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 代 文 化 常 识 检 测(教师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古 代 文 化 常 识 检 测

选出以下各项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并修改。

1.

A.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性善论。

B.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是古文运动代表性人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C.六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所谓“六艺经传”的“经”,指六艺的经文,“转”指解释六经的著作。

D.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1

答案:A荀子主张性善论

2.

A.苏洵《六国论》的写作目的不只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更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鲁迅先生对《过秦论》的评价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六国论》也不愧如此。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苏洵、贾谊和杜牧都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士大夫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B.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C.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D.“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士”还指中国象棋名词和医学名词。“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的“爪牙”的意义,不同于“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中的“爪牙”,是指武臣和得力助手,是属于“士”的阶层。

2

答案:D不同于“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的“爪牙”,错,应是相同之意。

3.

A.“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中的“剪发”除指削发为僧之外,因古代男子皆留长发,“剪发”还含有自绝于社会之意。“杜门”,是杜绝人上门的意思,表示不欢迎人们来访。

B.“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赠”,指追授死者官位,“谥”,褒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C.尊号:封建时代皇帝、皇后、皇太后在世时的称号。尊号,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皇帝的尊号不需避讳,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史记·秦始皇纪》:“臣(王绾、李斯)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就是给秦始皇拟尊号。

D.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如“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中的“德祐”就是年号。帝号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

答案:A“杜门”,是杜绝人上门的意思,表示不欢迎人们来访,错,应是“杜门”,塞住门,不与外界交往。

3

4.

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

B.“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选自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语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指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三驱”是指从三面驱赶野兽,留一面放生。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D.“九宾之礼”。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这里的“宾”通“傧”。

答案:A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错,应是“编年体”。

4

5.

A.古人尊崇“右”,以“右”为上、为高、为贵。古人称豪门大姓为“右姓”,称豪门大族为“右族”,称皇家贵戚为“右戚”,称重要的职位为“右职”。成语有“无出其右”,意思是任何人都能超过他。

B.《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言,蔺相如官职在廉颇之上,其句是“拜为上卿,位于廉颇之右”。

C.古人视“左”为下、为卑。 所以,古代官员降职、被贬,称为“左迁”。如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途经蓝关(今陕西蓝田)时,侄孙韩湘前来送行,韩愈因而作诗赠之,那诗题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所以,邪道,也被称作“左道”;不正派的宗教派别,被称作“旁门左道”或“左道旁门”。此外,像“左计”“左袒”等“左”字,都含有贬义。

D.古人也并不是全把“左”字视为“低”或“卑”,如在乘车时,就以“左”为尊。古制一车乘三人,尊者居左,御车的居中,居于右位的叫车右,亦名骖乘,樊哙对项王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参乘”就是“骖乘”,职责是防止车子倾侧或受阻,保护居左者的安全,一般以有勇力的人担任。《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公子从车骑,虚左”句,那“虚左”就是空出尊位的意思。这个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信陵虚左”“虚左待贤”。

答案:A意思是任何人都能超过他,错,应为,没有人能够超过他。

6.

5

A.“箕踞”是古人最随便的坐姿,即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比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荆轲刺杀秦始皇不成,“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也是表示对秦始皇的轻蔑。

B.古代人坐姿很有讲究,屁股着地、双膝高耸的坐姿,称为蹲踞或高坐。古代坐姿除蹲踞与盘腿而坐外,还有一种叫做“跽坐”,即膝盖着地,臀部坐在脚后跟上,两股不离脚跟为跪,跪而挺腰耸身为“跽”。“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中的“跽”就是“跽坐”,这是一种待客时安闲舒适的动作。

C. 蹲踞、箕踞在春秋时期是两种比较生活化的坐法,其实是殷商时期东方夷人(今江苏、山东一带原居民)的坐法,与中原“文明”的安坐相比,自然显得原始、粗俗,春秋时期这种不会坐或是乱坐都属不懂礼仪的坐法,被称为“夷”。《论语》中言:“原壤(人名)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大意是,原壤张开两腿,坐等孔子, 孔子见到后当场就发火了,用拐杖敲打着原壤的小腿骂道,你从小就不懂礼数,长大也是废物一个,老了白浪费粮食,是个害人精。

D.《史记》记,“沛公方 踞床( 榻)”接见 郦食其。郦生见了不拜,仅作长揖, 还批评他:“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刘邦自觉有愧,赶忙站起,整理好衣裳,请郦生上坐。 这里的“踞”也是“箕踞”,可见,古代的坐姿也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与否。

答案:B这是一种待客时安闲舒适的动作,错,应是一种准备起身刺击的动作。

7.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

6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

B.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中的社稷就是这个意思。

C 《史记·刺客列传》:“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宽释),而社稷幸得血食。”,“血食”享受祭祀,因为祭祀是要杀牛、羊、猪三牲,所以叫血食,所以“社稷幸得血食”的意思是,国家或许可以保存。

D.《史记·魏公子列传》:“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这里的“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人和庶人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也可做王室的代称。古制,天子的祖庙可以祭祀七代祖宗。《秦始皇本纪》中言:“古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虽万世不轶毁。”

答案:D这里的“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大夫、士人和庶人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错,应是古代帝王、诸侯、大夫和士,庶人不准设庙。

8.

A.《季氏将伐颛臾》中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可见古代“国”和“家”是有区别的,这里“有国”指拥有邦国的诸侯,“有家”指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国”,指的是前者。

7

B.萧墙,是古代国君宫室大门内(有人说是大门外)面对大门的门屏,又称“塞门”、“屏”,和后代民居大门的照壁有点相似。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外人的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臣子要到宫室里晋见君王,进宫室首先要经过萧墙,所以萧墙之内指的就是宫内。后来,人们用“萧墙”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中的“萧墙”就是指内部祸乱之意。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中的“畜”指家畜。古代有六畜之说,指的是马、牛、羊、猪、狗、鸡。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古代的学校还有“塾”,是为家族设置的初级学校,也称为家塾或私塾;泮(pàn)宫:是贵族子弟学校,辟(bì)雍:辟雍是在诸侯之上的、最高层的皇家子弟学校,是最高学府,到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属于官学。汉代, 还有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答案:B“萧墙”就是指内部祸乱之意,错,应是,宫廷之内的意思,指的是,季氏与鲁哀公之间的危机。

9.

A.《蜀道难》中有“扪参历井仰胁息”的句子,“参”和“井”是星宿的名子。“参”指参宿七星,“井”指井宿七星。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B.《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说的是星空的分野在翼、轸二宿之间。古

8

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而“衡庐”指衡山和庐山,代指二山所在的衡州和江州。因此,翼、轸分别对应着衡州和江州。“龙光射牛斗之墟”中的“牛”和“斗”也是星宿的名字。

C.白衣:平民的服装,也指平民;卿相:(卿,又做九卿,在古代汉人政权中已经可以视为万万人之上,位极人臣了,而相则指古代的一品大员,宰相。)后泛指高官。在官员的大型宴会上平民光明正大的作为嘉宾出席,并且在当时,这种人不但不会让主人觉得丢脸,反而会让主人非常有面子,这种白身(没有官位)且出席官员宴会的人就被称为白衣卿相。南宋的姜夔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D.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称之为“布衣将相”。“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中包括农民、 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的“布衣”就是指平民。

答案:C南宋的姜夔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错,应是柳永

10.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序的意思,“三秋”古人将秋天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分指七、八、九三个月。夏、秋、冬以此类推,也有孟、仲、季之分。

B.“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东隅”日出之处,指早晨,引申为青春年少。”“桑榆”日落之处,指傍晚,引申为年老迟暮。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相同。

C.“今晨捧袂,喜托龙门。”这里的“龙门”和东汉时的名流李膺有关,李膺风度优

9

雅,有才学,当时人称“天下模楷”。那时的后起文人以受到他接待为荣耀,把进入他的厅堂称作“登龙门”。后世常常引用“登龙门”这个成语来借喻得到文人的赏识。在封建社会中,也把科举考试考中的人叫做“登龙门”。这个龙门和“鲤鱼跳龙门”的“龙门”不是一回事。

D.“四美具,二难并。”中的“四美”指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说是音乐、酒食、文章、语言。

答案:B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相同,错,应是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

11.

A.“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刚刚成人行加冠之礼。“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子十八岁。

B.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指女子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C.“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垂髫”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10

D.古代对年龄的称呼还有,十五岁,志学之年;三十,而立之年;四十,不惑之年;五十,知命之年;六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七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八九十岁,耄耋之年,一百岁,期颐之年。

答案:A “束发”是指男子十八岁,错,应是十五岁。

12.

A.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概念。《秋声赋》言:“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古人用阴阳来分配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B.古人称自然界中,“天、日、昼、雷电 ”为阳,“地、月、夜、雨雪”为阴。“君臣、夫妇、男女、生死”分别称为阳和阴。

C.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阴,水南为阳。“衡阳”可解为衡山之南,“淮阴”可解为淮河之北,华阴可解为华山之北,汉阳可解为汉水之南。

D.“阴阳”还可以指①古代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②指负责研究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学问的人③指星相、占卜、相宅、相墓的方术。④指擅长星相、占卜、相宅、相墓方术的人。

答案:C水北为阴,水南为阳,错,应为,水北为阳,水南为阴,故淮阴和汉阳有另解。

13.

11

A.五行,即木、火、水、金、土,这五种元素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维系着自然的平衡。《秋声赋》曰:“又兵象也,于行为金。”从季节上说,春属火,夏属木,秋属金,冬属水。

B.五行学说里,南方属于火,东方属于木,北方属于水,西方属于金,土掌管中,协助金木水火的平衡。

C.关于“五”还有——五音: 徵、 角 、宫、 商、 羽;五脏: 心、肝、 脾、 肺、 肾;五味: 苦、酸、 甜、 辛、 咸;五方: 南、东、中方, 西、北;五色: 赤、 青、 黄、 白、 黑。

D.一般来说,白、绿、黑、红、黄五种食物,对应的是五行里面的金、木、水、火、土 。五味也属五行,酸属木,苦属火,辣属金,咸属水,甜属土。

答案:A春属火,夏属木,秋属金,冬属水,错,应是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

14.

A.我国古代乐理将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五音与四时和方位相配,则角属春,为东方;宫属季夏,为中央;徵属夏,为南方;商属秋,为西方;羽属冬,为北方。所以说:“商声主西方之音……,商,伤也,物既劳而悲伤”

B.“五音”加上变徵、变宫便是“七音”。其音阶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即Do、Re、Mi、Fa、Sol、La、Ti,大体相当于今西乐的C、D、E、F、G、A、B

12

七调。変徵即F调,此调苍凉凄婉,宜放悲声。如《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C.我国古代乐理将音乐分为十二律,用来确定音阶的高下,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夷则配七月。所以:“夷则为七月之律,……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D.屈原《楚辞·卜居》有言:“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均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指声音高亢,比喻敢于直言之人, 而“瓦釜”指平庸而明哲保身之人。

答案:D“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15.

A.《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 穷民而无告者。”。所以《陈情表》:“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中的“孤”应该就是“幼而无父”之意,“伶仃孤苦,至于成立”中的“孤”也是这个意思。

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中的“猥”是自谦之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份,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还有一些谦辞用于自称,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是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分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之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身分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的意思。

13

C.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意指小国之君),“寡”(意指少德之人);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古代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是才能平庸。

D.古人称自己一方和亲戚朋友,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辈份或年龄大的亲属时所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是用以谦称自己家或自己的卑幼家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答案:A“伶仃孤苦,至于成立”中的“孤”也是这个意思,错,这里的“孤”是孤独的意思。

16.

A.“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中的“陛下”古代对帝王的敬称,此外还有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等,“臣”是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B.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是美好, 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的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驾(称对方)、尊亲(对方的亲戚)、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仁,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年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C.称谓前加“先”,表示已经去世,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经去世

14

的皇帝为先帝,称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先妣抚之甚厚”的“先”就是这个意思。“妣”指祖母。

D.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如《报任安书》中“少卿足下:囊者辱赐书……”。 对于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答案:C“妣”指祖母,错,“妣”应是母亲。

17.

A.“前太守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孝廉,即孝子廉吏。察,也叫察举,汉代开始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上向下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功名,有功名便可实授官职。“举秀才”也是汉代开始实行的地方推举人才制度的名目之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此句古文的意思是选出来的秀才,却不认识字,选出来的孝廉(就是孝敬老人的榜样),却让自己的老父亲一个人居住。讽刺官场黑暗,很多虚名徒有其表,丧失了其根本的意义。也是对汉朝这种选举官员有失公平性和科学性的讽刺。

B. 古代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担当,担任; “授”授官,任命; “除”任命,授职;“拜”授给官职。用于布衣任官有:“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提”,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赠”,用于追封已

15

故者以爵位;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C.古代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进”,用于较高职务;“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D.古代关于调动职务的有:“转、移、调、徙”,指一般的调动,调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出”,指出京受任,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答案:A是汉朝的一种由上向下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错,由下向上。

18.

A.古代关于兼职的有:“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权”临时代职;“假”暂时代理; “行”代理官职;“署”也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 “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

B.古代关于降级免职的有:“罢、免、解、黜、夺”,即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放”,委任委派的意思,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贬、谪”,“革、褫(chì)”,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左迁”,降级使用,贬官。 还有“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致仕”,带职退休)等等。

16

C.中国数字文化非常有趣,“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中的“三五”指的是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三五”还指十五天和十五岁。和“三”有关的还有, “三才”,天、地、人;“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尊”,指君、父、师三种最受尊敬的人。“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三教”,指儒,释、道;“三皇”有很多说法,《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言为天皇、地皇、泰皇。

D.与“四”有关的数字有:“四声”,指古汉语的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入,又称平仄;“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四荒八极”,四面八方极偏远之地;“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等等。

答案:C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错,是可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非八月。

19.

A. 中国数字文化中,“五”是一个神秘的数字。与“五”有关的有:“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谷”,麦菽稷麻黍;“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经”,指儒家经典“易、书、诗、礼、春秋”;“五伦”,指五种伦理关系,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帝”,即五位天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另有一种说法,是指上古时的五位帝王,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九五之尊” 成为帝王位置的象征。

B.中国数字文化中与七有关的:“七情”,中医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儒家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佛教指喜、怒、忧、惧、爱、憎、欲; 中国数字文化与八有关的有: “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泛指周围各

17

地;“八拜”,古代世交子弟对长辈的礼节,后世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八拜;“八表”又称八荒。指极远地方; “八德”,中国封建社会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C.《管仲传》中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思维不张,国乃灭亡。”这里的“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思维”指礼、义、廉、耻。维,是纲纪的意思。

D.“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这里是“驷”,古代指四匹马驾一辆车叫一驷。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驷”通“四”,“驷马”就是四匹马。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四匹马也追不上。形容话已说出口,没法再收回。

答案:D是“驷”通“四”,“驷马”就是四匹马。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四匹马也追不上。形容话已说出口,没法再收回,错。“驷”在成语里也是四匹马拉一辆车的意思。

20.

A.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其中的“剖符丹书”,是指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免除兵役、免除徭役的契券。剖符,书写誓词的竹制符契。剖为两块,功臣和皇帝各持一块。丹书,用朱砂书写誓词的铁制契券。卜祝,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

B.《报任安书》言:“李斯,相也,具于五刑。”“五刑”指墨、劓(yì)、刖(yuè)、

18

宫、大辟五种酷刑。又言:“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三木”之加在颈、手、足的刑具。

C.《报任安书》言:“上计轩辕,下至于兹。”“轩辕”轩辕氏,即黄帝。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言:“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其中,帝喾,号高辛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屈原是他的后裔。“齐桓”指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汤武”指商汤王、周武王。

D. 春秋五霸,《史记》中言为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

答案:A免除兵役、免除徭役的契券,错,应为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契券。

21.

A.《兰亭集序》中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其中,“修禊事也”,是指举行驱除不详的礼俗之事。“禊”,一种风俗祭祀。古人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改为农历三月三日),游于水滨,举行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以消除不祥。“流觞曲水”,古人的酒戏,将酒杯置于曲水之上,杯触岸辄停,坐于其岸者取饮。

B.《太史公自序》中言:“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其中的“封”指的是“封禅”,即古代帝王在泰山筑坛祭天,在泰山下梁甫辟场祭地的一种盛典。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秦始皇。

19

C.《太史公自序》中言:“《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 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其中,“三代”,指夏、商、周三代。“符瑞”指吉祥的征兆。“改正朔”,指修改历法。正,岁首,朔,月首。正朔,即一年的第一天。“易服色”,更改服饰器物的颜色。指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水德(崇尚黑色)改为土德(崇尚黄色)。“改正朔”“易服色”都是重新接受天命的象征。“穆清”这里指天,它还有清和之气和太平祥和的意思。 “重(chóng)译款塞”,指外族前来通好。“重译”,辗转翻译,“款塞”,叩国门,款,叩。“海外”指四海之外,泛指边远之地。“四海”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

D.“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这里,“登”和“进”的意思一样,“登用”即“进用”,“摄行”即代理执行,“巡狩”,即巡行狩猎的意思。

答案:D“巡狩”,即巡行狩猎的意思,错,应指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

22.

A.“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不豫”原指天子有病,此处指不能处理天下政务。豫,安适、快乐。“有疾”即生病。在古代“疾”与“病”是意思完全一样。

B.“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崩”,帝王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士人死曰不禄。“畔”通叛。“践阼”,登上帝王,阼,庙、堂前两台阶中的东阶,天子主持祭祀时登阼,所以,“阼”也指帝位。

20

C.《高祖本纪》中言:“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折券弃责”就是毁掉欠据,免除债务。折,毁掉。券,契据,古代用竹木刻成,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以征信。这里指赊欠的字据,“责”通“债”。

D.“秦王子婴素马白车,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玺,原为印的统称,秦始皇规定皇帝之印称“玺”。符,为古代君王征调兵将的凭证。节,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

答案:A在古代“疾”与“病”是意思完全一样,错,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 便疾病加重,称为“病”。

23.

A.汤沐邑,原指古代诸侯往朝天子时,天子在自己的领地内拨出一块赐与诸侯,以供其住宿及斋戒沐浴之费用。后世遂用以称天子、皇后、公主等人的私人领地。高祖得天下,还归故乡沛地,言“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就是这个意思。

B.《李将军列传》中言:“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对簿”,意思是听审受责,而“对簿公堂”的“对簿”是在法庭上对质的意思。又言:“且广年六十有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刀笔之吏”,指主办文案的官吏。

C.《孔子世家》中言:“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古人读诗,无乐器伴奏为诵,有琴瑟伴奏为弦歌。这里的“讲诵弦歌”泛指传习诗书礼乐。

D.“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四教”就是

21

历代的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诚信。“绝四”指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尊。

答案:B“对簿公堂”的“对簿”是在法庭上对质的意思,错,和“对簿公堂”的“对簿”意思一样,都是在法庭上受审问的意思。

24.

A.“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决而去。”这里的“心丧”,指不穿丧服,在心里哀悼,这是古代弟子对老师去世服丧的礼仪。

B.“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祀焉。”,古代帝王、诸侯祭祀时用的祭品,有“太牢”和“少牢”之说。牛、羊、猪三牲全备的叫“太牢”,只备羊、猪的叫“少牢”。《刺客列传》中言:“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这里的“太牢”只是借指贵重美食。

C.《屈原列传》中言:“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这里的“从”通“纵”,是合纵的意思,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指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张仪是代表人物。“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由秦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苏秦是代表人物。“币”,古代用作礼物的丝织品,泛指用作礼物的玉帛等物。“质”同“贽”,见面礼。

D.古代常用的重量单位,有“担、儋、石、斛、斗、升、钧、斤、两”等。“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一双。”这里的“溢”同“镒”,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中的“锱铢”也是重量单位。

22

答案:C代表人物反了。

25.

A.《刺客列传》中言:“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这里“见陵”的“见”表被动,“陵”,侵犯、欺辱的意思。“批其逆鳞”,传说中龙颈部生有倒鳞,触及倒鳞,龙即发怒。“批”是触犯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批其逆鳞”的意思是触怒秦王。“批其逆鳞”比喻臣下直言劝谏,触犯君主。也比喻弱国侵犯强国。

B.古人表示行走有“行、步、趋、走、奔”的说法。 “行” 相当于今天“正常的行走”,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步”, 慢行,如“安步当车”;“趋”, 小步快走,如“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走”, 跑,如“弃甲曳兵而走” ;“奔 ”,逃跑,如“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C.《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自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既祖”就是饯行之后。

D.祭祀路神之俗,后世沿之,多于路旁亭舍或在野外临时设立帷帐,备酒肴送别行人,故也称祖帐、祖送、 祖道等。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诗词中佳咏极多。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王实甫《西厢记》:“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

答案:B“走”, 跑,如“弃甲曳兵而走”,例子错,这里的“走”是逃跑的意思。

23

26.

A.古代臣子给皇帝的公文有:上书、奏、疏、奏状、题本、奏本、议、表、章、启等。皇帝下达的公文有:策、册、制、诏、玺书、批答、圣旨、铁券、敕、上谕等。

B.《诗经•氓》中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意思是: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嫁妆嫁给你。《秦始皇本纪》中言:“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这里的“卜筮”,就是用龟板蓍草占卜的意思。古人占卜,先在龟甲和兽骨上钻穴不使穿孔,然后烧灼出裂纹以判断吉凶,这种裂纹称为“兆”。兆是个象形字。

C.《秦始皇本纪》中言:“二世下诏,赠始皇寝庙牺牲即山川白祀之礼。”古代庙宇分前后两部分,后面停放牌位和先人遗物的地方叫“寝”,前面祭祀的地方叫“庙”。“牺牲”是个古今词,古代指祭祀用的牛羊,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牺牲”的现代意义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D.《魏公子列传》中言:“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这里食客也叫门客,是古代有身分和地位的人收养的有学问能技能的人,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秦庄襄王时,吕不韦为相国,门下有食客3000人。其后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成为为先秦杂家代表人物之一。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的来历。

答案:C古代指祭祀用的牛羊,错,应该是牲畜,不只是牛羊

27.

24

A.《魏公子列传》中侯嬴言:“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人王卧内,力能窃之。”这里的兵符,又称虎符。古代调发军队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剖为两半,右半留在国君的手中,左半授予统兵将领,调兵时由使臣持右半虎符前往传达命令,左右合验后生效。

B.《魏公子列传》中言:“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这里有古代迎宾升堂的礼节规定,主人从东阶上,宾客从西阶上,以示尊敬。宾客若自谦降低身份,则与主人同从东阶升堂。这里的“扫除”是同义复词,都是清扫的意思,指赵王清扫路面表示对公子的尊敬。

C.司马迁曰:“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是说他生在龙门,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耕种畜牧,十岁起就诵读古文经典。这里的“古文”指用先秦古文字所写的古书。古代,“河”一般特指黄河,“江”一般特指长江。

D.古文在现代指古代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指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唐宋八大家则把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先秦和汉代散文,称为古文。韩愈《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就用的是这个意思。

答案:B这里的“扫除”是同义复词,都是清扫的意思,指赵王清扫路面表示对公子的尊敬,错,这里的“除”是台阶的意思,是指赵王清扫台阶迎接公子。

28.

A.汉字六书为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

25

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六义和《诗经》有关,《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B.《六国年表》中言:“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齐宣王的国相)以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这里的“三国”指韩、燕、魏,“卒分晋”,指韩、燕、魏终于瓜分了晋国。“六国”指韩、赵、魏、楚、燕、齐。

C.《高祖本纪》中言:“(高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这里的“大度”是远大的抱负,“家人”,指平民百姓,“生产”指生计,“作业”指职业、工作。

D.《高祖本纪》中言:“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汉四年(前203)九月,汉王刘邦和项王订立合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这也是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项羽解而东归”是指项羽尊约向东回归楚国。

答案:B这里的“三国”指韩、燕、魏,错,应是韩、赵、魏。

29.

A.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筹策,古代计数、计算的工具。帷帳,营帐。

B.《李将军列传》中言:“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这里的“奇”读作“jī”,意思是李广运气不好,“奇”单数,不太有好运气。

26

C.“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斋戒”,是指古人在祭祀之前几天要沐浴更衣、戒酒、戒荤、戒女色,以表示对神的虔诚。这里“拜”是祭拜的意思。

D.《滑稽列传》中优孟谏楚庄王过度爱马时故意说:“臣请易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古代棺有两重,外曰椁,内曰棺。楩、枫、豫章都是有名的贵重木材。“章”通“樟”。题凑,下葬时将木材累积在馆外,用来护棺,木头都向内,叫做题凑。题,头;凑,聚。

答案:C这里“拜”是祭拜的意思,错,这里的“拜”是行拜礼的意思。

30.

A.《刺有客列传》中言:“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这里的“处士”指有才有德而不愿为官的隐居者,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指文儒,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在仕途,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不可称为隐士。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B.《秦始皇本纪》中丞相等人上奏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其中“博士”是秦代设置的学官,执掌论议顾问,以备君王咨询。“博士”在中国古代指专门精通某一门学问或传授经学的官名。秦朝有诸子、诗赋等博士,汉朝有五经博士。唐朝有太学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等,都是教授官。“博士”在中国古代还指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人。中国古代对有某种技艺或从事某种专业的人的尊称,犹如后世的师傅。如唐朝人称陆羽为茶博士,后来对卖茶的伙计就称为茶博士。又称卖酒的人为酒博士,磨工为磨博士。

27

C.《秦始皇本纪》中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乐“黔首”。这里的“黔首”指百姓,黔,黑色。秦始皇自以为秦得五行中的木德,木德尚黑,故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更名民曰“黔首”以与木德相应。

D.《秦始皇本纪》中言:“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这里“徇”是示众的意思,“体解”就是肢解,是古代分解肢体的酷刑。屈原在《楚辞· 离骚》中言“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说的是,即使被粉身碎骨,我的志向也不会改变,我的心里怎么能因受打击而引起恐惧呢! 古文中“并访吏民,有能体解古乐者,与之修广器数,甄立名品,以谐八音。”是理解、领悟的意思。

答案:C应为水德,水德尚黑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