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进三同”与干部责任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三进三同”与干部责任

近年来,干部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而另一方面,年轻干部缺乏群众基础,被称作从家门、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他们对民情不晓,对民生不解,导致责任意识淡薄。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作风教育的战略部署,教育广大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转变工作作风,自2009年5月以来,重庆市在全市机关干部中开展了以“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主要内容的“三进三同”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

活动开展以来,干群反响热烈,大家普遍认为三进三同活动意义重大,既有利于增强干部的党性锻炼,又有利于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变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如何正确看待“三进三同”与干部责任?除了活动本身所倡导的积极意义之外,我们还可以挖掘出哪些可提升的地方,让活动更持久,更具社会意义呢?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跟我们一起探讨话题,首先我要介绍一下两位到场的嘉宾,这边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毛昭晖教授,欢迎您。大家好。这边是来自中央党校的林喆教授,欢迎您。大家好。

从2009年我们重庆开展了一个三进三同的活动。就是进基层、进村子和进农户。三同就是跟农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也希望基层能作为领导干部干部的一个锻炼的基地,二位如何看待这个三进三同的活动?

这个实际上就是恢复党的传统,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建国以后,一直毛泽东第一代领导人一直强调就是干部进基层。我们党的传统里面

很重要的一条是群众路线。你不到群众中去,你不走群众路线,你不了解群众的疾苦,你不了解第一线人员在想些什么,你不了解我们广大的农村中的农民兄弟现在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急迫的要求。这样一种决策你不可能科学,

第二个我觉得这是克服官僚主义特别好的一种做法,现在干部越来越年轻,这些年轻干部从学校门直接就进入机关门,他自己所从事的这个领域的工作,基层到底在干什么,基层在想什么,应该说他们实际上是不了解的,那么高高在上就容易产生官僚主义,要克服官僚主义就一定要叫我们的广大干部到第一线去了解情况。

过去毛泽东时代把这个叫培养工农感情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现在我想这实际上是了解民情域情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第三是保持为民服务,以民为本这种理念的很好的途径。解决民众的实际难点,实际困难,对症下药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进三同“锻炼活动开展以来,各级机关党员干部立足自身实际,办了一批惠及民生的实事好事,15.02万人参加“三进三同”,走访478.1万群众,今年以来共落实帮扶资金5.02亿元,资助学生上学3.7万人1754万元,资助困难家庭15.4万户5271万元,解决群众纠纷40.7万起,解决其他突出问题3.6万个,参加整修公路4300多公里。如何将这个活动持续开展下去,成为党员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常规途径,进一步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化为自觉行动,在制度上应该如何设计呢?

这个三进三同的活动,我想不单独是一个活动,我更把它理解成一项制度,或者一项具有长效性的制度。在推行过程中我想可能实现了两个价值,第一个价值就是我们现在政府的科层制,就是我们可能有直辖市,直辖市下面还有区,还有县级市,乡镇一直到村。所以我们在施政过程中就遇到一个难点,就是最基层

的,农村或者农户的他们的需求,他们的一种反响,他们的困惑,我们有时候很难反映到上面。所以某种意义上这种三进三同的活动,直接就插入到了基层,直接插入到农户,就解决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另外一个方面的价值就是说我们当前随着我们所说的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加大,所以这种群体性事件的潜在的危险性是越来越大。现在通过我们的干部,通过我们的干部到基层,到农户,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基层的我们所说的第一手的信息,或者我们可以得到很多预警的征兆,三进三同的制度似乎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一个缓冲剂,一个解压阀,通过这项制度的推行,往往就能够化解我们基层的百姓所带来了一些不满的因素。 在领导干部下基层的时候他们如何看待自己肩负的责任呢?

我觉得我们要把握好度,三进三同。一个方面是特别是年轻的干部三进三同,首先,应该融化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吃同住,下心去好好地向基层学习,才会看到问题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应该想办法,帮他们一起解决问题。因为这样对干部来讲也是培养他的实践能力。有过在基层工作的经验,以后对于他干任何工作都是有益的。

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到场为我们分享你们的智慧,也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下期我们将请来自中央党校的林喆老师为我们讲解干部廉洁的话题,欢迎您到时收看,再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