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在财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财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在财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架;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大胆突破。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财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的核心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而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就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内在的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是在创造实践中产生、发展、检验与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的全过程。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的进行创造性教学,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学生只有在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二、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环境优劣影响着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它是创新

能力形成的第二原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因此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才能水到渠成。

教师的教学不仅要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殿强.创新能力教程[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程树洲.如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成都教育,2000,(9).

[3]杨雁斌.创新思维法[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