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探索 汤彩风,李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汤彩凤。李萍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提出未来五年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 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发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一种必然 趋势,在发展规模,调整结构的趋势下如何保证和提高全13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文 章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质特点出发提出全13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明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加强导师指导以及论文要求等方面来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箭。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0)06—0079—03 一、积极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 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积极 发展具有中国特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 为一种必然趋势。 的背景 专业学位是现代科技和社会迅速发展的产 物,是在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我国 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而形成的适合我 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形式,专业学位在丰富人 才培养类型,促进知识经济产业成长,提升社会 二、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确保全 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2009年起实施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 全El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这种全日制专业 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前期的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在职攻读和非全13制攻 读为主,要求报考者有明确、特定的职业背景, 学位研究生和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相比较而言 二者培养目标不同,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教育 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满足社会基础研 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硕士的比例偏小,在 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 究人才的需要,全13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 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主,满足特定 社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学术型学位研究 生教育注重基础、注重理论、注重原创。专业学 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应用、注重实践、注重应用性 和开发性研究、创新与设计¨ 。全日制专业型 研究生和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在生源相同情况 下,实现学术型人才和专业性人才的分流。把 本科应届毕业生培养成为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 分体现。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2009年3 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做好全El制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决定自2009年,扩大 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 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同年教育部决定从2010起实行推荐优秀应届 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制度,逐步 增加专业学位推荐生的数量和比例。2010年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提出未来五年 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 [收稿日期]2010—08—30 [作者简介] 汤彩风(1985一),女,湖南新邵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学校教育管理;李 萍(1986一),女,湖南岳阳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79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年第1卷第6期 作,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 人才,必须探讨与之相符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一 批合格的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 三、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 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价值,专业学位论文也必须 立足于实践,强化应用导向,可以采用研究报 告、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 项目管理、毕业设计、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 式。论文选题应该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 中的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 值;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多样化,答辩成员中应有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 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理论 同时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 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六、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校 才,因此,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职业领域对专门 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 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 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将行业组织、培养单位和 个人职业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将课程分为 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实践模块,并适当加大实 践模块的比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能力 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推进多位教师主 讲、共同负责的“拼盘式”教学;教学注重理论联 系实际多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 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四、推行协作式培养方式,构建复合型师 资队伍 各培养单位要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 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 平。聘请来自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企 业家、工程技术人员、政府官员等开设讲座或担 任专业课程教学,并积极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 究、论文考评等工作;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 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从事全日制专业 学位教育,积极构建“双导师”的师资结构 ;建 立有利于激励教师积极投身于全日制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的评价体系,制定从事全日制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称评定标准。 五、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论 文标准和考核办法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层 次应用型人才,学位论文侧重于考查硕士研究 生的创新能力、操作技能、技术开发能力、市场 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学位论文必须突出社会 80 内外联合培养基地的作用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 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 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1.充分发挥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作 用 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博士、硕士 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为主体,以大型企业集 团、高新科技企业、科研院所为依托,为研究生 提供了更多机会了解实际工作中问题,帮助学 生走出学校在企业中了解工业流程和实际操 作,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深入企业 学习,有助于将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为研究生 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供平台,培养研究生 的实践、科研、创新能力。此外,产学研联合培 养基地,达到了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 补,利益双赢,有效解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规模扩张与高校资源紧缺矛盾,有利于保证全 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以应届本科毕 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以往的专 业学位研究生相比其生源缺乏职业背景和实践 经历,为了达到前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 量并且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进行分流,必须 重视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外产学研研究生联 合培养基地等平台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目前还没有建立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 地的应加快建设步伐 。 2.充分发挥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作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 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 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 模式探索 技术或管理工作,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了向社会输送~批合格 人才,应该充分发挥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的作用,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环境, 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任务驱动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跨学科交 叉性学习,搭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企业 沟通的桥梁和平台,拓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 生科技视野,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际 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有利于专业学位研 究生创新的新型体。充分发挥校内研究生创新 实践基地开放实验室的作用,把其建设成为“实 验中心+主题实验室+虚拟实验室” 的模式, 帮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交叉学科,跨专 业领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研发、自主创新。通 过开放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有利于 培养全日制专、I,【学位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创 新能力,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 为社会输送一批具有较强科研、创新、实践能力 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充分发挥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创新 中心的作用,创新中心以科研、创新实践和创新 团队为依托,以项目管理、项目孵化、项目应用 为重点,促进团队建设、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 培养。基地应该制定激励机制比如说设立“研 究生科技创新基金”对在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 究生的科技创新行为予以资助和支持,加强对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 培养,引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择创新性 强且富有挑战性的应用研究课题。校内研究生 汤彩风,李萍:全F1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创新实践基地应大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 者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题讲座和学 术报告,讨论当前热点问题,鼓励全日制专业学 位研究生展示科技成果,丰富全日制专业学位 研究生的科技知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要切实转变办学观念,强化目标 导向,与实际部门建立长期、稳定、实质性的联 合培养机制,搭建高水平的合作培养平台,积极 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的办学模 式。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师构成、教学方式、 教学评价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实施。突出实践教 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坚持一线实践,建 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教育与生产 实际相结合提供平台,培养研究生的实践、科 研、创新能力,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质量,实现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分 流,为社会输送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 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6. [2] 刘辉煌,谭色燕.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 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 (4):58—6O. [3] 张新厂,钟珊珊.“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 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57—60. [4] 王书敏,丁武泉,于慧.开设综合性实验与培养应用型 人才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8(2):55—57. [编辑:汪晓]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