取相应的 截排水措施。洞口受 F8断裂影响影响极大,围岩绿泥化蚀变较严重,地下水较丰富,进 洞较困难,应加强洞口和进洞段的围岩支护措施。

(2)洞身工程地质评价

根据地质调绘及钻探结果,隧道洞身围岩为中-微风化花岗岩,为较硬-坚硬岩,岩体 主要为较完整~完整,对隧道洞身围岩的稳定较有利。但本隧道断裂构造较发育,断裂带 内岩石破碎,特别是F7、F8断层,规模大,隧道洞身围岩受其影响较大,围岩级别降低。 其中F8断裂与隧道小角度相交,富水性强,对隧道影响最大。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由 岩层断裂派生的各级节理裂隙发育,主要为构造节理与风化裂隙,它们共同构成“ X”共 轭节理系统,不同程度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根据现场地质测绘成果,对隧道洞身岩质边 坡具有较大影响的有以下几组节理:① 250°/ 71 °;②225°/ 41° :③76°/ 11° .

(四)何家陂隧道围岩级别划分

1、表2-1何家陂隧道左、右线围岩分级表 左右 序号 线 长度(m 起讫桩号 长度(m 围岩级别 占隧道总长(% YK1+615- YK1+670 YK1+670- YK1+780 YK1+780- YK1+810 YK1+810- YK2+000 YK2+000- YK2+030 YK2+030- YK2+100 YK2+100- 1 右线 55 V 3.88 110 IV 7.76 30 川 2.12 190 V 13.41 30 V 2.12 70 V 4.94 1417 40 V 2.82 YK2+140 YK2+140- YK2+330 YK2+330- YK2+360 YK2+360- YK2+480 YK2+480- YK2+540 YK2+540- YK2+720 YK2+720- YK2+980 YK2+980- 260 52 V V 190 V 13.41 30 V 2.12 120 V 8.47 60 V 4.23 12.7 180 V 18.35 3.67 YK3+032 (出口 段) ZK1+605- +ZK1+680 ZK1+680- ZK1+770 ZK1+770- ZK1+820 ZK1+820- ZK1+990 ZK1+990- ZK2+020 ZK2+020- ZK2+110 ZK2+110- 2 左线 75 V 5.18 90 IV 6.22 50 川 3.45 170 V 11.74 30 V 2.07 90 V 6.22 40 V 2.76 1448 ZK2+150 ZK2+150- ZK2+320 ZK2+320- ZK2+350 ZK2+540- ZK2+350 ZK2+570- ZK2+540 ZK2+570- ZK2+760 ZK2+760- ZK3+000 ZK3+000- ZK3+053( 53 V 3.66 240 V 16.57 190 V 13.12 30 V 2.07 190 V 13.12 30 V 2.07 170 V 11.74

出口段) 何家陂隧道右幅总长1417m其中V级围岩527m占比37.19%;W级围岩860m占 比60.60%;川级围岩30m 占比2.12%.

何家陂隧道左幅总长1448m其中V级围岩498m占比34.39%;W级围岩900m占 比62.15%;川级围岩50m 占比3.45%.

总计:何家陂隧道其中V级围岩共 1025m占比35.78%; IV级围岩1760m占比61.43%; 川级围岩

80m 占比2.79%.

2、表2-2岩下山隧道(新罗段)左、右线围岩分级表

左右 序号 线 长度(m 起讫桩号 长度(m 围岩级别 占隧道总长(% YK7+945- YK8+000 (新罗出 口段) 55 V 3.79 YK8+000- YK8+050 YK8+050- YK8+340 YK8+340- YK8+540 1 右线 50 V 3.45 290 V 20 200 川 13.79 1450 YK8+540- YK8+580 YK8+580- YK8+720 YK8+720- YK8+755 YK8+755- YK8+790 YK8+790- YK8+820 40 V 2.76 140 川 9.66 35 V 2.41 35 V 2.41 30 V 2.07 11.72

YK8+990- 170 YK8+820 YK8+990- YK9+025 YK9+025- YK9+065 YK9+065- YK9+100 YK2+100- YK9+250 YK9+250- YK9+395 ZK7+950- +ZK8+000 50 (新罗出 口段) V 35 IV 2.41 40 V 2.76 35 V 2.41 150 川 10.34 145 n 10 3.47 ZK8+000- ZK8+060 ZK8+060- ZK8+260 ZK8+260- 2 左线 60 V 4.16 200 V 13.87 280 川 19.42 1442 ZK8+540 ZK8+540- ZK8+580 ZK8+580- ZK8+720 ZK8+720- ZK8+750 ZK8+750- ZK8+780 ZK8+780- 40 V 40 V 2.77 140 川 9.71 30 V 2.08 30 V 2.08 2.77

ZK8+820

岩下山隧道(新罗段)左幅总长 1442m其中V级围岩180m占比12.48%;W级围 岩370m 占比25.66%;川级围岩740m 占比51.32%;U级围岩152m 占比10.54%.

总计:岩下山隧道(新罗段)其中V级围岩共 360m占比12.45%;W级围岩1760m 占比28.87%;川级围岩1400m 占比48.41%;H级围岩80m,占比10.27%. 三、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

根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桥梁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标准补 充规定》及《公路隧道作业要点手册》的有关内容、及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建立我标段 隧道工程风险指标体系。

(一)成立风险评估专家组

专家组主要由具有工作经验且对工程风险有足够认识的高级工程师组和工程师组成, 相见表

3-1.

表3-1隧道施工风险评估专家组成员

序号 姓名 职称 高级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专业 公路与桥梁 公路与桥梁 公路与桥梁 公路与桥梁 公路与桥梁 公路与桥梁 1 2 3 4 5 6 XX 刘炳辉 XX XX XX 林胜欣

(二)风险评估流程图

(三) 评估方法

以设计图地质资料和两阶段施工图设计中的各隧道工程为主线,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 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估。具体采用了专家评议法定性分析和风险评价矩阵法及指标系统定量 分析法来对本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四) 隧道工程总体工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1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主要考虑隧道地质条件、建设规模、气候与地形 条件等评估指

标,评估指标的分类、赋值标准,具体见表3-2.

表3-2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 分类 1. V、W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度 围岩 情况2. V、W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度 a 3. V、W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度 4. V、W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度 地质G =(a+b+c) 瓦斯 含量b 1.隧道洞身穿越瓦斯地层 2.隧道洞身附近可能存在瓦斯地层 3•隧道施工区域不会出现瓦斯 富水 情况1.隧道全程存在可能发生涌水突泥的地质 c 2.有部分可能发生涌水突泥的地质 3.无涌水突泥可能的地质 1 •特大断面(单洞四车道隧道) 开挖断面 A 2.大断面(单洞三车道隧道) 3•中断面(单洞双车道隧道) 4.小断面(单洞单车道隧道) 1.特长(3000m以上) 隧道全长 L 2.长(大于1000m 小于3000m) 3.中(大于 500m 小于1000) 4.短(小于500m) 洞口形式 S 1.竖井 2.斜井 3.水平洞 洞口特征 C 分值 70%^上 40%以上、70%A下 20%以上、40%A下 20%^下 3-4 2 1 0 说明 根据设 计 实 际情况 确定。 施工2-3 文件和 1 0 2-3 1 0 4 3 2 1 4 3 2 1 3 2 1 2 1 从施工 便道难 易、地形 特点等 1.隧道进口施工困难 2.隧道进口施工较容易 根据公式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值 R (详见上表)

R=G+A+L+S+C

注:(1)指标的取值针对单洞。

(2)表中“以上”表示含本数,“以下”表示不含本数,下同 (五)隧道工程总体施工风险分级标准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分级标准(表 3-3) 风险等级 等级W (极高风险) 等级川(高度风险) 等级U (中度风险) 计算分值R 22分及以上 14-21 分 7-13 分 0-6分 等级1(低度风险) 四、评估内容

(一)何家陂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

表4-1何家陂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

评估指 围岩 情况a 分类 1. V、W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度 2. V、W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度 3. V、W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度 4. V、W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度 地质G =(a+b+c ) 瓦斯 含量1.隧道洞身穿越瓦斯地层 b 2.隧道洞身附近可能存在瓦斯地层 3•隧道施工区域不会出现瓦斯 富水 情况c 1.隧道全程存在可能发生涌水突泥的地质 2.有部分可能发生涌水突泥的地质 3.无涌水突泥可能的地质 1 •特大断面(单洞四车道隧道) 开挖断 面 2.大断面(单洞三车道隧道) A 3 •中断面(单洞双车道隧道) 4.小断面(单洞单车道隧道) 1.特长(3000m以上) 隧道全 长 2.长(大于1000m 小于3000m) L 3.中(大于 500m 小于1000) 4.短(小于500m) 1.竖井 洞口形 式 S 分值 70%^上 40%以上、70%A下 20%以上、40%A下 20%^下 3-4 2 1 0 2-3 1 0 2-3 1 0 4 3 2 1 4 3 2 1 3 2 得分 说明 4 V、W围 岩长度 占全隧 1 道长度 90%^上 1 单洞双 2 车道 3 长隧道 2.斜井 3.水平洞 1 水平洞 1 1.隧道进口施工困难 洞口特 征 C 2.隧道进口施工较容易 2 1 1 较容易 何家陂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大小为:

R=G+A+L+S+C=6+2+3+1+1=1总体风险分级标准:计算得到总体风险值 R=13.照表3-3 为U级中度风险,视情况组织开展专项风险评估.

(二)岩下山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

表4-2岩下山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

评估指 分类 1. V、W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度 2. V、W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度 围岩 情况a 3. V、W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度 4. V、W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度 地质G =(a+b+c ) 瓦斯 含量b 1.隧道洞身穿越瓦斯地层 2.隧道洞身附近可能存在瓦斯地层 3•隧道施工区域不会出现瓦斯 富水 情况c 1.隧道全程存在可能发生涌水突泥的地质 2.有部分可能发生涌水突泥的地质 3.无涌水突泥可能的地质 1•特大断面(单洞四车道隧道) 开挖断 面 2.大断面(单洞三车道隧道) A 3•中断面(单洞双车道隧道) 4.小断面(单洞单车道隧道) 1.特长(3000m以上) 隧道全 长 2.长(大于1000m、小于3000m) L 3.中(大于 500m 小于1000) 4.短(小于500m) 1.竖井 洞口形 式 2.斜井 S 3.水平洞 1.隧道进口施工困难 洞口特 征 C 分值 70%^上 40%以上、70%A下 20%以上、40%A下 20%^下 3-4 2 1 0 2-3 1 0 2-3 1 0 4 3 2 1 4 3 2 1 3 2 1 2 得分 说明 2 V、W围 岩长度 占全隧 道长度 1 40%以 上、70% 以下 1 单洞双 2 车道 3 长隧道 1 水平洞 1 1 较容易 2.隧道进口施工较容易 岩下山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大小为:

R=G+A+L+S+C=4+2+3+1+1=1总体风险分级标准:计算得到总体风险值 R=11.照表3-3 为U级高度风险,视情况组织开展专项风险评估.

五、隧道风险评估结论

(一)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

表5-1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表

风险源 编 号 作业内容 (危险源) 潜在的事故类 型 进入施工现场的 人员未佩戴好劳 保用品人身伤害 边仰坡危石头未 清理、未刷坡加固 导致滚落、滑坡 洞门边坡有裂缝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风险估测 严重程度 可能性 人员伤亡 一般 风险等级 经济损失 一般 很可能 高度皿 1 个人防护 2 进洞开挖 导致坍塌和滑坡 洞口立体交叉作 业导致物体打击 风钻操作不当导 致伤人 爆破人员未持有 有效证件上岗导 致爆破事故 爆破用品使用前 未检验导致爆炸、 失效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中度n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一般 一般 可能 一般 较大 不太可 能 中度n 较大 较大 可能 高度皿 爆破器材混装混 放导致爆炸 较大 较大 可能 高度皿 3 爆破作业 爆破用品管理不 当导致丢失导致 丢失后爆炸、产生 社会责任 爆破器材库、作业 区有明火、吸烟导 致爆炸 一般 一般 偶然 中度n 较大 较大 可能 高度皿 较大 较大 能 不太可 中度n 爆破作业未及时 排

烟排尘导致职 业病 爆破作业未设置 警戒区人员伤亡 哑炮未处理导致 人员伤亡 爆破器材库通风 不良、无防雷设施 导致爆炸 搬运易燃或易爆 品不规范导致人 员伤害 装载机回转范围 内有人导致机械 伤害 装渣前或装渣过 程中未检查工作 面围岩稳重大 一般 不太可 能 中度n 较大 较大 偶然 不太可 能 中度n 一般 较大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4 装载机装渣 定情况 导致车辆损坏、人 员伤害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装载机操作人员 违章作业导致机 械损坏、人员伤害 司机违章操作导 致车辆损坏、人员 伤害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刹车装置失灵导 致溜车事故、人员 伤害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洞内雾气较大看 不清、5 汽车出渣 车灯损坏导 致车辆损坏、人员 伤害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现场无统一指挥 调度导致交通事 故 材料车载人到时 人员伤害 支护方案不合理 导致坍塌 支护不合格、围岩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中度n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6 初支作业 失稳导致坍塌 支护损坏、变形导 致坍塌 支撑构件置于活 一般 一般 可能 一般 一般 可能 动石块或虚渣上 导致坍塌 施工台车不牢固、 铺板过少、无栏 杆、超载导致高处 坠落 喷射机连接管路 不牢、管路不畅通 导致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7 喷锚 机械伤害 松动围岩坠落导 致物体打击 高处钻眼、安装锚 杆、挂钢筋网、喷 射砼等作业无安 全防护措施导致 高处坠落 拆模时颠倒导致 人员及其他伤害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中度n 中度n 中度n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8 振捣器等电动工 二衬作业 具漏电导致触电 维修机械不停机 导致机械伤害 通风不良导致窒 息 一般 一般 可能 一般 一般 可能 一般 一般 可能 通风防尘、 有害物超标导致 中毒 装渣、喷砼时扬尘 导致职业病 不关机拆卸风管 导致机械伤害 未超前钻孔探明 即开挖导致坍塌、 突涌水 不良地段支护不 及时导致坍塌 一般 一般 可能 9 防毒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重大 较大 可能 高度皿 重大 较大 可能 高度皿 不良地质隧 10 道超前预报 坍塌后未查明原 因即开工导致二 次坍塌 地址超前预报不 准确导致坍塌 围岩量测不及时 导致坍塌 布点不正确,测量 重大 较大 可能 高度皿 重大 重大 较大 较大 可能 可能 高度皿 高度皿 频率少导致坍塌 重大 较大 可能 高度皿 11 隧道突泥、 突水 隧道突泥、突水导 致人员伤害和其 他伤害 一般 一般 可能 不太可 中度n 未先护后挖导致 坍塌 重大 较大 能 不太可 中度n 12 隧道流沙 涌水、涌沙导致坍 塌 重大 较大 能 不太可 中度n 无专人监测岩爆 导致坍塌 重大 较大 能 不太可 中度n 13 隧道岩爆 岩爆地点人员停 留导致人员及其 他伤害 操作人员未持证 上岗导致人员及 其他伤害 一般 一般 能 低度I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高压灌浆时输送 管破损、破裂导致 人员及其他伤害 输送管接头松动 脱落浆液飞射导 致人员及其他伤 害 作业人员未进行 安全防护导致人 员及其他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14 咼压灌浆 伤害 灌浆设备漏电导 致触电 灌浆台车防护未 到位人员滑倒或 高处坠落 钻孔过程出现突 水突泥导致人员 及其他伤害 灌浆泵未牢固在 灌浆台车上,振动 及噪音过大导致 人员及其他伤害 凿岩、衬砌工作台 车、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可能 可能 中度n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15 高处作业 爬梯无防护导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致高处坠落或物 体打击 作业台车超载导 致坍塌坠落 人员未系安全带 导致高处坠落 洞内脚手架搭设 不合格导致高处 坠落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可能 可能 中度n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没有正确使用安 全防护设施导致 高处坠楼 高处抛投物体导 致物体打击 作业人员使用违 规设施上下导致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一般 一般 可能 中度n 高处坠落 (二)川级风险源存在的部位、方式

我部隧道川级风险源主要以各工作面个人防护、

爆破作业、不良地质隧道超前预报等

方式存在;并主要存在于洞口及掌子面爆破开挖,断层、破碎带、夹层等不良地质部位

风险源 作业内容 (危险源) 个人防护 编 号 风险估测 严重程度 人员伤亡 一般 潜在的事故类 型 进入施工现场的 人员未佩戴好劳 保用品人身伤害 爆破用品使用前 未检验导致爆炸、 失效 较大 可能性 风险等级 经济损失 一般 很可能 高度皿 1 较大 可能 高度皿 2 爆破作业 爆破器材混装混 放导致爆炸 爆破器材库、作业 区有明火、吸烟导 致爆炸 未超前钻孔探明 即较大 较大 可能 高度皿 较大 较大 可能 高度皿 不良地质隧道 开挖导致坍塌、 突涌水 重大 较大 可能 高度皿 3 超前预报

不良地段支护不 及时导致坍塌 重大 较大 可能 高度皿 坍塌后未查明原 因即开工导致二 次坍塌 地址超前预报不 准确导致坍塌 围岩量测不及时 导致坍塌 布点不正确,测量 频率少导致坍塌

重大 较大 可能 高度皿 重大 重大 重大 较大 较大 较大 可能 可能 可能 高度皿 高度皿 高度皿 (三)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次风险评估,认识到我标段1.5座隧道中何家陂隧道围岩状况较差较差, 不良 地质段易产生坍塌、大变形等施工难题,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爆破风险、高空坠物 风险、人员高空坠落风险、触电风险、机械伤害风险、坍塌等风险,

岩下山隧道围岩状况较好,但依然容易发生爆破风险、高空坠物风险、人员高空坠落 风险、触电风险、机械伤害风险、坍塌等风险,此外有部分U级处有发生岩爆的可能。

以上风险事件均可能对隧道建设的安全、工期、投资及第三方造成不利影响。本项目 1.5座隧道,初始风险为U级(中度)风险,为可接受风险。但还是通过一系列对策措施, 可将风险降至最低区域。 本项目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是按照既定程序和普遍采用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兼顾到 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通过风险源普查监理风险清单,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重大风 险源,结合风险源特点,制定对应措施和策略,因而其科学性、可行性和合理性是可以信 赖的。

但是,安全风险评估毕竟是一种事前规划,是以程序、经验及已掌握的资料为基础而 进行的,然而,水文、地质、气候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与已掌握的资料不一致是 完全可能的,因为评估结论未必与实际完全一致。因此,施工过程中,当事实与预测不一 致时,及时调整安全措施,保证安全施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