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集团财务危机案例分析——投资决策与风险分析
摘要: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一个丰碑式的建筑,结果却成了一个拥有上亿资产的庞大企业集团衰落的开始。纵观这个案例,巨人倒塌有很多原因,投资失误也是其中得一个方面。正确的投资决策是企业生产、存在和发展壮大的直接动力,是企业调整产品方向和产品生产结构的物质保证力量,企业投资对宏观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有积极的巨大的影响,但是在投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某些因素,企业家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企业从此没落,巨人大厦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盲目的投资,盲目的跟随政策导向,讲真个巨人大厦拖垮。了解清楚企业投资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保持投资产业的资金供应充足,这样不至于产业迅速瘫痪,是企业保持良好的竞争力,处于不败之地。
关键字: 巨人大厦 投资 风险 资金
1.巨人集团的发展
1989年,赚到自己第一桶金的史玉柱,注册建立了“巨人新技术公司”,以电脑软件为支柱产业,在当时由于中国的时代背景,公司发展迅速,到1991年,公司实施战略转移,将总部从深圳迁往上海,很快“巨人新技术公司”升为“巨人高科技有限公司”。此时在巨人集团旗下已经涉足三大领域,电脑软件,房地产和生物工程。在这一时期巨人发展很好,发展速度很快,公司迅速扩张,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并开发出更多的软件产品,销售额不断上升,巨人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到了1993年,由于国际著名电脑公司大举进入中国,中国电脑也受到重创,巨人集团的依靠软件发展是有限的,加上正值当时房地产热,巨人集团也卷如何股热浪,进军房地产行业。此举从建巨人大厦开始,然而整个巨人集团的危机也从此开始。
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一个丰碑式的建筑,结果却成了
第 1 页
一个拥有上亿资产的庞大企业集团衰落的开始。
2.巨人集团的投资
2.1关于投资 2.1.1投资定义
投资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有投资就没有发展,投资是寻找新的赢利机会的惟一途径,也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始终:新建项目的投资、扩建项目的投资、技术改造的投资、参股控股的投资。每一项投资都蕴含着新的希望,每一次投资都面临着无尽的风险——尤其对民营企业而言,一次投资失误也许就意味着一生的一蹶不振。 2.1.2投资的作用
一是企业投资是企业生产、存在和发展壮大的直接动力。当企业诞生后,若没有企业投资的增加,这个企业就会丧失竞争能力,就会被其他企业挤出市场,从而走向灭亡。因此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的进行投资,提高其核心的竞争能力;
二是企业投资是企业调整产品方向和产品生产结构的物质保证力量。企业投资方向的选择将决定企业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效应的性质和特点,最终决定企业产品方向和产品结构的变化,而这种产品方向和结构变化的形成需要投资来保证;
三是企业投资对宏观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有积极的巨大的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益好,一方面意味着企业投资为宏观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说明企业稳定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会有较大的提高,社会政治就会稳定。 2.1.3企业投资决策
企业投资决策是企业对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结构、筹资方式、投资成本与收益等投资活动中的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分析、
第 2 页
判断和选择。其目的是努力地谋求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用尽可能小的投资成本实现投资预期目标的过程。
对投资者而言,一个未知的行业就像遥远沙漠上空美丽的海市蜃楼,因为遥远而显得美丽。只有穿越之后,才知道美丽的远景只是各种光线融汇而成的图景而已。优惠政策、垄断行业的高利润高回报、高新技术等,对准备进入和新进入者而言,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和精细的调查研究,就贸然进入,极可能因此给企业走成极大的损失。
政策机会是中国企业最青睐的投资方向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个国家的政策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企业家抓住机会,一举成功,但是还有一部分企业家比较盲目,对政策性机会的盲目追求使这些投资者一步一步踏进政策性投资陷阱中。 2.2巨人集团的投资
在公司成立之初,巨人集团主要投资于计算机行业,开发电脑软件,后来由于电脑软件行业受到国外电脑行业的冲击,巨人的支柱产业受到打击,巨人不得不寻找新的产业,作为巨人集团的支柱产业,巨人集团投资于生物工程行业,在这两个行业,巨人集团发展很好,年销售额不断提高,利润也在提高,但是由于但是得房地产热,房地产行业可观的利润,是巨大的诱惑,加上当时的政策导向,对房地产行业的诸多优惠,时巨人也卷入这股浪潮,并一发不可收拾,巨人的危机从此开始。 2.3巨人大厦
巨人大厦时巨人进入房地产行业的开始,也是拖垮整个巨人的项目。当时政府给与巨人很多优惠,希望巨人将巨人大厦将造成珠海的一座标志性建筑。1993年开发巨人大厦,史玉柱一开始曾固执地不用银行贷款,主要以集资和卖楼花的方式筹资,而且不顾实际地一再加高楼层,加上其他外部因素的改变,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巨人大厦成为烂尾楼。由于抽调生物工程方面的资金来建设巨人大厦,使当时发展蒸蒸日上的生物工程产业也处于瘫痪,因此,整个巨人瘫痪了。
第 3 页
巨人大厦大厦始建于1993年,当时珠海市政府为了扶持巨人集团,先后两次批给其约4万平方米的土地,125元一平方米的地价几乎等于白送。史玉柱在各种诱惑的推动下,将巨人大厦的规划从18层不断“加高”到72层,要建全国最高的楼。72层楼所需建设资金约12亿元,当时手中只有1亿元现金的史玉柱将赌注押在了卖楼花上。而正是在1994年巨人大厦开始卖楼花时,政府开始对过热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卖“楼花”受到一定限制。并且之前巨人大厦一直使用自有资金,从未向银行贷款,巨人集团的生物工程和软件获得的利润全部用来供养巨人大厦,巨人的资金已经相当紧张,到史玉柱感到危机,要向银行贷款时,由于政府宏观调控,根本就贷不来钱,巨人大厦工程不能继续,已投入3亿多元的巨人大厦资金告急,最终造成整个巨人集团的倒塌。
3.巨人集团危机原因分析
3.1 盲目虚荣,投资巨人大厦
史玉柱的巨人集团的衰落是因为其准备投资12亿元建造70层大厦的宏伟计划,最终造成了企业的倾覆。按照史玉柱的说法,1992年决定盖巨人大厦的时候,开始是准备盖18层,但是这个想法一闪而过,出来的方案是38层。1992年下半年一位领导来参观,建议把楼盖高一点,于是设计改到54层,后来很快又改到64层,有54层到64层基于两个因素:一是设计单位说54层改为64层对下面基础影响不大,二是公司想为珠海市争光,盖一座标志性大厦、当时广州想盖全国最高的楼,设计63层,要超过它。1994年一位领导来考察,公司觉得64层有点忌讳,于是几个负责人一商量就决定把大楼改为70层,仅仅是为了虚荣,决定公司命运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两年后,巨人集团陷入了无可挽回的困境。
3.2 进军房地产,但却不使用银行贷款
我们大家都知道,房地产行业依靠大量的资金支撑,一旦资金短缺,项目也就危在旦夕。巨人集团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建设,却未向银行申请任何贷款,不仅使企业白白浪费了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从而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可能机
第 4 页
会,而且也使企业因放弃举债而承担高额的资本成本。最后使企业在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盈利性与流动性的相互矛盾中陷入难于自拔的财务困境。
1992年史玉柱决定盖巨人大厦的时候,曾经打算盖18层,但这个想法一闪而过,出来的方案是38层,当时巨人集团的资产规模已经有1个亿了,流动资金约有几百万,巨人计划盖38层的本意是大多数自用,剩下一小部分租出去,并设想进军房地产业,因此楼层面积设计也不是很大,开始的设计所需用的资金,企业是乐意承受的。后来,设计方案一改再改,从38层蹦到了70层。盖38层,工程预算大致为2亿,工期2年,后来改为70层,预算增加到12亿元,大约6年完工。史玉柱做这一系列决策时,正赶上全国房地产热,全国在发烧,巨人集团也昏了头。1992年,中国经济又上快车道,宏观调控也没开始,房地产形势特别好。巨人集团只有几百万流动资金,但在1993年时巨人汉卡在市场上卖得非常好,销售额比上年增长300%,如果一年回报四五千万资金是不成问题的,两年就是1个亿。另外1个亿资金靠卖店楼花也能筹到,房地产正热嘛。史玉柱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此外,施工过程中很多款可以等完工之后再付,这样就有资金使用周期的空档,实际建设中用不了2个亿,今天看来,38层的方案巨人是能承担的。据史玉柱说,大厦动工后,总共筹了2亿资金,其中巨人集团自己投入6000万元。银行方面巨人集团没贷一分钱,很大一部分靠卖楼花,大厦全部投资是12个亿,但实际操作上,用不着掏那么多,因为巨人大厦是写字楼,不用装修,由租楼或买楼者按自己的风格装修。装修在建筑里面比重是相当大的,刨掉这块只需7个亿资金就够了。当时的想法时,这7个亿我们自筹1/3。卖楼花筹1/3,剩下向银行贷1/3。虽然动用自有资金这一块,从1个亿涨到2个多亿,但因盖70层工期也延长3年,而且当时生物工程起势正火,这点资金不难,但是世事多变,史玉柱在计划时根本没有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巨大风险,而且将资金的及时供应都想象的太理想。然而现实一点都不理想,所以最终巨人垮了。
3.3抽调生物工程的资金建巨人大厦 使活钱变成死钱
项目能否维持下去,就是看有无现金用于各种支付。本来好好的生物工程,是个盈利的产业,为了使巨人大厦继续该下去,史玉柱将生物工程和电脑软件
第 5 页
的利润和资金抽调到巨人大厦,,以超过其资金实力十几倍的规模投资于一个自己生疏而资金周转周期长的房地产行业,使公司有限的财务资源被冻结,从而使公司的资金周转产生困难。生物工程因正常运作的基本费用和广告费用不足而深受影响。将流动资金投入到固定资产上,使企业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用于各项支付,导致企业各项经营无法继续下去,使企业一蹶不振。
4.巨人投资的风险
4.1何为风险
风险”一词的由来,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在远古时期,以打鱼捕捞为生的渔民们,每次出海前都要祈祷,祈求神灵保佑自己能够平安归来,其中主要的祈祷内容就是让神灵保佑自己在出海时能够风平浪静、满载而归;他们在长期的捕捞实践中,深深的体会到“风”给他们带来的无法预测无法确定的危险,他们认识到,在出海捕捞打鱼的生活中,“风”即意味着“险”,因此有了“风险”一词的由来。
风险大致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若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属于狭义风险。而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一般积极性进取的偏向于高风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稳健型的投资者则着重于安全性的考虑。如果采取适当的措施使破坏或损失的概率不会出现,或者说智慧的认知,理性的判断,继而采取及时而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风险可能带来机会,由此进一步延伸的意义,不仅仅是规避了风险,可能还会带来比例不等的收益,有时风险越大,回报越高、机会越大。 4.2巨人的投资风险
巨人的每次扩张可谓是豪赌式的扩张,在巨人大厦的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进行风险的预算,只是一味的将楼盖得更高,受着政府的支持,在政府的
第 6 页
期望下,在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的包围下史玉柱基本上按照政府的愿景去建造巨人大厦,完全没有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当然这完全发挥了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但是巨人没有全方位的考虑问题,对于这种责任其实是不负责任。
在巨人大厦建设之时,正是生物工程产业蒸蒸日上的时期,如果将资金投入生物工程,全力发展生物工程产业,不仅风险低,而且收益高,企业根本不会因为流动资金短缺而崩溃。然而,巨人盲目的依据政策导向,将资金投入本身风险就很高,而且需用资金量大的房地产行业,而且房地产行业,投资期属于固定资产投资,企业拥有过的固定资产,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杠杆,同时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虽然建造巨人大厦没有向银行贷款,没有充分发挥债务资金的杠杆作用,给企业带来收益。再这种情况下,巨人企业被推向了风口浪尖,随时都会翻船。
5.现在的巨人
现在的巨人是上海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上海征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1月18日,是一家以网络游戏为发展起点,集研发、运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互动娱乐企业。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强大的研发能力、熟稔的运营能力、完善精湛的技术支持能力、人性化的客户服务能力,以及强大的销售能力。
第 7 页
2009年第四季度巨人网络的营业状况
5.1现在巨人集团的发展
2004年,征途网络科技公司运营业务,史玉柱任董事长。
2006年7月26日,董事会主席兼CEO史玉柱、以及其它18名个人股东(大多数为征途网络董事和权益股东),创建了现在的开曼群岛控股公司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Eddia国际集团。 Eddia于2006年9月6日在中国创建了全资子公司上海征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Eddia,持有征途信息全部股份。
2007年6月11日,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巨人网络集团。 2007年9月24日,上海征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巨人网络集团是上海征途网络的控股公司。
史玉柱或将凭借网络游戏再次演绎一段资本运作传奇。如一切进展顺利,史玉柱旗下的巨人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将于2007年11月初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成为中国首家登陆纽证交所的IT概念公司。只凭着一款网络游戏《征途》,史玉柱已经位列“2007胡润百富榜”的第15名,身家达到280亿元,在上榜的IT富豪中排名第一。业内人士预计,在巨人网络上市之后,史玉柱的身家总和有可能突破500亿元人民币。
经过巨人大厦一劫,史玉柱又投资于创办巨人时的电脑软件行业,吸取了巨人大厦的教训,避免高风险投资,投资于自身有优势的行业。目前史玉柱新的巨人集团投资产业稳定,企业风险稳定,如果企业在做以后的投资决策时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做好风险估计,避免盲目投资,深刻记着巨人大厦的教训,企业发展将会蒸蒸日上。
第 8 页
参考文献
[1]汤谷良 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2001
[3]曾晓萱,姚慧华.企业创新文化——现代企业发展之魂[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江凌.企业文化塑造核心竞争力的路径研究[J].企业研究,2006,(3). [5]中国广告人网站:www.chinaadren.com [6]吕菊芳:“巨人大厦”的倒塌
第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