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英语专业师范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探讨

英语专业师范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探讨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第32卷第2期 No.2 Vo1.32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md of N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2011年4月 Apr.2011 英语专业师范方向专业人才培养 的基本思路探讨 田凤俊 (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宁夏固原756000)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总体规划,是指导人 才培养工作有效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本文在讨论课程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对其他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因素尤 其是专业方向性特征做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理性思考。 关键词:英语专业;师范教育;人才方案;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H319 收稿日期:2010—0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331(2011)02—0104—06 基金项目:宁夏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资助项目“英语(教育)特色专业”(宁教高[2010]143号)。 作者简介:田凤俊(1966一),男(回族),宁夏海原人,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对比 语言学、英语修辞学、语言测试、教育行动等研究。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的学科知识和课程育人能力。专业教师在认真履 行职责,准确把握专业定位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 和任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总体规划,是指导 人才培养工作有效实施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 方案的设计和制定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决定 着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最终定位问题。由此可 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 前提,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基础。确保人才培 养方案不折不扣地运行和实施,涉及的面还是很 广的。多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在实施人才培养方 案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课程教学及课程建设上, 学科赋予课程的特殊任务和要求,深入钻研课程 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功能,进一步确立“课 程”与“人”的互动关系和“课程”在人才培养工作 中的核心作用,全面实现所培养的人才专业功底 厚实,师范技能熟练,综合素养优良这一根本培养 目标。为落实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到位地 运行和实施,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对专业与学科、 课程与教材、课堂与教学、教师与学生多个层面逐 个环节的各项管理与评价工作实施到位,要提供 忽视了影响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运行的“课外”条件 和因素,尤其在方向性比较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 中,更多地依赖于课程培养的作用。基于这样的 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合理 有序的保障措施。 二、“专业一学科一课程”动态管理与建构 认识和考虑,本文在讨论课程为育人主功能的基 础上,对其他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因素做了深入 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理I生的思考。 一设计科学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落实 “英语专业师范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保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教育者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基本方式。考虑到“英 、人才培养方案运行保障体系总体目标 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蓝图,“英语 专业师范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包含着丰富的 教育思想和深刻的育人理念,同时还渗透着特殊 .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蕴含的专业、学科、课程知 1O4- 识结构和语言、能力、师范等主要特征,建构易于 操作、便于管理、益于培养的“专业一学科一课程” 动态发展“金字塔模式”①(见图1)会对课程教学、 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发挥出特殊而积极 的作用。 三、制度管理与建设保障② “英语专业师范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正常运 行需要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和规范予以保障。制度 建设和制度管理是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落实的 基本举措。在制度建设中,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出 有关落实“课程建设”方面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提 升专业教师“专业教育教学”和“师范职业技能” 指导的有关规范以及确保学生专业全面发展的各 项举措。这些制度和规范包括:(1)外国语学院课 程教学评估管理办法;(2)外国语学院示范课评估 实施细则;(3)外国语学院教学质量建设检测与评 价办法(外国语学院教师“课程使用教材分析与研 究报告”撰写规程、外国语学院教师教案撰写规 程、外国语学院教师“辅导答疑与作业批改工作” 规范、外国语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听/评 课)”管理办法、外国语学院教师“教学情况学生信 息反馈意见”处理办法等);(4)外国语学院及教 研室教学监控及管理工作(外国语学院教研室教 师学期工作评估办法、外国语学院教研室教师学 期课程教学情况统计规定、外国语学院教研室“教 师学期听评课工作”总结与评价办法、外国语学院 院领导听评课办法、外国语学院教师年度各项工 作奖励办法、外国语学院“教师学期课程教学质量 评估”办法 外国语学院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化 评价办法);(5)外国语学院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办 法等。以上各类规程和办法对“人才培养方案”的 全面落实,尤其在教师具体落实课程教学、课堂管 理、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等反应在“课前一课中一课 后”三个环节的管理与监督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 作用。 四、教师专业素质与教育综合素质培养 教师队伍是落实“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有效实 施的核心。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培养,稳步推 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升是实现教师全面教育和 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教师的教育和培养任务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对“英语专业 (师范类)”的核心概念、基本内涵、主要目标和任 务等的准确把握和认识;二是对专业界定范围内 所覆盖的几个主要学科的理论知识和育人功能进 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三是对在专业与学科领域 内从事具体实践工作的主体即教师要有准确定 位,在实施“自我反思”和“专业认知”的实践过程 中明确个人在学科知识和能力方面所具备的基本 条件和能力,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在 “教师教育发展环境与空间”中完善和提高自己; 四是要积极努力,勇于探索,科学合理地行使好 “专业、学科、课程”与学生间的“媒介”传输与关 系建构者的职责。 因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 有其基本的内涵和要求,且它们始终处于一个颇 具规律性的动态发展状态中,所以,教师的专业素 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和发展则成为一长期而艰巨的 工程建设任务。管理者要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师 队伍建设规划”,科学严格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灵活敏感地捕捉市场用人需求,因地制宜、富有开 拓性地创造条件,适时适地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 方面的工作。考虑到外语专业教师队伍年龄整体 偏低、教学阅历简单、交流机会单一、教学工作量 繁重、承担课程门数较多、外出进修和提高的机会 缺少等特点,我们要积极开辟渠道,深挖教师潜 力,通过“在岗培训、替岗教学”的形式为教师提供 在职学历教育的机会;合理调配资源,组建“导师” 队伍,为占有多数比例的青年教师队伍的“在岗专 业继续教育”提供内部资源的充分共享;定期开展 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训、学科方向解读与引 导、课程教育教学与探讨”等为主要议题的形式灵 活、方法多样、规模不等的培训研讨活动,为教师 的专业知识丰富与专业能力提升、学科视野拓展 和学科方向发展、课程与“课程人”建构以及通过 以实践和研究课程为突破口,稳步向学科方向和 ①“专业一学科一课程”动态建设“金字塔模式”是“英语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得以正常运行和合理实施的基本构架。图示表明“英语专业”辐 射四个较为宽泛的学科。各学科又涵盖多个不同课程。有时候学科和课程 共享同一个名称,但二者间还是有严格的区分,学科要比课程涵盖的内容 和要求大得多。 ②制度管理与建设保障是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正常运行和完成的外 部条件。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并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所涵盖的 内容和目标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制定。这里仅是一所师范院校设计 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体系”。 ・105・ 研究能力过渡等的发展提供“在岗教育和发展”的 平台;以积极倡导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为主 要的手段和方法,鼓励和支持教师主动开展“课堂 教学探索和学生学能培养”的基础性研究和实践 活动。引导教师设计具体的类似“How Can I Do My……Wel1.So That My Students’……Would Be Improved?”(Whitehead,1985)①的问题。教师可 从课堂教学最基本、最直接、最明显的小问题入 手。开展“我发现了教学中的一个问题一我为什么 能发现这个问题一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一谁能帮 助我解决这个问题一我通过什么可以验证这个问 题已经解决”这样一个“螺旋状”的实证研究,使教 师实施课堂教学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得以有效 的培养;有组织、有目的、有任务性地开展系列“合 作性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性质、教师个性特点、教 学环境与条件,充分挖掘外籍教师语言文化资源, 鼓励中方教师与外籍教师共同开发、双向合作,开 展个别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使部分“语言与文 化”成分含量较高的课程在中外教师的共同努力 下得以有效交流和传授。课程的内容资源得到了 有效整合,中外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了 充分的交流,教师从事课程教学研究的兴趣有了 明显的增强,绝大多数教师的课程驾驭能力、教书 育人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五、课程与课堂和教师与学生关系构建 “课程与课堂”、“教师与学生”是涉及“英语 专业师范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对象,处理和 建构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有益于人才培养工作质 量的稳步提升。“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基 础,“课堂”是“课程”得以实施和检验的主要环境 和场所;“教师”不仅是“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 者,也是“课程”得以在“课堂”有效“实验”的开发 和实施者,同时还是“学生”合理、到位接受“课 程”的核心“传媒器”。“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有 效地接受和消化“课程”,教师的作用和功能至关 重要。从这个意义上看,“专业一学科一课程”是 一组相对稳定和暂不变的知识和能力系统(实质 上,“专业一学科一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因素 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个体系是处于一个“动态”发 展的过程),即它们自身所蕴含的基本内容和要素 或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辐射成分必须要经过“中 ・106・ 间环节”即“教师”到位的“解码、编码或译码和传 码”,否则“学生”的接受是难以实现的。由此可 知,“教师”这个环节的作用力至关要紧。不同的 理解、开发和传递将会分解出不同等次的教师群 (如图2所示的1Tr1、Tr2或 m)②,教师群层次的 不同具体表现在专业学历不同、教学经历不同、职 称等级不同、专业水平不同、学科能力不同、课程 能力不同等各个方面,这些“不同”的比例成分不 一定是相等的,它们会因人的综合素质的差异各 有偏重。“学生”是“专业一学科一课程”和“教 师”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 案”最终得以落实的“终极”目标。一方面,因不同 层次“教师”的“行为和能力”的缘由会导致“学 生”不同层次分类(如图2示的ST1、ST2、ST3)③的 出现(实质上,“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最 初阶段,“学生”基本上是处在同一个层次),这对 学生而言是所谓的“客观因素”所致;另一方面是 由“学生”自身的“行为和能力”所致,即所谓的 “主观因素”而定。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到“专业一学 科一课程”、“教师”和“学生”三个主模块,其中, “专业一学科一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初衷”原则 上是不能存有任何所谓有层级的“教师”和“学 生”,这一“初衷”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全过程中 是不能有过多变化的。我们暂且将“专业一学 ①“How Can I Do My……wel1.s0 That My Students’……Would Be Improved?”是教育行动研究中AP(Action Plna行动计划)中的第一个问题 即You identify a concem in your practice;其它四个问题分别是:What are the i ̄asons for my concern?(Your reason for having such a concern)How can I improve it?(You ima Be a solution to the situation)Who can help me and how?(You 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How will I know it has improved? (You observe the result,You modify your actions as a result of your findings) (Whitehead,1985) ②1Tr1、1 或T乃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预测的“专业水平层 次不同的教师类”。教师专业水平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因在任何一支教 师队伍中,教师会因职称、学历、年龄、经历等的不同造成专业水平或层次 的不一。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要尽可能地为教师的专业 进步和发展提供最佳的条件和最大的便利,力争使教师间的差距在最短时 间和空间里得以缩短,即尽可能使绝大多数教师进入1fr1或,兀2行列。 ③STI、ST2、ST3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即学生毕 业时的专业水平等级表现形式。从理论上讲,学生经过同一模式人才培养 方案的培养和熏陶,到毕业时不会存在水平不一的等级。实际上,因教师 层级的存在以及对学生教育和培养水平的不一,学生自身努力和实践的不 一致,最终会导致学生专业水平的不一致。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是,尽可能减少教师水平层级的存在,实现学生水平的最大统一,使学生尽 可能维持在ST1或ST2上。 科一课程”定为“常量 ”①,将“教师”和“学生”定 为“变量 +变量 ”②,即可成立等式:∑常量 =变 量 +变量 ,等式中“变量 ”和“变量 ”需要在其 变量值上获得最大值时,才能和∑常量 构成等 式,否则等式难以成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 案”的最终目标是要得到一个稳定的常量值即∑ 常量 ,如若常量值变化大,那就意味着“变量 ”和 “变量 ”最终不能获得最高的变量值,即“教师”和 “学生”的等级分类难以回避,这是“英语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不能实现其最佳目标的具体表现。 六、教师介入学生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保障 通过“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环境与条件解析 图”,我们不难发现,影响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 的两个变量是“教师”和“学生”,在这两个变量 中,除变量 “教师”(暂划定为影响变量:即“学生” 的主观因素)核心作用外,变量 “学生”的“终极目 标”功能最为重要。“学生”的“终极目标”功能的 实现主要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即“课内”环节和“课 外”环节。要促使变量:实现最大值以满足常量 的需求,变量 教师的作用力至关重要。教师不仅 要在学生的“课内”环节上实施有效的“课堂行 为”,更主要的要在学生的“课外”环节上进行主动 到位的介人。 七、教学材料资源的整合与建设 将教学材料的建设与管理纳人到常规教学管 理与建设的范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教师积 极开展教学材料及资源的挖掘与应用,拓宽教材 资源范围,将一切益于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材 料划定到教材的范畴,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教 材研讨活动,坚持“灵活、实用、有效、便利”的原 则,采取“以国家统编教材为主,个人组编材料为 辅”的手段,本着“教材仅是课程与课堂的衔接手 段、教师与学生实施互动的媒介方式”的“教材 观”,避开传统的教材对教师产生严重约束的不 便,使课程教师和学生轻松“跳脱”出单一课本的 框框并灵活驾驭和科学使用教材,从而建构起符 合“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教材体系。按照学科特 点、课程模块组织建构起符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要求的课程教材库,以国家建议使用教材为 主教材、教师个性材料为辅助教材组成相应的课 程模块教材库,对不同的教材子库实施动态管理 和建设,定期组织和评价“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教材 分析与研究报告”。鼓励教师灵活机动地选择和 调配使用“语言知识教材库”、“语言技能教材 库”、“跨文化交际教材库”、“学生自主学习教材 库”、“学习策略培养教材库”、“英语教师教育和 发展教材库”、“语言测试与教学评价教材库”。 八、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指导 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是对学 生专业知识与能力、师范技能与综合素质进行鉴 定的一个主要环节,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效果成败的一项基本指标。根据专业、学科、课程 等的目标和任务,论文的选题范畴具体圈定在“语 言学”、“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西文 化及跨文化交际”、“英汉语对比研究”、“语言学 习策略研究”(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英语课程 与教学论”、“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等领域。 论文设计与写作指导的具体实施要突出以下几个 环节的落实。 (1)开设“英语专业论文写作与指导”课程, 通过课程的讲授和讨论,使学生明确如何科学选 题,怎样进行文献的阅读与综述,设计提出、分析、 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探索和实践研究方法和手 段的选用,选用参考和应用文献的方法,熟悉学术 论文写作的环节和格式,参与论文答辩的方式和 方法,培养能从事一般性课题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2)选配有一定专业功底和研究能力的论文 导师。成立相应的学生论文写作与指导工作领导 小组,统一安排和协调指导工作。论文导师要严 格按照“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与指导工作规程” 进行论文的指导工作,论文导师要把关严格、指导 细致、引导有方、评阅科学。通过对学生论文写作 的全程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风、求真 务实的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研风和朴实无华的 教风。 (3)把好论文答辩环节关口。要引导学生对 自己的论文选题、问题论证、文献阅读主要观点和 ①将“人才培养方案”界定为“常量”,是因为对任何教师或学生而 言,“专业一学科一课程”(简称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目标、规格和要求 不会因为他们的不同而表现出不统一的情况。 ②将“教师”和“学生”定为“变量”,是因为在人才培养方案运行和 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因其自身的诸多个性化因素,会处处表现 出不稳定或是动态变化的特征,他们有可能转化为更高一级的群类。 ・107・ 学术思想进行准确到位的陈述。答辩环节要营造 出严谨、科学、轻松、民主的氛围,学生和答辩组教 师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使教师最大可能地 掌握设备的功能和操作方法。教师还要积极主动 地开展语言技能讲授和训练内容的研究,充分利 师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研 究提供最大的可能。 九、突出语言实验室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强 语言实践环节的有机 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3)充分开发教材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认真 钻研和应用教学设备功能,积极参与语言技能培 养方面的教学研究活动。为教师设立多媒体辅助 语言实验室作为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设 施和基础条件,为语言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很重 要的服务和支持,语言技能的视、听、说都可在这 一语言教学研究型的育苗课题,鼓励教师广泛借用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先进手段,开展语言技能 类课程教学研究、学生语言能力最佳培训手段研 究、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学生语言知识与语 环境下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为实现语言技 能培养的最大优越化,提升或升级语言实验室的 语音与网络性能很有必要,配备专业技术和教学 能力强的语言实践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言技能同步发展研究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前提,人才方案 的运行与实施是基础,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结果是 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要获取最佳效果,管理者和 实施者必须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思考教 (1)科学分类语言技能实践课程,将涉及学生 语言技能如视、听、说培养的课程安排到相应的语 言实验室进行讲授和训练,并使语言技能与实验 室设备功能进行合理匹配,发挥实验设备的特殊 功能,增强对学生语言技能培养的技术支持。 (2)定期对实验室设备的语音和网络功能进 育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的辩证关系,要在各 项保障体系的支持下,积极挖掘潜力,严格履行职 责,坦诚尊重和维护各种保障体系的合理推行,从 行技术方面的升级,对参与实验室课程教学的教 而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最终价值。 英语语盲文学(师范方向) 语音、语调 综合英语 英语阅读 英语视听说 英语口语 英语语法 英语写作 高级英语 翻译理论与实践 英国文学 美国文学 英语国家概况 中西文化对比 跨文化交际 现代外语教学论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英语教育教学实习 外语教育心理学 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语义学 语用学 语言测试 社会语言学 语言学流派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注:图示中D1 D2 D3 D4为学科Discipline的缩写符号。 图1 英语专业、学科、课程三者关系描述 108・ ・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内容与结构) 方案培养实施者(教师)方案目标和对象(学生) 图2教师教育与发展环境与条件解析图① [责任编辑剑冲] ①教师在“专业一学科一课程”(简称“方案”)和“学生”之间的作用和功能最为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对方案有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还 要向学生准确无误地“传输 ‘方案”的全部内容和任务。教师对“方案”驾驭和实施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方案”的理解和完成情况(除学生自身要 对“方案”的消化和掌握之外),这就是为什么在“教师”模块中设计出盯l、TT2、m、Tin等几个层级,在“学生”模块中又会出现ST1、ST2、ST3、STn等多个不 同层级的原因。 (上接第27页) 参考文献: [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版社,1994. [2] [德]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79. [6] 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M]//陈崧(编).前后东 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7]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3]周然毅.论中国美学范畴的逻辑发展[J].学术论坛,1995, (2)+ [8] 袁枚.续诗品[M]//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3 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83. [9] 刘良明.评王文生教授的《论情境》[J].文艺理论研究, 20o2,(2). [5] 鲁迅.魔罗诗力说[M]//鲁迅杂文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 [责任编辑安正发] ・1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