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堂山之趣闻轶事
李 振 国
仙堂山建寺悠久,钟灵毓秀,古往今来诸多神话传说趣闻轶事,令人心驰神往。笔者有幸在仙堂山悠哉数年,耳濡目染,偶有所知,常感趣意盎然,故随笔记之。
仙堂山 “九龙”“五泉”之说
仙堂山与“九龙”、“五泉”有缘,源自于她别具特色的山脉和水势,即传统文化中的风水。
与“九龙”之说有关的除了仙堂山又名九龙山外,还有山中的九龙洞、九龙松,民间的九龙神话传说,以及“九龙环抱、五泉萦绕、地灵人杰”的美誉。
如登上观音峰之巅,遥瞻漳水,腑视古韩,观仙堂之胜景,总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倍感心旷神怡。260多年前,清代襄垣籍文人刘潍曾在此吟诗:“仙堂雨洗绝尘埃,梵宇清幽爽气开,不上观音峰北顶,真成不到此山来。”思古而观今,由仙堂主峰派生的九条支脉如九条巨龙,东五西四,蜿蜒起伏,或左或右,犬牙交错,将仙堂古寺环抱其中。故九龙山由此得名,“九龙抱福地”之说也由此而来。
仙堂山之九龙洞也叫黑龙洞,史称琉璃洞,为一天然溶洞,
-1-
形成于30万年之前,阔约900平方米。洞内一天然石佛,水出于脐,佛前之溶岩石渠,巧若九条游龙,惟妙惟肖,形态毕真。九十年代开发此洞时,曾出土九条造型各异的青铜小龙,经有关专家鉴定为宋代二级保护文物,现收藏于县博物馆内。
仙堂山之九龙松,为一树龄600年之古松,杆高9米,胸径80公分。与普通松树不同的是,其树枝宛转盘曲,妙若飞龙,清晰可数者也正巧有九条,故名九龙松,也叫迎客松。
而“五泉”之说则指仙堂寺。仰视寺院其后,北山横空,绵延数里,团团如屏围之状。山间五峰叠起,或壁立千仞,或巉岩怪石,鬼斧神工,屏蔽天成。群峰之间或细流古柏,或青藤绿浪,或宫或洞,或野草山花,景象万千,仿佛一扇扇天然画屏。清代文人郭倬在诗中称之为“鬼劈翠屏”。在如斯圣境,古人依仙堂山灵鹫峰,择风水宝地修建了仙堂寺。史载:大殿立一铁一石一木三佛,佛座前各凿一泉,殿外凿二泉,殿内外五泉萦绕,圣水长流,清莹秀澈,故又名五泉寺。古代风水称,水乃山之灵气,宜藏而不宜泄。五泉之水发自灵鹫峰,藏于仙堂寺,正合此风水之局。佛说,此水“善鉴万类,漱涤万物”,常饮之可“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可渭“水涌五泉蟠宝殿,山呈九龙壮仙堂”。仙堂山有灵气之说便缘于此。
仙堂山与“九龙”有缘也罢,与“五泉”有份也然,龙的传人喜欢说龙无可厚非,“五泉”取天然之势凿就顺理成章。
-2-
作为襄垣古韩八景之冠的仙堂名山,除了“九龙”、“五泉”的神奇魅力,还有如诗的景致:层峦叠嶂,群峰竞秀,阳春百花争妍,盛夏林荫蔽日,深秋红叶漫山,隆冬玉洁冰莹,自然风光四时如画。而且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水质良好,环境恬适,空气质量和地表水质量为国家一级标准,环境噪声为“0”标准。千百年来以“灵幽奇秀”著称于世,难怪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如痴如醉,留连忘返。金代文学家元好问之“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疏烟沉去鸟,落日送归牛”,明永乐进士李浚之“此是蓬莱真境界,更于何处觅仙堂”,已成千古绝唱。还有唐代诗人王维,明朝三部尚书、太子太保刘龙等二十多人,都曾为仙堂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赋。连同当今普普通通的游客,也众口一词,赞美仙堂山是“运动场”,是“健身房”,是“休闲胜地”,是“天然氧仓”!
仙堂山之神奇色彩
古往今来,仙堂山充满神奇色彩,有奇峰、奇洞、奇松、奇树,有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还有不少奇闻奇事。
譬如:树中“三奇”。一株在娲皇宫前的万绿丛中,叶子的颜色,时而粉红,时而金黄,时而绿黄翠相间,细而察之,粉则如锦如锻,黄若绿海生金,人们谓之变色树。相传为娲皇圣母的一块丝绢飘落在此而化生,故娲皇宫香火特旺而灵验。
另一株在仙堂寺对面的望景亭附近,为300年之古松,高
-3-
大挺拔。奇怪的是,近二十年间,工作人员曾先后两次看见,这株树上忽然升起若干枚碗口大的红色火球,瞬间从树根直达树梢,化作五颜六色的彩光而缓缓消失,一时让人目瞪口呆。跑到现场一看,发现树杆上被划出一道宽约2寸,笔直而又光滑的痕迹,长达20余米,如同镶嵌着一条金色的丝带,至今还清晰可见。一老者说,此乃仙堂山之灵光也!故人们将这株松树称为吉祥松、灵光松。传闻,谁有幸遇之则为吉祥之兆,可佑人心想事成。理所当然这是常人之企盼。然而这株松树为何会发出如此光彩,有何科学道理,还有待专家们来破解。
还有一株则是仙堂奇松。树杆高23米,胸径达70公分,树龄500年。奇就奇在一棵树上分别长着两种迥然不同的枝叶。被专家们称为树中一绝,举世罕见。而与之相关的传说也同样令人赞叹。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一对恋人,因反对父母包办婚烟,双双连夜出逃,跳崖身亡。就在他们殉情自尽的地方,奇迹般地长出了两棵同样的奇松。后人称之为“鸳鸯树、连理枝”。遗憾的是其中的一棵在光绪年间就被人伐掉了,而这棵树能存活至今,还多亏了一只豹子。说来还真有趣:一个冬天,附近村里的几个人准备来伐这棵树,他们来到树下,发现地上的雪被什么血染红了一大片,抬头一看,只见一滴滴殷红的血还在不断地从树枝上往下滴。再听听,伴随着呼呼的西北风,阵阵松涛如怒如吼,这几个人顿觉毛骨悚然,以为是树精显灵,
-4-
泣血教化世人。于是动了侧隐之心,切切私语一阵,都朝这棵树规规矩矩叩了三个响头,之后匆匆而去。他们的举动,被对面寺院里的一个老和尚看在眼里。这和尚很有心计,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是一只豹子选中了这株密密匝匝的树枝,用以存放猎物,不时叼着带血的动物,或藏于树上,或直接在树上撕咬进食,这就免不了有血水从树枝上渗滴下来。这样,豹子就无意地保护了这株奇树。有位游客曾对之感叹:“仙山可长鸳鸯树,世人难解儿女情”。
再譬如,更为神奇的是,常人认为虎豹乃害人之兽,但在仙堂山却流传着一则豹子救人的传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王春怀,祖祖辈辈一直住在仙堂山桑塔沟的一个天然岩洞里,以编织和采集山货为生。1947年的秋季,王春怀夫妇和女儿、儿子一家四口居住的山洞,连续三个晚上发现有一只斑斓的金钱豹在门口吼叫,并不时有抓门的声响。一家人害怕极了,王春怀心里也直犯嘀咕:“看来咱们不能在此久留了”,于是立马决定搬出山洞,暂居在附近土地垴村的一个熟人家里。说来也怪,就在他们刚刚搬迁的第二天,原先居住的岩洞忽然大面积坍塌,几立米见方的大石块堆满了小院。这件事被采药的村民发现后,老豹救人之事很快在当地传开了,一时间仙堂山香火大旺。至今,当地的许多老人都记忆犹新,而当年坍塌的现场,如今还历历在目。
-5-
仙堂山建寺初考及最早的游记
相传仙堂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年间,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天灾兵燹,数遭劫难,多次重修,并有唐武宗三万大军平仙堂之说,然县志无记载。
事实上,物证也是一种记载方式。有关仙堂山景观物证,最早的要数黑龙洞口的两只石狮。经有关专家鉴定为唐代雕塑。它已在风风雨雨中度过了1300多个春夏秋冬,尽管遍体满载风雨沧桑的斑痕,但至今仍不失威严的风采和神韵。
相对于游记式记载,最早的当属九十年代开发仙堂山之初,曾发现一块有“后赵石勒帝到此一游”字样的残碑,可惜因当事者一时疏忽,已被作为石料长埋于地基之中,成为憾事,现已从无作考。
与之同样简单的则为黑龙洞口右上方的宋代游人石刻。此石刻造面八寸见方,文字为“宋嘉佑三年九月初六日,王照、张仲容,弟仲宾、仲安同游仙堂山”。每字寸许,字迹工整,笔法规范,刀锋可见,刻石于公元1058年,距今已有950年。这与黑龙洞出土的文物属同一时代。游人早已作古,其身份也无从查考。
而最早且又比较详细的游记,该是五泉殿东侧的明代“游仙堂赋”碑记。由于材质不佳,年代久远,已有几处风化脱落,少部分字已无法辨认,但内容还基本完整。立碑者刘夔(襄垣
-6-
县肖家垛村人,刘龙之弟,字舜弼,号黄岩,明正德辛未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兵科给事中,官至都察院左检都御史),撰文王崇庆(前户部主事、判沁州开州端奚子)。明正德十二年即1517年,岁次丁丑九月三日,刘夔应王崇庆之邀游仙堂山。碑文记载了沿途见闻,山间景色,奇涧幽境,及游人的感慨和兴致。“是山上有古寺,人迹罕至,距黄岩之庄(肖家垛村)又二十里。盖邑之最深佳处。”“访山后一洞,曰罗汉石,迳既小草复多霜,红翠相间,万木萧萧,行且听之,隐如天风海啸,山高气寒,逼人恐怖”,“爰有野人,以石为屋,以树为邻,鸡犬静而不知人之至也”。对琉璃洞即黑龙洞之描述颇为详尽,“复访琉璃洞,其崖峭而拔,其洞垂而下,腑焉以进,则豁如屋堂之状,中有石渠曲绕纠结,隐幽犹龙,巧不可喻,水清而甘。仰视其上,皆五色成纹,如云如雾,如霞如露,如苔而润,如采而素。信仙堂之得名非偶然之故者也!于是红日始上,光映远空,对景欲文而来之能措也!少焉,洗目徐观,山僧随步,樵歌在云,鸟声在户,殆彷佛出乎人间,而特虑造物之妒。”作者登上仙堂山之巅,观景抒怀,大发感慨,“回瞻万峰,如向子诉,东望澶水,北望燕州,苍茫寥阔,天地横秋,所谓怀乡而去回者?庶有动于中乎,独谓山灵宁不感予顾也!鸣呼,动则智也,静者仁也,山以静而可名,水以动而可慕,是仁与智之同观也!”临行,刘夔即兴赋歌:“山有水兮
-7-
在深谷,有人结茅兮依岩宿,云为衣兮霞为食,鹤归来兮风满竹!”歌竟有泪。
在现有史料中,比之更为详尽的游记,则是武邑赵三麒的《游仙堂山记》,计1300余字。经查阅武乡县志,赵三麒,字乾符,清初廪生,顺治戊子岁考第一名,入国子监,25岁授桂阳州同知,后升泰州同治,同州、横州知州,高寿80有余,时称“漳滨八老”之一,著有《相史》、《似园集》、《河灯图》、《说医脉系辞》等,为当地著名文人。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