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级运动康复专业 授课内容:第七章 呼吸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教学任务:1.掌握氧解离曲线定义,氧解离曲线各段的生理意义; 2.熟悉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影响因素; 3.了解何尔登效应、血液运输O2、CO2的形式。 教学重点:1.氧解离曲线各段的生理意义 2.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氧解离曲线各段的生理意义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教学内容 复习:呼吸的三个环节。 第七章 呼吸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血液运输O2、CO2的形式有两种,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其中,物理溶解形式所占的比例极小,化学结合是血液气体运输的主要形式。 一、氧的运输 (一)Hb的分子结构 (二)O2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特征 1.可逆反应,反应快,无需酶的催化。 2.氧合反应非氧化 3.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在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氧容量,而Hb实际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氧含量,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Hb氧饱和度。 (三)氧解离曲线 血液PO2和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氧解离曲线近似S型变化,而非直线相关。 1.氧解离曲线的上段 氧解离曲线的上段是指PO2在60-100mmHg之间,表示Hb与O2结合的部分。该段曲线较为平坦,表明在这段范围内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 2.氧解离曲线的中段 氧解离曲线的中段是指PO2在40-60mmHg之间,表示HbO2释放O2的部分。该段曲线较陡,其意义在于保证机体在安静状态下组织代谢的需氧量。 3.氧解离曲线的下段 氧解离曲线的下段是指PO2在15-40mmHg之间,也是HbO2与O2解离的部分。该段曲线坡度最陡,反映血液中O2的储备,满足组织活动增强时的需氧量。 (四)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教学方法与形式 提问 结合现实中事物讲解 结合体育运动进行讲解 结合图片讲解; 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到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改变Hb对O2的亲和力,使氧解离曲线的位置发生偏移。Hb对O2的亲和力通常用P50表示。 1.PH和PCO2的影响 当血液PH降低或PCO2升高时,Hb与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氧解离曲线右移;反之,曲线左移。PH和PCO2对Hb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2.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降低Hb与O2的亲和力,氧解离曲线右移;反之,曲线左移。 3.2.3-二磷酸肝油酸(2,3-DPG) 2,3-DPG浓度升高,Hb与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反之,曲线左移。 4.Hb自身性质的影响。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一)CO2的运输方式 1.碳酸氢盐形式(NaHCO3、KHCO3)。 讲授法 举例法 第一步:CO2由组织进入血浆,再进入RBC与H2O 形成H2CO3 第二步:H2CO3 = H++HCO3- 第三步:RBC内:K++HCO3- = KHCO3 RBC外:Na++HCO3- = NaHCO3 强调:在肺部,反应反方向进行。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可逆反应)。 +HbNH2 +H+ CO2 = HHbNHCOOH 该反应迅速、可逆、而且无需酶的催化。HbO2的 酸性高,不易与CO2直接结合。而去氧Hb酸性较弱,易与CO2结合。当血液流经组织时,HbO2释放出O2成为去氧Hb,可迅速与CO2结合形成HHbNHCOOH;而且,去氧Hb易与H+结合也促进反应向右进行,并缓冲PH的变化。当血液流经肺时,HbO2生成增多,反应向左进行,促使HHbNHCOOH解离,CO2即被释放入肺泡以排出体外。氧合作用的调节有重要意义,虽然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运输的CO2仅占总运输量的7%,但在肺排出的CO2中却有17.5%是从氨基甲酸血红蛋白释放出来的。 (二)氧与Hb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O2与Hb结合也能促使CO2的释放,而去氧的Hb则更容易与CO2结合,这一现象称为何尔登效应。 教材:生理学 供康复治疗专业用(第2版) 王瑞元编 小结:课的重点、难点 作业:1.试述氧解离曲线的特征及生理意义。 2.画图的方式表示氧解离曲线的影响因素。 课 后 小 结
氧解离曲线各段的生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讲课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 本节的内容作为外呼吸和内呼吸的中间章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能够加深学生对之前章节的理解,又能为学习后面相关章节打下基础,应重视本章内容的讲授和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