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防设计方案介绍(全专业).docx

人防设计方案介绍(全专业).docx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1 概要说明

1.1 工程概况

4、《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方案规划阶段相关要求及批复;

7、建设单位关于本工程的相关设计要求及平时资料;

本工程地块位于株洲市天元区,周边用地情况分别为:北侧为株洲市政协办

公楼, 南侧为恒丰·水岸春天住宅小区,西侧为依江苑住宅小区,东侧为湘江。 基地周边路网结构:东侧为滨江南路,南侧为规划 98 路。地块地形呈北高南低、 东高西低的趋势,设计标高以周边道路标高为基准,结合小区道路和地下车库对 场地的竖向进行设计。项目建设总建筑面积为 91793.06 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 面积为:71267.31 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为 20525.75 平方米。工程内人防地 下室为附建式人防工程,布置在地下负二层。其地面为高层住宅、商业、写字楼、公寓楼、区内景观及绿化。工程耐火等级为一级,人防区内防火分区与人防分区相结合。

工程内平时为地下停车库及少量专供平时使用得设备用房 . 战时按甲类核六常六级人防地下室设计, 共划分为 3 个防护单元,设计人防总建筑面积为 59平方米,掩蔽 3449人。

1.2 设计依据

1、《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 ;

2、《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098-98 (2009 年版) ;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

8、人防主管部门关于本工程的相关批复或要求。(见附

1.3

设计原则

1、认真贯彻平战结合的人防建设方针;

2、平战功能转换措施经济可行,迅速安全;

3、在满足战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重视平时使用功能的实

4、主体设计在满足抗力要求的前提下做到经济合理,结

靠。

2 建筑设计

2.1

建筑概况

人防地下室布置在地下室负二层。 防护单元一为甲类核六常六级二等人员掩蔽部:人防建筑

人员掩蔽面积为 1300平方米,掩蔽人数 1300人 . 划分为4个

丙级,设三个人防战时出入口,其中口部 1-1为主要出入口,

塌范围外,不考虑防倒塌棚架设计。

防护单元二为甲类核六常六级二等人员掩蔽部:人防建筑面积为 1409平方米 ,

2.3 口部设计

人员掩蔽面积为915平方米,掩蔽人数915人 ,划分为3个抗爆单元,防化等级为丙

1、本工程共设 8 个人防出入口,其中口部 1-1 、2-1、

级,设有三个人防出入口,其中口部 2-1为主要出入口 , 可以直通室外。位于倒塌范

围外,不考虑防倒塌棚架设计。

防护单元三为甲类核六常六级二等人员掩蔽部:人防建筑面积为 19平方米 ,

人员掩蔽面积为1234平方米,掩蔽人数1234人 ,划分为4个抗爆单元,防化等级为

丙级,设有三个人防出入口,其中口部 3-1为主要出入口, 可以直通室外。位于倒塌

范围外,不考虑防倒塌棚架设计。

甲类核六常六级人防固定电站:人防建筑面积为241平方米。 电站采用两台

60Kw柴油发电机组同时运行,电站设置的进、排风系统及排烟系统,电站降 温采用风冷。

每个防护单元设有的进、排风系统。口部设有扩散室、滤毒室、进风机房、

简易洗消间、排风机房等设备用房,战时增设干厕、钢板水箱、防化值班室。与非

人防区之间设防护密闭门临战封堵。

2.2 竖向设计

本人防工程采用梁板结构型式,全埋布置在地下负一层,地下室负二层层高

为 4.2m。主梁高考虑为 1.0m。室内在满足设备管线正常敷设的情况下,可保证最低使用高度为 2.2m以上。

入口,其他号口部均为战时次要出入口。

2、战时主要出入口设计:口部 1-1、2-1、3-1 利用人防

口进行布置,口部出地面段均位于倒塌范围以外,不考虑防倒

处均设置扩散室、防毒通道、简易洗消区,并在防毒通道内及

置洗消水坑。

3、战时次要出入口设计:口部 1-2 、1-3、2-2、3-2、3

消防楼梯进行布置,其中口部 1-2、2-2、3-2 设置有扩散室、

并在防护密闭门外设置洗消水坑。

4、出入口宽度:每个人员掩蔽防护单元出入口总宽度按

要求进行设计。各单元疏散宽度详见下表:

防护单元 战时功能

建筑 掩蔽 规范要求疏

面积

人数 散宽度

甲六级二等

2

防护单元一

2000M

1300人

3.9M

人员掩蔽部

甲六级二等

2

防护单元二

1409M

915人

2.745M

人员掩蔽部

甲六级二等

防护单元三2

人员掩蔽部19M1234人 3.702M

2.4 主体设计

1、本工程抗力等级为甲六级,除考虑核武器破坏还应考虑常规武器破坏。抗

冲击波超压 0.05 Mpa,顶层防早期核辐射厚度满足要求。

4、设备及辅助房间均在临战前采用 200厚砖墙砌筑完成

2、主体防护措施:为满足工程平时功能的使用,本工程采用了平战转换的技

5、人防专用设备储藏室在平时采用 200厚砖墙砌筑完成

术措施,局部采取临战前封堵措施。按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所有临空墙上的平

时所设较大洞口均采用防护密闭门的封堵方式。所有平时设备管线及人防管线穿

越人防区或防护密闭墙体和顶板时均采取防护密闭措施。

3、人防防护设备

人防门:所有人防门的抗力等级按规范规定选用,钢筋砼单扇防护密闭门门

槛高一律为 150 高,门上部至少有 300高净空安装高度,钢结构活门槛平时不作

门槛,只按洞口尺寸留洞作好预埋件并装好门,所有人防门施工过程中应在顶板

预埋吊钩以方便安装。

防爆波活门:扩散室按规范设置防爆波活门,其型号经计算相应通风量确定。

防护单元之间封堵板:考虑平时汽车通行高度和宽度,封堵有关沟槽及构件

在平时进行预留。

2.5 设备及辅助房间设计

1、通风设备房间:在口部 1-2、2-2、3-2 附近设置战时进风机房与滤毒房紧

邻。在 1-1、2-1、3-1 设置排风设备,与战时厕所靠近布置。

2、战时厕所:在口部四附近设置战时男女干厕,并设置前室,干厕便桶布置

数量按男 40~50人设一个,女 30~40个人设一个控制。

3 、战时配电通信及防化值班房间:在 1-2 、2-2、3-2 附近设置战时防化通信配电值班室。

2.6 防护设计

1、 战时主要出入口设防护密闭门一道、密闭门一道;

2 、进、排风口设活门、扩散室等消波系统; 3 、穿墙管线作防护密闭处理; 4 、抗爆单元间设置抗爆隔墙;

5 、人防区与非人防区间防护密闭门封堵;相邻防护单元堵板封堵。

2.7 平战功能转换设计

1、概述:本工程平时作为汽车库,在战时作为二等人员

使用功能的转换,清理场所,疏通各出入口,拆除与人防无关

修工程内部设备,确保工程内的通风、用电、给排水能正常使

战时水箱等,确保人防工程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战时的使用标

功能的转换,连通口部的转换,各防护单元之间的连通口部临

的对非人防区平时通行口的外部临战封堵。

2、各功能部分转换时限要求:该工程的防护功能转换,

战转换和紧急转换三个阶段。早期转换应在 30天内完成物资

临战转换应在 15天内完成孔和构件加工;紧急转换应在 3天

达到战时使用状态。

2.8 建筑装修及防水

3、各部分具体平战转换时限要求:

本工程平时作为停车库,按一般装修要求设计,仅作水泥(1) 集水井,洗消水池,防爆地漏,排水出户管 , 进水引入管平时安装 , 与主体 施工同步完成。

(2) 各类防护密闭门、密闭门平时安装 , 边框及预埋件与墙体施工同步完成 , 安

装门扇在验收前完成。

(3)战时进排风口的悬摆活门平时安装 , 边框及预埋件与墙体施工同步完成 , 安

装门扇在验收前完成。

(4)防毒通道, 密闭通道, 简易洗消间, 滤毒室, 扩散室与地下室主体同时浇筑。

(5)战时风水电系统平时预埋穿墙套管 , 临战转换时15天内敷设。 (6)战时排风口的超压排气活门与战时进风口的测压装置平时安装。 (7)战时人防专用房间:男女干厕、战时配电室,战时防化值班室,战时风

机房, 临战转换时15天内完成。

(8)抗爆挡墙与抗爆隔墙<沙袋>战时堆垒, 临战转换时15天内完成。(9)战时钢板水箱紧急转换时 5天内消毒、清洁完毕并灌水。

(10)平战结合水池紧急转换时 5天内消毒、清洁完毕并灌水。

(11)车道入口, 非防护区入口的人防门关闭与封堵战时施工 , 紧急转换时3天内

完成。

说明:以上临战转换以当地主管部门规定为准。

设备用房吸音、防潮处理。

底板、侧墙防水等级为一级,顶板防水等级一级,防水措

外墙附加卷材防水措施。

防空地下室的顶板不应抹灰。人防设备用房及通道的墙面

平整光洁,易于清洗。

3 结构设计

3.1 设计依据

1、《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5、计算软件为 PKPM(版本为 201312)

6. 盈建科结构计算软件

7. 理正人防工程结构设计

3.2 设计概况

本工

程人防部分按甲类六级设计,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

级。本工程防航弹抗力级别为 6级, 打击方式为非直接命中 , 防护结构按距离外墙水

4. 地下室柱:

平距离10米处地面爆炸考虑,口部防护设备按航弹 MK83在口部外10米处爆炸考虑。

按照《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4.9.3 荷载组合规定

抗冲击波超压 0.05Mpa。

荷载,柱轴压比及配筋按照战时结构整体计算结果控制。剪力本人防工程位于该地下室的地下二层。

人防荷载选值

1、顶板结构:

顶板主楼部分为梁板式框架剪力墙结构。顶板由战时荷载起控制作用,梁板

按弹塑性结构计算。

a.

常规武器作用下,取等效荷载取 ce1=30kN/m,

2

核武器作用下不考虑上部建筑影

q

2

2

抗力级别核6级。

响,核武器作用下结构等效荷载取 qce1=60kN/m,

qe1=60kN/m

2 外墙:

根据地勘报告提供数据计算该项目含气量 a1≤0.1%,持力层为中风化泥质

粉砂岩。

核武器作用下结构等效荷载査规范表 4.8.3-2 ,钢筋混凝土外墙取 qce2=45

kN/m2

常规武器作用下结构等效荷载査规范表 4.7.3-2 ,顶板顶面埋置黏土深度小

2

于1.5m,,抗力级别6级,钢筋混凝土外墙取qce2=40 kN/m

3、地下室底板:

防空地下室底板不考虑常规武器地面爆炸作用。(纯地下室)底板按

采用桩基础。考虑 25KN/M2的人防等效静荷载,配筋以平时荷载起控制作用。

(KN/M2的人防等效静荷载+平时荷载计算。

其余人防各部位的等效静载如下:

部 位核 6 级等效静 常

门框墙室外直接作用的门框墙

240

室内出入口门框墙

200

临空墙室外直接作用的临空墙160

室内出入口临空墙

130

防护单元之间门框墙 / 隔墙

50/50

普通地下室与防护单元门框墙 / 隔墙

170/110

室外出入口通道顶板

75

室外出入口通道外墙

60

核 6 级水平等效静室外开敞式防倒塌棚架

垂直等效静载 50K时作用计算

3.3 结构选型

本工程人防地下室顶板部分均采用梁板结构。

'\\

3.4 荷载组合

本工程采用的荷载组合有三种 :a. 平时使用状态的结构设计荷载 ;b. 战时常规武

器爆炸等效静荷载与静荷载同时作用 ;c. 战时核武器爆炸等效静荷载与静荷载同

时作用. 并取各自的最不利的效应组合作为设计依据 .

'\\

3.5

结构材料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底板混凝土采用 C35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 P6,

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5;人防顶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5,工程外围护结构及水

3.9 基础设计

池水库为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为 P6,钢筋:采用 HRB400级钢。箍筋,拉结筋,

根据规范 4.1.6 条防空地下室在常规武器爆炸动荷载或核

吊钩采用 HPB300级钢。

用下(不考虑同时作用),对结构变形、裂缝以及地基承载力与

3.6 材料强度综合调整系数

动荷载和静荷载同时作用或动荷载单独作用下,材料强度综合调整系数:

材料种类

综合调整系数 r d

HPB300级(Q300钢)

1.50 热轧钢筋(钢材)

HRB335级(Q345钢) 1.35

HRB400级(Q390钢)

1.20 混凝土

C55及以下 1.50 砌体

普通粘土砖

1.20

3.7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mm )

外墙外则

外墙内则、内墙

板 梁 柱

直接防水

设防水层

40

30

20

20

30

30

注: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40mm,当基础板无垫层

时不应小于 70mm.

3.8 结构尺寸

根据荷载、结构形式、材料等构件作内力分析,具体详附图。

本地下室底板荷载按桩基础 +防水底板取值。

本工程基础持力层采用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具体详平时地

3.10 结构缝设置

本工程纯地下室部分和主楼部分之间建筑荷载差别较大,

异,为满足建筑设计要求并方便施工,因此在主楼外边设置一

后浇带。且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后浇带。具体位置详人防结初

3.11 技术措施

1. 基坑开挖应严格按设计进行,不得超挖,基坑周围堆

采用机械开挖基坑时,在接近设计标高时,必须预留 300~5挖掘。构件开洞及补强

(1)预留洞及预埋件穿墙套管必须与有关专业图纸配合

和套管,及时校验预留洞及预埋铁件的位置,不得后期开凿。柱不应有横向或竖向穿过管线及留洞。

(2)所有结构上应尽可能不留孔洞,若无法避免则孔洞

剪力较小的部位,洞口尽可能为圆形并加设钢套管,洞边加强

78。未经设计人员同意不得自行在梁内留洞或凿洞。

2. 土方开挖完成后,应立即对基坑进行封闭,防止水格后应及时进行地下结构施工。

3. 地下工程施工时,地下水位应降至工程底部最低高程 500mm以下,待地下室顶板施工完成方可停止降水。

4. 桩基础必须在无水情况下挖进,人工降水深度应始终控制在桩底标高以

下 500mm,降水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因降水对周边建筑及市政设施的影响。当桩净距小于 2.5m时,应采用间隔开挖,相邻排墩跳挖的最小施工间距不得小于

4.5m。

5.

基础挖到持力层后,应按相关验收规范要求组织建设、施工、监理、

勘察、设计进行检查,并报有关部门组织验收。

6. 室内外地坪以下及基础地面以上应在基础施工完毕后及时回填压实,压实系数不小于 0.94。

4 通风设计

4.1 设计依据

1、《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

2、《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

FK01~02(07

年合订本

3、 现行国家颁发的有关规范、标准及建筑专业提供的资

4.2 主要技术参数及设计范围

(一)本工程战时共分为三个防护单元,战时为三个核六

掩蔽及一个核六级、常六级人防电站。

(二)根据设计规范,战时核六级、常六级二等人员掩蔽

设置清洁式、滤毒式、隔绝式三种通风方式,隔绝防护时间≥

方式的新风量标准如下:

3

1、清洁式新风量标准q=5m/p.h

3

2、滤毒式新风量标准q=2m/p.h

3、隔绝防护时间≥3h

4、并满足各防护单元最小防毒通道换气次数不小于 40

(三)战备物资库为轻度染毒区,设清洁式通风和隔绝式

数为 1-2 次/ 小时,排风采用超压排气。

4.3 战时通风系统

4.4 主要材料设备(见图纸)

(一)战时核六级、常六级二等人员掩蔽防护单元设 LWP油网滤尘器,RFP型过滤

4.5 管材

吸收器及自动排气活门、密闭阀门等设备,并通过阀门的开、关调节以满足战时

各功能要求。清洁通风时采用机械排风,排风风量为送风风量的 80%。滤毒通风时第一道密闭阀门至工程口部的管道与配件,应采用厚 3

采用超压排风,保证清洁区超压 30Pa以上,利用自动超压排气活门分隔清洁区与染毒区。

各单元技术指标如下:

战时功能

掩蔽人数 清洁式新风量 滤毒式新风量 第一防护单元:二等人员掩蔽部 1300 人 6500m 3

/ h 2600m 3

/ h 第二防护单元:二等人员掩蔽部 915 人 4575m 3/ h 1830m 3

/ h 第三防护单元:二等人员掩蔽部

1234 人

6170m

3/ h

2468m

3

/ h

(二)核六级、常六级人防电站采用两台 60Kw柴油发电机组同时运行,电站设置

的进、排风系统及排烟系统,电站降温采用风冷。

(三)战时各口部风管采用 3mm厚钢板气密性焊接成形。穿过防护密闭墙的风管,按指定大样预埋或预留,作密闭处理。连通密闭区内外的进、排风管,设两道密

闭阀门,确保隔绝密闭。

(四)人防工程口部的防毒通道、密闭通道的防护密闭隔墙上设置气密测量管,气密测量管采用 DN50的镀锌钢管,且两端有防护密闭措施,该管与电气专业的预埋备用管合用。

(五)油网滤尘器两侧设置压差测量管, 滤尘器前设置空气放射性监测取样管,

过滤吸收器后设置尾气监测取样管。

其焊缝应饱满、均匀、严密。主体工程内通风管与配件的钢板

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钢板厚度应大于 0.75 mm。

4.6 平战功能转换措施

1. 战时进、排风系统预埋管均应安装到位,进、排风口部按当地人防主管部门要求确定。

2. 平时与战时共用设备房时,战时应在规定的临战转换时

时功能转换。平时通风管道不得穿越人防口部各功能房间,其

管穿越人防围护结构、防护密闭墙,需预留洞口,预埋封堵框风管,并作封堵处理。

3.平时通风系统与战时通风系统的转换应按图纸要求,

达到战时通风系统的正常调试和运行。

5 给排水设计

5.1 设计依据

1、《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

2、《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3、业主及有关单位提供的给排水资料,相关专业提供给排水专业的条件。

冲洗用水

6L/ ㎡ ---- 800 ㎡ 用水人数 ( 面积) 第三防护单元战时用水量计算表

用水量标准

贮水时间

项目

用( 5.2 设计范围

战时人防地下室的给排水系统。

5.3 给水设计

1、水源

平时采用城市自来水为供水水源,供该工程平战时用水。

当城市自来水遭受破坏时,则利用工事内部储水箱供水。

2、战时用水量

本工程战时为3个甲类核六级、常六级二等人员掩蔽所防护单元用水量、储水

量如下:

第一防护单元战时用水量计算表

项目用水人数 用水量 贮水量

用水量标准

贮水时间

( 面积) ( 立方米)

( 立方米)

饮用水 3L/(P ·d) 15d 1300人 58.5 60

生活用水 4L/(P ·d)

7d 1300人 36.4

洗消用水 ---- ---- ---- 0.8 50

冲洗用水

6L/ ㎡

----

800 ㎡ 4.8

第二防护单元战时用水量计算表

项目用水人数 用水量 贮水量

用水量标准

贮水时间

( 面积) ( 立方米)

( 立方米)

饮用水 3L/(P ·d) 15d 915 人 41.2 50

生活用水 4L/(P ·d)

7d 915 人 25.6 洗消用水---- 50

----

----

0.8

饮用水 3L/(P ·d) 15d 1234人 生活用水 4L/(P ·d)

7d 1234人

洗消用水 ---- ---- ---- 冲洗用水

6L/ ㎡

----

800 ㎡

口部冲洗按每个口部 800㎡冲洗一次,冲洗标准为 6L/ ㎡

为4.8立方米。口部冲洗用水贮存在战时生活用水水箱。

人员洗消:二等人员掩蔽部防护单元采用简易洗消,每

量为0.8 立方米。简易洗消用水贮存在战时生活用水水箱。

3 、战时给水系统

在战时市政给水系统未遭到破坏时,则利用城市自来水

市政给水系统遭到破坏时 , 则利用人防工事内的贮水箱及水

5.4 排水设计

工程的洗消废水先自流到口部的染毒水池,经处理后经

管。工事内部排水系统与平时排水系统合用 , 均为机排方式

5.5 平战功能转换及其他

1、战时钢板水箱,各种战时水泵平时不使用时,可暂不

口和固定设备的预埋件。临战前应在 15d转换时限内施工完

2、战时生活给水管采用内衬塑钢塑复合管,排水管采用

径小于等于DN100时采用丝扣连接,管径大于 DN100时采用沟槽卡箍连接;排水管均敷设在结构层内,排水坡度不小于 0.02 。

3、与防空地下室无关的管道不宜穿过人防围护结构;上部建筑的生活污水管、

雨水管、燃气管不得进入防空地下室;穿过防空地下室顶板、临空墙和门框墙的 管道,其公称直径不宜大于150mm;凡进入防空地下室的管道及其穿过的人防围护

结构,均应采取防护密闭措施。

4、所有穿越防护单元的管道应预埋刚性防水套管(大于DN150时为外侧加挡板

的刚性防水套管,做法详图籍《防空地下室给排水设施安装》07FS02第11~19页),

并在防护区内侧安装公称压力不低于 1.0MPa的闸阀(阀芯为铜质或者不锈钢质),

人防围护结构内侧距离阀门的近端面不宜大于 200mm。截水沟须在人防墙处断开。

5.位于外墙、密闭墙的给排水管道在工程施工时必须一次性预埋安装好并应

设明显标志,以满足在临战前规定的时间内安装完毕,位于底板下的防爆波地漏

和排水管必须一次性施工完毕。

6 供配电专业

(一)设计范围

战时动力、照明、通风方式信号系统。

(二)电气设计

1、战时负荷计算表

进风

排风移动通风

值班

滤毒

器材

照明

潜污

信号 室插 室插 室插 给

合计

泵插

控制

座箱

4KW 1.5KW 6KW

2KW

1KW

3KW

防护单

元一二级 二级负

一级 二级负

二级负

一级负

负荷

负荷

4KW 1.5KW 6KW

2KW

1KW

3KW

防护单

元二二级 二级负

一级 二级负

二级负

一级负

负荷

负荷

4KW

6KW

1KW

1.5KW

2KW

3KW

防护单

元三二级 二级负

一级二级负

二级负

一级负

负荷

负荷

5.5K

人防电5.5KW 2KW

3KW

W

站一级负

一级 一级负

一级

负荷

负荷

本工程战时负荷共计 81.1KW,采用2台60KW发电机同时

2、电源

拟建工程战时划为三个核六级、常六级二等人员掩蔽部 ,

人防发电站。由平时变配电间提供战时电源回路作为人防工程

油发电站为战时备用电源,战时市电系统故障时柴油发电机组

3 、负荷分级

应急照明、人防战时通信电源、人防电站附属设备为战时一级负荷,战时风机、

正常照明、通风信号、插座为战时二级负荷。本工程战时一级负荷为 43kW,战时

二级负荷为38.1kW。地下柴油发电站选用两台 60KW柴油发电机组( 同时使用),战

时市电系统故障时柴油发电机组自动投入。

3、动力

战时1、2、3防护单元核六级、常六级二等人员掩蔽部分别设 1台4kw进风机

和1台1.5kw排风机,人防电站设 1台5.5kw进风机和1台5.5kw排风机。

4、照明

(1)设应急照明和正常照明。

(2)照度标准:战时人员掩蔽部 75Lx, 人防物资库50Lx,人防电站100LX。

(3)战时正常照明与平时照明相结合。

5 、三防设施

甲六级二等人员掩蔽部设有清洁式、过滤式、隔绝式三种通风方式,在人防

口部、风机房及值班室设置通风信号显示装置,值班人员能在值班室对其实施控

制。

甲六级人防物资库设有清洁式、隔绝式两种通风方式。

6 、密闭措施

所有穿越人防围护结构、防护密闭墙、密闭墙的电线、电缆平时都须留密闭套管。

建筑

结构

暖通、空调给排水

电气

7 设计图纸

目录随图

目录随图

目录随图

目录随图

目录随图

目 录

4.3 战时通风系统 .................................................

4.4 主要设备表(见图纸) . ......................................... 4.5 管材 .........................................................

4.6 平战功能转换措施 . .............................................

1 概要说明 ........................................................... 1

1.1 工程概况 ..................................................... 1.2 设计依据 ..................................................... 1.3 设计原则 ..................................................... 2 建筑设计 ........................................................... 1

2.1 建筑概况 ..................................................... 2.2 竖向设计 ..................................................... 2.3 口部设计 ..................................................... 2.4 主体设计 ..................................................... 2.5 设备及辅助房间设计 ........................................... 2.6 防护设计 ..................................................... 2.7 平战功能转换设计 ............................................. 2.8 建筑装修及防水 ...............................................

3 结构设计 ...........................................

3.1 设计依据 ..................................... 3.2 设计概况 .....................................

3.3 结构选型 ..................................................... 3.4 荷载组合 ..................................................... 3.5 结构材料 ..................................................... 3.6 材料强度综合调整系数 ......................... 3.7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mm) .........

3.8 结构尺寸 .....................................

3.9 基础设计 ..................................................... 3.10 结构缝设置 ..................................................3.11 技术措施 .................................................... 4 通风设计 ...........................................

4.1 设计依据 .....................................

4.2 主要技术参数及设计范围 .......................................1 1 1

1 2 2 2 3 3 3 4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5 5 5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6 6 6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7

5 给排水设计 .........................................................

5.1 设计依据 ..................................................... 5.2 设计范围 ..................................................... 5.3 给水设计 .....................................................

5.4 排水设计 .....................................................

5.5 平战功能转换及其他 . ...........................................6 电气设计 ...........................................................

6.1 设计范围 .....................................................

6.2 电气设计 ..................................................... 6.2.1 电源设置 ................................................... 6.2.2 动力 ...................................................... 6.2.3 照明 ...................................................... 6.2.4 三防设施 .................................................. 6.2.5 密闭措施 ..................................................

7

设计图纸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