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摇曳(yè) 舐犊(shì) 憎厌(zèng) 啮噬(niè) ....B. 不啻(chì) 倔强(juè) 两靥(yè) 仓颉(jié) ....C. 湿黏黏(nián) 蹙缩(cù) 剔透(tì) 裹挟(xiá) ....D. 罡风(ɡānɡ) 埋怨(mán) 狙击(jū) 萌蘖(niè) ....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字音。A憎厌(zēng),B倔(jué)强,C剔透(tī)裹挟(xié)。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溶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B. 这恶魔似的铁马,那振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

C. 结婚30年来的风风雨雨,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沟沟坎坎、成败得失,妻子从不抱怨,总是与他相濡以沫,共度难关。

D. 有不少网友质疑女性参与歼击机飞行这样危险的事业,事实上女性所拥有的细心、缜密、敏感等男性不具有的基本素质让她们可以更出色地完成该项工作。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字形。A溶化——融化,B振——震,C度——渡。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何曾不想解释明白,..可是他没有见过鲜荔枝,只好不了了之。

B. 2016年夏天以来,中东、非洲地区持续动荡,造成这一地区哀鸿遍野,他们铤而走....险,一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前往心中向往的欧洲,形成了欧洲难民危机。 C. 面对韩国逐渐推进“萨德”部署,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萨德”系统监测预..警范围远远超出半岛,覆盖中国大片领土。我们不反对韩国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但坚决反对损害中国安全利益。 D.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前线去看一看,你就一定会为子弟兵的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一般词语的运用。B项,哀鸿遍野: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符合语境。A项“何曾”多与肯定句式连用,改为“何尝”;C“逐步”表示依次序一步一步地,多指具有阶段性、主观性地循序渐进,如逐步实现四化建设,逐步改造,逐步开展。“逐渐”,渐渐地。一般指按照客观规律变化,主观因素少,如逐渐扩大,逐渐增加,逐渐转变话题等;D 项,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改为“身临其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A. 人们在记录历史、追踪历史时,往往会引发许多联想,浮现许多感慨。其中有英雄的喟叹, 有智者的呼唤,也有文人骚客的歌吟。

B. 针对云南丽江收取古城维护费,社会学专家指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应该被视为准公共产品,政府不能因地方财政困难,就变相向游客收取费用。

C. G20期间,杭州等地区采取关闭污染企业、限制车辆出行等措施,使空气质量得到明

1

显改善、蓝天白云再现于寻常日子,可见,治理雾霾污染还得靠铁腕手段。

D. 文字不是绘画,如何构图敷彩?文字不是音乐,如何摹声拟音?但是文字恰恰能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是怎样一种神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病句。A搭配不当,应为浮现联想,引发感慨;B 成分残缺,“针对”一词缺少宾语中心语。D搭配不当, 与前面绘画、音乐呼应起来,应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5.以下划横线的甲、乙、丙三句话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017年,央视主办《朗读者》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甲〗没有明星大腕,只有来自 全国各地各个领域的“朗读者”,没有声嘶力竭地歌唱,只有安安静静地朗读。节目开播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朗读热潮,甚至催生了一大批“朗读族”。〖乙〗看似普通的朗读为何能登上荧屏并引起强烈的反响?〖丙〗也许是因为它展示了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关注了民族文化——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标点符号。甲处用分号,前后是并列的分句。乙处用问号,表示疑问。丙处用破折号,表示注释强调。

点睛:下列几种情况使用分号:①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转折、因果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如: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2、她今年已经十八岁,个子也长成了,按说该找个婆家;可是她母亲总是一个劲地说他还小。②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句,各条末尾用分号,最后一条完了用句号。如:农民对一个好的村干部的要求是:一、办事公道,一碗水端平;二、自己不要吃得太饱;三、有经济头脑。③句子中有余指代词“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面也要用分号。如:阅读有好多好处:它能扩大你的知识面;能陶冶你的情操;能提高你的审美能力;等等。提示:并列的几个分句,不论其结构是否一致,并列分句间均用分号,不能有的用分号有的用逗号。

二、语言表达

6.信息化时代,各类广告铺天盖地,而唯有那些有创意有思想的广告能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其中,著名报刊——《南方周末》的广告语就是这样的一则佳作典范。请赏析它的妙处。

“你见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你见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南方周末》)

【答案】运用反复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纸上新闻消息的来之不易,展现新闻工作者为新闻事业时刻奔波的艰辛与默默付出。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语言的运用能力。题干要求考生赏析一则广告语,赏析时主要抓运用的表现手法,没有手法重点分析内容。本则广告语形式上主要是反复的手法,内容上前后两句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纸上新闻消息的来之不易,展现新闻工作者为新闻事业时刻奔波的艰辛与默默付出。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自然美 李泽厚

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试卷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总10页

2

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高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

7.下列是关于作者对“自然的人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然的人化”是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分狭义的“自然的人化”和广义的“自然 的人化”两种含义。

B. “自然的人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的对人有害或为敌的没有 改造的自然。

C.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作为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D. “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美学概念,是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没有经人改造的天空、大海、沙漠,也可以是“自然的人化”。

B. 作者认为,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等等,只能是一种借用。

C. 就自然美这个美学的难题,作者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

D. 作者认为,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不属于哲学美学研究的范畴,它是需要实证的科学问题。

9.作者认为自然事物怎样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请简要概括说明

3

【答案】 7.B 8.C

9.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自然事物开始具有了审美性质后,这样的自然事物才有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意思对即可)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对文中某一概念理解的能力。B项断章取义。原文第3段“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选项遗漏了“已消失”,导致断章取义。 8.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项这是其他学派的观点,不是作者的观点。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答题区间在全文中筛选,抓住文中几个关键性句子①“‘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②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③“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提取关键词,可整合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阶段。自然事物开始具有了审美性质后,这样的自然事物才有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银翎的使命 许地山

黄先生约我到狮子山麓阴湿的地方去找捕蝇草。

那时刚过梅雨之期,远处的青山还被烟霞蒸着,唯有几朵山花在我们眼前淡定地看那在溪涧里逆行的鱼儿,鱼儿衔着它们的残瓣。

我们沿着溪涧走。正在寻找的时候,就看见一朵大白花从上游顺流而下。 我说:“这时候,哪有偌大的白荷花流着呢?”

我的朋友说:“你这近视鬼!你准看出那是白荷花么?我看那是……” 说时迟,来时快,那白的东西已经流到我们跟前了。

黄先生急忙用采集网拦住水面,那时,我才看出是一只鸽子。他从网里把那死的飞禽取出来,诧异说:“是谁那么不仔细,把人家的传书鸽打死了!” 他说时,从鸽翼下取出一封长的小信来。

那信已被水浸透了,我们慢慢把它展开,披在一块石上。

“我们先看看这是从哪里来的,要寄到哪里去的,然后给它寄去,如何?”我一面说,一面看着,但那上头不但地址没有,甚至上下的款识也没有。 黄先生说:“我们先看看里头写的是什么,不必讲私德了。”

我笑着说:“是,没有名字的信就是公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披阅一遍。” 于是我们一同念着: 你教昆儿带小鸽银翎、翠翼来,吩咐我,若是它们空着回去,就是我还平安的意思。我恐怕他知道,把这两只小宝贝寄在霞妹那里,谁知道前天她开笼搁饲料的时候,不提防把翠翼放走了!

嗳,爱者,你看翠翼没有带信回去,定然很安心,以为还平安无事。我也很盼望你常想着我的精神和去年一样。

不过,现在不能不对你说的,就是过几天人就要把我接去了!我不得不叫你速速来和他们计较。

你一来,什么事都好办了。因为他们怕的是你和他们讲理。

嗳,爱者,你见信以后,必得前来,不然,就见我不着,以后只能在累累荒冢中读

试卷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总10页

4

我的名字了,这不是我不等你,时间不让我等你哟! 我盼望银翎平平安安地带着它的使命回去。 我们念完,黄先生说:“这是怎么一回事?”

“谁能猜呢?反正是不幸的事罢了。现在要紧的,就是怎样处置这封信。我想把它贴在树上,也许有知道这事的人经过这里,可以把它带去。”我摇着头,且轻轻地把信揭起。

黄先生说:“不如拿到村里去打听一下,或者容易找到一点线索。”

我们商量之下,就另抄一张起来,仍把原信系在鸽翼底下。黄先生用采掘锹子在溪边挖了一个小坑,把鸽子葬在里头,回头为它立了一座小碑,且从水中淘出几块美丽的小石压在墓上。那墓就在山花盛开的地方,我一翻身,就把些花瓣摇下来,也落在这使者的墓上。

(选自《许地山文集》)

10.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1.文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书信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2.文章是怎样叙述女主人公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3.有评论说,许地山的作品体现了“悲而不伤”的人文情怀。请结合文章结尾具体分析。

【答案】

10.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进行描写。远处笼着烟雾的青山,近处的山花看着溪涧里游鱼衔着落花残瓣,营造了梅雨时节淡淡哀伤的氛围(如写“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也可)

11.⑴敢于追求婚姻自由。从信中可知,女主人公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对爱情忠贞不渝。

⑵性情刚烈。女主人公渴望心爱的人来救助她,如果心爱的人不来,她就以死来抗争。

12.文章主要通过飞鸽所传的书信间接叙述女主人公的故事;这样的叙述方式淡化了故事的悲剧性,情节设置巧妙、新颖;文中的女主人公没有正面出场,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13.文章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结尾却以在山花盛开的地方为信鸽“银翎”修建坟茔这一具有诗情画意的情节来结束全文,将悲剧放在美好的事物中叙述,悲而不伤,激发了读者悲悯与同情心。(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主要是赏析句子所运用的手法,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本题划线的句子是一个写景的句子,由远处的山,到近处的小溪里的鱼儿,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进行描写;“几朵山花在我们眼前淡定地看那在溪涧里逆行的鱼儿”是拟人的手法,营造了梅雨时节淡淡哀伤的氛围。

点睛:考查赏析语句或语句的表达特色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 + 内容 + 情感。 11.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书信的内容来分析,“嗳,爱者,你见信以后,必得前来,不然,就见我不着,以后只能在累累荒冢中读我的名字了,这不是我不等你,时间不让我等你哟!”可以看出女子性格比较刚烈;信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个人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对爱情忠贞不渝,可见女子是一个敢于追求婚姻自由的。

1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文章构思方面的特点及其好处。可以从人物的刻画、情节

5

的设置、主题的表现等角度来分析。本题中女主人的故事主要是通过飞鸽所传的书信间接展现出来的,这样的叙述方式可从淡化了故事的悲剧性,情节设置巧妙、新颖等角度来回答;文中的女主人公也没有正面出场,可从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角度来分析。

13.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要求探究“许地山作品体现的‘悲而不伤’的人文情怀”,首先要明白“悲而不伤”的含义,“悲而不伤”主要是指故事内容是一个悲剧性的内容,但读完之后却并不令人悲伤。题干要求结合最后一段的来分析,最后一段主要写了在游鱼戏水、山花盛开的地方为信鸽银翎修建坟茔等具有诗情画意的内容,而本文主要叙述了一个包办婚姻的爱情悲剧,作者却通过飞鸽传 书、游鱼戏水、在山花盛开的地方为信鸽银翎修建坟茔等具有诗情画意的情节来叙述。将悲剧放在美好的事物中叙述,悲而不伤,激发了读者悲悯与同情心。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乙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垢:耻辱 .B. 今虽欲自雕琢 雕琢:修饰,美化 ..C. 论次其文 次:次序 .D. 孔子厄陈、蔡 厄:遭受困厄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以通其狂惑 ..B. 退而深惟曰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C. 然后是非乃定 乃喟然而叹曰 ..D. 重为乡党所笑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

16.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书”是一种文体。这里“书”指书信,本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情感任意挥洒,不受羁绊,如江海波涛,汹涌澎湃。

B. 甲文融叙事和抒情于一体,当情浓事切之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以肠一日

试卷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总10页

6

而九回……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既是叙述又是抒情,使人读之唏嘘。 C. 甲文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心情,并陈说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浮沉”“俯仰”“狂惑”词语,表达了司马迁的消极、悔恨、妥协,是现实压迫之后的情感折射。

D. 乙文略述司马迁的处境、情感与心志,可与《报任安书》中“草创未就,会遭此祸”“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等内容映照,文字精微,思想深沉。 17.翻译划线的句子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2)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答案】 14.C 15.B 16.C 17.(1)如今少卿竟然教导我推贤进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 (2)《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C项 “ 次”:编次,编纂。句意是: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

15.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B都是连词,表承接。A.介词,因为 / 连词,表目的。C.副词,才 / 连词,于是。D.表被动,被 / 助词,所字结构。 16.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项“消极、悔恨、妥协”有误,此处是寓悲愤于自贬。

17.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句子的翻译能力。第一句:“乃”竟然;教以推贤进士:状语后置句;无乃……乎:固定句式,恐怕……吧;“剌谬”违背。第二句:隐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遂”:实现;“思”:想法。

点睛:文言文翻译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答题技巧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得分点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少改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参考译文: 乙

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于是喟然而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从前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厄,就写作《春秋》;屈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从黄帝开始写起。

7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材料二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曾子与桀溺所说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是接近的,这样的“士”拥有怎样的志向? 19.曾子和桀溺,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8.推行仁义、以天下为己任。

19.赞成曾子的观点。①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负起重任,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的担当精神。②乱世之中,倘若人人都明哲保身,那么社会只会更混乱,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才有希望迎来治世。 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是不可能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这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②在乱世无道之下,退而隐之,修身养性,保存和积蓄力量以待治世,这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解析】

18.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把实现“仁”的理想当做自己的使命,难道不是很重大吗?死了才停息,不也很遥远吗?”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避坏人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样避世隐居的人呢?可见这样的“士”具有推行仁义、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19.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答案比较开放。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即可,但一定要结合文本的内容来回答,不可随意发挥。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

【清】纳兰性德

峰高独石当头起,影落双溪水。马嘶人语各西东。行到断崖无路小桥通。

朔鸿①过尽归期杳,人向征鞍老。又将丝泪②湿斜阳。回首十三陵树暮云黄。 【注】①朔鸿:从北方向南飞去的大雁。 ②丝泪:谓泪如雨丝。韦应物《拟古诗》:“年华逐丝泪一落俱不收。”

20.此词的上阕描绘征途所见之景,这些景物具有 、 的特点。 21.词的结尾句“回首十三陵树暮云黄”很有韵味,请赏析。

【答案】

20.险峻、孤寂(凄冷,荒凉)

21.此句运用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傍晚时分越发浓重的暮色,实则加重了征人的思乡之情,更凸显了征人思归而不能的无尽伤感。以景结情的手法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使读者在想象中体味征人的心情,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解析】

20.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景物形象的考察。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

试卷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总10页

8

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题干要求概括上阕景物的特点,上阙主要描写了征途所见的高峰、独石、溪水、断崖等景物,突出了这些景物的险峻、孤寂的特点。

21.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主要是赏析诗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从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的角度思考。正常诗句的结尾主要是抒情的句子,而本词的结尾句“回首十三陵树暮云黄”,是一句写景的句子,所以手法就是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的主要作用就是显得意犹未尽,使读者在想象中体味情感,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结合本首词的征人思乡之情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许浑《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末两句,上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六、默写

2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师说》)

(2)嗟乎! ,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离骚》) (4)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氓》)

(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答案】(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5)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寐”“靡”。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让我陪着你慢慢变老,就像小时候你陪着我长大一样。”也有人说:“小孝是陪伴,大孝是超越,我要成为你的骄傲。”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

【注意】(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9

我长大了,你也老了。为人子女,多有这样的感受,妈妈们操劳半生,都是为了子女,等着我们回报之日已是她们衰老之时。

为了不留遗憾,我带着可爱的妈妈们(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婆婆,一个是妹妹的婆婆,他们的年龄分别是78岁、79岁、80岁),再去看看世界,让她们放下心里的惦记,知道我们都长大了,我们要陪着你们慢慢变老。

她们说:“世界那么大,我们也得去看看。”慈爱的眼睛里透着淡淡的笑意,一边还大声喊着“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的口号,好像年轻的心又再次在她们身上跳动,我也加入她们,感受着岁月的美好。

身上统一的玫瑰红的防风衣是她们选的,她们说这不是防老妈妈们走失,而是再次起航的年轻象征。

朋友们都说我精力旺盛,竟愿意陪三个这么大年龄的老人家。我说能陪着她们一起看看世界,我真的特别满足。在从未见过的邮轮旁边,她们玩得像小孩子,互相感慨着现在生活得好,扯着我问这个问那个,对一切事情充满了小孩般的好奇心。在快80岁的年纪,感叹不知以后是否还能有这样的机会。

她们是那么可爱,看着她们在邮轮上快乐的样子,我心想:是不是在我们小时候,她们也是这样看着我们的。

甲板上,她们面朝大海,大声呼喊:“我来了……”拖着长音,气势如虹,在蓝天白云下回荡……

突然,一个妈妈说:“这海看不到边,如果我掉大海里了,不就被鱼吃了,不就没了吗?”

惹得另外两个妈妈哈哈大笑……妈妈们玩啊、乐啊,到处走走看看,好像不觉得累,在健身房里举举哑铃、到游泳池里泡泡澡、参加鸡尾酒会……

我跟着她们,一起看海,一起体会人生的美好,分享给朋友们,他们都觉得很值得学习,感叹我的勇气。我却想说,其实,我们都可以做到,在旅途中,在她们布满岁月痕迹的脸上,挂满了笑,随着吹来的凉凉海风,让我再次明白我的人生为什么出发。 三个妈妈很高兴,在回来的路上,她们说:“我们三个宝贝蛋儿,没想到都80岁了,还能再玩一圈!”望着我,脸上无比幸福。这就是我觉得最暖心、最值得的时候。我心里默默想着:你陪着我慢慢长大,现在我要陪着你慢慢变老。

其实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可贵。

有人说:你该尽情地跳舞,好像没有人看一样。 你该尽情地爱人,好像从来不会受伤害一样。 我也要尽情地跳舞,尽情地爱。

【解析】试题分析:本则作文是一个材料作文,也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所谈论的中心就是一个“孝”字。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一个传统美德,那么怎么做才是孝顺父母呢?材料给出了两个观点:一是要陪伴父母;二是陪伴固然是孝顺父母的一个好办法,但是能使自己成为父母的骄傲,这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考生可以从材料所给的观点中任选一个进行作文,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是围绕“怎么孝顺父母”展开就可以。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把“任务”更明确出来,因此,任务驱动型材料作

文的写作首先要对“任务”进行确定性判断。比如,我们不妨明确如下问题:①这是一个什么任务?②怎样才算基本完成任务?③完成任务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比如本题的写作任务就是对 “陪伴父母就是孝顺父母”这一观点,你有什么样的看法。从所给材料可以总结出两个观点:一是要陪伴父母;二是能使自己成为父母的骄傲,这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因此,考生可以“就事论事”地谈赞成材料中的哪一个观点,也可以透过这个现象,谈更深层的原因。这样的写作,应该说有自己基本的认识、态度,而且字数也符合不少于800字的硬性要求,这就是基本完成了任务。

试卷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总10页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