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一 铁公鸡施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铁公鸡施粥
刘 源
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一座小镇,名叫铁牛镇。这镇上也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牛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忽然传出消息: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
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 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娑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周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周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周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周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周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朝周老爷子讨说法,周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周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铁牛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铁牛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周老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大家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年周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
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打,所以我恨透了讨饭。”周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铁牛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周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周家孩子不孝,但周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相继败亡。(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4期,有删改)
1.这篇小说情节曲折起伏,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出情节的发展脉络。
答:
2.小说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3.小说中的周老爷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答:
4.小说在塑造周老爷子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主要的两种进行
简要赏析。
答:
1.“小儿子”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请简要分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
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3.试概括小说的主题。
答:
4.这篇小说的标题又叫“善亦有道”,你赞同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答:
答案精析
第一组
1.(示例一)①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周老爷子将开粥棚。②领粥要磕头,米少糠多引起饥民和家人的不满。③施舍遭骂,周老爷子改磕头为干活,辞佣工。④周老爷子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他的良苦用心。⑤周家丧事办得寒酸,但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
(示例二)开端: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周老爷子将开粥棚。发展:领粥要磕头;米少糠多引起饥民和家人的不满;施舍遭骂,周老爷子改磕头为干活,辞佣工;周老爷子名声臭不可闻。高潮、结局:周老爷子的临终之语让家人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尾声:周家丧事办得寒酸,但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
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因为水灾,几十个流离失所的灾民来到铁牛镇,但这里的富户个个吝啬。为后文周老爷子施粥及施粥的吝啬等情节做了铺垫。
3.吝啬(勤俭、节省)持家,心地善良,施舍有方,坚持己见(固执己见),教子有法,深谋远虑(深谙事理)。
4.(示例一)衬托(侧面描写)。如小儿子两次出场,一次为粥的质量与父亲据理力争,一次为父亲将遣走家里伙计表示担心,衬托出了周老爷子的固执与深谋远虑;再如,没有施舍的富户对周老爷子的耻笑与大家对周老爷子以“老鬼”相称等,衬托出周老爷子不在意他人的看法,深谙事理,忍辱负重。
(示例二)欲扬先抑(对比)。小说开始时着力渲染周老爷子的吝啬与算计到家,直到最后才通过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和子孙兴盛的事实肯定了他的勤俭持家、施舍有方、教子有方。
(示例三)语言描写(正面描写)。如小儿子为粥的质量与周老爷子相争时,他说:“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的“吝啬”与对家业的忧虑。再如他的临终遗言,更是形象地表现了他的良苦用心。
第二组
1.①在人物形象刻画上:反衬周老爷子的“吝啬”(或善亦有道)形象。②在情节上:设置悬念,使情节曲折有变化,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在小说内容上:将小儿子的“善念”与下文周老爷子的“善念”形成对比,更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2.①运用语言、心理、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围观者对周老爷子极度吝啬的鄙夷和不屑;
②运用侧面描写、先抑后扬手法,先借围观者极力贬抑周老爷子“吝啬”,为下文赞扬周老爷子“善亦有道”充分铺垫,加深了读者对主题的思考。
3.①一个人应该有心向善,乐善好施,但行善应有道,要有法有度。
②一户人家只有勤俭持家,又有良好的家教家风才能传家千秋。
4.此题为开放式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赞同本文标题,可以从概括小说中心事件及其效果入手,赞同“善亦有道”,可以从揭示小说主题及读者角度说明。
精练二 祁茂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祁茂顺
汪曾祺
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如果是成堂的大活:三进大厅、亭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约两三个同行一块干。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活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候再收钱。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来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来。后来订烧活的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午门历史博物馆原来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三轮车,用以代步。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馆长姓韩。韩馆长是个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作很轻松。
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儿得空不得空?”
“没事,交给我了!”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祁茂顺人缘很好。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是“世袭罔替”的贝勒,行四。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辛亥革命后,旗人再也不能吃皇粮了。幸好他的古文底子好,又学过中医,协和医学院特约他校点中医典籍,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楼房,只保留了三间北房。金四爷还保留了一些贝勒的习惯。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说:“行!星期天。”
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来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糨子,一大沓大白纸。这大白纸是纸铺里切好的,四方的,每一张都一样大小,不是要用时现裁。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噌噌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棕笤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待住了。一张一张大白纸压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拐弯抹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一张,不少一张,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得傻了,说:“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也就是个熟。”
“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那倒是。”
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好茶!还是叶和元的双窨香片?”
“喝惯了。”
祁茂顺告辞。
“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大酒缸?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金四爷,您这可真是老皇历了!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手表照相机。酥鱼?可着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大酒缸没有了?”
“没有喽。”
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大酒缸没有了。大酒缸没有了。”
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有删改)
1.简析文章开头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
2.结合文本,简析“金四爷”这一形象的意义。
答:
3.小说主人公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4.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蕴含的深刻情感。
答:
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祁茂顺的手艺?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
2.小说中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3.结尾处金四爷两次说道“大酒缸没有了”,试分析两次的心理有何不同。
答:
4.小说中“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精析
第一组
1.①交代人物职业的变化:原来的手艺人变成了“蹬三轮的”。②总领全文,为下文描述祁茂顺高超的糊烧活和裱糊顶棚手艺做铺垫。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侧面烘托。金四爷看祁茂顺的“表演”都“看得傻了”,从金四爷的角度写出了祁茂顺那出神入化、臻于高妙的惊人技艺。②推动情节发展。祁茂顺彻底转行之后,金四爷为之提供了一展技艺的舞台。③映衬。随着时代的发展,祁茂顺和金四爷都成了时代的落伍之人,两人惺惺相惜,相互映衬,表达了对民俗艺术的守望和留恋之情。④作者借对祁茂顺和金四爷人生际遇的描述,表达了对传统民俗的留恋之情,对民间艺术衰落的痛惜伤感和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同之感。
3.①手艺精湛,心细手巧;②朴实忠厚,热心助人;③勤快能干,认真谨慎。
4.①表达了金四爷这位严重的落伍之人对民俗艺术的守望情怀;②表达了作者对民俗的留恋,对民间艺术衰落的痛惜、伤感;③表达了作者与时俱进的理念,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同感。
第二组
1.白描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的作用:形象直观,精炼传神地写出了祁茂顺糊的烧活精致、出色,衬托出祁茂顺糊烧活手艺的精湛高超。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作用:突出了祁茂顺手艺的精湛高超。
2.①展示了祁茂顺高超的手艺,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②照应开头糊烧活的情节,使小说的结构更严谨;③表达叹惋民俗文化衰落的主题。
3.第一处是疑问句,表现了金四爷对大酒缸已经消失的震惊和质疑;第二处是陈述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表现了金四爷确信消息后的追忆惋惜和惆怅落寞的心态。
4.观点一:它们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①从文中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都兴火葬了”“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卖手表照相机”等,说明“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等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已经过时了。②纸糊的顶棚“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说明不创新变化就不能适应发展,就没有竞争力,衰败是必然的趋势。
观点二:它们的衰落乃至消亡,令人叹惋。①糊烧活、糊顶棚是祁茂顺的手艺,也是他的生存方式,却因为现实的冲击无奈改行,令人叹惋。②它们也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衰落和消亡使得这些民俗文化失传,令人痛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