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1.熟悉气垫导轨的构造,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熟悉光电计时系统的工作原理,学会用光电计时系统测量短暂时间的方法。 3.学会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4.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仪器
气垫导轨,气源,通用电脑计数器,游标卡尺,物理天平等。
实验原理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
F=ma (1—1)
验证此定律可分两步
(1)验证m一定时,a与F成正比。
(2)验证F一定时,a与m成反比。
把滑块放在水平导轨上。滑块和砝码相连挂在滑轮上,由砝码盘、滑块、砝码和滑轮组成的这一系统,其系统所受到的合外力大小等于砝码(包括砝码盘)的重力W减去阻力,在本实验中阻力可忽略,因此砝码的重力W就等于作用在系统上合外力的大小。系统的质量m就等于砝码的质量m1、滑块的质量m2和滑轮的折合质量rI2的总和,按牛顿第二定律
W(m1m2I)a (1—2) 2r在导轨上相距S(系统默认S=50cm)的两处放置两光电门k1和k2,测出此系统在砝码重力作用下滑块通过两光电门和速度v1和v2,则系统的加速度a(可有光电计时器直接读出)等于
22vv21 a (1-3) 2S在滑块上放置双挡光片,同时利用计时器测出经两光电门的时间间隔,则通过2个光电门的速度为 (用卡尺测出遮光片两挡光沿的宽度d,d1cm)(速度可有光电计时器直接读出)
v1d,v2d (1-4)
t1t2其中d为遮光片两个挡光沿的宽度如图1-1所示。在此测量中实际上测定的是滑块上遮光片(宽d)经过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但由于d较窄,所以在d范围内,滑块的速度变化比较小,故可把平均速度看成是滑块上遮光片经过两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同样,如果t越小(相应的遮光片宽度d也越窄),则平均速度越能准确地反映滑块在该时刻运动的瞬时速度。
Δd 图1-1 实验步骤
1.调好光电计时器,调整气垫导轨水平
(1)首先检查计时装置是否正常。将计时装置与光电门连接好,要注意套管插头和插孔要正确插入,将两光电门按在导轨上,利用功能键调到加速度,利用转换键调至显示速度和加速度。双挡光片第一次挡光开始计时,第二次挡光停止计时就说明光电计时装置能正常
工作;
(2)给导轨通气,并检查气流是否均匀;
(3)选择合适的挡光片放在滑块上,再把滑块置于导轨上;
(4)调节导轨底座调平螺丝,使其水平。只要导轨水平,滑块在导轨上的运动就是匀速运动,只要是匀速运动,滑块经过两光电门的速度相等。
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保证系统的总质量不变时,验证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
1)调整气垫导轨,让质量为m2滑块能在气垫导轨上作匀速运动。将两个光电门置于相距S(系统默认S=50cm)的位置上;
2)把系有砝码盘的轻质细线通过滑轮和滑块相连,在滑块上放置多个质量为m的砝码,用天平测得系统的总质量m,从光电计时器读出加速度a1 ;
3)依次从滑块上取下质量为m的砝码加至砝码盘中,分别读出加速度a2 ,a3,a4 … 。 4)用作图法处理数据,验证加速度与外力之间的线性关系。 (2)保持外力不变(即砝码盘与砝码的总质量不变),改变滑块质量,研究系统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
1)调节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合适; 2)令托盘和它上面的砝码的质量m1不变,改变滑块的质量m2 ,在滑块上每次增加m砝码,测出a 。
3)通过在滑块上增加砝码,多次改变滑块的质量,分别测量对应a ,用作图法处理数据,验证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反比关系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测量数据记录与处理。
系统的总质量M不变,M=(滑块,滑块上的砝码,托盘,托盘上的砝码,绳子等组成) 表1
F(N) a(cm/s2) 利用描点法作图:以a, F分别为横坐标、纵坐标作图(成线性关系,应为一直线) 保持外力不变,改变质量
F=(即托盘与托盘上砝码的总质量不变,它们受的重力) 表2
M(g) 1/M a(cm/s2)
利用描点法作图:以a, 1/M分别为横坐标、纵坐标作图(成线性关系,应为一直线)
实验结论
1.加速度与外力之间成线性关系。
2.加速度与质量的倒数之间成正比关系。(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反比关系)
实验中的注意问题
1、 光电计时器一定要调到加速度、并通过转换键调到显示速度和加速度 2、 光电门之间距离要调到50cm, 选择合适的遮光片。 3、 气垫导轨使用前一定要调水平
4、 第二定律中的质量一定不要认为是滑块的质量,让总质量保持不变时,不要再向运动系
统中添加砝码。
5、 作图要使用铅笔,先描点,描点要清晰,然后使用直线连接各点(或平均分布于直线两
侧,严重偏离的数据剔除)。 思考题
1. 实验中如果导轨未调平,对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有何影响,得到的图将是什么样的?图线
偏移原点
2. 如何尽量减小误差?气垫导轨要尽可能水平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