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吃透教材明确目标,营造和谐教学氛围,让数学走进生活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一线教师教学的目标追求。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下面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数学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或背景信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明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即哪些知识自学即可,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最后,教师还要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识需要的生活经验,适合选用哪些生活情境,与此同时,还要把教材的知识点蕴含在创设的情境中,以趣引入,让课堂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玩乐活动,如用故事激趣、猜谜激趣、游戏激趣、竞赛激趣等方式来制造悬念,吸引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吃透教材,明确三维目标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集中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凭证和依据。吃透教材就是要把握新知的生长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和关键处,要钻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以及每幅插图、例题、习题等内容的编写意图。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圆》一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是:①在情境创设中认识圆,体会圆在生活中的运用;②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数学活动来获取有关圆的知识及概念,深入地认识圆,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建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大胆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呼唤教师转变角色,俯下身来用信任的目光与孩子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大胆发
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讲得不妥当的允许学生补充,使学生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语气要温和,态度要诚恳,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敢想、想问、想说,放飞自己的思想,大胆的交流。
四、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巩固所学知识,开阔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先设计学生课前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容易多了,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养成了善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真正地处理好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知道课本上的很多学习内容都来自于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眼光,使他们从纷繁的生活现象中把握数学内容。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