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中国武术内家拳的文化精髓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中国武术内家拳的文化精髓

作者:顾燕冲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11期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化武术涵盖着儒、道等诸子百家思想和兵法、医学及地理环境、民族风俗、年代国情、政治等诸多因素,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化。 [关键词]武术 内家拳 太极拳 道教 文化精髓

中华武术涵盖着儒、道等诸子百家思想和兵法、医学及地理环境、民族风俗、年代国情、政治等诸多因素,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化。武术作为一种完整的具有文化内涵的防身健身术,在明代时期就有完整规范的套路,“劲力”和“技法”也出现了新的内容,武术也得以较大规模的发展,按习练的指导思想分为内家、外家等,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及锻炼方法,即所谓的内家拳和外家拳。

一、内家拳

内家拳是一种著名的拳术流派,其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因其技法主于防守而别于以攻为主的外家拳故名,内家拳的源流,据清代内家拳大师黄宗羲作《王征南墓志铭》中称:“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武大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据唐豪考证“梦中授拳……其说荒诞。”从内家拳所用的六字拳法通臂,仙人朝天,抱月,扬鞭等拳术名词来看,内家拳仍是在古代人民创造发展武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内家拳16世纪中叶盛行于浙东一带,陈州同、张松溪等为当代名家。清初又有王征南、黄百家等传授此拳。其名始见于清初黄宗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据黄百家《内家拳法》载,传衍中禁戒较严,规定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互不可传。拳法有应敌打法和穴法两种。应敌打法的内容有长拳滚斫、分心十字、迎风铁扇、摆肘逼门、弃物投先、金刚跌、顺牵羊、虎抱头等若干种。穴法的内容含有点打对方穴位和锁拿对方关节等打要害的技法。攻击部位有死穴、哑穴、晕穴、咳穴、锁喉、膀胱、曲池、内关、三里穴等处。为了调正姿势而有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截拳、扭臂、曲腰、开门提影、双手齐出等14种“禁怨病”。还有基本手法35种、基本步法18种、72种跌法和35种拿法。内家拳的关键,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诀。其拳法十分丰富。晚清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人把形象近似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统称为内家拳。其中体现最突出的莫过于太极拳了。“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指派生万物的本源,由此一斑可以看出内家拳的文化精髓。

二、内家拳所体现的文化精髓

1.从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来看内家拳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从外形来看,外家拳以刚强为主,在刚强中孕育着柔和,是为刚中有柔,刚柔并济,而内家拳则以柔为主,而在柔中带有刚,是为积柔成刚。如查拳、华拳等类型的长拳,是一种动作灵活、快速有力,并有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技术的外家拳,其动作讲究幅度、力度与气势度,完全是以外在的功力来取胜对方。而内家拳就大相径庭,如太极拳和形意拳则是以柔为主,讲究动作的圆润与柔和,讲究借力击人,以柔克刚。在太极拳套路演练时,追求动作势势相连,绵绵不断,以意运气,以气运身,胜人不在力,而在于借力,拳谚道“四两拨千斤也。”

内外家练功方法的不同,最终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内涵的不同。外家拳以刚猛为独特的风格,讲究拳如流星,腿似闪电,强调动作的勇猛、刚毅。而内家拳与中国传统的宗教——道教文化相结合。从技术层面来看,道教服气、行气、导引、吐纳之术直接为内家拳所借鉴;从精神与理论层面来看,道教的无为、贵柔、主静等思想则指导着内家拳的理论内涵的发展。内家拳直接继承了道家内丹文化的内涵,强调了以武证道,以武合道,从而使武术具有形而上的文化内涵。

内家拳无论是太极拳、八卦掌还是形意拳,它们的理论与道家内丹术的理论是基本一致的。从它们的理论渊源来看,内家拳不仅在技法上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高的境界,而且它让拳术成为道家的一种养生术,兼具悟道、内炼、养生、怡情为一体,是道家和道教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

2.内家拳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的技术原则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1)“不争先恐后”。老子《道德经》中有“不敢为天下先”的说法,这就是内家拳技术的战略原则。就“武术”本身含义就是斗智较力,形成搏斗来制胜对方,那么为什么内家拳属于武术范畴、而不争先呢?这是因为道家是以空寂虚无为本体,要求把所有的人世纷争放下,反对所有的高下之分,从有为入无为,从而达到证道之目的。表现在技击方面,内家拳以静制动,舍己从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以柔克刚。“反者道之功”的方法论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其意是说,对立的事物模块其反面转化的动动规律,就是刚能克柔,柔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内家拳是以柔克刚的深厚内功为基础,达到意至形起、形起力发、力发神贯的内功境地,柔弱就能变成刚强,从而才能胜过刚强。

(3)后发制人。老子在《道德经》所讲“无这在,中无不为”、“我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争”的思想,太极拳论有“为敢进寸而退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已先动”之说,这些理论说明内家拳在战术原则上,是静以观态,察以观色,从而达到避实就虚,对症下药的目的。

(4)松柔圆顺。内家拳的练习过程,十分讲究松、柔、圆、静,讲究顺气、养气、气沉丹田,克服一切拙劲与僵劲。表现内家拳松柔方面的技法,在练习时是必须严格遵守的。从形意拳也可以看出“松柔圆顺”的技击特点,形意拳讲究桩步沉实,步法稳健。犹如迈步行犁、落脚生根,以达到气沉丹田、气力合一的境界。因此练形意拳要做到上体宽舒自然,下肢沉实稳健,动作既不漂浮,又不僵硬,使人感到外圆顺、内实在,同身蕴藏着充沛的内在畜力。 (5)化解功能是内家拳的特色。内家拳中“化解”就是在实战中,对方攻来,我不是正面抵抗还击,而是以圆旋转动给对方留下一个空间,引对方进入这个空间,我再以对方的来力大小将其把握得分毫不差时,以借对方之力把对方击败。所以内家拳不是猛打猛冲、硬打硬拼,而是很巧妙地以化寓发,充分运用内在的蓄力,以击倒对方。 3.内家拳是对道教文化的继承,并使其发扬光大

内家拳是中国武术与道家和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其技法原则与道教的本体论、人生论、方法论、认识论以及内丹、养生、医学等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特点正符合道教文化的理论体系,充分说明能与道家文化协调融洽起来,并对道教文化是良好的传承,其内家拳的根本文化内涵正是道与武的良好结合,并能使道教文化发扬光大,力图将道教的传统信仰、精神、理论融合于拳技之中,将其改革成为一种既能滿足武术技击这一根本价值,同时又兼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等道家与道教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

总之,武术中内家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武术逐渐成熟,尤其是与道家和道教文化相结合,更能体现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品质是至高无上的,它其中的哲学理论与文化内涵正是中国武术的魁力所在,并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

[1]从佘志超.《民俗武术》.中国旅行出版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郑勤等.《神奇的武术》.广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紫琅职业技术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