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作者:杨留晓 杨小苏 赵 山 来源:《神州》2010年第11期
一、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然选择。2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整体情况分析3
三、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 (一)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4 (二)产业集聚区的粗放发展问题 5 (三)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 6
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6
[摘要]: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竞争形式,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本文从分析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针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产业聚集创新
[Abstract]: 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world economy characteristic economy organization form, but also a new form of competition.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luster in Henan province, Henan province area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 of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luster district to provide idea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Henan Industrial cluster innovation
一、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然选择。
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竞争形式,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当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既有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有许多不利条件和消极因素,如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矛盾和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题。要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就必须做到既要利用好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要尽快克服那些不利条件和消极因素,化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而加快建设发展产业集聚区,适逢其时,既是必然选择,也是正确选择。
1、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快速提升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河南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又必须承认,河南省工业发展目前仍处于“弱质”状态:行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的加工工业增长快,高精加工度的产业发展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落后的传统产品多,高新技术产品少;产业集中度过低,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工业装备水平整体偏低等。与此相适应,河南省城镇化程度也处于较低水平。
2、发展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充分就业、带动人口集中,创造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生产和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2008年底,河南城镇就业人口只有976万,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6.7%,乡村就业人口4859万,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3.3%。在83.3%的乡村就业人口中,只有48.8%是属于第一产业就业,其他34.5%的人口实际上已经实现非农就业。这说明这些人生产方式与收入来源已经工业化了,但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还没有转变。非农就业机会的创造,要靠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转变在传统农业的居住生活方式下无法实现,只有在人口集中、居住方式转变的条件下才能实现。通过产业集聚区这一载体带动产业关联发展、带动产业规模扩大,自然会带来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逐步推进这部分人口的居住方式由分散转向集中,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结合。
3、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8年,河南省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左右,全省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6%、40.7%,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国第二位。发展产业集聚区,可以用较少的土地占用承载更大的生产力,为环境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创造基本前提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结合。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整体情况分析
河南省发展产业集聚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人口优势。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口积聚状况与产业集聚区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一方面,人口积聚可以带来强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提供潜在的消费市场,从而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契机。另一方面,人口积聚还可以为产业积聚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劳动力供给数量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②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优势。良好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联系,可达性较高。河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些优势,能够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乃至资金流的集聚,并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③矿产资源优势。河南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至2009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27种。在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探明储量的75种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8种,居前3位的有20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比如,洛阳栾川县依托丰富的钼钨矿资源,其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钼钨高新技术材料产业。
其劣势主要体现在:①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中,县域内的产业集聚区占大多数,而且这些产业集聚区以现有工业区为基础,发展模式还较为粗放,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产业链条较短,存在着在大杂烩现象,使得产业集聚区内产业聚集度、集群效应难以充分发挥,整体的竞争力不突出。②各省辖市的产业相似度较高,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服装、化工等存在较大产业结构重复现象。③产业集聚区综合性不足,过于强调工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配套能力还很不完善 三、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土地要素制约。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要把产业集聚区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作为重点予以优先安排。”但现实中,土地仍是各产业集聚区发展中首要的制约因素。根据调研结果和综合对比相关材料,土地指标少,缺少节约用地或利用非耕地的具体支持政策和土地审批制度繁琐。 2、资金要素制约。
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不足。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有的是在已有的经济园区或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建设,有的是重新规划建设的。在已有经济园区或工业园区基础上建设产业集聚区,由于规划面积扩大或者需要进一步完善,入驻企业数量增多,普遍面临用电、用水、道路、通讯等多方面扩容增容的问题,新增和扩建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地方财政难以支撑。新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从头开始,“五通一平”建设需要的资金量更大,有的还需要平整沟壑山地,建设成本更高。此外,由于区域间竞争激烈,很多入驻或招商引资来的企业有“来了即可开工”的要求,地方政府为了吸引资金,承诺建好厂房以“筑巢引凤”,而土地价格由于竞争却难以提高,这无形中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
3、技术要素制约。
2010年被称为“转型年”,受资源、环境的制约和已有产业发展方式的积累,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压力增大,不同行业普遍面临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创新能力弱。二是产品技术含量低。周口产业集聚区汇报材料中指出,大多数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还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偏低,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末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素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够高,绝大部分行业是低技术行业,行业的整体利润较低。我省是人口大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符合省情,劳动密集型行业与产品技术含量高低并无必然关系,一些传统行业也可以借助新技术、新工艺实现产品升级。 (二)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问题 1.投资效率不高
至2009年底,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土地规划面积达2807.4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8%;其中,土地使用面积905.4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70.61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0.54%和0.52%。全省集聚区内共有企业(单位)23552家,其中工业企业14255家,分别比2008年增加4314家和2935家。集聚区企业(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2645.41亿元,吸纳从业人员272.78万人,固定资产投资3884.69亿元,税收收入40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7%、20.1%、54.9%和36.2%,分别占全省二三产业总产出、年底从业人员、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收入的26.7%、4.6%、33.9%和25.2%。这组数据,一方面反映了产业集聚区发展尚有很大空间,主要表现在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约占集聚区已规划面积的31%;另一方面反映了产业集聚区的集聚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存在粗放发展问题,产业集聚区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33.9%,但其产出、就业和税收所占比重分别仅为26.7%、4.6%和25.2%,呈现出明显的高投入、低产出、低就业的现象。【1】
2.集聚功能不足
产业集聚区集聚功能不足除前文提到的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发展不足外,产业集聚区之间还存在业务流程、信息共享、创新和联动机制不足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形成不是由市场主导的,而是通过行政推动产生的。多数企业通过政府搭建规划的平台“被集中”在一起,多数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不只一个,企业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协作和联动机制。
3.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集聚功能和发展潜力多靠垄断力量推动,大型企业对产业集聚区的带动能力尚未充分体现。产业集聚与行业集聚程度变化不一致,反映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市场演进的动力不足;产业集聚与市场集中度变化不一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主导产业选择方面的不足。
(三)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 1.主导产业选择缺乏前瞻性
众所周知,主导产业有三个主导特征:①成长性好。也就是说,主导产业是市场需求收入弹性大的行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该行业或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②带动性强。主导产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发展能较快地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即通过主导产业的前向关联和后向联系,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从而对整个经济起到带动作用。③能较快地转化科技成果。主导产业能较快地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实践,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能力较强,并通过高成长性和强带动型将高新技术扩散至其他行业,从而推动生产力进步。反观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聚区尚不多见,大部分产业集聚区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还不具备这三个特征。【2】
2.基础设施规划方面缺乏前瞻性。突出表现在产业集聚区内水、电、路、光缆、厂房等在布局规划方面缺乏前瞻性。一是厂房、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存在建了拆、拆了建等情况;二是基础设施规划不符合产业集聚区发展要求,如一些集聚区的道路、电、水、气、通讯、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排放等,还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发展和联系等的需要,增减扩容困难。三是配套设施不完备,集聚区生产性设施建设较好,生活性服务设施和其他配套服务如研发、信息、人才市场、物流、娱乐休闲设施等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区集聚内工作人员生活、娱乐和发展的需求。
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产业集聚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三个体系”的基础和依赖。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理清未来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路。基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引领之路:构筑创新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产业蓬勃发展的源泉。任何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面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创新是化解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抉择。产业集聚区必须构建自己的创新体系。通过产业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通过市场的竞争力量,实现优胜劣汰,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持续发展。 2.关键之路:集聚人力资本,提升人才支撑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未来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必须集聚足够的人才资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当前,要着重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从人才培养、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真正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3.必由之路: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对外影响力
国内外一些知名产业集群的大量实践证明,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互相辉映,能够极大地提升产品的利润空间和区域竞争力。打造区域品牌,需要政府、集聚区和企业共同努力。特别是要重视企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声誉积累,如“郑州女裤之都”已形成区域品牌,这种声誉积累有助于提升集聚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现实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可持续发展力
受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从国际国内形势来看,资源环境的软越束将转变为硬约束,环境成本内部化将迫使企业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河南产业结构中,资源、原材料行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较高经济转型调整压力较大。因此,建设发展产业集聚区,不能再沿用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低附加值的传统模式,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玄欣田,彭丽粉,我省产业集聚区集群发展能力提升的瓶颈及相应对策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4月,第23卷第2期,P49-51。
[2]宋伟.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问题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第9卷第3期,P56-61,55。
[3]嵩慧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问题研究,p33-34。
作者:杨留晓(省委办公厅)、杨小苏(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赵山、(省委办公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